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大史记 > 文献档案 > 海因里希著《艺术为社会学带来什么》

海因里希著《艺术为社会学带来什么》

2019-07-09 18:08:36 来源: 何蒨 作者:娜塔莉·海因里希(NathalieHeinich)

 

书名:艺术为社会学带来什么
作者: [法]纳塔莉·海因里希(Nathalie Heinich)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Ce que l'art fait à la sociologie
译者:何蒨
出版年:2016-5-1
页数:111
丛书:轻与重
ISBN:9787567541627

全书简介:
艺术是社会学的难题:因为艺术领域推崇的价值观——独特性与普世性,正是传统社会学要解决的问题。与其他领域不同的是,研究艺术可以引发立场转移,这不仅对艺术社会学、也对社会学的整体实践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我们所关注的,不再是社会学对艺术的贡献,而是艺术对社会学的贡献,即观察行为者接受艺术的方式。我们要重新审视现有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以便反思根植于传统社会学研究的某些思维习惯。有时,这些习惯已转变为一种固化的社会认知模式,甚至可以被称为一种社会学意识形态。

摘要:
个体对应集体、主体对应社会、内在性对应外在性、先天对应后天、自然天赋对应文化习得:这些艺术领域经常出现的价值观,恰恰也是社会学要处理的问题。

社会学家有两条路可以选择。第一条,将研究对象(艺术)置于自己的认识论框架中(社会学),并由此指出,艺术“实际上”是一种集体现象,具有社会性,受到外部条件限制,被来自文化的、后天习得的因素决定。这条道路强调社会学对认识艺术的影响,其研究结果相当丰富,如我们所知的霍华德·贝克(Howard Becker)、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雷蒙德·穆兰(Raymonde Moulin)及其他研究者。这里,艺术社会学也接近于艺术社会史,如斯威特纳·阿尔珀斯(Sveltana Alpers)、迈克尔·巴克森德尔(Michael Baxandall)及弗朗西斯·哈斯克尔(Francis Haskell)的研究。

第二条道路截然不同,但这并非像美学家那样反其道而行之。美学家坚持审美本位,认为社会学从属于人类常识,因此认为艺术无法被还原为社会性的解释。我们所提出的第二条道路,是打破社会学框架,研究行为者接纳艺术的真实状态,也即行为者对艺术的看法,其中也包括社会学家对艺术的看法。以往,这些看法是社会学质疑的对象,如今,它们构成了社会学研究的实在。

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立场建立在独特性与普世性的二元对立基础上,而艺术问题比其他领域都更适合反思社会学传统中(或社会学实践中)的固有立场、思路和习惯,放弃或推翻其中不合适的地方。进行这样的思考,不仅对艺术社会学、也对普遍的社会学实践有着重要意义。艺术问题好像一道分水岭,促使我们调整既有的研究方法与理论结构。
因此,我们所关注的,不再是社会学对艺术的贡献,而是艺术对社会学的贡献,即观察行为者如何接受艺术。由此,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下社会学的某些新趋势,并且看到,这些新趋势产生的原因,并非因为研究者对艺术抱有特殊兴趣,而是艺术价值的问题促使他们做出进一步追问。这种趋势在对社科历史感兴趣的研究者那里更为明显。
对艺术社会学家而言,这种立场的调整,也是促使他们走出专业封闭状态的方法。这不是要让他们放弃自己的专业,而是带领艺术社会学离开那一片辉煌却幽闭的小天地:我们将会指出,封闭与隔绝的状态,本就是艺术世界的一部分,但这种状态恰恰属于社会学要批评的对象,也即一种固化的社会认知模式,我们甚至也可以称之为社会学意识形态。

目录
译序 /1
中文版序言 /1
1 反还原主义立场 /1
2 非批评立场 /15
3 描述立场 /25
4 多元主义立场 /37
5 相对主义立场 /55
6 介入式中立 /75
7 中肯性的考验 /91
娜塔莉·海因里希著作目录 /99
参考文献 /103

▲ 娜塔莉·海因里希(NathalieHeinich)

作者简介:

娜塔莉·海因里希(NathalieHeinich),法国社会学家,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早年博士毕业于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导师为著名的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娜塔莉·海因里希的研究领域涵盖艺术家的职业化、文化实践的社会学特征、身份认同等。三十多年来,她始终关注当代艺术在西方社会引起的争议和讨论,对文化实践中的矛盾特征进行社会学观察,并出版了三十余本探讨艺术家的社会地位、作者的概念、当代艺术体系、身份认同、价值关系及社会学史方面的著作。她的研究已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广泛传播。娜塔莉·海因里希的社会学方法,尤其关注对价值体系构架的社会学解构,从而对社会声誉的历史成因、社会身份的虚构性、博物馆观众的行为习性、审美视角的价值基础、价值体系之间的等级关系等,都给予了精炼的陈述与分析。

译者:何蒨,北京大学法语系本科、硕士,法国巴黎政治学院比较政治学博士,曾赴加拿大深造当代西方艺术研究方法论,并在法国完成关于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体制变迁的博士研究。曾任出版社编辑、自由撰稿人,现从事比较政治角度的艺术与社会关系研究。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若干,主要译作有《我们什么也没看见》《夜蛾:“出现”随笔II》(及《创造性工作:不确定性中的自我实现》等。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