艺术档案 > 美术馆 > 2009年展 > 南京幕府山+成都蓝顶艺术家群落展

南京幕府山+成都蓝顶艺术家群落展

2009-10-21 14:07:19 来源: artda.cn 艺术档案 作者:artda

 


展览名称: 2009第5届中国·宋庄文化艺术节·南京幕府山艺术家群落作品展
组 织 人:赵勤
展览统筹:栗宪庭,曹英,张亚婷,吕茵,徐阳
开幕时间:2009-9-18 15:00
展览时间:2009-09-18 至 2009-11-18 
展览地点:北京·宋庄美术馆(通州区宋庄镇小堡村)
展览主办:宋庄美术馆  尚东现代艺术中心  中国银行私人银行(南京)

 

艺术家群——落!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下海和民工潮,就是自由艺术家聚集现象的出现。在北京,先是一些艺术家聚集在北京大学附近,1985年《中国美术报》曾经以“盲流艺术家”的专题,报道过漂在北京的几个艺术家,张大力、高波、王德仁等人的生活和创作状态,中国纪录片先驱吴文光的成名作《流浪在北京》,拍的就是画家张大力、张夏平、摄影家高波、先锋戏剧导演牟森和作家张慈的生活状态。1989年《中国美术报》被停刊,曾经在美术报工作的师若与方力钧、杨茂源加入流浪的队伍,他们在找房子的时候,发现了圆明园福缘门的那片民宅,接着丁方、伊灵、张惠平等人入住。1992年5月24日中国青年报以《圆明园废墟上的的艺术村落》为题报道了圆明园画家村,引发了各地自由艺术家陆续进入画家村的热潮。1993年至1994年初最热闹的时候,据“村长”伊灵的统计,这里聚集了200个左右的艺术家。同时自由艺术家和各种自由人士的入住,也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1995年初,圆明园画家村开始被清理,同年晚秋,圆明园画家村被彻底清理。

1994年圆明园画家村最热闹的时候,方力钧、岳敏君、杨少斌、杨茂源、王音、张惠平等人,为了躲避喧闹,开始离开圆明园,寻找新的飘泊地。由于张惠平学生小堡人靳国旺的关系,大家最后选择了小堡。随着圆明园被清理,画家也开始往小堡以及整个宋庄镇迁徙,同时也把警察带到宋庄,后来在小堡村领导崔大柏的疏通下,来宋庄的艺术家开始安定下来。这种安定的标志就是大家买农民房修建工作室,艺术创作作为一种职业状态和生活方式,结束了圆明园时期的居无定所和担惊受怕的生活,开始进入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这个角度说“圆明园是宣言,宋庄是实验”。

1990年代后期以来,艺术家的大量聚集成为一个社会现象,宋庄也因此成为新闻热点。继而北京的上苑、七九八、费家村、索家村、草场地、酒厂、环铁艺术家聚集区相继形成,同时在上海、成都、重庆、昆明、河南石佛村等地也出现艺术家聚集区,尤其宋庄艺术家群落的形成,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并使艺术家群落的创作生态和居住地形成了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这种新的经济关系决定了艺术家聚集地,以“当代艺术新社群”的形式,落地生根,并成为社会中的社会,而不再是“无业”、“盲流”的流浪状态。尤其2004年之后,宋庄文化创意产业的启动,在小堡村和宋庄镇这些基层领导的努力下,2006年宋庄获得北京第一批文化创意园区的合法身份。

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困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而每年艺术院校不断的扩招和毕业生的不断增加,会有相当数量艺术院校的毕业生涌向社会而变成自由艺术家。在中国这个没有艺术创作资助机制的国家,宋庄模式提供了可参考的范例,“新社群”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模式,既可探讨自由艺术家创作生态的形成,也可探讨艺术家聚集与聚集地之间新的经济和其他关系。

本次宋庄艺术节以“群落!群落!”为题,就是想逐步把邀请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群落来展示他们的作品和生活状态,作为我们艺术节的重点和特色。因此,我们主张建立以调研和服务为主的艺术委员会,逐步建立一种艺术委员会和各地群落组织人合作的机制,来代替主策展人的机制。

