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主编档案 > 2020、2021年 > 张海涛︱在地性激活锦溪古镇的艺术节——经典与当代、东西方文化的链接

张海涛︱在地性激活锦溪古镇的艺术节——经典与当代、东西方文化的链接

2020-10-17 16:56:02.098 来源: 雅昌艺术头条 作者:张海涛

▲ 文昌广场艺术节开幕现场

▲ 艺术节开幕现场


张海涛:在地性激活锦溪古镇的艺术节——经典与当代、东西方文化的链接

笔者受邀作为撰稿人、艺术评论家参加2020锦溪古镇艺术节展览活动,此届艺术节是以戏剧和动画为展览主要呈现的媒介。试图作为链接传统与当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平台,激活古老小镇的公共性、在地性和参与性:持续日常化的艺术沉浸与融入。重塑小镇中变与不变的平衡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具体涉及的讨论话题有:传统与当代艺术是否可以调和和转换?如何在同一个时间和场域交织出现?姑苏水乡地方文化是否可以国际化?古镇的文化产业化和原住民生态保护的关系?


经典与当代、东西方文化的链接

锦溪古镇艺术节激活小镇包括两层意义:一个是从生态文化上起到激活和活化的作用,另一个就艺术本体来说可以做到多元文化的链接。昆山作为“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能否能将其传播的更广,更有影响力,需要走出去也可以把世界各地的文化引进来,让世界在中国本土锦溪了解和领略其他地方文化。

传统与当代一直存在着互相的争论和误解,其实两者是可以调和的,在同一个艺术节展现,地方文化是否能国际化?答案是肯定的。艺术节邀请了很多在国际上重要的机构的经典动画和经典戏剧、实验动画和实验戏剧。经典具有一个时代的先锋性,随着时空的流转成为传统。当代艺术是开放的文化,以新的媒介、技术、语言和观念可以转换传统文化,激活传统文化,当代文化不代表替代传承经典的文化。传承也依然重要,保留经典风格和精神的戏剧也需要被守护,两者不矛盾,而且互补。变与不变的平衡关系至关重要,这样的差异性产生的多元化、包容性是当代文化的重要特征。

其实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链接,某种意义上也就链接了中西方文化,因为新的媒介与当代性来源于西方,当然中西方文化很综合,西方当代艺术发源时也吸收东方传统文化,从来不矛盾。20世纪初艺术家杜尚、约翰•凯奇作品和生活方式中就透露出东方禅宗哲学的思想。20世纪50年代,新现实主义艺术家克莱因的作品里也体现出这一特征。

到现在全球化和网络化时代差异性文化会涉及到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等,互相影响和互相补充。国内当代艺术在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现实生存状态的价值体系,一个是当下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独特的现实生存环境作为文化背景,还有一个就是中国传统经典的文化资源的转换。这两点是可以与西方艺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对话的支点。中国艺术家90年代在国际上出场,也是借用“中国牌”寻求与西方艺术的差异性。“中国牌”这些作品很多是处于早期后现代主义解构时期的特点,2010年后中国当代原乡文化应该是解构后以包容的姿态建构与历史、自然和现实、未来,甚至西方文化的链接。此届艺术节试图在探讨这些问题。

