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个案+新青年 > 个案 > 张巍︱《人偶档案》

张巍︱《人偶档案》

2020-08-19 15:56:54.484 来源: 实验影像工作室 作者:张巍、罗凯


林中路︱实验影像工作室

艺术家:张巍

2020.7.15-2020.8.14 

艺术总监:董 钧

轮值主笔:罗 凯


以数字技术为工具,影像作为载体,将各种看似不合理的方式进行手工拼贴、无缝合成,捏造出与众不同的“虚拟”剧情,把观者带入一个“见证者”或者“亲历者”的角度去思考。在新作《人偶档案》作品中,细分推敲下,有着很明显的关于时间和历史的反思与回应,也更像是《临时演员》与《人工剧团》两组作品的合体。当然,在张巍整个作品的框架脉络上最让人兴奋的地方,就在于这些看似天马行空、荒诞感的作品可以非常恰当的诠释问题所在。他的每件作品不是标准件的打造,都需要反复的打磨和尝试,以导演式摄影让我们更直观感受到具象的态度,虚构与非虚构、幻想与现实、历史是其永恒的主题,期待在未来这场疯狂大戏的到来。


政治寓言也是未来象征

你的近作《人偶档案》透着愈发浓重的恐怖气息如同走进人偶博物馆,它产生在什么状态下?来谈谈这部新作。

《人偶档案》是延续之前作品展开的新方向的尝试,在早期的《临时演员》主要想表达关于当下中国人的一种精神状态。《人工剧团》是将数百个个体肖像挤压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具体的符号化的图像,而个体的个人特征在这个集合中被同化,由此而面目全非。《人偶档案》更像是前两组作品的合体,是对权力与人,历史与当下,做出一个非逻辑的阐述和预言,将之前作品构建出来的这些演员植入这场疯狂大戏之中。《人偶档案》是由玩偶团体来模拟人、事件和行为,篡改原有的现实模型并摧毁“合理性”,在错乱时空中构成一种虚假的文献。使其成为一部伪历史的碎片,即政治寓言也是未来象征。

3.webp.jpg

▲人偶档案,puppet Archive,160cmx120cm,2019-4©张巍

4.webp.jpg

▲人偶档案,puppet Archive,165cmx120cm,2020-8©张巍


在这幅作品里,隐约能感受到伦勃朗《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的影子,在场景设置上,你是怎么考虑,可以举几个例子讲讲。

《人偶档案》里分了几个部分:有图像动态组合的参考,如机器娃娃,我参照了一张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西雅图儿童医院的护士在检查一名小儿麻痹症幸存者的图片。我将其改编成了由“人力部”展示的两个不同世代的机器儿童的现场。有完全不同场景的组合,及后期拍摄合成的虚构形象。如技能展示这张,我组合了三张以上的图片,将其改编成当梦露在博览会上看见自己无比夸张的复制品之后的尴尬微笑。也有对历史事件图像的复原和改造,这部分都是具有典型的政治宣传摄影的摆拍套路,也是源自于古代绘画中的人物组合关系,同样类似的形式也可适应任何意识形态下的宣传和包装。比如士兵这张,我参照了一张1951年在朝鲜战争红十字中心的献血的图片。我将其改编为宣传领导探望报废的机器士兵的现场摆拍图片等。

5.webp.jpg

▲人偶档案,puppet Archive,120cmx156cm,2019-3©张巍

6.webp.jpg

▲人偶档案,puppet Archive,165cmx120cm,2019-5©张巍


《人偶档案》在视觉呈现上犹如“案发现场”,环境使其具有荒诞感和剧情化,在前期准备工作、拍摄、制作上难度大吗,可以分享下。

准备了好几年的资料整理,从网络搜索历史文献、电影片段、古代绘画、经典纪实摄影等素材。《人偶档案》系列和之前的《人工剧团》有很大区别,需要场景、动态设计、服装、各种道具,人物素材也需要更新。2018年我到纽约工作生活,在纽约有各个种族的人来更新我单一的肖像素材库,也有很多博物馆,千奇百怪,古今中外,成了用之不尽的道具库。现在我的素材都是局部拍摄的,我需要把他们放置在一个场景上组成一个互动的动态关系,跟之前刚开始《人工剧团》造人时的费劲程度一样,之后找到方法就简单很多,制作时间也相对缩短不少。每张图片遇到的问题都不一样,有的因为没有素材就先搁置在硬盘里,等有合适的素材在放上去;还有的需要反复推敲前后关系,人物身份,场景的合理性。主要时间花费在了原始资料的改编和调整上,难度在于新的作品中的人物不像之前作品里都是名人,更多的是虚构的普通人物,没有明确的指向性,比如服装、人物表情等都需要很好的把握。

《人偶档案》中围观者与玩偶之间对视看似是在微笑却是阴森的气氛,似乎更注重语言上的表达与互动,与《人工剧团》系列里那些明星怪异的肖像释放出来的某种“熟悉”来看,发生了那些变化?