今年“群落!群落!”参展的艺术家已经超过一千人,我们的重点在于为社会提供一种艺术家群落艺术的基本面貌,以及艺术家和当地社会各种关系的范本,不在是否推出多少有创造力的艺术家。无疑任何艺术家群落的艺术质量都是良莠不齐的,甚至有创造力的艺术家为数很少,艺术作品面貌的雷同也在所难免。但是,我们尊重任何一个把自由从事艺术作为生活方式的人,尽可能的提供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我们希望宋庄艺术节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家群落的节日。尽管由于客观条件的局限,还远远不能达到这一目标。

鼓励和发掘有创造力的艺术家,是我们的目标,但不能因此拒绝那些认真却没有多少创造力的艺术家,任何时代的艺术都有一种雷同,即使中国文人画最伟大的元明清三代,以及西方伟大的文艺复兴,有创造力的艺术家,也不过数十人而已。也许一个时代的整体变化更重要,事实上,我们正是通过这些少数有创造力的艺术家,看到他们引领的那个时代,并看到这个时代与过去时代在整体风格上的区别与变化。从这种角度说,我们没有能力在一个艺术节上推出多少伟大的艺术家,但三十多年中国的艺术观念在整体上的变化,是我们在乎的主要标准。

现代社会是一个人人都有创造和欣赏艺术的时代,但是三十年中国艺术的新变化,却始终没有突破自己的小圈子,一个艺术家创作冲动,来源于艺术家个人和社会之间形成的生命力,而他的作品却长期与社会,与大多数的人心理状态没有联系,这不正常。所以,我们的目标是想通过一个甚至数十年的艺术节,能把艺术这样一种整体上的变化告诉大众,同时让整个社会来检验艺术。

栗宪庭
2009-9-3

 

南京幕府山艺术家群落

幕府山,是南京城北下关区和栖霞区境内的山脉,东西走向,长约六公里。山北坡面长江而峙,自古即南京的北门户。这道天然屏障的故事先秦就有记载。明朝这里成为皇家的狩猎场,皇亲贵戚在这里弯弓搭箭,好不热闹。金陵诸景中幕府占了六景之多,所以,风雨千年幕府山就没有断过文人骚客。
20世纪初,在海拔205米的幕府山主峰,发现蕴藏着白云石矿和石灰石矿,它们分别是炼钢和造水泥的好原料。1950年,南京白云石矿建矿,这座主峰成了主要的开采矿区。鼎盛时期,白云石矿开采面积1.6平方公里,年开采量400万吨。1950年至1998年,人们在这里挖掉了10多亿吨石头,海拔205米的幕府山主峰只剩70米,白云石矿则留下一个深陷的大坑。古时著名的“幕府登高”奇景,早就一去不返了。
和“幕府登高”同时消失的,还有全山的秀丽景致。千年之前,幕府山的西南麓就是六朝古都的重镇“白石垒”—— 又称“白下城”。南京有“白下”之名,就源于幕府山。而南京最为人所知的别称“金陵”,也源于幕府山下的“金陵岗”。更让人很难想象的是,现在岩石裸露、遍地荒败的幕府山,竟是当年李白写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地方。
原本宁静苍翠的幕府山,在解放后逐渐变成了南京的重工业区。(矿产、汽车、化工、机械、造船……)从那以后的四十八年里,这个地区就是在此起彼伏的隆隆炮声和轰鸣作响的机器声中度过的,其间还不时地伴随着刺鼻的化学气味和漫天飞扬的粉尘。一直到九十年代后期,才又重新恢复了这儿的平静。大量的工厂在新的城市规划中被陆续搬迁到别处。人们在试图慢慢得恢复山上的植被,这个过程无比艰辛且收效甚微。最近听说,在折腾了这一大圈后,又要重新再现古时的那些名胜了。据说,这里还将建度假村、游乐场和地质公园。

