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行为档案 > “北京·现场”国际行为艺术节 用行为打破景观社会的壁垒

“北京·现场”国际行为艺术节 用行为打破景观社会的壁垒

2016-11-16 11:09:47 来源: 艺术中国 作者:

▲ 策展人乔纳斯·斯坦普(右)在开幕式现场

“最遥远的距离不是你在我面前而不知道我爱你,而是你我相爱却隔着一个手机。”在这样一个对物质和图像狂热消费所主导的社会,一个指向异化和人与人之间疏离感的社会,一个德波所说的景观社会,人们缺乏面对面的交流,也缺乏对人类、对我们周围的人及他们在现实中的行动的思考。

策展人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说道,我们需要感受到其他人类的存在,而不是仅仅把他或她当作一个物体或图像。这就是行为艺术作为一种人类艺术表达,能够在其行动中所发挥的作用。我们所观看的不是一个物体,而是另一个从事着我们正试图去理解的事情的人。行为艺术才得以超越景观及其异化作用,从而让人们感觉到归属、存在与被理解,感受到我们是既相同又不同的,感受到正是这些才让我们成为人,感受到我们是在一起的。2016年10月15日开幕的第一届“北京·现场”国际行为艺术节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打破景观社会的机会,在10月14-23日,有来自十三个国家超过三十位重要的行为艺术家在丹麦文化中心呈现他们的行为艺术作品。

部 分 作 品 现 场

▼  黄锐 《寻找文字》  

作为星星画会的创始人之一,黄锐是画家、雕塑家和装置艺术家,他无论在理论还是在行为等实验艺术形式的实践中,都一直保持对前卫性不断追求的热情。他认为“行为艺术在当今世界并非流行。在中国,除了常规的困难,还有许多比在其他地方更难解决的问题。我喜欢乔纳斯的迎难而上。老子说’无反则不动’,意思是说运动是哲学,而艺术是哲学中的形而上学。”

在表演开始前一层展馆中空空如也,地面上画着一个圆圈,像是时钟刻度的位置标记着符号,放置着铜质的面具和手摇铃,在圆的中心位置放置着机械的轮子。包括艺术家黄锐在内一共八位参演者站在圆圈上标记的位置,然后戴上面具,沿着圆圈的轨迹逆时针走动,一边走一边拿着手摇铃晃动和敲击面具。他们缓慢的行走着,像是在时钟表盘行走着的指针,代表着时间的倒转和对历史的回溯;他们缓慢的行走着,像是虔诚的信徒在拿着转经筒在绕山,代表着对于美好的希冀和佛教的因果的轮回。

有时他们晃动铃铛,发出清脆的声响,有时他们用铃铛击打面具,发出沉闷的响声。这一敲打面具的动作寓意着对于自我的反思。接着他们站回原位,由艺术家黄锐开始读了一段话,之后表演者依次读一段文字,用中文、英语、法语等等不同语言,有的读莎士比亚,有的读哲学家的话,有的读李白的诗等等。其中有位表演者在用法文朗读完毕后,用打火机点燃纸张,将纸扔在了场中央。每一个人读完表演者就会继续沿着圆圈行走,直到停下再有一个人读一段话。最后表演者一起聚集在中间蹲下敲击中间的圆轮,从杂乱无章的敲击到渐渐形成一个节奏,声音从小变大,振聋发聩。

▼ 莫娜丽·米尔《红色扭曲》

 

荷兰 / 印度艺术家莫娜丽·米尔谈到“无论用什么媒介创作艺术,我都会想要让观众和空间和这个世界产生联系。我的艺术经常表现的是我的生活和经验,时间是我艺术的核心。“

《红色扭曲》在没有开始之前,我以为那些红色布是艺术中心的装饰帷幔。直到艺术家清空二楼,将一条红布抛下来时,我才恍然原来这是莫娜丽行为艺术用到的道具。她将一条条的红色布抛下来,轻盈的红布在空中扭曲着然后落下,展开成为一道红色的瀑布。一条一条的红布被陆续抛洒下来,另一端连着二楼的栏杆。在抛散红布的过程中,在红布下方围着的观众会被遮住,因此不自觉的会慢慢往旁边移动,直到无处可退被红布围拢,聚集在展厅的中央。 

而此时艺术家从二楼下来了,你甚至不知道她是何时出现在了打着灯光的红布那一边。她从红色布形成的帷幕中走出,拿起一条布,一圈圈的卷起来,拉直走在人群中,然后慢慢把很多条布缠绕在自己的身体上,黑色紧身衣上的红布像是缠绕在她身上的血脉,而血脉也延伸到了展厅的四周,与空间和观众产生着关联。

