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未来媒体艺术 > “后生命”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生命的问题就是艺术的问题”

“后生命”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生命的问题就是艺术的问题”

2018-09-03 20:03:40 来源: BMAB 作者:

 

2018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BMAB2018) 将于2018年9月5日下午3点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双年展由国家艺术基金支持,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机构联合承办。作为一个推动艺术与科技交叉实验的国际学术平台,围绕“后生命”这一主题,本届双年展由六大模块组成:包括主题展览、实验空间、超链接展、试听演出、主题论坛、工作坊六大模块。将集中呈现艺术家在艺术与科技领域的跨学科艺术实验,并触发艺术家、设计师、科学家和理论家之间的深入探讨。

The ceremony of the 2018 Beijing Media Art Biennale (BMAB) will be at 3pm on September 5th in CAFA Art Museum.BMAB is funded by China National Art Fund, organized by China Academy of Fine Arts and co-sponsored by the CAFA School of Design ,the CAFA School of Experimental Art, and CAFA Art Museum. As a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platform aimed at promoting the intersection of art and technology, the 2018 BMAB is centered on the theme of “Post Life” and comprises six parts: the main exhibition, Lab Space, Hyperlinks Exhibition, live performances, thematic forums, and workshops. The event will also include interdisciplinary experiments in the art and technology fields, with an aim to facilitate in-depth discussions between artists, designers, scientists, and theorists.

 

策展人导语
Guide for curators

陈小文
Xiaowen CHEN

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策展人
国家千人计划人才,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客座教授、硕博士生导师

Curator of Beijing Media Art Biennale.National "Thousand People Plan" Specially-invited ExpertGuest Professor of China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school of design. Mentor of MA and PHD.

“让我们置身于当今人与机器、信息高度融合的时代来探讨生命:将人体看成是一个可分配意识和生命的系统,生命的一部分存在于肉身,一部分存在于机器之中,另有一部分存在于人和机器亲如手足的关系之中。这似乎带来一种变化:肉身体验与计算机模拟之间已经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上的不同。说信息是本源,肉身是派生而来,这也许过于强硬。至少,我们希望借用‘后生命’-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中艺术家和科学家的实践,告诉我们‘后生命’并非意味着基于肉身生命的结束,而意味着传统意义上对生命唯一定义的终结。”


费俊
Jun FEI

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策展人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硕博士生导师

Curator of Beijing Media Art Biennale.Professor of China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school of design. Mentor of MA and PHD.

“在技术日益发达的当下,‘生命’的概念得到了爆发式的生长,如何应对这种巨大的社会改变,并重新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其他物种、人与非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应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生命政治、这个时代下身与脑的关系、这个时代下人与机器的关系,以及这个时代下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都是在探讨关于‘后生命’时值得深入阐释的话题。”


#数据生命

参展艺术家作品+相关问题
Artworks and relevant questions in ‘Data Life’ Section

 

Tobias Gremmler

神经风景
NEUROSCAPES

“NEUROSCAPES”是数字重建神经元的视觉解释。这些结构实际上是思想,记忆,情感的雕刻。 通过将神经元数据转换为虚构的景观来将心灵的无形性与其潜在的物理对应物进行对比。

 

数据是否能够形成生命?如果是,会带来哪些新的伦理问题?
Can data make a life come into being? If so, what kind of new ethical issues will we face?

 

David Bowen

FLY REVOLVER

家蝇的运动将由视频设备记录下来,然后由定制软件对其进行处理并输出至机械手臂。手臂会根据家蝇在靶上的相对位置,用左轮手枪进行实时瞄准。如果在靶心检测到一只家蝇,则机械臂会立即扣动手枪扳机。

 

你愿意把你的生死托付给人工智能吗?
Are you willing to entrust your life and death to AI?
 

我们如何预防数据恐怖分子?
How can we guard against data terrorists? 

人工智能一定要像人一样思考吗?
Must AI think like a human?
 

 

Michaela Davie、Boris Bagattini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意外的后果”将手势作为语言的象征性表达,来探讨交流中产生的意图。观者的行为被交互性操纵了,而这些行为又因其产生的地点而产生了新的含义。每位参与者都在无知觉的状态下成为了一个标志载体(源自希腊的旗语),参与到了作品当中,交流并非出于本意。

 

拟像与真相的边界在哪里?
Where is the boundary between simulacra and truth?
 

