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展览档案 > 策展档案 > 现场︱“埃迪亚物”展望个展

现场︱“埃迪亚物”展望个展

2020-08-22 14:37:01.391 来源: 凤凰艺术 作者:

2020年7月25日,展望最新个展“埃迪亚物”于长征空间开幕。此次展览是展望继“第八十六尊圣像”(2008年)、“无所遁形”(2012年)、“应形”(2014年)后,在长征空间举办的第四次个展。展览选取了展望自1990年至今的艺术实践中的22件(组)作品,旨在呈现艺术家在以生命为维度的创作生涯中,在材料、工艺、语言上的多样性探索、以及思考与制作相结合的方法论。


我觉得用“矩阵”来形容这个展览最为合适。

——展望






在长征空间“埃迪亚物”展览现场的采访和导览中,展望多次提到了矩阵、网络和马斯克。“马斯克用矩形形容现代世界,好的坏的都在互联网中并行”,在艺术家看来,这场展览同样也可以被冠以“矩阵”的描述。

在现场,展望将许多极端不同的作品放置在一起,这些作品同时也蕴藏着复杂而隐秘的内部关系。

于是,观者既可以看到天然的、加工的和人造的材料,被艺术家用来试图营造一种“很奢华的感觉”,看到隐射着人类知识贫乏偏颇的石膏像,看到“一块活着的肉”——用盐酸处理后的大理石,也可以看到让人感受到奴性的蒙古马复刻,或是火箭材质碎片焊接而成的莫比乌斯环,以及《隐形》(2017)、《马种学研究》(2019)与《禁忌》(2007–2019)三件作品被分别放置在动态智能底座上,游走于展厅中,与其他作品时而接近时而远离,不断在空间中建构起动态的对话和临时的意义组合,又随即将之拆解。

有意思的是,矩阵并不是近代科学的产物,最早其实可以追溯到古希腊雅典时期。当时最早的一批哲学家大胆抛弃神创造世界的传统观念,开始追问世界存在和变化的真正本原。后来,柏拉图的“理念论”便成为了其中最为集大成者。

而柏拉图“理念”的英文原型,便是Idea,即“埃迪亚”。


埃迪亚物?

Idea是个希腊来源的英语单词,其本意和看有关,表示脑海中对事物产生的“想法和概念”。其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同时蕴涵了感觉的抽象思维和理智的抽象思维,并分别构造了本原世界和本质世界。

对展望来说,“埃迪亚”(idea)则是自由地游弋于“想法”、“思想”、“理念”乃至“观念”等词语的意义疆域之间,代表灵感的降临、思维的生发、艺术家个体的思考。这个词在过往并不存在,是艺术家与长征空间共同商议出来的音译新词。但恰恰处于某种奇妙的原因,展望反而觉得“埃迪亚物”无论是从音调、长度、语序和感受等方面,都显得那么恰如其分。

在某种程度上,“埃迪亚物”不同于以寻找“当代性”为目的的艺术,强调的是通过材料、技艺、语言等制作和生产物,其自然蕴含的“反现成品”的方法论则使该物保有艺术家自然的个性与本真。让“埃迪亚”通过制造新物的过程自然呈现,“埃迪亚物”即是展望的思维(念头/idea)与行动(实验)的结合。

而所谓“埃迪亚+物”,便是艺术家的思维与行动结合所产生的现实结果。它与“艺术作品”这个词似有相像,却指向了另一种主体和实践方式。

如果我们暂且不去细分“埃迪亚物”具体的层次与成分,藉由展望无穷无尽的直觉与想象,因霎那间的“念”运用各种材料和技术使之附形成“物”。此次展览超越常规雕塑艺术所关注的问题,通过被命名为“埃迪亚物”的作品,将一位雕塑艺术家——因循着历史传统而掌握了造物能力的人——的本真天性与工作方法呈现于这个特殊的时代,并就此呼唤展开新的对话。





22件(组)作品呈现展望创作线索

在长征空间的展厅里,22件(组)作品,即22种“埃迪亚物”,以等距离的方式两两相隔,以不同的材料与表现形式疏离伫立、独立发声并引发对话。

本次展览所呈现作品的时间跨度具有相当长度,从展望1990刚毕业时候创作的、从未展出过的《地下》,再到2019年底的多件新作品,展览为观者提供了一个丰富的纵观视角。

但在展望看来,这却并不能使本次展览可以被称为是一种回顾展。在某种程度上,他认为,这个场域或许更像是对于其创作中某条重要线索的提取和表现。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实验雕塑领域的代表人物,展望擅长以简单的材料形态营造“心物交感”的美学情境。它的艺术有着以简单材料形态营造复杂问题的特质,像是一场不断寻找平衡的实验游戏。

而对于展望本人来说,他从未停止更新和挑战。他的雕塑语言始终在前进,他的创作如同大爆炸之后宇宙的膨胀,一种艺术家主体性的自生,从原本之初往外的生长和扩展。

其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超级写实主义雕塑《坐着的女孩》已是美术史的经典,“中山装”系列则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新雕塑的开端。“假山石”系列曾是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以及伦敦大英博物馆首次收藏的中国当代雕塑品;同时也是旧金山迪扬(Deyang)美术馆、波士顿美术馆、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等收藏陈列的首件中国当代雕塑作品。

艺术史学者、评论家黄专曾如此评价:“展望的艺术实验像是一场在趣味、心性和感官世界中不断寻找平衡的智力游戏,它不断带来惊喜和高潮但却从来不提供清晰的答案,他是少数几位在自己设置的艺术问题中进行独立工作的艺术家之一。”