▲ 文昌广场的动画展映


锦溪古镇艺术节的在地性和日常化

“锦溪古镇艺术节,创立于2019年。本届艺术节由动画展映、表演实践、国际研讨、艺术工坊四个单元组成,致力于支持全球动画创作中的杰出⻘年实践者,同时关注表演艺术在当代语境中的传承与创新,并且以开放的姿态搭建公众参与的艺术平台。”这是艺术节的定位。艺术节展览地点非常多元,如锦溪古镇文昌广场、回首天猫、壶文化馆古亭、丁宅、茶馆、游船码头等,亭中讲座、老墙放映、古宅论坛,作品、活动与古镇环境、观众融为一体。新的文化进来肯定对地方文化的价值观有所改变。如何提升当地的文化品质,给大众带来对新艺术的认知,把展览的品质和广度做好应该放在第一位,才能起到提升文化品牌的作用。艺术节发展以生态、艺术、社区三者互相对话的场域,实现乡村的振兴,如国内乌镇艺术展、广安田野双年展、安仁双年展、平遥摄影展、连州摄影展、丽水摄影节;国际上林茨电子艺术节、卡塞尔文献展、阿尔勒摄影节、明斯特雕塑节;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等等成功的案例逐渐遍地开花将重构历史,每个艺术节都有自己的特征不可复制。锦溪古镇艺术节也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倡导项目的参与感、在地性和日常化,回归到生活中去。市集中就有戏剧、剧场中也有戏曲,随处可见的艺术氛围是一种自古就有的生活方式的回归。锦溪小镇古有莲池结社、文会、诗会、惜字会等交流的传统,从不孤芳自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体味艺术,改变我们和观者的整体思想素质。沉浸式互动体验让观众与艺术家主客体的关系互为转换,才能更好的得到文化的普及和公共化。

▲ 游船码头展映

▲ 老墙上展映


据组委会艺术片单介绍,部分精彩内容如下:

“中国历史经典单元将呈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自1955年至1987年的经典动画影片,作为20世纪中国动画在艺术观念上自觉探索的历史切片。中国新动画单元则聚焦于新一代动画导演和中国院校内优秀创作者的当代尝试及多样化表达。

同时,2020锦溪古镇艺术节也联合了第18届瑞士FANTOCHE国际动画电影节、法国LE FRESNOY国立当代艺术工作室、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等展开合作,呈现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人文生活。

此次艺术节的表演版块聚焦于表演艺术在当代全球语境中,兼有身份识别和文化特征的创作,并邀请来自全球范围内的机构及实践者,集中探讨传统经典的艺术演绎在当代的实践路径。来自中国、英国、荷兰、挪威、日本五个国家的六部当代剧场作品被特邀放映。”

9.jpg

10.jpg

▲ 壶文化馆古亭艺术家陈莲华的讲座


艺术节对于动画、戏剧媒介的选择

此次艺术节以戏剧和动画作为主要媒介呈现。为什么选择动画与戏剧表演媒介,我的理解是因为昆山是昆曲发祥地有这样的文化根基;动画作为传统媒介民众的接受度也较高,媒介弹性大,可以传统也可以很先锋。而且上海美影厂的中国学派,很多动画中就有戏曲和民间文化的语言,这次展览也梳理了这一特征。关于此届“中国动画学派的未来发展”的话题作为艺术节讨论的焦点。戏曲和动画也是东西方两种媒介的碰撞与融合。动画有着自己的优势:可以艺术家独自一人创作完成也可团队大制作,创作过程机动性强;在创作语言上可以人工手绘、也可以数码完成,还可以与实拍结合及静帧动画创作。动画创作主观性强,可跨时空、夸张表现,感染力强,是最适合虚拟世界表达的一种方式,我们日常生活的网络界面、电视片头、手机界面设计、动态广告都需要动画设计,最近很多科幻电影和游戏中都必须运用到三维动画,动画逐渐成为现代人生命中的一部分,不可或缺,很有潜力,所以动画作为艺术节主要媒介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国内当代实验动画随着数码网络技术的进步在2000年后才有所发展。动画媒介虽是老的媒介,在当下的媒介跨界中与数字媒体、当代艺术强力结合后,便转换为当代新媒介艺术,动画创作就更加具有时代感和未来感。当代动画艺术范畴的概念,区别于产业动画和传统动画:是具有当代性和时代特征的艺术,是实验动画、观念动画和先锋动画。此次艺术节中作为主题的论坛“中国动画学派的未来探讨”,由曹恺策划,对谈嘉宾专业性强:陈莲华、冯健男、何金芳、刘真辰、李振华、安妮特•辛德勒(瑞士)、王小鲁、薛峰、张培力。下面我们做一个探讨。