 

Brad Miller

BEING WATCHED

通过可视化数字图像的聚合和组合,描绘了计算机视觉遭遇身体参与和交互方式进行后留下的数据阴影。数据阴影是我们在网络上进行信息交换时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数据痕迹和数据模式。观察变化模式作为研究可能性的一种方式去影响、说服和变现监视数据开始成为一种趋势。

 

当大数据获得了洞察和决策的能力后,人类还需要自己做主吗?
When big data has capacity of insight and decision making, does human still need to make decision by ourself.
 

大数据如何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
How can big data establish the sound system of social creditability?

 

Kynan Tan

ABSTRACT CAUSATION

这是对数据访问和可视化方式的思辨和诗意的想象,作品涉及数据的双重性质—— 实质性和短暂性:这些实体聚集在一起会产生新的数据转换,使感知成为计算的条件和过程。

 

数据能表达情感吗?
Can the emotions be expressed by data?
 

 算法生成的作品是否可以称为艺术?
Can the works made by calculation be called arts?

 

百度+央美实验艺术学院联合实验室

木马

艺术家黄成作品,观者对小度音箱说:“小度小度,启动小马”。小马装置启动运行,通过装置本身的运动和“木马”的名称,引发对来自希腊的木马“所指”的联想。

 

如果动物能跟你聊天,你会把一匹马加入你的微信好友吗?
If an animal can chat with you, are you willing to add a horse into your WeChat friend list?
 

 

Nancy Mauro Flude

DIVINATION: A ROMANTIC MUTINY IN A MALESTROM OF DATA 

以航海神话为主题,探索我们与代码、随身用品、以及其他我们无法完全理解但经常使用或选择的事物之间的神秘关系。作品透过表演的视角探索隐私问题,当网络实体掌握了所谓的私人数据时,到底有哪些风险。

 

数据生态是否会污染?
Will the data biology get polluted?
 

大数据时代下个人隐私的边界在哪?
Where is the border of privacy in the era of big data?

 

江上越

THIS IS NOT A MIS-HEARING GAME

语言是信息传递的工具,也是传递的障碍。艺术家试图从语言的起源,探索人性,反馈社会。作品是由误听游戏的小视频群和世界纷争等等的大视频叠加,构成的综合影像作品。从语言的起源出发,在相互重叠的影像中,再思考交流的意义。 

数据是绝对客观吗?
Is data absolutely objective?
 

 

#机械生命

参展艺术家作品+相关问题
Artworks and relevant questions in ‘Mechanical life’ Section
 

 

yang02,So Kanno

SENSELESS DRAWING BOT

这是一个自动涂鸦机器人。它的机械手臂以双摆的混动运动画下千变万化抽象线条。

 

艺术家是否会被机器人取代?
Can aritist be replace by robot? 

机器人一定要长得像人吗?
Does the robot have to look like a human?
 

 

Wade Marynowsky

ROBOT OPERA

“机器人歌剧”是由 8 个半自动机器人表演的 35 分钟的机器人歌剧。该项目结合了创意机器人、媒体表演、音乐和互动媒体艺术等领域,将艺术家编制的算法/编舞概念与受众驱动的代理融合在一个 42 x 25 米的大规模表演交互空间中。该项目通过建立一个表演环境来探索机器人表演团体的概念,以此将这些学科的核心研究领域汇集在一起。

 

机器人一定要服从人类吗?
Must robots be obedient to the humans?
 

你愿意付费欣赏机器人表演吗?
Are you willing to pay for watching robot performance?

 

张天伟

仙鹤风筝
CRANE KITE

仙鹤风筝升空后,由腹部风轮带动两级齿轮转动,仙鹤脖子可左右传动,脖子没转一次,嘴巴可开合四到五次,并发出模拟叫声,十分逼真。

 

科技能否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Can technology become part of nature?

 

Elena Knox+Katsumi Watanabe

OMIKUJI

“御御签(OMIKUJI)”是艺术家的首个艺术-科技实验项目“Alter versus Deep Belief”的一部分。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将展厅现场的观众与位于东京科学未来馆的Alter机器人通过网络实时接通。通过与Alter的互动,Alter会将参与者的个人信息进行转码,并通过自身的声音系统进行实时的重新解读,并将这一独特的声音讯息作为御御签发送给参与者。

 

是人类在决定机器人的命运,还是机器人在决定人类的命运?
Will human dominate destiny of robot, or robot dominate destiny of human? 