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2006年10月中旬,一家做房地产营销的公司找到艺术家吴翦、于小雨和赵勤,(也是因为青年艺术家刘国兴的女友在这家公司工作)说他们在城北的幕府山接下了一个即将迁走的汽车制造厂,并打算把那里改造成为一个集文化创意和绿色工业为一体的智慧产业园区。艺术家们对他们所说的那些宏伟蓝图不感兴趣,世界上像这样大而空的事也听的太多了,但却对那个遗存的工厂是听者有心,于是艺术家们便当即就在那家公司的一个老总的带领下一路往那个工厂奔去。
在南京市区七拐八拐经中央门前行到了五塘广场,右拐上幕府东路然后很快就到了厂区,只见厂门上的大牌子还没拆掉,上写着“南京长安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厂子所在的这个地方叫“窑上村”,四周的环境非常破败简陋,是一个典型的城市死角,外地打工者、城市贫民、拾荒者们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把这里搞成了他们的聚居区,这里麻雀虽小,却是五脏具全。烟酒店、小饭馆、台球桌、便民超市……一切都自得其乐。那些贫民窟式的建筑则带着浓烈的七十年代的味道,和刚才路过的市区其它的地方相比,完全是另一个天地。
这家工厂的大部分已迁往郊县,艺术家来的时候,厂方正和接手的公司进行着交割,许多大型车辆还在不停得往厂外搬运着设备和各种物资。眼前的厂子里到处都是电焊闪出的火花和忙碌的工人们。艺术家们在那家房产营销公司老总的带领下转遍了整个厂区,对它大概有了些了解。它占地十二万平米左右,建筑面积约七万平米。整个工厂背靠幕府山,处在南坡的山角下,北高南低缓缓得通向热闹的市区。在秋日的阳光照射下,尽管此时的脚下油污满地,到处又都是从机器上切割下来的破铜烂铁,却显出格外的稳重而寂静。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经过和那家公司的几番拉锯式谈判,艺术家们于2006年12月敲下了租房协议。这里的房租价格和南京其他同类地区的库房租赁的价格差不多,每平米每月十二圆,这个价格一直延续至今。赵勤、于小雨、吴翦、刘国兴等五人成为首批来到幕府山下的新山民,签完合同,他们就在新工作室里搞了一场圣诞聚会,朋友们的到来,为空荡荡的空间聚了不少人气,也算正式向大家宣告幕府山下新的工作室开张了。
2007年3月后,南京的许多艺术家朋友开始了幕府山的圈地运动,毛焰在原来房子的基础上又加盖了一大间带天光的工作室,黄峻、靳卫红两口子因为来的比较晚,已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就干脆在一个只有些基础的棚子上重起了一间大房子。艺术家刘国夫把“青和当代美术馆”选在了一座大厂房里,半年后,把它弄成了到目前为止江苏最大的民营当代美术馆。潘登、陆笑毅、陆斌、吴小云、吕涛、胡正东、卞松、张放、张立明、孔进、龚程、李木、闫栋、成勇、王承东、王昭明、王东春、吴翦、刘波、刘国兴、孙俊、邱军、宋乃江、朱江龙、葛振、高波、朱存伟、朱智伟、窦荣军、罗凡、高雷、谢红军、倪超球、陈霄……前后有四十余位艺术家入了幕府山的伙儿,老、中、青三代,济济一堂。另外,艺术家们的老朋友陈建平女士和禾子女士也参与到了这股热闹里。
在眼下的幕府山艺术区的艺术家中,除了几个身份自由的职业艺术家外,大部分人的身份都是在大学里当老师,也有江苏美术馆的专职画家以及出版社里的编辑。这里的艺术家绝大多数都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也有几位来自中央美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和其他的几座艺术院校的。以架上绘画为创作手段的艺术家在幕府山下人数众多,摄影、雕塑、版画、陶瓷以及几位以音乐发声、行为表演为表现形式的艺术家丰富了这里的生态。艺术家们的创作材料大多从位于南京艺术学院后门的众多画材店中购得。画框则由数家专业的木器厂提供。近年来南京的美术馆、专业画廊及私人收藏发展地比较迅速,在幕府山的艺术家们均在不同程度上与他们合作过。

幕府山变成了“水泊梁山”,只不过没有人是被逼上山来的。大家经常串门聊天、聚众喝酒,一时间变得越来越热闹。艺术家孙俊的生日聚会、每年的圣诞晚会和众多的不同规模的聚会,令人深思的纪录片展映、热闹的音乐会、大汗淋漓的篮球、乒乓球和足球比赛。“青和”的开幕展以及之后的系列展览又将这“聚义厅”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入夜,烤全羊的浓烈香味、无数东倒西歪的酒瓶再加上仍在欢乐闹腾的人们,在墙外黑黝黝的幕府山主峰之下真是别有洞天!艺术家和朋友们狂欢,使那些闲置了多年的老厂房开始现出了不少的生机。那些晚上,这里就是南京的根据地,就是艺术家们的解放区。

至于今后如何,又有谁能知晓?看看那几个喝趴下倒在路上的哥们儿,其实只要今宵有酒,有谁还烦得了明天?暗黄的路灯下,不知是谁在狂喊大叫,我知道那哥们儿今晚一定很舒服,说不定还正在哪个墙角随地小着便呢。

