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人物档案 > 评论家+策展人 > 戴夫·希基(Dave Hickey)

戴夫·希基(Dave Hickey)

2011-09-21 18:27:48 来源: 王瑞芸的艺术空间 作者:王瑞芸

引子:最近这段时间,我在读美国著名的艺术批评家希基的文集。每天早上起来,想到他的文集在案头上等着我,心里美得要命,好像一盒拆了封的巧克力还留着半盒在那里。别的理论工作者是怎样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做艺术理论是完全不好玩的,是和自己的生命隔着好几层的东西。凡案头还有没有啃完的理论书籍搁着,我每天早上起来心里的感觉和9月1日小学生面对开学的第一天也差不多。可是居然,一个美术评论家写下的论文集,能让我这么惦着,想着,美着的,希基是头一个。为什么呢?若说他的文字生动有趣,那也不能算多大本事,文字生动有趣的小说家有的是,我哪里差着一个美术理论工作者来提供这个乐趣。他的好处在于,他会让我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放下书来,想:哦,原来人是可以这样去生活,这样去观察,这样去思考的。 

 

戴夫·希基(Dave Hickey)

美国当代艺术批评家希基 

戴夫·希基(Dave Hickey 1939- )是当今最有名的美国艺术批评家之一,他的书非常值得一读,他这个人非常值得了解,因为他跟所有的理论家都不一样。 

首先,他写的书特别少,他的代表作只有两本论文集 《潜龙》(1993),其中仅四篇论文,共64页。起先,这本文集没人愿出,他只好给一个极小的出版社出版,然而,《潜龙》现在已经印到第六版,而当时的初版书已经卖到500美元一本,他的《潜龙》被人称为最薄的“大部头”。他的另一本论文集《空中吉他》( 1998),共215页,现在也已经印到第三版了。作为一个做艺术理论的教授而言,希基写的东西实在不多。 

其次,这个人根本是艺术理论队伍中的一匹“黑马”,他完全不照主流话语系统来说事,只用自己的方式来说事。他写出的文章,压根儿不像艺术理论,完全东拉西扯,似乎一点逻辑的气味都没有。他会从身边朋友身上穿的裤子颜色开始说起,可以说到女人头发的样式,香水的气味,自己老婆在厨房桌边上看的书等等等等,而且语气活像是两位美国的“红脖子”(英语中“红脖子”意为“粗人”)喝着啤酒,靠在巴台边上,满嘴的俚语和俗词在扯淡聊天。可是你一路读下去,他会突然一转身,把手上的飞镖往前一掷,“唆”的一声,正中靶心。不过,他这一手,会让反应快的人喜出望外,对反应钝些的人,甚至都看不到他的飞镖掷到什么方向去了。 

希基的这种写作路数,完全来自他的个人特色。他出身寻常人家,生活在美国底层,他在文字里让我们了解到,他是那种成日混迹于小酒吧,小书店,小唱片店的人,对世俗人生兴趣浓厚,他因此也让自己做成了个杂家,写诗,写小说,还是个音乐发烧友,不光给音乐杂志写乐评,甚至自己吹拉弹唱;他还开画廊,完全浸泡在商业性的买卖之中;即使是后来进入大学做教授,他去的也是正经学者不会去的地方—灯红酒绿的著名赌城拉斯维加斯(他任教于拉斯维加斯大学),可他对拉斯维加斯不但不排斥,而且赞扬有加。这样一个人,进入了艺术批评界,带进来了一股全然不同的气味,全然不同的口味,全然不同的价值。其实不难看出,希基的文字无论如何出其不意,天南海北,他手中的“飞镖”所射的靶子始终只是一个:一切人设的艺术界的等级、圈子、高低、大小。由于这些限制全是经我们的人心分别出来的,因此,他飞镖要刺穿的靶心,是我们人心中的不平等。因此,希基的全部好处,在于他洋溢着全身心的民主精神,用中国人的术语说,即是他发自内里的对待事物的“平等心”。当杜尚把小便池作为体现“平等心”带进艺术创作时,希基是把聊天扯淡的平等心带进了严肃郑重的艺术理论界。他让我们在理解艺术和对待艺术理论时,放下包袱,转身回到我们最贴心的感受中去。 