▼ 谢蓉(Echo Morgan) 《吾父吾子》 

谢蓉(Echo Morgan)全身赤裸的静静地站在那里,她又不是赤裸的,浑身涂满了白色的颜料,画满了青花瓷器的图案。然后她开始唱起罗大佑的《恋曲1990》“轻飘飘的旧时光就这么溜走,转头回去看看时已匆匆数年…”一曲终了,她开始以倒叙的方式诉说着父亲借贷一贫如洗,父亲的去世,以及儿子的出生。一开始她诉说的是儿子的出生,“医生将他高高举起,他红彤彤的,我望望我的爱人,天哪,我的儿子长得和我的父亲一模一样。”随着她平静的声音,观者能感受到她平静伪装下感情的起伏,在讲到父亲的逝去时,她内心的痛苦仿佛就要冲破皮囊一泄而出。“我在美国接到一通电话,姑姑说,你的爸爸他走了,葬礼在后天,你是赶不回成都的吧。你怀着九个月的身孕,好好照顾自己,节哀顺变。”在父亲走后的两年中她停止了创作,她在思考自己的作品还剩下些什么。

时间继续回溯,她诉说父亲借了全家五个人的钱,去收集古董,然后在香港的拍卖会上所有古董因为盗墓所得而被没收。她做了一个做花瓶的行为艺术,父亲常说“女人就要像花瓶,外表美丽,内在空洞”,母亲说“女人要做花瓶的内在”。接着时间回到2016年,她叙述了二儿子的出生,儿子给失去父亲的她带来了安慰和爱。

这时她又唱起一首歌李宗盛的《爱的代价》

“走吧 走吧 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

 走吧 走吧 人生难免经历苦痛挣扎

走吧 走吧 为自己的心找一个家”

她走到用纸和竹条编织成的圆球旁,这一近似圆球的物体让人想起孕育生命的子宫,也像是维持生命的心脏。她用手中的火柴点燃经过特殊处理的纸张,但总是燃烧一段时间就熄灭了,留下烧过后的空洞,也象征着内心留下的创伤。她说:这两年来我不断的在思考,父亲和儿子,死亡与出生,一老一少,一旧一新,一个我一辈子等不到也摸不透的父亲,一个我今生第一次全身心负责任去疼爱的生命。”她唱起一首英文摇篮曲,用双手做出挤乳汁的动作,一点也不色情,而饱含了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爱,对不能陪在儿子身边的愧疚。在唱《城里的月光》时,她的声音哽咽了,泪水顺着她涂满颜料的脸庞落下。她思考与父亲的关系,与儿子的关系,与母亲的关系。只有在母亲身边她才是个孩子,母亲帮她带小孩,一直支持鼓励她,对于她来说母亲就是她的艺术。在观看她的行为艺术时,我几度不受控制的落泪,她从与亲人的关系和情感出发,很容易让观者产生共鸣,她娓娓道来的话语和清唱的歌曲传递到了观者的内心深处。

▼ 奈杰尔·罗尔夫 《Hanging Vessel》

自1970年代初,罗尔夫(Nigel Rolfe)便开始了与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以及马里奥 · 梅尔兹(Mario Merz)的合作,并在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布宜诺斯艾利斯现代艺术博物馆以及都柏林爱尔兰现代艺术博物馆等机构实现其个人表演。近来,奈杰尔 · 罗尔夫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教授行为艺术。   他在回应参与“北京·现场”的文中写到:“这并不是我第一次前往中国进行表演,但这的确是我第一次在中国的首都参与活动。当我的朋友’北京·现场’策展人乔纳斯·斯坦普问我能否参加,我告诉他,无论这世界上发生什么,我也一定不会错过。我知道他在作品的选择方面是十分出色的,我本人也会尽我所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作为送给‘北京·现场’这一全新且重要的国际行为艺术平台,当然还有观众们的礼物。”

