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未来媒体艺术 > 俄罗斯女艺术家Julia Nizamutdinova正在研究“未来新物种”

俄罗斯女艺术家Julia Nizamutdinova正在研究“未来新物种”

2020-05-29 16:28:19.404 来源: 新媒体艺术站 作者:MANA

 《XXIV》by Julia Nizamutdinova

1590741224(1).jpg

▲ 《Flore Fluens》by Julia Nizamutdinova

1590741366(1).jpg

▲ 《INFI》by Julia Nizamutdinova


奇怪的外形
重复且轻缓的运动
这些看起来熟悉又陌生的不明物体
外形类似于科幻小说中的“深海生物”
像是从人类视野未达到的另外一个时空
穿越而来
……

其实它们是俄罗斯艺术家
Julia Nizamutdinova
创作的一系列动态雕塑作品
作为网络植物艺术计划的一部分


4.webp.jpg

▲ 艺术家 Julia Nizamutdinova

Julia Nizamutdinova
身上拥有众多标签
她既是艺术家
又是设计师、工程师、发明家、程序师、雕塑家
……

她代表了一种新型的艺术创作
涉及多种材料、技术和形式
通过机器生物、用人工材料合成的肉体
细胞培养和细胞模型结合进行艺术创作
向我们展现了未来时代新物种的形态

Julia 早期作为建筑师的从业经历影响了她的创作风格
她从那时开始
便开始利用现代科技实现自己的疯狂想法
并逐渐通过艺术打造了一个妙趣横生的
“新物种世界”

让我们进入 Julia 的“艺术新物种世界”


《Flore Fluens》

“Flore Fluens”是艺术家Julia Nizamutdinova 利用金属,新材料创作的一件动态雕塑,它不断旋转发出光芒,就像一个黑暗、活泼又柔和的新型生物。



《XXIV》

“XXIV”是罗马数字“24”的意思,它代表了作品触角的数量,就像一只拥有生命的海洋生物悬浮在空中,不断地将自己的触角伸向外界获得能量。

关于《XXIV》的艺术影像作品


《Sprut 3.0》

1590740521(1).jpg

由艺术家 Julia NIzamutdinova 于2017年创作的“Sprut 3.0”,好似古希腊神话中蛇发女妖美杜莎的头发,缓慢移动,释放魔法,将人迷惑。

1590740627(1).jpg

艺术家 Julia Nizamutdinova 和观众站在作品前互动


《INFI》

20.gif

“INFI”由艺术家 Julia Nizamutdinova 制作的动态雕塑,在空中以令人着迷的方式扭曲和旋转,它由塑料,铝和钢制成,也可作为照明灯,具有助眠和疗愈的效果。


《FLORE CRUDUS》

“Flore Crudus”是 Julia NIzamutdinova 创作的实验性“黑暗网络植物”,和之前唯美的风格不同的是,它展现了一种暗黑、神秘的视觉效果。


《Silkworm》

26.gif

1590741146(1).jpg

“Silkworm”是 Julia Nizamutdinova 创作的一个动态装置,它的灵感来源于大自然中的“蚕”,外形又像人类早期原始生物的放大呈现,一种可以催眠的另类生命体。

29.webp.jpg

▲ Julia Nizamutdinova

Julia 设法减缓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快速发展,希望通过作品平滑的重复运动,让观众专注于自然的简单节奏,引发人们对未来新生命形式的畅想和思考。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艺术档案 > 老栗书房 > 栗宪庭先生获奖感言:“我活过

栗宪庭先生获奖感言:“我活过

2012-11-09 03:50:34 来源: artda.cn 艺术档案 作者:栗宪庭

艺术理论·前沿对话――暨海安523“当代艺术思想论坛”颁奖仪式,于2012年10月28日下午在北京宋庄四维时代艺术中心举行,授予栗宪庭先生艺术理论奖,授予吴味先生、苏坚先生艺术批评奖,表彰他们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做出卓越贡献。举办方给艺术理论奖获得者的颁奖辞如下:

栗宪庭先生荣获2012“当代艺术思想论坛”艺术理论奖,他“对症下药”,针对中国主流艺术的普遍弊病提出了“重要的不是艺术”这一有效理论,主张中国艺术不能只限于形式语言的追求,更需要有为进取而开放的“大灵魂”,艺术应该成为时代前进的精神原动力。栗宪庭先生和他的理论不仅影响了整个20世纪末的中国艺术,而且至今仍是中国艺术难以逾越的标杆。

“当代艺术思想论坛”颁奖现场

栗宪庭先生获奖发言现场

栗宪庭先生获奖感言

我不觉得我有什么理论建树,我更多是以自己的直觉在从事我热爱的艺术。当代艺术从1979年到今年,已经过了三十二个年头,如果让我做一个简短的发言,我最想说的两个词,第一个是“真实”,真实包括两方面:向内是真诚,向外是对现实的关注(注1),并且通过作品和行为表达一个个体生命,真实地在一段现实里活过。这是我经历这三十年最想说的话。