而或许,通过这场探寻展望作品中“埃迪亚与物”的展览,那些曾经隐藏在艺术家作品背后的那些智力探险与攀登,将在这看似互不关联的22件作品的草灰蛇线中浮现出来。


当下、在线

持续数月的世界性疫情对每一个个体,及整个社会的文化、精神和城市空间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时代大浪之下,无数人们经历了分别、痛苦、相见、隔离,它也带来了人们重新对于现实、政治、经济、精神以及艺术的反思。

而数字化与线上展示,同样是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之一。本次展览在关注观念与物的同时,同样根据现时需求开放了同名线上展厅,于北京时间2020年7月23日上午12时正式启动,开放至2020年7月31日下午12时。

线上展厅完整展示了此次个展中的22件(组)作品,呈现艺术家在以生命为维度的创作生涯中,在材料、工艺、语言上的多样性探索、以及思考与制作相结合的方法论。

展览同期,长征空间的Artist Room也将呈现展望与长征图书团队耗时一年完成的全新“埃迪亚物”——《物之边界》(2020年)。这是一部特殊的印刷品,其内容囊括展望自1988年至今的实验艺术历程中的种种“埃迪亚物”的起始瞬间。《物之边界》借用塔罗牌的形态,邀请观者参与互动,既可以单张作为单位对单件作品进行阅读,也可将多张图版任意排布,组成不同“埃迪亚物”之间的意义网络。


部分作品

26.webp.jpg

▲ 展望,《一平米地皮》,2015,不锈钢,100 x 100 cm

在作品《一平米地皮》中,展望沿用了制作《假山石》的传统技艺——人工拓印,却抽离了“太湖石”这个体现文人趣味的主体而直接与周遭环境产生情感连结。他将厚度为5毫米的不锈钢板覆盖于一平方米土地之上,通过反复敲打的方式,仔细刻画其表面肌理。这正体现了一种将不动产抽象为“不动产赝品”的权力:土地与土地附着物因个体行动而导致的分离实际上是为了把用于社会交换的共享对象从公有所有权中解放出来。

这件作品最初制作于北京通州区的工作室,2015年年­­­­底展望工作室从通州区搬迁至顺义区,作为临走前最后一件作品,拓了一片那里的土地。作品的出售价格即为2015—2018年北京市通州区住宅用地土地出让价格的平均值(平米):41314.39元人民币。按照北京市人均住宅面积32平米,此作品制作并出售32块。

27.webp.jpg

▲ 展望,《石膏像》,2015,石膏,193 x 107 x 130 cm


把天然假山石翻制成石膏像成为教具。这件作品是和文艺复兴以来所有的石膏像都对话。石膏像临摹,制作是雕塑教育的根本。石膏像也可以看作是研究世界的一种假设性模型,就像科学家之大强子对撞机,其实,世界就是个模型,或模型化的世界。艺术家通过太湖石的造型给石膏这种材质引入了中国文人的自然观,达成了不同文化间的对话。

28.webp.jpg

29.jpg

▲ 展望,《假山石 164#(六面假山石)》,2013-2019,不锈钢,雕塑(角度可变):35 x 16 x 54 cm,亚克⼒树脂底座:21 x 20 x 21 cm  


“假山石”系列最初形成于90年代中期,是展望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展望用不锈钢板分块放置于天然石头的表面,用拓印的手法对其造型进行复制,经过重新拼合、焊接、抛光后成为忠于原石的空壳镜面的“假石头”,作品中同时存在的真实和虚构、实在与空洞映射着当下的环境,并试图从工业社会与自然的矛盾中找到二者的关联,建立属于这种关联的美学形态。

以往的“假山石”都是有固定底座,固定观看角度的。但是从宇宙的角度看石头是没有正反概念的,因此艺术家创作了这个六个角度分享同一个六面底座的“假山石”。

30.webp.jpg

▲ 展望,《隐形 14#》,2017,不锈钢,110 × 22 × 170 cm


“隐形”系列最早源于艺术家的一个假设:“如果把自己丢在火山熔岩中,如何才能获取异变后的形象?” 这一物质世界无法解决的问题,只能借助科学的手段才能实现。

形与色的关系作为隐形系列的表象,是对数学算法的物化体现,直接3D输出使看不见的数字(公式)运动直接变成可视的雕塑,公式的作用是模拟天然成型的原理。用拓制假山石的方法拓制隐形为不锈钢并抛成镜面,再用高温烤色并保持不锈钢反光的特性。在这里,惨烈与美同时呈现。

31.webp.jpg

▲ 展望,《隐力》,2017,铝,30 x 18 x 48 cm


用流体力学数学算法模拟一个正方体的流动。方形是自然界不存在的人造抽象无机形状。当它进入流体世界的时候产生了各种变化,造就一个有机的形象。有形的形象不同于抽象的方形,开始具有一种隐蔽的力量。

32.webp.jpg

▲ 展望,《非对称假山石》,2017,不锈钢,雕塑:237 x 108 x 157 cm,不规则铝制底板:240 x 120 x 0.5 cm  


“假山石”作品的造型遵循自然界没有一块石头是重复的定理,这是第一次把拓印的两块同一个石头反过来对接起来的试验,成为一块自然中不可能存在的石头,对等但不对称(非镜像关系),是对“假”的人工概念的进一步理解。


关于艺术家

33.webp.jpg

展望1962年生于中国北京,1996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并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展望被公认为当今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其艺术形式涉及雕塑、装置、行为、摄影和录像。凭借直觉与个人经验,展望通过对材料、语言和观念的探索不断刷新内容表达的极限。


展览信息

34.webp1.jpg

埃迪亚物

艺术家:展望

展览时间:2020年7月25日—2020年10月18日

展览地点:长征空间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