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展览档案 > 策展档案 > 民生美术馆5周年回顾︱后感性/线索·3

民生美术馆5周年回顾︱后感性/线索·3

2020-04-22 07:00:32.102 来源: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作者:

疫情正虐的2020年春天,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即将迎来开馆的五周年。作为中国民生银行文化公益事业的一部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5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收藏、展示、教育和传播,努力成为激发与共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场域,构筑跨界思想碰撞、实验艺术生发和创造想象的活力文化平台。

新冠疫情特殊时期,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配合防控工作暂停对外开放。物理的空间虽暂时封闭,思考与实践却从未停滞,艺术的能量日常涌动。终将过去的疫情,是对艺术何为的一次有益的追问,也是给予美术馆总结梳理和重启再出发的机遇。我们此时推出5周年回顾系列,以图文形式重返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历史现场,回视既往,沉淀蓄力,为未来的前行鼓舞力量。



中国当代艺术专题研究系列是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展览线索之一。有别于“以年为鉴”的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和“以艺术家为中心”的艺术家个案研究,该系列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某个学术议题或某种风格流派的研究、梳理和展示。该系列第一期推出的是“中国新水墨作品展”,第二期推出的是”中国行为艺术三十年文献展”,本期推出的展览是”后感性:恐惧与意志”和“线索.3”。

后感性:恐惧与意志

“后感性:恐惧与意志”由中国民生银行、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明当代美术馆共同主办,邱志杰担任展览策展人。展览通过作品和文献,对“后感性”这样一场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艺术行动及它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一次回溯。

“后感性”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重要艺术行动,当年众多青年艺术家曾活跃于其中。“后感性”以1999年邱志杰和吴美纯策划的“异形与妄想”展览为起点,进行持续了10多年的中国本土实验艺术实践。此次展览分为作品和文献两个部分,展出了投身“后感性”的艺术家的创作,可以窥见他们以巨大热情投入的思考、讨论及行动。展览还邀请了近期活跃的、在创作理念和行动上与“后感性”艺术思考较为接近的一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参展,以呈现一个开放的和不断地被定义的“后感性”。 

展览展出了30位艺术家的31件作品,包括21位亲身参与过历次“后感性”展览的艺术家和9位青年艺术家。正如策展人邱志杰所言:(后感性是)“对身份和类型不断地退出,不断地策划和发动对于自我和经验的再陌生化。后感性是从来没有完成过的镜像阶段,是被无限地延长到一生的青春期”。

3.webp.jpg

展览时间:2016年11月5日—2016年12月11日

展览地点: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二展厅

▲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理事长李文华开幕式致辞

▲ 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介绍此次展览

▲ 展览现场

▲ 展览现场

13.webp.jpg

▲ 邱志杰,关于后感性的回忆,纸本水墨,2014

▲ 刘韡,难以抑制,九频影像,1999

▲ 郑国谷,脑神经线,木制结构灯箱,90cm×25cm×150cm×13,2014

15.webp (1).jpg

▲ 琴嘎,红色喷泉,蜂蜡、头发、胶、床等,1999

17.webp.jpg

▲ 琴嘎+李保元《我们都是艺术家-被遗忘的疼痛》2016

18.webp.jpg

▲ 郑国谷,磁振成影——疯音阵阵,绘画,198X198cm,2014

19.webp.jpg

▲ 王卫,打开的自然史4,马赛克,960×480cm,2016

640.webp.jpg

▲ 孙原+彭禹,当看不再是一种选择,项目、视频纪录,7′31″,2013

21.webp.jpg

▲ 蒋志,在风中,四频影像,2′58″,3′05″,2′31″,7′33″,2016

22.webp.jpg

▲ 陆垒,恰似彼岸,金属电镀、枕木、机油,420x320x330cm,2013(局部)

▲ 李明,一次性打火机-苹果,九频影像,2014-2016

▲ 张云峰+李海光,运动场,影像装置,2015-2016


开幕研讨及讲座

▲ 开幕研讨

31.webp.jpg

▲ 学术讲座

参展艺术家

陈文波、陈晓云、高士明、高世强、、李振华、刘韡、陆垒、琴嘎邱志杰石青、孙原+彭禹、王卫王郁洋、乌尔善、杨福东余极、张慧、郑国谷朱昱、冯琳、李明、陆扬马秋莎、佩恩恩、张玥、张云峰+李海光、赵赵


线索·3

《线索·3》由中国民生银行、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民生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舒可文担任策展人,呈现了方力钧、王音、萧昱、杨茂源4位当代艺术家5年来的阶段性创作,以此探索中国当代艺术生态新的考察模式。

 ”线索“的想法来自一种伙伴性质的讨论,它既不是一个有清晰主题的展览,也不是一种作品汇集,更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文献展。无论对其中每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展,还是对于中国艺术生态中的理念化倾向,这种展览方式都是一种“逸出”状态。《线索》因此选择了一种编年史的方式,用故事转述尽量铺开展现每个人的线索,由此显示出一种更大指数的线索感和艺术生态的样本感。 

《线索》系列展览启动于2005年。该系列项目由方力钧、王音、萧昱、杨茂源与舒可文共同商量的一种线索叙述,由舒可文担任展览策划,每隔5年做一次。《线索·3》展览依然延续了此前的工作理念方式。以5年时间为界,四位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出现了新的探索和方向:方力钧在保证明确的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加大了水墨和陶瓷的利用;王音在梳理近现代中国艺术以及新中国新油画的历程中,重新开始身体力行早年熟悉的写生;萧昱选择具有东方符号的竹子作为艺术材料展开了对传统美学的回望和当代艺术的反思;杨茂源从曾经考察塔克拉玛干沙漠、罗布泊以及楼兰古城遗址的经历中挖掘出对文化根源与生命内涵的表述。

32.webp.jpg

展览时间:2016 年5月12 日- 6月12日

展览地点: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二展厅

▲ 开幕式众嘉宾合影

▲ 策展人舒可文开幕式致辞

▲ 展览现场

▲ 展览现场

41.webp.jpg

▲ 方力钧,2014 10x15cm,布面油画

42.webp.jpg

▲ 王音,风景习作,纸本水彩,13.5×19cm,2013

43.webp.jpg

▲ 杨茂源,曼陀罗 骆驼 No.1 骆驼标本,牛皮,橡胶气囊等,225x175x300cm,2014


▲ 萧昱,竹子NO.1,竹子,750×430×298cm,2010

45.webp.jpg

▲ 方力钧,69.7x32.6cm,纸本水墨,2015

▲ 王音,风景习作,19×24cm,纸本水彩,2013

46.webp.jpg

▲ 萧昱,高速,尺寸可变,胶带,2011

▲ 王音,风景习作,19×24cm,纸上水彩,2011

47.webp1.jpg

▲ 方力钧,2013小稿,3.5x3.5x3.5cm,陶瓷,2013

48.webp.jpg

▲ 杨茂源,窟野河,22x33cm,艺术微喷,1991

49.webp.jpg

▲ 杨茂源,戈壁,纸上水彩颜料,52x38cmx10,2015年

   50.webp.jpg

▲ 萧昱,风景NO.3,绘画,垃圾袋、胶带,尺寸可变,2011

▲ 圆桌讨论

58.jpg

▲ 儿童公教

参展艺术家

方力钧王音杨茂源萧昱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