因多年的疯狂开采,幕府山主峰的南坡给炸药整个削掉了,变成了一座裸露着乳白色岩石的陡峭悬崖,它在四周茂密的植被包围下仍显得突兀孤单。每天当你走进园区的大门,自觉不自觉的都能看到这座奇特的山崖。因为它就对着这条厂区内的大路,而且绝对是顶在你的正前方,你越往前走它就会变得越大,让你根本无法回避。某种程度上,这道你无法躲避的天然屏障成了幕府山艺术家聚居区的标志性形象。
还有就是在厂区大门口,那左右两个门墩上的三面红旗雕塑,它既是中国那个特殊时代的象征也是某种意义上南京的形象代言人(因它仿制了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上那著名的三面红旗)。大红色的旗子配以金黄色的穗儿迎风飘扬,弹指一挥间,当年神圣的革命图腾变成了如今幕府山下艺术区的绝好标示。                                               

赵勤2009-8-15

展览名称:2009第5届中国·宋庄文化艺术节·成都蓝顶艺术家群落作品展
组 织 人:李熙
开幕酒会:2009年9月18日 下午3点
展览时间:2009年9月18日——11月18日
展览地点:北京·宋庄美术馆(通州区宋庄镇小堡村)
展览统筹:栗宪庭 曹英 张亚婷 吕茵 徐阳
展览主办:宋庄美术馆  成都西村艺术品空间  成都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五彩基金

 

“蓝顶”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精神

六年前,四位艺术家租下了一片厂房,为这个地方取个什么名字呢,大家看着这个厂房蓝色的铁皮顶于是取了蓝顶这个名字,这就是现在蓝顶艺术家群落的A区。

后来,来自成都南门,西门,北门,市中心的其它艺术家群体,来自四川各地的一些艺术家陆陆续续搬到蓝顶艺术家群落来了,形成了现在蓝顶艺术群落的A、B、C、D、E区。有一个艺术家为了寻求艺术的氛围去了北京宋庄,那里有着中国最大的艺术家群落。但是家庭的分离让妻子着急。一天妻子看到一份报纸有着一小块关于蓝顶艺术群落的消息,于是剪下来寄给了远在北京的丈夫,并说:成都也有了一个艺术家的群落。于是他回到了成都来到了蓝顶并创建了E区。有一个艺术家十年前刚从美院毕业,充满理想和艺术才华,我们当时劝他留在成都和大家一起搞艺术,但由于经济情况和为了漂亮的新婚妻子回到了他们的家乡。十年来他的同辈在成都这个在中国还算可以的艺术氛围里艺术上突飞猛进。十年后他告别了妻子和儿子来到了蓝顶,三年来他的艺术也取得很大的进步,并和一个重要的外国画廊签了约。还有一个吉林艺术学院的学生从网上了解了蓝顶,于是大学毕业后告别了女朋友独自一人来到了蓝顶,他是蓝顶第一个来自四川以外的艺术家。在蓝顶,艺术家的友情就像兄弟,学术上互相探讨,生活上相互帮肋,有机会大家分享。这里的人际关系极其单纯,没有国营单位的虚假和复杂,大家来这里就是奔着一个目的:搞艺术。

六年来蓝顶的艺术家参加了国际国内重要的艺术展览,2004年深圳美术馆举办了以蓝顶为主体的《居住在成都》的邀请展。2005年法国第一届蒙比利埃中国当代艺术双年展邀请了蓝顶的多位艺术家参展并专门建立了成都馆。2005年第二届广东三年展展示了蓝顶这个主题,同年新加坡和成都都举办了以《居住在成都》的名义的展览。六年来大批的国内外著名的艺术批评家,美术馆馆长,展览策划人,艺术家,艺术经纪人,画廊老板,画商等来到了蓝顶。六年来蓝顶成为了继北京以外中国最大的艺术家群体。
  
蓝顶艺术家群落位于成都最大的小型和生产条件较差的家具生产基地之中,这里的工厂经常散发出含有甲醛的气体,有些艺术家工作室就在这些家具厂的隔壁,当工厂喷发出这些气体时只好关窗闭户,但是这些艺术家为了艺术却不在乎这些恶劣的环境。