希基在论文集《空中吉他》的开篇文字中,对自己的生活以及自己的立场是这样描述的: 

47岁前,我选择的是一种不上台面的生活,成天混迹于小唱片店啊,带乐队的酒吧啊,跑车车铺啊,带画廊的酒馆啊,商业画廊啊,爵士乐俱乐部啊,鸡尾酒店啊,冲浪店啊,书店啊,摇滚乐吧啊,诸如此类。我过的是一种自由职业的生活,倒也颇过得下去。直到1987年, 这个国家灵机一动,决定不给过着我这种生活的公民们发放医疗保险了,我得面对现实,只好走进大学去教书。跟着我很快发现,我活了那么久-从出生到踏进校园教书,才知道自己是一直站在敌对方一边的。据我在新的生存环境里认识的大专家们看,这个文明中所有的粗鄙和不公正,都来自那些个贪婪而狡诈的小店主们,他们买进卖出,就像我过去做的那样。 

我觉得挺逗的,因为问题不在谁卖了东西和谁买了东西,而在于你如何获得谈论它们的权利—去找到一批觉得有资格可以与之谈论的人。我周围的这些大专家们很善于谈论各种事情。我则在想,他们是否真的认识过个把店员什么的。我很想知道他们会怎么看Sumpter Bruton 一个在白天做店员,晚上则是一个非常出色的爵士乐鼓手这样的人。他还开过一家小唱片店呢,我在他的店里学到了最多的关于一批爵士乐手的知识,那些乐手们爱着一切是人弄出的声音。还有,大专家们该怎么看Mickey Ruskin, Hilly Kristal 这种人呢?他们在纽约开了积聚着乐手艺术家和文人的著名酒吧,人们可以在那里谈论各种事情并听音乐。 

我是知道我的同事们是怎么想Leo Castelli, Richard Bellamy, Paula Cooper, Klaus Kertess 这些人的,他们都是画廊主--那简直该算是撒旦的化身。可这些人,在我年轻浪迹纽约时,只要到那些画廊去过两三次,他们就认识我了,会站起身来跟我聊天,聊墙上挂着的东西,他们甚至能从库房里抽出东西来给我看,然后跟我说说这些东西。这就是这些画廊的好处。如果你是像我一样的小人物,你可以上这些地方去,能从那里学到很多东西。这些人愿意跟你聊天并不因为你会买他们的东西,而是因为他们爱这些东西,又不得不卖掉它们。 

我喜欢这类谈话,并活在其中,我还给杂志写这类谈话。对我来说,这是未知之物的核心,是心中之芯:人在谈论心爱之物的方式,那是些什么,为什么等等等等。结果,我在大学里待了两年之后,我却再也听不到任何这类谈话了。这让我感到特别糟,连身体都跟着不适应起来。我试图重新找回这类谈天,带着新的热情,就像一个孩子从口袋里掏出小青蛙和他喜欢的小石子一样。但这不管用,我在校园里得不到回应,回应的只有怀疑和乏味。我总算明白了,在这种地方我们是坐在一边哺育文化,并研究它的产物,文化本身是不干活的。在这个地方,文化还真没法干活。而我想要谈论的那些东西,带着社会日常生活的所有气息,是向我打开过无数的门和心扉的东西,是属于另外一些人的。 