宋代的“文人画”,是中国艺术史上第一次具有独立精神的艺术样式,是文人士大夫在反对“院体画”模式的一种创造。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文人画”越来越程式化,越来越成为文人孤芳自赏和脱离现实的“游戏”。这是五四思想家把矛头对准“文人画”最根本的原因。他们从国破家亡的切身感受出发,强调艺术关注现实,主张引进欧洲的现实主义。但是,从上世纪初到70年代的发展过程中,现实主义逐渐演变成政治宣传的工具(注2)。八十年代以来,在现实主义脱掉政治外衣之后,就一路沿着西方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向后回溯,逐渐演变成一种“写实模式”(注3),尽管“写实”自有它在艺术模式完善上的意义,但由于缺乏“现实主义精神”,而使这种“写实模式”沦为一种高级“手艺”。这是八十年前五四思想家没有预料到的一个时代悲哀。

强调艺术直面人生,强调艺术在直面现实时的切身感受,这也是70年代末以来艺术反叛现实主义模式,引进欧美现代和当代艺术的一个根本原因。也是继承五四未尽之业和为什么需要当代艺术最重要的理由。但是,中国当代艺术研究院的成立,作为一个标志,证实“当代艺术模式”象“写实模式”一样,在官方的眼里,可以占据和“中国画”“写实油画”并列的艺术语言模式位置了。事实上,当代艺术当年那种直面现实和人生的基本精神,越来越在当代艺术中被忽视。

我第二个想说的词就是“当代艺术”。我觉得当代艺术是欧洲艺术史的合逻辑产物,文艺复兴的艺术借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针对中世纪宗教和神主宰的艺术,强调人文和科学精神,在焦点透视和解剖学的基础上,创造出视觉“真实”艺术模式,一直到十九世纪出现现实主义,文艺复兴的艺术理想臻于完善。事实上,针对中世纪的艺术,文艺复兴的新艺术理想,是对什么是艺术的一种重新界定。到了十九世纪末,是西方先打开国门看全世界的艺术,发现了其他民族和地域那种更自由的艺术方式。西方是从其他民族吸收了表达的自由方式之后,才创造了现代艺术,现代艺术也是西方对什么是艺术的一种重新界定。到了二十世纪达达以后,艺术再次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材质和方式上几乎没有了界限,可以是装置、新媒体、行为等等,生活和艺术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这是又一次对什么是艺术的重新界定。西方这种每一次对艺术的重新界定,都包含着或者说是从根本意义上语言模式的巨变。但是,中国的艺术史不是这样的。中国是一个受文字、书法影响很深的国家,因为书法是一个有着千年不变的基本规范和法度,比如“人”字,一撇一捺是不会发生根本变化的,但我在写“人”字时,与你在写“人”字时是不同的,这造成了程式与个人之间,也就是法度和自由之间有一个可以无限细微变化的个人空间。所以,中国艺术在语言模式的意义上,常常是一种被悬置的状态,而不是欧洲的巨变状态。我以为这也是中国艺术在发展中,经常习惯把引进来的艺术模式变成“程式”被悬置起来的原因。所以中国文人历来强调“功夫在诗外”,把艺术的创新和独特寄托在个人感觉变化上。很多年后我突然发现我说的“重要的不是艺术”,与“功夫在诗外”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在企图在寻求艺术创新的原动力而已。当然,西方现代的艺术研究和评论,是基于一种语言的研究和评论。但是,就我自己的直觉看,中国艺术不断地被“程式化”的模式所异化,又不断地丧失“现场感”。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国文化造成的,所以我的直觉让我不断地回到“真实”,而“真实”属于常识范围,我知道这是我的悲哀,但三十年的艺术乃至社会就是一个迫使人们不断回到常识的现实,真的也是时代的悲哀。

其实我今天想说的还是围绕一个词,那就是“真实”,这是我想与大家交流的感想,并不是说这三十年来我有什么理论成就,只是强调我作为一个个人,我真实的活过。……

谢谢《2012中国海安523当代艺术思想论坛基金会》及其评委给我的奖项,最后我希望为中国的独立电影尽一点绵薄之力,把十万圆捐给《栗宪庭电影基金》,也算我对《2012中国海安523当代艺术思想论坛》基本宗旨的认同。   

注:任何时代的“个人”,大都是被环境主流意识形态“塑造”的。我不断强调社会对艺术的影响,不是强调艺术对社会现象的表现,而是强调个人和社会之间形成的生命张力。从来没有抽象和纯粹的人性,人只有在具体的生存环境中,个人的感觉由于它的针对性和冲突性,才显示出真挚、激情和独立的人格。艺术中的独立、自由精神和个人感受,也只有在与特定的历史和现实相关联时,才是一种可以共享的个人感觉,才是有意义的,语言的创造性也才有可能。如韩愈说的:“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送孟东野序)。”有思,有怀,艺术的受众才可以“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注2:参看拙文《五四“美术革命”批判》《毛泽东艺术模式概说》

注3:八十年代初,反省文革及其苏式艺术模式,陈丹青的《西藏组画》首开向欧洲19世纪现实主义和技艺溯源的线索。伤痕艺术实际也是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模式,回溯到巡回画派的批判现实主义。到了靳尚谊和杨飞云先生,1980年代中期学院写实油画,又开始回溯到18世纪的欧洲古典学院主义。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有些画家在作品中寻找文艺复兴式造型、构图的稳定和庄严。而且,从七十年代末期,油画界就成立了油画研究会,后来改成油画艺术委员会。中国尤其以学院油画家为主,把油画的“正宗油画味”作为艺术的方向,并称其为“学术性”。 这是中国油画界一条特别的线索。
 

(栗宪庭根据四维时代工作人员整理的录音文件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