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主编档案 > 2020、2021年 > 张海涛︱网络线上展览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在线展览的发展与演化”采访

张海涛︱网络线上展览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在线展览的发展与演化”采访

2020-12-11 21:34:56.63 来源: 未来艺术学 作者:张海涛


注:此文为英国 Middlesex University 密德萨斯大学艺术管理硕士黄智慧的线上采访整理的文字。


黄智慧:在你的职业经历中,是什么促使你专注于在线展览?您在这里会关注到哪些主要的问题和机遇?(线上和线下展览的相对挑战是什么优势和劣势)

张海涛:狭义上的在线展览是没有线下现场展的网络展。而我更倾向于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展览,就是说我的展有线下部分也有线上传播两部分,相辅相成。

线上展分为“直播”与“录播”两种类型,就是即时性和历时性的呈现方式,这与现实社会中网络技术的演化与发展密不可分,由现成文献展示向即兴展示转向。如果将广义的线上展包括网站文献传播的话,我个人策展方式从2004年策展开始尝试线上展示,那时没有直播的方式,更多的是线下展览展前、展中、展后网络推广的方式。国内大概多数展览与评论都是在艺术网站如美术同盟、雅昌艺术等专业网站上以投稿途径发出。那时门户网站非常有话语权,主编评审和编辑严格,选择稿件强调精英化。后来我和我太太陈燕子2007年也创办网站艺术档案(目前还持续的在运行),当时博客和论坛比较火热,我们自己也有了线上展示的“阵地”,有了网络传播与展示的自主权。

国内大概2004年之后相继出现了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传播的方式,可以自主发布展讯新闻、展览回顾信息,媒体传播更加自由、快捷和平民化。线上和线下展示各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最简单的来说线下展强调现场感和体验感,可以调动你的五种感官:如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甚至味觉的通感,而线上展只能呈现视听感知,嗅觉、味觉、触觉感受很难记录和展示,但线上展的传播速度、广度还有自由度更有优势。

我们处于一个信息化的智能时代,网络展成为不可或缺的传播和展示平台。互联网移动自媒体是全球信息化技术、意识形态、资本利益和开放程度各种因素综合发展的必然结果。移动媒体中手机集电视机、录音机、计算机、录像机、照像机、办公软件、传感器、互联网于一体,我们当代人离开手机几乎无法生存,每一天都必须使用手机工作。移动媒体是本世纪最强大的发明,影响力、辐射面甚至超过“原子弹的威力”,因此运用移动互联网媒介从事艺术创作、展示是最有效介入现实的手段,也是当代艺术媒介发展的必然结果。当代艺术的典型标志是新的观念、新的语言、新的媒介,尤其当代艺术中媒介的创造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新媒介是传统媒介基础上的拓展,而不是一个替代关系。


11.jpg


黄智慧:您认为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目前对网上展览的兴趣?与线下展览相比,你如何看待这些因素对你工作的重要性影响?

张海涛:由于网上展览观看视域窄、体验感部分缺失,即使通过二维直播、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先进的沉浸式技术也解决不了这些问题,还有一个原因线上网络展由门户网站的专业性向自媒体转型时,会失去对展览品质的把握造成展览泛滥、碎片化,出现对价值判断标准的消解,让好的展览被淹没在信息过剩的海洋里,成为快餐化消费的一部分,被流行化和边缘化。有的在线展为了点击率甚至还可能被低俗化所裏挟,而改变策展和作品的独立性,这是需要我们警惕的。后现代生活文化中去精英的大众化特征,一反现代主义的理性、逻辑中心主义。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是互补的关系,但精英文化依然起到引领作用。当然线上展与线下展相比,传播上的优势可以让艺术机构快速被关注,甚至借用大众传播平台,让艺术最大化的普及。艺术创作的独立性依然很重要,不能受网红、商业炒作改变其品质,但艺术要让观者看到,给观众以共鸣和启示,才能让艺术的功能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网络展的开放性、传播性,还有交互性特征更加突出,自媒体艺术语言更加快捷,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表达更加直接、创造性更强,网络线上展也可促进艺术家创作适合网络展示媒介艺术,激发观众创作的热情。网络艺术展不再是象牙塔似的自娱自乐了。当然这一些自媒体也存有很多问题,比如说虚假信息的传播、PS真假难辨嘛,还有娱乐化、扁平化,当然在沃霍尔和博伊斯时代就说过“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概念,还有沃霍尔说的“每个人都可以在15分钟内成名”。我理解他们的概念就是说呢每个人都有发声的机会,都可以有成名的机会,而不是以前的精英化的传播媒介方式。


2.webp (1).jpg

▲彼时·此时——2020中央美院线上毕业季


黄智慧:作为策展人,您在参加网上展览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变化(如果有的话)?您如何评估这些变化?(线上和线下展览哪个最有趣或者最喜欢?)您所了解的国内运用在线网络创作和展览项目有哪些?