在学校,文化中所有的财富被教授们分为高级和低级的,那种样子就像百万富翁们占着缅因州海滩的最佳地段一样。在日常的一天里,我可以跟排队买东西的妇人聊聊正在播的电视剧,或者跟在赌桌边的男人聊聊加州湖人队,也可能跟一个演员聊一位歌手画的画,或者竟是跟这位歌手画家在餐桌上聊天鹅湖中所有男演员的事儿。然而,我却没有指望可以跟一个教英文的教授随便地聊聊庸俗小说那样的东西。因为在这种地方,通俗小说、画店里的画和酒吧里的音乐可不是什么“靠谱”的东西。在一个社会中,这类东西只能是给人嚼舌根子的,其中没有“意义”。在学院里,它们就更没意义,更没地位了。学院里的教授们是靠了他们的级别来定地位的,他们是通过引文注释,通过谈论一些他们并不真喜欢的东西,但使用着很权威的术语来确定他们地盘的。他们的表述方式我在读书时是学习过,体会过的。结果,宇宙间所有的奥秘被这种学科的分工割裂而摈弃在外;在这种避开世嚣的地方,世间由人创造的财富被单独地搁着,我们把它们分开来一个一个去看。我们这么做就像六根不静的僧人发誓要禁语,就像苏丹后宫中的太监伺候嫔妃们一样。而所有那些把世界整合于一体的有趣生动的东西和我们是分离的。 

因此,这本《空中吉他》是关于另外的东西,是非常日常层面的有关艺术,书籍和音乐的东西,是关于它们如何存在于寻常的日子里并如何感染到人的。这不是关于它们如何起作用,或应该起作用的那种讨论,而是关于它们是如何对我个人的感受起到了什么作用,以及如何对别人的感受起到了什么作用的描述。这本书里的文章是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写作”,不是故事也不是论文,而更像是传说,是建立在真实感受上的浓缩了的叙述,就像它们在真实情境中的样子,然后在末尾放上点“启发”。这些是我“直心”书写的原汁原味的东西。它们都是从我的无知开始写起,因此它们非常简单,它们甚至起于一个孩子似的疑问:为什么呢?而这本书真正的核心就是这个小小的“为什么”。

(以上译自《Air Guitar-Essays on Art & Cemocracy》by Dave Hickey, Art Issures.Press, 1998 p.11-15) 

作为一个理论家,希基并没有建立某种所谓理论体系,也无意于在概念上进行一场革命什么的,他只是从自己最贴心的感受出发来看待世间万物,包括艺术他亦要如此对待而已。他其实是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如何与艺术相处的立场,或者说展示了一种心态:让自己和艺术亲密而贴心相处,凡是不能贴心的东西他就不去谈论,更加不人云亦云,不跟着自己无内在感受的任何理论游戏乱跑。他因此对于自己的文集(《空中吉他》)这么说道:“这本书是该对权威的做法道歉的,因为我这个人从来不为印刷成书的东西动心,如果其中的东西不能印证我的日常体验,不能组合和提炼这类体验的话。我也一样从来没有体会过什么高级艺术,如果其中的东西不能印证我日常体验,不能组合和提炼这类体验的话。”一句话,他是那种让自己活得诚实,活得真实,并懂得面对自己感受的人。在他那里,一切事物,必须符合它在生活中的真实地位,别往上随便添加什么。他让自己深深沉浸在日常人生之中,爱这种日常并尊重这种日常。由于他对于美国文化,美国生活有一种当下的把握,不从流行概念出发,而是从流行事实出发,因为他对于集体持有的概念非常敏感而且非常怀疑,他认为,艺术,在每一个层次上都是集体概念的产物。无论是叶慈,是卡通兔,是抽象表现主义,都是由集体概念支持出来的。 