六年来,蓝顶有的艺术家因为生活困难租不起工作室,而离开了蓝顶回到了他的家乡。有的艺术家去了北京加入了更大的艺术群体。有的艺术家辞去了原来经济上有保障的工作来到了蓝顶,有的艺术家还在打听蓝顶还有没有空的工作室。很多年轻的艺术家与画廊签了约,生活上有了保证,原来还担心房租的问题,如今却可以毫不顾忌地买自己心爱的画册了,并计划去北京上海乃至国外看展览了。

2008年,一些著名的成都籍艺术家和成都三圣乡政府联合建立了新蓝顶(蓝顶二号坡地)艺术家工作室区域,该区由建筑师统一设计,包括蓝顶美术馆一座,艺术家工作室十四座。紧接着就有很多年轻艺术家聚拢在三圣乡,现在大约有三十多名年轻的艺术家租住了农民房作为工作室。

蓝顶还将继续发展和扩大,不断的有进有出。蓝顶的艺术家有的会取得大的成就,有的会遭受失败。有的艺术家生活困难了,另外有的艺术家就买他一张画帮他解难。蓝顶的艺术家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他们在潜心画画,实现自已心中美好的愿望。蓝顶的中午饭就是一碗面或者是一碗菜,大家画累了去郊外吃一顿鲜鱼,星期天一起去爬青城山,在山上喝一杯清茶并讨论艺术和人生。大家有的坐飞机有的坐火车去大上海为一个蓝顶艺术家的个展捧场。

蓝顶是一种生活方式,蓝顶也是一种精神。        

周春芽于成都

 

成都蓝顶艺术家群落的概况

2003年艺术家周春芽、郭伟、杨冕、赵能智入驻成都市武侯区簇桥乡首长路的一千余平方米的厂房(A区),建立起自己的工作室,取名蓝顶艺术中心,同年11月,艺术家罗发辉、舒昊、杨徐明入驻蓝顶艺术中心A区旁的厂房,并取名B区。2004年,艺术家何多苓、屠宏涛、符曦、唐可、郑德龙、吴建军等入驻蓝项,并陆续建立C、D区,2005年—2008年艺术家,徐牧原、杨春生、吉磊、小白,陈建军、陈秋林、邓先志、刘石、郭蓝、徐力、王胜强、蒋国蓉、李熙等入驻。

2008—2009年因发展需要又在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荷塘月色建立“二号坡地”新蓝顶艺术中心和蓝顶栀子街69号两区,艺术家杨谦、郭晋等入驻。同时在二号坡地的周围三圣乡农家院聚集了几十个年轻的艺术家。蓝顶艺术家群落发展至今,已形成荷塘区、簇桥区、栀子街69号区三大板块。入驻艺术家100余名。

蓝顶群落的艺术家组成情况:男性艺术家占80%,女性艺术家占20%,自由艺术家占70%,其余部分艺术家兼有老师等职业,大部分毕业于川渝两地艺术院校,如:四川美院、川音美院、西南师大、四川大学等,从事架上绘画占80%,雕塑占5%,新媒体及其它占15%。
  
蓝顶艺术家与当地产业关系:绝大多数是租用当地民房、厂房、仓库、粗略估计平均每人每年所交房租8000—30000元不等,部分艺术家是自建工作室,投资均在百万元以上,目前,周边相关产业如画柜店有2—3家,画具材料店有3—4家,画廊7—8家,专业运输公司两家,印刷公司3家。

蓝顶成立6年以来,以蓝顶艺术家集体名义参加的部分展览如下:
2004年:《2004在成都》绘画展               蓝顶艺术中心
《居住在成都》中国当代油画展        深圳美术馆
成都现代艺术馆
新加坡斯民画廊
2005年:《第二届成都双年展》                成都国际会展中心
《广州三年展 》                     广州美术馆
《蒙比利埃双年展(成都馆)》        法国
2006年:《蓝顶三周年开放展 》               成都蓝顶艺术中心
2007年:《西南当代绘画展 》                 成都K画廊
《贵州双年展 》                     贵阳
《从西南出发1985—2007当代艺术展》 广州美术馆
《虚无与现实》                      成都K画廊
2008年:《用艺术拯救生命——义卖展 》       成都千高原,K画廊
《蓝顶第一回——当代艺术展 》       K画廊
2009年:《蓝项美术馆开馆展 》               成都
《“坡地”当代艺术巡回展 》        成都,上海
《“捌贰零玖”艺术展 》             上海张江当代艺术馆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