张海涛:作为策展人参与网络展览从2004年门户网站投稿到自媒体的线上展示逐渐掌握了自主权,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转向,2019年新冠疫情对全球滥用科技和全球化格局提出质疑。但我认为不是科技出了问题,也不是全球化出了问题,科技带来的真相、全球化带来异质共生与便捷的成果也不能被抹掉,而核心争论和较量的是人类“邪恶”欲望和谁主导积极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问题。这时人类要分清利弊和利害关系,因为疫情让我们更加关注网络共时性传播的重要性,让世界各民族人类平等地排除民粹主义,应对我们共同的生存危机,更体现了全球化普世价值的优势。尤其今年疫情期期间线上论坛、展览更加活跃、频率也越来越高。另外国内线下展对于独立电影、行为艺术的审查和管制严格,线上展可以越过海洋因此是很好的策展实施方式,如果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国际化的传播也是一种很好的策略。

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和移动媒体创作及传播的艺术家和项目有冯梦波(计算机游戏)、皮三(网络交互FLASH)、卜桦(网络传播的FLASH)、费俊(手机网络交互作品)、陈学刚(网络传播的GIF动图)、田晓磊(GIF微动画)、叶甫纳的“直播计划”、梁半的手机界面创作、林科(电脑屏幕生成、录屏、截屏作品)、鲍栋+陈友桐发起策划的手机网络交互“文化馆”项目、杨欣嘉发起的”手机玩我“项目”等等,而网络论坛、展览在新冠疫情之后就更加多了,突出的有艺琅国际发起和策展人顾振清主持的论坛“服务器艺术”、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云论坛等,各大美院的教学、毕业展都转到线上,突出的是中央美术学院“彼时·此时——2020中央美院线上毕业季”利用三维空间技术在线展示了所有毕业生的作品。


3.webp1.jpg

▲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云论坛

4.webp1.jpg

6.webp2.jpg

▲服务器艺术关于“人工智能的能与不能”在线论坛

6.webp (1).jpg

▲华中师大人工智能艺术与设计在线论坛


黄智慧:您如何评估你目前的网上展览策略?在你看来,在这个战略的背景下,你作为策展人的角色是什么?

张海涛:线上展媒介平台从物理空间转换成虚拟空间。从而让策展人身份由学者、资源整合专家延展成一个传播者。网络展同样需要整合网络平台资源、点击率和艺术家资源,当然也会涉及网络平台费用问题,只是资源整合的难度会降低一些。从策略上看网络展成本会大幅度降低,而且传播快,可以以文字、图片、视频的文献方式也可以借用方案进行预设,更是年轻策展人、艺术家运用新媒体艺术(如数字动画、GIF动图、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交互艺术等技术)进行创作传播的有效方式。而且对于网络展来说作品交互的方式和现场互动体验感不同,线上展可以通过技术处理音效、传感器带来互动,更适合于与观众互动与分享。线下展更多是物理上带来的心理变化。相对线下展网络展可以省去大量的物料制作、空间成本、运输、布展人工与材料成本,也会省去现场社交的心理和体力上带来的恐惧症,展览更加单纯的把精力放在学术主题定位、艺术家选择、作品关系等学术问题上,这一点也是网络线上展览的重要优势。

移动媒体手机及自媒体成为现在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移动媒体网络展的出现也会影响到艺术的生态变化:如策展、论坛方式(移动网络媒体展逐渐增多)、艺术批评(移动网络传播方式和内容也会拓展)、收藏观念(新型电子版数收藏方式普及)、出版方式(电子出版物的传播越来越普及)、艺术教育(移动媒体专业开设增加,另外教学方式呈现网络多样化)......

我们可以看到移动网络媒体艺术的发展脉络,当然有时候各种媒介也是交织在一起发展的:

互动艺术(行为、装置非新媒体艺术的互动)——动媒体(动态雕塑、灯光等装置艺术)——电子艺术(电气时代的录像装置的互动)——数字艺术(计算机时代) ——数字交互艺术(计算机艺术的交互性)——网络交互艺术(互联网络交互的艺术)——自媒体(网络信息传播方向的媒体: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移动媒体艺术(手持设备:分为实用美术设计、艺术创作两个方向)——移动网络媒体艺术(网络交互的智能手机如APP等)

不论线上、线下展都要把握展览的品质,对展览的艺术史脉络和策展人的个人策展脉络、对新艺术现象和趋势的敏感、对参展作品的价值和相互联系作出选择和判断、展览放在文化和现实的背景中寻求针对性和意义、对艺术本体的方法论和直觉感受的敏锐度、策展人独立和包容的态度,都是展览价值体现的元素;另外策展人还需要具备不同于评论家和艺术家的素质:即对展览综合的调控能力、实施能力和推广能力。

2020年11月6日


关于作者

张海涛(Zhang Haitao),策展人、艺术评论家、艺术档案网主编、鲁迅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系特聘教授、天津美术学院硕导、北京服装学院客座教授。2004年至今在国内外已策划百余场学术展览与论坛。2007年创办艺术档案网。2009—2017年先后任宋庄美术馆执行馆长、元典美术馆副馆长、贾平凹文化艺术馆副馆长、荔空间策展人、NO!SPACE艺术总监。2019年第七届“金拴马桩奖”影像艺术节终评评委;2008-2017年北京独立影像展选片人;2015-2019年丽水摄影节学术委员、评委;首届圈子艺术青年奖评委。2012年出版个人著作《未来艺术档案》。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