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个案+新青年 > 个案 > 林一林︱现在人人都不是艺术家

林一林︱现在人人都不是艺术家

2020-04-25 20:32:37.194 来源: 上启艺术 作者:林一林


我们从没有比时下更感觉现代生活的脆弱,也没有比现在有更多时间去反思自己的生活与工作。疫情之下,持续一段时间里,艺术行业各种关于疫情的访谈正在印证着这一点。上启艺术也对曾经合作过的艺术家、建筑师、策展人及艺术机构负责人发起线上访谈,希望通过他们的视角,共同记录这一段不寻常时期里,身处不同地区或城市的文化艺术工作者及艺术机构所面临的困惑与思考的问题。

第三篇,上启艺术将访谈从艺术机构负责人视角转为艺术家观察,于4月9日采访了人在美国疫情爆发“重灾区”纽约州的艺术家林一林,了解疫情对他生活带来的各种影响,身处其中的状态及其对艺术创作的思考。


2.webp.jpg

▲ 林一林

艺术家,现居住和工作在纽约,

曾是“大尾象工作组”成员之一。


做好长期困在屋中的准备

4月9日,家门外停了一辆小型消防车和一辆救护车,后来又来了一辆警车,有几个穿着防护服戴口罩的消防员和救护员走进了隔壁第二栋楼,过了一会他们出来,并往鞋底喷了消毒水,然后相继离开,可为什么没有搬出病人呢?这让我产生疑惑和不安。 


3.webp.jpg

▲ 家窗外的救护车和喷鞋底的急救员

(图片由艺术家林一林提供)


我住在纽约的布鲁克林,正是美国疫情爆发的中心区。一打开疫情地图,家周围是一片片的深红色。一月初,从香港传来武汉出现疫情的新闻,我开始时刻在追踪这一事件的发展,直到病毒肆虐纽约这个国际大都市。在我印象中,纽约是一个总会发生“惊天大事”的城市,好莱坞魔幻大片反复在其上演。

记得2001年我刚来纽约经历的“911”事件,那时一周期间,我单独关在皇后区狭小房间里,充满着对世贸双子塔倒塌现场的好奇和想去看个究竟的欲望。现在,我真的没有丝毫冲动离开家,去瞧一眼这个空荡荡的鬼城。

国内疫情最紧张的时候,我接收了过量的疫情信息,十分的压抑,也没心情去赶集这个全球艺术中心的展览季节。一月下旬后,我只是出过三次门,都是逼不得已要去领事馆办事。作为华人,我有一点敏感,会留意路上和地铁车厢里的其他族裔对我的反应。还好,和他们挤在一起也没人在意。

1月24日,是武汉封城后的第二天,按网上预约,我第一次去到中领馆,寥寥几位华人在等候办事,戴口罩的人很少。我把口罩放在包里,也不好意思拿出来戴上。因为领事馆的黑人安检和所有工作人员都没戴口罩,他们异常放松。

二月中旬,我第三次到领事馆,大厅里最先检查申请材料的办事员戴着口罩和手套,也用围栏隔开申办人一米远的距离。这个阶段,除了华人社区比较紧张,纽约市面并没有什么变化,可能美国人觉得已经停飞了从中国到美国的航班,就此万事大吉。

三月中旬是美国大学开始两周的春假,女儿和几个同学早早订好去波士顿看演唱会的门票和住宿。在她放假前一周,我在电话里就苦苦劝阻,劝她放弃这个出行计划。但她对这次疫情的认识和大多数美国人一样,认为这仅是另一种流感,而且认为年轻人不易得病。而我再三强调人群聚集的危险,她很不情愿地接受现实。

很快她就接到学校通知学生们立即离开宿舍,这个学期学生们不能回校,只能在家上网课。

如今门外街道偶然会有一两个行人匆匆走过,地铁公交还在运行。但只要还有商家送来肉食蔬菜,我们轻易也不会出门,做好长期困在屋里的准备。


不要得这个病,也不要发疯

在这个疫情期间,我关注最多是如何预防和治疗这个病(新冠肺炎),还有大量的真假信息、阴谋论和忽左忽右的社评。疫情变化太快了,大脑没有空间思考什么问题。不要得这个病,也不要发疯就好。

