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展览档案 > 策展档案 > 于渺︱2018年值得回顾的研究型展览和展示项目

于渺︱2018年值得回顾的研究型展览和展示项目

2019-03-09 17:51:08 来源: 凤凰艺术 作者:于渺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大师消逝的年代,是人心不定的年代,是浮躁与喧哗四起的年代,是网络上传与下载再难以区别的年代,是中心化与去中心化、全球化与去全球化彼此博弈的年代。狄更斯的《双城记》名言已被用烂,但跨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仍旧是人存在于世的重要价值。随着走进猪年2019,我们将陆续迎来五四运动100周年、建国70周年、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等盛事。在此,“凤凰艺术”祝各位朋友们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继续热爱艺术!

或许2019年,对于研究和行动的思考才刚刚开始,而它的作用,也会在时代的浪潮扑打间愈加凸显棱角。

在对于“网红展”的年度盘点中,我们已经厘清“网红”并非与“学术”相对,而是彼此延展而甚至共融。网红展也可以很学术,学术展也可以很网红。而关键在于,展览是否真的以研究的态度,通过展览理念与作品对于问题进行介入。然而,在另一方面,一个客观的事实是,真正的学术展确实在这个被消费主义包裹的时代已然式微,其声音也被淹没在泡沫之中。但如果没有这些声音,我们或许永远不会明确,在经济形势走低、自由话语空间持续遭到积压、虚无感弥漫的当代艺术领域,我们要破坏的旧世界是什么?我们可以建设的新世界又在何方?艺术是否还有乌托邦?且听“凤凰艺术”为您细细分解.....

2018年度“学术展”
TOP 20

 (注:以上排名按照展览时间先后为准,点击展览名称即可了解该展览的相关报道。)

 

2018年度“学术展”关键词:机构实践、多重现实、历史情感、身体、生态、临时集体、再组织

“年度盘点”——作为一种行业仪式——其价值并不在于建立虚妄的权威和绝对的客观,而在于带有指向性的“偏颇”立场。 于我而言,2018年最值得回顾的展览不是那些刺激流量的艺术明星展和网红展,而是具有问题意识的研究型展览和展示项目。它们大多发生在已将研究纳入机构策略的中小型民营美术馆和独立艺术空间,其“研究”并不拘泥于学院式的思考和表达,也包括对于新的艺术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的实验性探索。

▲“在集结(Assembling)”展览现场,戳图片即可解锁“凤凰艺术”对本次展览的相关报道

▲“陆上行舟”展览现场,戳图片即可解锁“凤凰艺术”对本次展览的相关报道

▲“长征计划:违章建筑三——特区”(长征空间)展览现场, 戳图片即可解锁“凤凰艺术”对本次展览的相关报道

这些策展人既是行动中的研究者,也是研究中的行动者。他们的研究工作不仅拓展着行业化策展的边界,亦是对于展览仅仅作为中产阶级消费的一种抵抗。整体指认这些展览和展示项目迫使我们看到策展人正在形成的问题意识,认清当代艺术机构不甚稳定的学术导向,同时也揭示策展人和艺术机构这两种主体之间彼此结盟、商讨、摩擦中形成的复杂关系。

▲“徐冰:思想与方法”(UCCA)展览现场,戳图片即可解锁“凤凰艺术”对本次展览的相关报道

▲《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特展现场,戳图片即可解锁“凤凰艺术”对本次展览的相关报道

▲“罗曼·西格纳:影像——一九七五至一九八九和现在”展览现场,  戳图片即可解锁“凤凰艺术”对本次展览的相关报道

本次盘点回避了那些凭借松散的理论来快速拼凑年轻艺术家的拼盘展,回避了以梳理“艺术史”之名缔造自我传奇的艺术圈老炮儿展,也绕开了大量以宽泛的地域、学院、性别、媒介和科技等范畴合并同类项的群展。此盘点不在乎展览细节的优劣,而更在意以此提供一个反思的契机:民营美术馆和艺术机构如何将研究纳入机构的长期策略?研究的价值正以何种方式在艺术家和策展人的工作中体现出来?什么样的研究是当下迫切需要的?

