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大师雅克·德里达
个人简介
20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Derrida)于1930年7月15日生于当时的法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的一个犹太人家庭里,他从小就饱经死亡的威胁和种族歧视之苦。1949年,他到法国接受第二教育,曾两次入法国高师都未成功。也许正是因为早年生活中的这些被拒绝才导致了他成名后对媒体宣传的一些拒绝。 1952年,他终于被巴黎高师接受,攻读哲学,1956年毕业。他的老师中有米歇尔•福柯和路易•阿尔都塞。在此期间,他遇到了精神分析学家玛格丽特•奥库图里埃,1957年两人结婚,共同生活了36年。在学习期间,他的主攻对象是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在通过了法国第二教育考试之后,他获得了法国公务员的身份和终身教学的资格。1957-1959年,德里达随法国军队到阿尔及利亚服役(当时这个国家正爆发独立战争),教随军子弟法语和英语。1960年回法国后在索邦(巴黎大学文理学院)教授哲学。1964年转到法国高师,任教至1984年,此后便一直往返于法国和美国之间。
德里达1966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宣读了题为“人文学科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嬉戏”的论文,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提出种种质疑,开创了一种新的批评方法,接着于1967年发表了三部奠基之作:《言语与现象》,《书写与差异》和《论文字学》,创立了解构主义,从此成为20世纪哲学话语的中心人物,也开始了他作为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的讲学生涯,形成以德里达、罗兰•巴尔特、福科、保尔•德•曼等理论家为核心并互相呼应的解构主义思潮。
德里达一生共发表著作45部,被翻译成22种语言,美国、英国和加拿大有500多篇博士论文以他的思想和理论为主题,到1990年,他的名字就出现在54部专著的标题之中。他的“国家论文”(博士论文)答辩一推再推,直到1980年(50岁),他才同意并成功地通过了答辩(英文题目是:TheTimeofaThesis:Punctuations),同年出任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研究主任,1986年被聘为加里福尼亚大学厄湾分校人文学院教授。1990年开始,该校就为他建立了目前最大的德里达档案馆。1992年英国剑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曾在剑桥教授中引起轩然大波,最后以336比204票通过。此后,他曾先后被多所著名大学授予名誉学位。他是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获得2001年阿多诺奖。有关他的生活与写作的一部新闻片于2002年发行。
2003年,德里达被诊断患恶性胰腺癌,从此讲学和教学活动逐渐减少,2004年10月8日晚在巴黎人医院与世长辞。 德里达的思想在60年代以后掀起了巨大波澜,成为欧美知识界最有争议性的人物。德里达的理论动摇了整个传统人文科学的基础,也是整个后现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论源泉之一。解构主义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大加责难。解构主义者打破了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包括既有的社会道德秩序、婚姻秩序、伦理道德规范及个人意识上的秩序,比如创作习惯、接受习惯、思维习惯和人的内心较抽象的文化底蕴积淀形成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