这样的一个人,看待艺术的方式是-就像人类做任何活动的基本动机一样,艺术艺术应该是让人看了高兴的。艺术供人看的功能应该超过让人想的功能,放下你自以为是的政治身段,漂漂亮亮,高高兴兴就好,回到感官美的位置上去。他的这个提法起初让艺术理论界非常反感。根据他自己生动的文字记载说,“教授们在他们座位上听得根本坐不住,在一片混乱之后,就站起来走掉。该给的酬金不给了,安排的请客取消了,连起诉的威胁都出现了。”在一所艺术学院,甚至在讲台下面有女生一排站起来,一起叫他“猪”。 然而,他现在却被美国人认为是最优秀的艺术批评家,他薄薄的文集一版再版。希基对此笑说:“二十年前,我被看成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享乐主义者,今天我被看成是一个知识分子,我其实没变,但世界变了。”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价值判断。

艺术档案 > 行为档案 > 第六届 UP-ON 向上国际现场艺术节

第六届 UP-ON 向上国际现场艺术节

2018-10-03 11:32:27 来源: UPON向上现场艺术空间 作者:Doris

 

 2018年10月12-21日,第六届UP-ON向上国际现场艺术节将如期在成都举办。艺术节共邀请到25位国内外艺术家亲临成都,现场呈现他们的作品。此外,艺术节也邀请到国内外共10位批评家以观察员的身份参与到艺术节的学术讨论工作中来。艺术节期间,除了现场行为作品创作,部分艺术家还会举办讲座和工作坊等公教项目。

本届艺术节由UP-ON向上现场艺术空间主办,经费由麓湖·A4美术馆和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资助。协办方包括西南交大建筑与设计学院、西南民大高小华美术馆、四川大学美术馆、四川音乐学院美术研究所·川音美术学院油画系、麓山美术馆和蓝顶美术馆。

发起人:周斌、刘成英

项目总监:周斌

统筹执行:曾婕

执行助理:陈筱、龚莉娟、王杏杏、杨志丽、王清阳

观察员:陈黙、黄效融、蓝庆伟、李杰、林汉坚 、Sophia  Kidd康书雅(美国)、唐佩贤、田萌、查常平、张颖川

主办机构: UP-ON 向上现场艺术空间

协办单位: 麓湖 · A4美术馆、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西南交大建筑与设计学院、蓝顶美术馆、 四川大学美术馆、四川音乐学院美术研究所·川音美术学院油画系、西南民大高小华美术馆、麓山美术馆

赞助机构:麓湖 · A4美术馆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设计支持:《1314》杂志 

 

 

▲ 前5届up-on国际现场艺术节的海报

▲ 往届up-on国际现场艺术节的现场图


01

艺术节介绍

2007年,艺术家周斌和刘成英创办了UP-ON向上现场艺术空间,致力于在成都搭建一 个国际性的现场艺术创作、交流和研究平台。2008年10月,首届UP-ON向上国际现场艺 术节举办,这是UP-ON艺术空间组织的非常重要的国际性的现场艺术交流项目,截至到 2017年,已举办了五届,累计邀请过54位国外艺术家和70位中国艺术家参加。目前,UPON向上艺术节已是被国际艺术领域广泛认知的专业性的现场艺术活动。

UP-ON向上国际现场艺术节最初被设计为每年10月定期举办,但在2008年举办了第 一届之后,直到2012年才举办了第二届,然后是2015、2016和2017年连续举办了三、四、 五届。第二届和第三届未能按期举办的主要原因是募集活动经费的困难,但随着艺术节的 持续举办,逐渐获得了来自多方面的理解、支持和参与。

UP-ON向上国际现场艺术节的四点坚持:

1、非营利:艺术节无盈利目的,组织者与 志愿者除在艺术活动期间有基本工作费用补贴外,需无薪酬工作,定期向资助者提供财务 报告,公开艺术节财务账目;

2、国际化:参加艺术节的艺术家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既有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就从事现场艺术创作的元老,也有目前各自国家及地区此领域的代表人 物。

3、学术性:艺术节通过组织艺术家进行创作、讨论和举办文献展,对国际范围内现场 艺术最前沿的课题进行交流探讨。

4、公共性:艺术节期间艺术家除创作作品外,还会在一 些艺术机构和大学举办讲座、工作坊等交流、教育活动,培养公众对现场艺术的认知,更 好的领会现场艺术独特的感染力。