▲“多重叙事——张晓刚艺术档案”(合美术馆)展览现场,戳图片即可解锁“凤凰艺术”对本次展览的相关报道

在明当代美术馆Thomas Hirschhorn的展览“重塑”中,我们看到毛泽东1949年于西柏坡发表的名言,“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在经济形势走低、自由话语空间持续遭到积压、虚无感弥漫的当代艺术领域,我们要破坏的旧世界是什么?我们可以建设的新世界又在何方?艺术是否还有乌托邦?2019年,对于研究和行动的思考才刚刚开始。(以下排名按照展览时间先后为准。)


1
疆域-地缘的拓扑

展览时间:2017年12月30日—2018年3月11日
展览地址:OCAT上海馆

在当代艺术的展览生态中,有着深度研究的主题展依然罕见。民营美术馆尚未建立起对于研究型主题展的重视和制度保障,这类展览所需要的大量研究积累也让很多年轻策展人望而却步。“疆域-地缘的拓朴”的出现给策展生态带来一剂良性的刺激。展览在OCAT上海馆年度青年艺术家项目下得以实施。然而其思想含量远超出这个相对简易的机构框架。展览缘自鲁明军多年的历史阅读、理论研究和对艺术家生态考察的综合性工作。基于“疆域”这个近十年来国际热门的讨论焦点,鲁明军勾连出内生于中国内部的历史文脉,同时直面后全球化的当下现实。如何将中国现代美术史中庞大的边疆母题与当代艺术家对于全球流动的思考同时组成一个立体的、跨越现当代的展览叙事,这是一个大而有趣的挑战。

▲“疆域:地缘的拓扑”展览现场,张玥和包晓伟的《缅北战事》,2015

在空间和经费均有限的情况下,展览现场难能可贵地汇聚了大量的当代艺术创作,但遗憾的是叶浅予、关山月、董希文等老一辈艺术家的作品无法借到。当代艺术机构与拥有现代美术藏品的国有美术馆之间尚存在着巨大的体制鸿沟,两者之间还没有藏品流动的先例。民族国家框架下的历史性“疆域”创作也就无法与全球化流动中的当代艺术同场并置。不然,我们会看到一个更具有历史张力的现场。


2
看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

展览时间:2018年3月10日—2018年7月1日
展览地址:北京中间美术馆

“新月: 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是中间美术馆近一年多来学术方向规划的产物。这个展览与之前的“沙龙沙龙:1972-1982年以北京为视角的现代美术实践侧影”和之后的“跃动的音符:厐壔新作展”皆从后社会主义时期的种种观察出发,尝试多角度重访社会主义时期政治转折期的历史遗产。展览通过赵文量和杨雨澍长达五十年的创作和视觉文献反复探讨时代与个体之间的距离、反复路径和种种错位。

策展人苏伟尝试把社会主义美术内部的线索考察与两位老先生的创作个案并置一处,让研究梳理与创作个案之间产生对话。四个小研究专题“抒情小夜曲”、“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内部的一个切片”、“两所美术补习学校”、“从写生到写意、从古典到现代”从不同角度刻画出深埋在主流系统内部的个体低音。学院之外的研究展能够搜集到如此多的历史证物难能可贵,同时也为中间美术馆营造出一种“不太当代”的样貌。正是这种与“当代”拉开距离的态度允许我们去考察“当代性”在中国语境中的另类溯源,也提示我们也许每个当代艺术家身上都携带着的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性的深层基因。