在开场前罗尔夫把观众都清空,然后在场地上摆放了一把椅子,两个竹竿,两个分别盛着蓝色和红色颜料的不锈钢碗,一个小碗是橙色颜料,几张立起来的白纸,一个不锈钢桶里装满水,一块白布,等等物品四散分布在空间里,像是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屋子。他西装革履的坐在椅子上,姿势让人想到博伊斯对死兔子说话时,之后他在场中走了一圈,分别在两边有观众的地方停下来凝视观众,他或许在看你,或许看向的是更远的地方。接着他在衣服里翻找出手机和小型音箱,播放吟唱的音乐,好像教堂乐或是歌剧,然后以一种很不舒服的姿势侧卧在地,用头部去顶一桶满满的水,他艰难的将水桶一点点往前推动,水一下一下的晃着,就在你害怕水会洒出来的时候,水就干脆利落的撒了出来,他挪动着,留下了长长的一条水痕,当推到头的时候他站起来,对侧面白色衬衫和西装裤子上以及一边脸上留下的污渍毫不在意。他起身拿起白布,折起来抖动,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似鼓声和雷声,在观众面前近距离的甩动,扬起了场中的尘土。 

接着他拿起一塑料袋装着的白色粉末小心翼翼地倒入盘子中,然后以同样不舒服的姿势侧卧在地,吹起这些粉末,粉末有的附着在他的脸上,有的散落在地,还有的估计进入了他的气管中,总怕他会窒息,观众也似乎屏住了呼吸。之后拿水壶举着倒水进碗中,先是蓝色的颜料,他用手在其中搅合,然后拿了一张白纸手中攥着颜料,让其一点点滴落到纸上,然后再从旁边拿一根竹竿,悬放在纸张上,颜料顺着竹竿滴下。之后是红色的颜料同样。以这样的方式创作了两张画。一只手是红色一只手是蓝色,让人想起英国脱欧投票时的不同阵营。他拿起剩下的三张白纸,铺在观众面前的地上,用黑色胶布把炭笔绑在棍子上写下了话语,但看不太懂写的什么,其中有“LOSE”,有的直接用炭笔横着写下,写好后一张用手上蓝色的颜料涂抹开,一张用红色涂抹开,一张用炭笔的黑色涂抹开,字迹变得更加的模糊不清。最后他将橙色颜料吹在最后一张白纸上,用水壶极其小心的从半空将水滴在纸上,然后将纸拿起,让水在纸上滚动开,最后形成了一幅作品。做完这一切后他把椅子放倒,把西装用一根手指挂着,慢慢走向场外,表演结束。

 

【北京·现场】国际行为艺术节
 2016年10月14日-10月23日
 策划:乔纳斯·斯坦普

参展艺术家(无序):
 
阿里·艾·费特拉维,瑞士 
Ali Al-Fatlawi, Switzerland

克·艾·艾美瑞,瑞士    
Wathiq Al-Ameri, Switzerland

白崇民,中国
Bai Chongmin, China

毛瑞斯·布洛克,荷兰
Maurice Blok, theNetherlands

苍鑫,中国
Cang Xin, China

陈宇飞,中国
Chen Yufei, China

崔涛,中国 
Cui Tao, China

张夏翡, 中国台湾/法国
Hsia-Fei Chang,France/Taiwan, China

路易·柯南斯基,法国
Loic Connanski, France

约翰·考特,芬兰/英国
John Court, UK / Finland

莉莉贝斯·昆卡·拉斯姆森, 丹麦
Lilibeth Cuenca Rasmussen,Denmark

戴光郁,中国 
Dai Guang Yu, China

段英梅,中国
Yingmei Duan, Germany / China

斯坦·海宁森,挪威
Stein Henningsen, Norway

黄 锐,中国
Huang Rui, China

艾莉森·诺尔斯, 美国
Alison Knowles, US

兰提斯克·科沃洛斯基,捷克共和国
Frantisek Kowolowski, CzechRepublic

莫娜丽·米尔, 荷兰/印度
Monali Meher, theNetherlands/India

艾革·摩根,中国/英国
Echo Morgan, China / UK

比约恩·内勒高, 丹麦
Bjørn Nørregard, Denmark

诺亚·华沙, 波兰
Noah Warsaw, Poland

奈吉尔·罗尔夫,英国/爱尔兰
Nigel Rolfe, UK / Ireland

约书亚·塞尔曼,美国
Joshua Selman, US

舒阳,中国
Shu Yang, China

阿卜杜拉·谢迈拉维, 奥地利/伊拉克
Abdallah Shmelawi, Austria/Iraq

乔金·斯坦普
Joakim Stampe, Sweden

吉瑞·苏鲁夫卡 ,捷克共和国
Jiri Suruvka, CzechRepublic

马瑞茨·提斯特拉,瑞典
Mauritz Tistelö, Sweden

阿图尔·塔贝尔,波兰
Artur Tajber, Poland

奚建军,中国
Xi Jianjun, China

肖鲁,中国
Xiao Lu, China

张彬彬,中国
Zhang Binbin, China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