机器人是否也存在性别/种族歧视?
Will there be sexism and racism among robots?
 

 

苏永健

RAT

作品试图构建一种可欲不可达的状态。由始至终,鼠在直径20cm的跑轮中奔跑超过30,000周(约18.8公里)才能触发一次水波纹的形成。 


生物会被机器所主宰吗?
Will creatures be dominated by machines?
 

 

Adam Haar Horowitz、Oscar Rosello、Judith Amores

 


COCOON

“COCOON”是一个可编程的梦境机器,由MIT流体界面实验室的工作合成实现。当做梦者进入睡眠状态时,COCOON会利用大脑活动、肌肉紧张、心率和通过穹顶揭示的运动数据来跟踪三个睡眠阶段。用气味、声音和肌肉刺激的方式引导梦境的内容。

 

你想成为自己梦境的导演吗?
Do you want to become the director of your dream?

 

 央美设计学院+北交大机构创新与机器人学实验室联合创作项目

负熵
Negentropy

热力学第二定律认为,一个系统不管内部如何变化,其熵值总趋向极大。而薛定谔认为,生命体之所以免于消亡是因其能通过吃、喝、呼吸等新陈代谢从环境中不断汲取负熵。那么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当机械体试图通过某种途径来代谢掉自身熵值时,比如学习人的,或者自然的做法,是否就标志着其真正成为“生命体”?

 

赛博格:人和机械之间的界限在哪?
Cyborg: Where is the border between human and machinery?
 

机械生命需要情感吗?
Do mechanical life need emotions?
 

 

邱宇

回响
FEEDBACK

 

在机械手臂的控制下,麦克风和喇叭形成一个回授场。在相互运动的过程中具有生命特征的对话的状态,尝试着接触,但在接近时产生的刺耳声音使他们马上分开。他们在这个声音的回路中互相观察,试探,接近又分离。 

 

机器可以思考吗?
Can machine think?

 


#合成生命

参展艺术家作品+相关问题

Artworks and relevant questions in ‘Synthesize life’ Section 

 

Amy Karle

再生的圣物
REGENERATIVE RELIQUARY 

“再生的圣物”是艺术家Amy Karle(艾米·卡丽)利用人类干细胞的潜能而创作。她以3D打印技术制作了形状为人手的生物打印支架,并将之放入可生物降解的 pegda 水凝胶中,这种水凝胶会随时间推移而分解。艺术家参考了人们如何用圣物箱展示遗物,并以类似的方式将细致的骨骼雕塑放置在玻璃生物反应器中。

 

合成生命会创造新物种吗?
Will new species be created by synthetic life? 

人体改造的到什么程度就不能算作人类?
To what extent can the human body be transformed, then human being can't be called human?

 

 刘昕

轨道编织者
ORBIT WEAVER

“ORBIT WEAVER”是艺术家刘昕创作的一个具发射、拖拽、回绕拉线功能于一体的穿戴式电子机械装置。在零重力环境下,装置射出的拉线前端会附着在目标表面,附着成功后,在身上的线轴回绕,收回拉线同时把佩戴者拉向目标方向。

 

如果有一种生物可以不用借助工具靠自身就能完成星际间旅行,这种生物应该有什么特征呢?

If there were a kind of species that can complete the interplanetary travelling without any help, what characteristics should it own?


Oron Catts & Ionat Zurr

半活体解忧娃娃
SEMI-LIVING WORRY DOLLS

艺术家根据危地马拉解忧娃娃的形象,在人造子宫中培养了现代版的解忧娃娃,以生物组织工程培育了这七件雕塑作品。作品采用特殊的可降解聚合物(PGA 和 P4HB 或 PLGA)与外科缝线为材料,并在其中植以半活体细胞,后以手工制作而成。


你会收藏一个培养皿里培植出来的雕塑作品吗?
Will you collect a sculpture that cultivaited from live tissue?

 人类是否要担负起使“人造生命”幸福的责任?
Should human beings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of making artificial life happy?

 

Boryana Rossa、Guy Ben-Ary、Oleg Mavromatti

雪花
SNOWFLAKE

作品在概念和物质层面检验了为创造虚假记忆而使用生物技术支配大脑可塑性的场景,以及生理和心理处于分隔边缘的可能性在伦理和美学方面的含义。该作品探讨和批判了“人体冷冻技术使永生成为可能”这一命题。人体冷冻技术主要研究在液氮中保存人体,为那些希望被低温保存以便在将来“醒来”的人们带来了曙光。

 

如果信息可以在大脑中被人工存入或删除,你想存入什么?抹去什么?
If information can be stored and erased into your brain manually, what would you like to store or erase?