3
奥马尔·法斯特:看不见的手

展览时间:2018年3月27日—2018年5月27日
展览地址:广东时代美术馆 

近年来,蔡影茜策划了多个研究密集型展览。蔡影茜作为机构策展人的研究工作不仅包括对于历史材料进行甄选、重组、再现(如“大尾象:一小时、没空间、五回展”),更包括组织和催化艺术家之间的研究协作(如《潘玉良:沉默的旅程》)。“看不见的手”是蔡影茜策划的奥马尔·法斯特的个展。当时恰逢艺术家在纽约的个展受到中国城激进团体的“种族歧视”指控,蔡影茜敏感地意识到,此时在中国做展览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展示作品本身,而在于记录并反映这一充满复杂性和矛盾性的当代时刻。

▲《看不见的手》,2018,12分钟30秒,虚拟现实3D影像

展览选择了艺术家的三件旧作以 “重访-创伤-疗愈”的关系贯穿入中国现实语境的流通,又委托创作了VR影片《看不见的手》,以古老寓言和广州在地情境相结合的方式来质疑当下貌似和谐的、毫无歧义的“现实”。展览现场复制了电梯大堂、医院走廊等日常空间,使得前来自拍的网红一筹莫展,对于美术馆空间的消费企图也就此落空。在与艺术家的合谋中,蔡影茜成为一个击碎屏幕“美好”现实的展览制造者。这种“不合时宜”在当下显得弥足珍贵。


4
 画中国故事:王秉复个展

展览时间:2018年4月18日—2018年4月25日
展览地址:北京画院美术馆

曾在空间站策划过王秉复个展的付晓东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为王老先生呈现了一次全面的回顾。在空间站的开幕上,《美国艺术》主编Richard Vine曾不解这个生于1936年的老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多当代艺术家粉丝。这种不解体现了西方当代艺术史与中国当代艺术众多的历史资源之间的不可完全兼容。展览并没有刻意植入宏大的历史和理论框架,而是朴素地集中呈现了王秉复一生中大量的画作、习作、写生小稿和教学视频,让众多问题从丰富的材料中自然涌现。如很多美术史的“漏网之鱼”一样,王秉复老人居于通行的美术史叙事的边缘地带,具有通读和阐释的难度。他受到的滋养不是简单的“徐蒋体系”可以概括。他吃的“百家饭”既存于学院,又存于民间。

▲ “画中国故事:王秉复个展”展览现场

王秉复用一种务实的态度把国画语言在中西碰撞时面临的困境用绘画内部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也许正是他以传统为途径的“非传统”,也正是梁硕、周翊和付晓东等当代艺术家和策展人均受他启发的原因。重新观看王秉复能够带来什么全新的框架?重拾充满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个人与集体张力的20世纪遗产能激发出什么样的当代实践?对于北京画院美术馆来说,举办能够链接起现当代艺术问题的展览无疑也是体制内美术馆的一次有益尝试。
 

5
金陵冬季学院II:地域画家4

展览时间:2018年4月20日—2018年5月3日
展览地址: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于瀛首先是一位历史感知敏锐的艺术家。近年来他将对于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的研究以视觉和空间的语汇融入策展实践。于瀛的策展研究介于于艺术家创作和艺术家研究之间,既不同于艺术史学者的治史思维,又有别于行业策展人的常规做法。“金陵冬季学院II:地域画家”实现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策划的“美术馆策展研究计划第一期——策展身份”的框架之下。此展览试图勾连新中国美术家(叶浅予、刘海粟)与当代艺术家(倪军、王之博、黄静远等)之间的隐形关系,在全景式的考察中构想不同时期的绘画工作者结成“临时性政治同盟”的可能。

▲ “金陵冬季学院II:地域画家4”展览现场

虽然展览基于翔实的艺术史研究,但是于瀛在空间设计和灯光上的“非常规”处理弱化了历史的线性关系。作品之间的形式关联也成为更为有效的空间语法。这个展览体现出一种可贵的“业余性”,或者说它更像一个艺术家的绘画装置,不同历史时期的绘画在“断章取义”中被并置、比较和对峙,重组成一个富含着历史情感(而非仅有历史思辨)的星丛。