111.jpg

▲ 丁宅“中国动画学派的未来发展”论坛

12.jpg

▲ 丁宅的戏剧论坛

13.jpg

▲ 奥卡特尔剧团,荷兰,《伊利亚特》,58分28秒,2019

14.jpg

▲ 小池博史桥梁艺术项目,日本,《风之又三郎》,89分12秒, 2014


后中国学派的动画未来趋势

“中国学派”实际上就是上海美术电影制⽚⼚学派,由中国动画⽚创始⼈万籁鸣先⽣主导创作的⼆维动画⻓⽚《⼤闹天宫》是美影⼚的标志,此外,美影⼚⾸创的⽔墨动画⽚、剪纸动画⽚、⽊偶动画⽚、折纸动画⽚,其题材多为古为今用的寓言故事、传说故事,多是剧情叙事方式,其作品中表现出民族⽂化鲜明的艺术⻛格,故在80年代被国际上称为“中国学派”。“中国学派”的动画电影创作生产模式,多为国家集体行为主体方式,从生态上看是艺术内部的变革方式,从社会背景上看符合当时社会计划经济时代的范式,推崇真善美的民族本土文化,不会有出格思想出现,而《大闹天宫》在六十年代出现也曾经被指是对这个时期的隐喻,还有《九色鹿》源自敦煌佛教文化故事也被暗指是对迷信文化崇尚,但这其实正是作品在特殊时代先锋性的体现。当然中国学派的动画从媒介、语言等艺术本体来说是表现真善美这些积极的思想,当年还是具有代表性。

这次艺术节也邀请了此类型具有未来感的后中国学派特征的动画艺术,我们来谈谈这样的类型动画发展的趋势。新动画艺术区别于90年代前中国学派的计划经济时代的集体创作,后中国学派多出自民间和个体的创作,创作语言与题材相对来说包容性和创新性更强。动画语言除了造型、色彩、构成的要素,剪辑、音效、特效也成为新的语言要素,2000年前的动画多还是剧情为主,2000年后实验观念动画开始出现非线性、数字化剪辑,甚至出现交互的AR、VR动画,把异化的不相干音效、符号进行拼贴,让事物形成新的超现实的关系,表现微观和宏观世界的众生相,表达艺术家对现实的生存感受和对生命体悟的寓言性。概念的不确定、多元化、微叙事、协作化创作成为趋势,语言上更加多元。题材上拓展到关注历史、现实甚至未来的方方面面、反映各类问题,观看人群也拓展到各个年龄段和各种身份的人群。


新媒体、电影脉络中的动画的跨学科交往与实验

动画是影像艺术的分支:一类是在新媒体艺术的脉络发展,运用数码语言结合当代观念艺术脉络创作和空间展示,另一种是在电影脉络中发展演化而来,主要在电影语言发展脉络的基础上院线展示和创作。两者目前会有些交叉,但两者在历史脉络、展示方式、媒材和表达方式稍有区别。此次锦溪艺术节结合了两个方向的动画,也梳理了动画艺术的历史特征,着重探讨电影系统的动画和后中国学派动画的未来,如陈莲华、雷磊等艺术家作品就具有这样的趋势和特征,用中国式语言表现中国生存语境的感受或中国精神的传承与再转换,笔者理解为具有未来趋势的后中国学派的动画。

15.jpg

▲ 雷磊,中国,《这不是一个可以说谎的时刻》,3分30秒, 2014


目前动画可以同时在当代艺术展和电影节上展示。动画是电影节展示的重要内容或单元。电影媒介表达除了实拍影像就是数字虚拟影像,动画是虚拟影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锦溪古镇的动画主场,也为动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中国实验动画图像中的符号运用现在也非常多元,主要是借中国语言、符号表达的现象也很多,表达思想和情感,致力于新文化的创造,而不同于大众消费文化。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当代动画艺术不能在技术的表达和话题上跟风,找寻体现中国不同于西方的现实生存感受、历史文化和思想的针对性,找到不同于西方价值和生态体系才是最重要的。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