 

Helen Pynor and Peta Clancy

 

心房
THE BODY IS A BIG PLACE

“心房”是一个大型沉浸式装置,意在探索器官移植和生死之间的模糊门槛。作品包括一个多通道视频投影,一个用于现场演示的全功能心脏输液设备,声景及单通道视频。该作品的标题意在指出在器官移植过程中身体各部分跨越地理,时间和人际距离的能力。

 

你愿意接受体内植入人造器官吗?
Can you accept artificial organs be plugged into your body?
 

 

Dmitry Morozov

直到我死去
UNTIL I DIE

该装置作品以五个“血液”电池为突出特色,由共计7升的经蒸馏水稀释的艺术家血液(添加防腐剂)置入11个容器组成。

 

人的身体是否也可以是能源原料?
Can the human body also be an energy source?

 

Harpreet Singh Sareen

植物致动器
PHYTOACTUATORS

“植物致动器”是一种新型植物生物数字混合接口。用户在软件界面上点击植物的叶子,可以实时关闭实际连接植物的叶子。传统上,植物被认为是固定的生物,在其栖息地或花园中始终是静止的。然而,植物确实表现出查尔斯达尔文首次观察到的“动物样”运动。

 

如何安抚一棵会发脾气的植物?
How to comfort a plant that lose temper?

 

梁文华

基因汤
DNA SOUP


我们该如何面对一个基因信息会被随处贩卖的社会?从唾液中粗取DNA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实验,作者通过把这个实验中所用到的所有化学溶液都替换成可食用的溶液,并为此制作了一台专门用于这个实验的仪器,使得实验最后得到的液体真的可食用。通过这种方式,把每个人的DNA变为一种可食用,可贩卖的“商品”。 

 

你会购买靠你自己的DNA生成的饮料、皮衣和旅游鞋吗?
Would you purchase drink, fur coat or sneakers that generated from your own DNA.
 

 

Mari Velonaki

当我再来看望
WHEN I WILL SEE YOU AGAIN

“当我再来看望”是以护理院中痴呆患者使用的助记设备为原型。作为试验场地的艺术装置包括患者的床和侧桌,配有交互式装置,用于提醒用户他们的亲人何时将再来看望。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设备发送他/她下次来访亲人的提醒。

 

记忆是否应该可以被完整的储存或者恢复?
Should memories be completely stored or recovered?

 


合作机构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研究中心、MIT-Tangible Media Lab、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计算设计与建筑研究所、北京交通大学机构创新与机器人学实验室、深圳市优必选科技有限公司、新南威尔士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创意机器人实验室、东京大学原型与设计实验室、Next Nature Network、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 、阿里云 、百度、荷兰欧艺特艺术咨询公司
 
支持单位
CHAO艺术中心、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北京日本文化中心、北京京东方艺云科技有限公司、熙呈互动


学术顾问Academic Director
范迪安 | Fan Di'an

学术主持Academic Advisors
苏新平、张子康 | Su Xinping, Zhang Zikang

学术委员会Academic Committee
范迪安、徐冰、苏新平、张子康、宋协伟、邱志杰、陈小文、费俊、张尕、汪民安、殷双喜、管怀宾、张培力、王春辰、王中、靳军、宁瀛、常志刚

Fan Di'an,Xu Bing, Su Xinping, Zhang Zikang, Song Xiewei, Qiu Zhijie, Chen Xiaowen, Fei Jun, Zhang Ga, Wang Min'an, Yin Shuangxi, Guan Huaibin, Zhang Peili, Wang Chunchen, Wang Zhong, Jin Jun, Ning Ning, Chang Zhigang

总策展人 Chief Curators
宋协伟、邱志杰 | Song Xiewei, Qiu Zhijie

策展人Curators
陈小文、费俊 | Chen Xiaowen, Fei Jun

单元策展人Executive Curators
魏颖、Brad Miller | Jo Wei, Brad Miller

展览执行 Exhibition Execution
高高,薛天宠,张文超,王乃一
Gao Gao, Xue Tianchong, Zhang Wenchao, Wang Naiyi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