6
银川双年展
“从沙漠出发-边界上的生态学“

展览时间:2018年6月9日—2018年9月19日
展览地址:银川当代美术馆

银川双年展是基于意大利策展人 MarcoScotini 长期以来关于历史和生态学关系的思考。在花了半年时间对西北自然生态和艺术生态进行考察后,他将双年展从“游牧空间与农耕空间”、“自然中的劳动与劳动中的自然”、“声音与书籍”以及“少数性与多样性”四个主题展开叙事。种种复杂的研究转化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Scotini将历史作品和历史文献融入当代艺术的策展举措。双年展入口并置着1756年郎世宁画的乾隆油画肖像、Felice Beato于1860年拍摄的北京城照片和一部当代档案影片。

▲ 银川双年展“从沙漠出发-边界上的生态学” 展览现场

两个世纪前传教士画师郎世宁将目光投向他的皇家雇主,出身“关外蛮族”的统治者与“欧洲蛮族”画家的对视就此打开了一个自我与他者的想象空间。这一历史意像的暗喻几经流变,延续至今。同是清王朝眼中的“蛮夷”,百年后作为英法联军随军摄影师的Felice Beato将照相机作为帝国主义入侵的装备。而当代艺术家Yervant Gianikian 和 Angela Ricci Lucchi的《东方映像,野蛮的旅行者》(2001)将上世纪20年代欧洲游客在印度殖民地拍摄的私人影像进行重新编辑,揭示西方游客的观看方式作为建构他者的要素。古今并置的策展手法为双年展打开一个历史全景剧场式的开端。在民粹主义大肆抬头的今天,重新钩沉“蛮夷”与“他者”的历史依然具有迫切的现实相关性。
 

7
堡垒

展览时间:2018年7月8日—2018年8月31日
展览地址:单行道画廊

“堡垒”是由艺术家共同发起并参与的集体项目,由工地现场、印刷车间、蓝图绘制、讲演、夜话、周刊等几部分组成。在保留个人工作逻辑的前提下,艺术家在共同工作中生产文本、图像和现场,其工作既独立又彼此侵入。然而,生产什么并不是最重要,比展览现场更为重要的是艺术家协作的契机、在地情境和一系列的提问:如何想像今天的集体和个人?集体的联盟如何以另一种面孔被召回?艺术家如何在集体中安置自我?这些拷问既来自艺术家对于当下艺术生产模式的不满,也来自对于未来人类集体命运的种种质疑。

▲ “堡垒”展览现场,印刷工作室

虽然这些集体创作没有个人署名,但在画廊前台依然有一份逐个标价的价格表。艺术家实验性的探索需要商业空间的支撑,但这并不妨碍这场临时的发生有可能成为新生态的土壤。比价格单更重要的是一次次把自身置于未知情境的尝试。毕竟,尝试才是真正改变的开始。


8
未来祭中祭

展览时间:2018年12月1日—2019年1月2日
展览地址:明当代美术馆、Mao Space 

2018年,我和苏伟在中间美术馆发起了名为“临时集体”策展工作坊。无独有偶,这个盘点中的三个实验性项目“堡垒”、“布展者之夜”和“未来祭中祭”均从不同角度针对“集体”做出实验性的尝试。“未来祭中祭”是由策展人、艺术家、记者、音乐家、舞者共同创作的展示项目。2018年年末,一场以“祭祀”为名的仪式在明当代美术馆举行。他们选择ThomasHirschhorn的展览“重塑”作为表演的背景和场域,表演又有机地嵌入到“重塑”的概念和现场中。Thomas Hirschhorn和“未来祭中祭”都摒弃了白盒子的机构性质和空间形式,前者把美术馆变为公众的开放工作室,后者则重提美术馆作为宗教空间的替代性以及艺术品的祭祀起源。

▲ “未来祭中祭”展览现场

当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不满足创作可消费和流通的“物”,创作集体的概念又一次在此转化成实践。这一以哲学和艺术史研究为前提的项目并非一次学院知识的搬运。当癫狂的即兴发挥和反秩序的身体接管美术馆的时候,我们正经历一次对于“前知识”的混沌世界的重返。


