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个案+新青年 > 个案 > 「媒体-文字」谁互为主体?《形·动—国际文字影像艺术展》

「媒体-文字」谁互为主体?《形·动—国际文字影像艺术展》

2018-10-31 22:01:22 来源: 国立台湾美术馆 作者:贺羽薇

文︱贺羽薇

书写是一种动态过程,那像是条隐微不见并牵系着大脑意识探索的引线,无论是书写的当下亦或是乘载于它物所阅读的书写,书写的本身即是一场感知的旅程。

国立台湾美术馆首度与德国卡尔斯鲁特ZKM艺术与媒体技术中心以及英国FACT艺术与创意科技中心及德国xm:lab实验室合作,专业协同策划一场以文字为行动主轴的大型艺术媒合策展案。展名:「形·动」展现说明字体功能与形式转变的第一变形,接续以文字超越讯息传递、说明、知识等功能价值系统转为较纯粹艺术取向的动态式演进作脉络探寻。此展划分出16个子题,连同台湾艺术家参与一共展出159件、15个国家的艺术家作品,并以历史为时间轴线循序导引,创作年代从1987年横跨一世纪迄今。

回溯文字的开端最初是纪录物像开始的简化图形符号,那是出自为生存而记录所产生的象形,尔后,文字随人类大脑思考的进化、社会的成形渐渐演变为知识与讯息传递的中介角色,甚至是握有权力与地位的象征,而文字不断创造出文化、文明建构出相互交错的世界网络系统,其无所不在但也越趋于普遍日常。策展人克里斯廷.史登泽博士长期对文字、书写进行研究,她从庞大的脉络里切片取出文字贴近当代议题的几个重要转变时期,从大众娱乐的电影媒体着手,以电影媒介来引证多方对照文字、书写、艺术的变动过程,并透过文字需要「载具」的微妙依附关系导言进入讨论核心,以文字脱离书写之外单独作为主体的纯形式美学,以及化为动态的或图像、甚至脱离可解读语意范围的文字媒体艺术作品以史料建文件的方式来收集与汇整。

此展里以大量西方国家语言的影像装置为主,先排除涵盖其内的台湾艺术家作品不谈,有趣的是因为大多是外国语言,一个影像装置里又容纳了两三个以上的片单,大量影像快速袭来,使得一般大众不得不舍弃试图细致解读的徒劳,选择形式与图像的观看与赏析,也更贴近策展人所期望观众纯然感受字形外在的演进。另一个有趣的向度,在于策展人分类作品属性与时间演进的叙述方式,16个子题(无声电影-早期叙事电影、早期前卫电影、字母派、闪烁、具象诗∕声音诗、结构电影、前卫电视、实验电影、录像艺术-表演录像带、录像艺术-媒介批评、反思及其他、片段诗、叙事动画-活的字形、无声实验剧情片、商业广告及电视动画设计、音乐录像带-舞动的字形、片头设计-片头之艺术、计算机场景展示)是提炼作品群里共通关键词,透过她安排、分析、描述,观众像是握有索引般得以渐进导读。其另一个观看对应关系则在于此展纳入了台湾艺术家作品,别于欧美国家的巡回展出,中国文化繁体中文字得以相互对照西方文字的异同,也显现创作形式与背后环境影响、文化思考上的极大对比。而在展示陈列上,国美馆也首次挑战建构出大型数据库概念的展间,包括在美术街的城市街廓设计也融入了策展人希望观众在行走间可以实时触及艺术的流动想法,此区作品选件也以音乐录像带和电影片头作为美术街展间的开场,除了较贴近大众日常所熟悉的影像内容,也是艺术与生活随行的体现。

科技媒体艺术流为当今趋势,机械性的、中性素材,但却是可以最快速传达建构出人性视觉感官(观)的媒介,亦如书写与文字本然的意义。虽然此展表面上试图将观众导引为档案索引的方式赏析,纯然的欣赏文字历经时间变化而展现不同的形式创意与角色位置,然而策展人欲将文字脱离一般惯见的载体(石头、木头、草纸、亚麻布、纸…)脱离书写从古至今一直扮演的传达角色,跨越至动态变异化为主体过程的后设思考,彷佛隐隐的在说明,文字早已自备俱足的力量,媒体与影像的乘载与之只是更强化它存在的重要性,甚至相互导向文字必然产生的叙事情境。『媒体-文字』谁互为主体?也是此展最富饶趣味、也最迷人之处,或许,是一个辩证无止尽的议题。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