 

02

UP-ON书讯

UP-ON FESTIVAL

UP-ON向上现场艺术节的第一本书《UP-ON向上成都 1995-2012》是由查常平主编,由成都第三大街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在2012年资助出版的。时隔3年,艺术节的第二本书《UP-ON 向上艺术节 2015-2017》由蓝庆伟主编,由基准方中艺术空间资助出版。这本书记录了第3、4、5届艺术节的概况,参与艺术节的共103位国内外艺术家的作品,部分艺术家的访谈和批评家的理论文章。 


03

对话周斌

Q1:您能简单和大家分享一下,最初创办UP-ON向上国际现场艺术节的缘由吗?

周:成都的行为艺术自1995年发展至今,虽然颇多波折,但起起伏伏线索不断。2003年始,在中国范围内,行为艺术逐渐跌入谷底,简单说两个原因,一是官方艺术主管者的刻意打压加上媒体推波助澜妖魔化行为艺术;二是艺术市场的蓬勃发展。到2007年,说行为艺术已奄奄一息也不为过。我和刘成英深感有必要搭建一个平台,在成都建立国际范围的行为艺术交流渠道,让艺术家跳过死寂的中国行为艺术现场,直接与国际的行为艺术界建立交流渠道。于是在2007年,我和刘成英创办了UP-ON向上现场艺术空间,2008年第一届UP-ON向上国际现场艺术节举办。

▲ 第一届UP-ON(向上)现场艺术节合影

 

Q2:UP-ON向上艺术节成长至今,各届主题的确立是否具有关联性,以及新一届艺术节是往届艺术节的延续还是突破?

周:从首届UP-ON向上艺术节开始,我们就决定不设主题,我们希望建立一个足够开放的艺术节,为什么这个艺术节叫“现场”而不是“行为艺术”,就是因为前者在艺术媒介的种类上更具包容性。观众在艺术节上能看到丰富多样的现场艺术创作方式,不同类型的艺术家能自由呈现自己的艺术作品,主题必然会束缚手脚。或许未来我们会提出主题做专题研究性的活动,但UP-ON向上艺术节,我们希望它保持足够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第六届艺术节在2018年10月举办,我们邀请了国内外26位艺术家参与,总体来讲是按照以往的方式在继续。

Q3:在参展艺术家的选择与邀请工作中,是否有什么标准以及评选机制?

周:艺术节通过邀请、推荐和自荐的方式选择艺术家,没有严格的筛选机制,我和刘成英最终确定艺术家名单。但我们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比如国内外的艺术家人数比,创作手法的多样性,老中青年龄的搭配,性别的比例,地域的丰富性等等。当然,优秀的作品是第一标准。

▲ 第二届川音美院开幕艺术家合影

 

Q4:UP-ON向上艺术节举办至今选址均在成都,是出于对成都本土环境的热爱还是在正在会计划将来在其他城市举办?

周:目前我们没有考虑在成都以外的地方做这个艺术节,我和刘成英都是艺术家,没有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规划这个艺术节,那么在成都会方便些。另外成都是行为艺术重镇,这个城市应该有一个重量级的行为艺术节。做艺术节不只是需要找到资金,还需要艺术机构、大学、媒体以及其他众多资源的支持和帮助,而成都的关注和支持行为艺术的环境相对好些。

Q5:UP-ON向上国际现场艺术节,国外艺术家在成都本土进行创作的时候, 因为场地文化的巨大差异,是否曾有过什么意料之外的困难?