9
布展者之夜

展览时间:2018年12月7日—2019年3月7日
展览地址:三亚华宇艺术中心周边

虽然一年一度的三亚华宇青年奖已成为艺术界重要的风向标,但往往只有少数受邀的专业观众才能莅临现场。评选结果一经公布加上几轮朋友圈的刷屏之后,入围展的现场往往消隐于热带的海岛。今年在名为“前提”的入围展之前,策展人刘畑策划了一个为期数日的的“布展者之夜”。艺术家自由选择空间来分享他们的创作,邀请其他入围艺术家与写作者共同参与讨论。由此,刘畑将“布展者之夜”反转成一次积极的交流契机,并坚持认定这个交流的过程才最具有现场感。

▲ 郭城《追踪庞然大物》,“布展者之夜”于华宇青年奖,海南三亚,2018

入围展的标题“前提”(condition)源自《共产党宣言》,在词源上Communism与Communication、Commons密切相关,而“布展者之夜”的英文也被翻译成Workers’Night。在弥漫着虚无感的当代艺术圈,作为不稳定劳动者的年轻艺术家对于“深度交流”和“共同体”依然有着有发自内心的渴望。与其说策划展览,不如说策展人策划了一个临时集体。深度交流所产生的友谊、未来工作的结盟以及新生态的可能性远远比展览更加重要。

 
10
恋舞神曲

展览时间:2018年12月13日—2019年3月2日
展览地址:泰康空间

如果说在“新月: 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中, 我们看到的是体制外画家通过写生建立起身体的主体意识,“恋舞神曲”则从70年代末开始的舞曲文化探寻流行文化对于大众身体的启蒙。多年来泰康空间坚持追溯历史、关照当下的研究方法,试图从新的语境反刍20世纪的历史经验和艺术生产。

▲“恋舞神曲”展览现场

曾经举行的“吴印咸摄影回顾展”、“华北农村1947-1948”、“白求恩:英雄与摄影的成长”、“日常与革命:黄山与庐山的两种风景”以及郑胜天发起的文献研究项目“社会主义现代主义”皆从不同角度追问我们所知的“当代”在中国历史语境的文脉关系。西方当代艺术的参照越强大,我们越需要从自身的今天与昨天的关系中指认断裂和关联。与其它一些机构不同,泰康的研究和展览项目并不急于为国际议题热点找到本土论述的切口,而是从本土的历史材料中生发出更为切身的问题。

2018年具有回顾价值的研究型展览还包括"跃动的音符:厐壔新作展"(中间美术馆)、“想象·主流价值”(中间美术馆)、“写·生”(本来画廊)、“家中的摄影班:星期五沙龙1977-1980”(泰康空间)、“性别制造” (泰康空间)、“睡眠复仇、梦见生命”(IFP)、“黯恋”(Para Site)、“小说艺术”(OCAT深圳馆)、“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方案展”(OCAT研究中心)、“毛旭辉文献展”(合美术馆)等。


关于作者
于渺是一位研究者, 她在艺术史写作、策展和当代艺术创作的交叉地带开展实验性的实践。于渺的艺术项目曾在巴黎Villa Vassilieff、广东时代美术馆、香港Asia Society、江苏省美术馆和深圳博物馆等机构展出。她也多次为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广东时代美术馆、中间美术馆和OCAT等机构策划研讨会和工作坊。作为《YISHU典藏国际版》的特约编辑,于渺于2017年主编了《档案图集:中国当代艺术的档案实践》英文特刊。2019年, 她将作为特约策展人为新世纪艺术基金会策划一系列策展和研究项目。于渺于2018年获得YISHU艺术批评奖,于2017年获得泰特亚洲研究奖金、于2015年获得CCAA当代艺术批评奖。她曾被纽约新美术馆、西雅图美术馆、泰拉美国艺术基金会和美国敦煌基金会的董事会聘为中国艺术顾问。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