之前的作品《临时演员》和《人工剧团》从对脸部互换到用无数五官的拼贴,从技术进步到素材多元,帮助我在推进更自由、更天马行空的表达上起了很大的作用。我试图去尝试多人物场景设置,将熟知图像转化、编造、再生成。使作品更具有荒诞感和剧情化。刚开始尝试阶段是通过原有的图像原型进行高像素复原,这个过程是为了找到一个改编的切入点。之后我用了类似手工拼贴的方法,运用数码拼接无缝合成,想制作出具有游戏性和反讽趣味的作品,对原有的人物形象以及剧情的和历史背景进行了无厘头式改造。类似蒙太奇的方式,将一种虚构的场景或人物与来自不同来源的图像并置在作品里,也有对原有人物进行身份调整,打乱其历史背景和故事结构。

7.webp.jpg

▲人偶档案,puppet Archive,165x120cm,2019-1©张巍

从《临时演员》到《人工剧团》一步步过来,始终都是围绕“人”来讨论当下。《人偶档案》更是将“人”卷入一场大戏当中,人与玩偶之间引发更多的思考,接下来这部作品还会怎么导,跟大家透露一下。

每个系列都是受之前作品的启发。就像游戏里的解锁功能,当你积累到一定值自然就能解锁新的剧情,感觉一切都被设定好了一样。《人偶档案》是我未来几年主要要完成的作品,它是一部虚构的、关于“被操控”的谣言图册 ,它具有政治、娱乐图像宣传品的特征,如:捏造、断章取义、妖魔化、仿真、恶搞等一系列内容,最终达成弄假成假的效应。

如果说你的作品就是一个个剧场,那剧场的真正主角是谁?他们期待与观者在哪些维度展开对话?

剧场的真正主角是一面照妖镜 ,我、观者和它是一种镜像的关系。

8.webp.jpg

▲人偶档案,puppet Archive,160cmx120cm,2019-2©张巍


2018年你前往美国纽约,谈谈你所感受到的纽约艺术气氛。与国内有什么区别?原本你打算4月份回国,因为疫情只能往后推,这段时间你在做什么?近期有什么新的计划与未来规划?

目前我还处于一种适应期,更多的关注还是在生活方面。当然纽约的艺术气氛是最具国际性的,我觉得喜欢艺术的人都应该会喜欢纽约。我在非疫情期间的日常生活就是宅在工作室闭门造车,很少出门,所以很习惯疫情的这种隔离生活。我住的地方距离纽约曼哈顿有一百多公里,相对比较安全,希望疫情能早些过去。我未来的计划还是持续去完成《人偶档案》。

在当下你如何看待摄影媒介在未来的可能?

我觉得摄影媒介在未来的发展具有无限的可能,随着它的深入人心,它的魔性将会被无限扩展,现在摄影对于大众的日常生活已经是不能缺少的一种仪式、动作、情感方式。但要警惕的是再科技的不断发展,利用摄影监控对人以及社会带来的危害。

9.webp.jpg

▲人偶档案,puppet Archive,140cmx178cm,2019-6©张巍

在生活和创作中面临的挑战有哪些?你是如何处理生活、家庭和创作的关系? 

我的家人都很支持我的选择,并给我了一个很平静的环境,不管去到哪里都能安下心创作。就这样生活中的问题很容易就被我忽略掉了。之后要做的就是多花一点时间在生活上,要从自己营造的那种自私空间中走出来。在创作之余平衡生活,这才是最重要的。 

 

2.webp1.jpg 

关于艺术家 

张巍,1977生于陕西省商洛 ,现生活工作于纽约。曾获中国金熊猫杰出摄影艺术家奖、英国保诚亚洲当代艺术奖提名、色影无忌中国年度新锐摄影师大奖、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奖、Global Times2010国际风尚年度新锐艺术家大奖、亚洲主权艺术奖提名奖、丽水国际摄影大奖 。近期个展:“Artificial Theater”(瑞士ART & PUBLIC+日内瓦摄影中心),作品在芝加哥当代摄影博物馆、德国汉诺威美术馆、澳大利亚莫纳什美术馆、莫斯科现代艺术博物馆、韩国庆南美术馆、北京白盒子美术馆、上海摄影中心、昊美术馆、巴黎摄影博览会、艺术巴黎博览会、德国鲁尔双年展、大邱国际摄影双年展、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等。被纽约时报、纽约中文电视、多伦多星报、瑞士时报、德国明镜周刊、美国WIRED、法国电视新闻、法国解放报、德国Der Greif杂志等重要媒体报道。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