三月的中下旬,尝试依赖网络电影来分散长时间投入到疫情资讯方面的注意力,但看过的电影第二天就忘了。虽然今天(4月9日)纽约市确诊人数接近9万,死亡4千多,但我已没有再关心这些令人崩溃的数字,可能像战争年代随地见到死人会变得精神麻木。在“震中心区”,有时反而容易逃离这种邪恶力量对个体的精神控制。


生活的间隔被拉长

2月的时候,因为国内的疫情,我选择躲在家里还是有所收获,利用这段时间我终于把个人网站建好了。按照美国服务商提供的简单模版,之前只能做单一文字的界面,最后我还是想到办法做出了双语界面。现在中英双语互换,这本来是国内很多艺术网站最平常的模版,但对于一个网站设计外行的我,倍感洋洋自得。现在我的网站画面比原来丰富,功能也更合理。

▲  林一林个人网站页面截图

(图片由艺术家林一林提供)


3月12日,侯瀚如发来邀请,问能否为同样是震中的罗马的MAXXI美术馆暂停后,在其网站展示艺术家在此段疫情期间的工作做一个100秒的视频,并且立即就要。待在家里条件有限能拍个什么呢?我很快想到布鲁斯·纽曼的倒头旋转的录像作品,试拍我的版本向这位前辈致敬。第二天下午,在看完特朗普在白宫门前宣布美国进入国家紧急状态的电视直播后,我着手拍了这个小视频,题目是《2020.3.13》。

▲ 林一林的小视频《2020.3.13》在Instagram的截图


这次疫情的全球蔓延,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出行和回国计划不得不往后一改再改,何时能安全旅行还是未知。

不过我已习惯纽约寂寥的生活,只是这种生活的间隔被拉长了,或许这有益于花长时间做一些事情,在孤独中产生某种顿悟或意外获得胡思乱想。过一段“旧社会”的生活对艺术家没什么不好。


艺术的价值还剩下几何

对于华人,在这场疫战中可谓“打满上下半场”,或许还要打“加时”和“重赛”。经历的是瞬间的时空轮回倒转,或者是“颠覆”了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名句——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病毒是反形而上学的“专家”,劫持着傲慢又愚蠢的人类,它想来就来,想去哪就去哪。这个时候,病毒是上帝和撒旦的合体,吞噬人类的生命,但又迫使人类停步下来而净化污浊的河水和被污染的大气,拯救地球这个大生命体。这是一种大自然的平衡和宇宙法则。这种自然现象,犹如森林自燃大火,难以扑灭。

旅美华人是另一种合体——既是豪迈的大民族一部分(以全球文字语种人口划分),又是一个社会声音缺失的少数族群(按美国的种族比例)。撇开意识形态的选边站,他们既爱中,也爱美。这不是一种生存策略,是前半生和后半世磨合得来的一种自然的平衡。在一个“后真相”时代,海外华人所处的边缘位置,能以远观的距离和丰富资讯的获得去窥探和判断事情的缘由和真伪。华人又是承受两边敌意的替罪羊,在地被冠以带菌者的污名化歧视,反过来又是被国内骂为叛国投敌的出气筒。夹在中间,挺身而出终会弹痕累累,蹲伏而下又被视为苟且。所以华人需要的不只是口罩,还要有盔甲和重武器,问题是生产线在哪?

事发时间离得太近了,众生哀嚎,哲人失语,政客举止荒诞,群体性精神错乱。回望以往瘟疫时期的艺术,留给我的印象无非就是一些病躯和死神的插图,或者加上某个枭雄引路。这种苦难年代,病毒不会把艺术推上什么高峰,它只会杀死艺术,杀死艺术家。人类的社会生活被切断,物理性的舞台和聚光灯没有了,现在人人都不是艺术家!

也许在网络自媒体的时代,艺术还有一线生机,还有空中楼阁一展身姿,但在部落化围观者的点赞符号标记下,艺术的价值还剩下几何?不管如何,艺术还是能成为一种安慰剂,也许这是对人类受难时期最好的贡献,就此我们稍稍有点满足。如果现在不能做太多,我们就吃好睡好,保护好身躯,活跃好大脑,迎接后病毒时期的到来。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