周:我们与艺术家会在艺术节前期有比较多的沟通,关于作品、生活等等,至今还没遇到没有什么大的意料之外的困难。

▲ 第三届艺术节川大合影

 

 Q6:第六届UP-ON向上艺术节工作已全面启动,您作为活动发起人之一,请您本次谈谈对UP-ON术节的定位和意义。

周:这届的艺术节和往届没有大的区别,做到第六届,基本的活动模式已经很成熟有效,我们棋盼着有更精彩的作品、讲座和工作坊出现,艺术家之间有更深入有效的学术交流。今年有一点就是我们在国外艺术家的选择上倾向于邀请年龄大的有多年创作经验的艺术家,而国内持续进行行为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很少,所以年轻人为主。

Q7:我想请问您从第一届UP-ON向上国际现场艺术节到如今的第六届艺术节活动中,产生了哪些经验?您认为值得披沙拣金的部分分别是哪些?并在新一届的艺术节中做出了怎样的调整?

周:首先是保持艺术节的非营利模式,这有利于寻求资金支持;二是艺术节的工作团队一定要由对艺术节有热情有执行力的人组成;三是把观众群锁定在学习艺术的大学生。我们一直在积累组织工作的经验并调整工作方法,这一届艺术节我们建立了新的艺术节组织模式,各司其职,应该会运转的更规范有效。

▲ 第四届UP-ON(向上)现场艺术节合影

 

Q8:行为艺术虽然较于传统艺术在国内起步晚,但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说可谓方兴未艾,您对于行为艺术在国内的发展现状有什么看法和期望?

周:对行为艺术的发展我没有期望也不失望,我们会一直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无论环境困窘还是良好,都无所谓。行为艺术本来就是小众的实验性的艺术,如果有了太多掌声恰恰是需要警惕的事情。

Q9:行为艺术作为较小众的艺术形式,对于还未真正接触过这种现场艺术的观众可能任然存在认知上的误解,能否请您为观众参与时提出一些更好体验建议?

周:观众不要懒惰,要主动去了解和学习。自己迎上去,好的艺术不会迁就观众

▲ 第五届UP-ON(向上)现场艺术节合影

 

Q10:艺术节已经做五届,但艺术节的书刚刚出版了第二本?

周:是的,第一本是首届和第二届艺术节的合集,第二本是第三、四、五届的合集,主要是经费困难和人力不足。今年开始我们想每届出版一本书,这样时效性会好很多,书可以薄一些,节省些费用。

Q11: 对第六届艺术节的寄语。

周:抬头看路、低头做事。

 

第六届 UP-ON 向上国际现场艺术节

The 6th UP-ON International Live Art Festival


Festival Initiator: Zhou Bin, Liu Chengying

Project Director: Zhou Bin

Executive Coordinator: Zeng Jie

Coordinator Assistant: Chen Xiao, Gong Lijuan, Wang Xingxing, Yang Zhili, Wang Qingyang

Observer: Cheng Mo, Huang Xiaorong, Lan Qingwei, Li Jie, Lin Hanjian, Sophia Kidd(USA) ,Tang Peixian, Tiaqn Meng, Zha Changping, Zhang Yingchuan

Organizers: UP-ON Live Art Space

Partners: LUXELAKES · A4 Art Museum, Tianfu College of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The Blue Roof Art Gallery, Luxehills Art Museum, The Art Museum of Sichuan University, Gao Xiaohua Art Museum of Sout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Oil Painting Department of Fine Art Institute at Sichu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Sponsor: LUXELAKES · A4 Art Museum, Tianfu College of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esign Support: 1314 Magazine


国外艺术家

艾伦·舍尔(澳大利亚)

艾迪娜·巴伦(以色列)

巴托洛姆·费拉多(西班牙)

潘家定(新加坡)

克利莉亚·鲍姆加特纳 (奥地利)

彼特·巴伦(荷兰)

托马斯·希瑞拉马(波兰)

沃尔德·塔塔克祖克 (波兰)

齐格蒙特·皮奥托夫斯基(波兰)

Overseas Artists

Alan Schacher    (Australia)

Adina Baron  (Israel)

Bartolomé Ferrando  (Spain)

Ben Puah    (Singapore)

Clelia Baumgartner ( Austria)

Peter Baren    (Holland)

Tomasz Szrama (Poland)

Waldemar Tatarczuk (Poland)

Zygmunt Piotrowski   (Poland)

(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中国艺术家

邓上东(中国成都)

邓震(中国北京)

董洁(中国成都)

黄文亚(中国北京)

刘玮(中国成都)

李鹏鹏(中国西安)

李心沫(中国北京)

李琨(中国成都)

马乌(中国西宁)

普耘(中国成都)

邱文青(中国成都)

童文敏(中国重庆)

王彦鑫(中国成都)

杨俊峰(中国成都)

宇中怡(中国台湾)

Chinese Artists

Deng ShangDong(Chengdu,China)

Deng Zhen(Beijing,China)

Dong Jie(Chengdu,China)

Huang WenYa(Beijing,China)

Liu Wei(Chengdu, China)

Liu LiBin (Chengdu, China)

Li PengPeng(Xian,China)

Li XinMo(Beijing,China)

Li Kun(Chengdu,China)

Ma Wu(Xining,China)

Pu Yun(Chengdu,China)

Qiu WenQin(Chengdu,China)

Tong WenMin(Chongqing,China)

Wang YanXin(Chengdu,China)

Yang JunFeng(Chengdu,China)

Yu ZhongYi(Taiwan,China)

(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第六届 UP-ON 向上国际现场艺术节

艺术节活动安排

现场创作

18日 14:00 —18:00麓湖·A4美术馆

19日 14:00—18:00 蓝顶美术馆

20日 14:00—18:00  西南交大建筑与设计学院

21日14:00—18:00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Performance

Oct 18 14:00-18:00  LUXELAKES A4 Art Museum

Oct 19 14:00-18:00 The Blue Roof Art Gallery

Oct 20 14:00-18:00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Oct 21 14:00-18:00 Tianfu College of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学术讲座

10月14日14:00-16:00 麓山美术馆

第一场

艺术家 Alan Schacher

艾伦·舍尔(澳大利亚)

地址:成都天府新区麓山大道二段18号麓镇山顶广场

10月14日19:00-21:00

西南交大建筑与设计学院

 

第二场

艺术家 Zygmunt Piotrowski

 齐格蒙特·皮奥托夫斯基(波兰)

地址: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建筑与设计馆(8教)一楼,100报告厅

10月15日 20:00-21:30 西南民大高小华美术馆

 

第三场

艺术家 Bartolomé Ferrando

巴托洛姆·费拉多(西班牙)

地址:西南民族大学武侯校区,行政楼三楼

10月16日18:30-20:30 四川音乐学院新都校区第1教学楼113公共教室

 

第四场

艺术家 Peter Baren

彼特·巴伦(荷兰)

地址: 四川音乐学院新都校区, 成都市新都区蜀龙大道中段

10月17日14:00-16:00 麓湖·A4美术馆学术报告厅

 

第五场

艺术家 周斌(中国)

地址:中国·成都·天府大道南延线·麓湖生态城·艺展中心

10月17日19:00-21:00 四川大学美术馆

 

第六场

艺术家 Adina Baron

艾迪娜·巴伦(以色列)

地址:四川大学美术馆, 四川大学江安校区环形大道西段

10月21日 10:00-12:00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成都东区教学楼238教室

 

第七场

艺术家 Tomasz Szrama

托马斯·希瑞拉马(波兰)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东三环路二段龙潭总部经济城内 

 


Academic  Lecture


Oct 14 14:00-16:00 Luxehills Art Museum

 

Round 1


Artist: Alan Schacher (Australia)

Address: Hilltop Square of Luxetown No.18 Section 2, Luxehills Boulevard, Tianfu New Area, Chengdu,

Oct 14 19:00-21:00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Round 2

Artist: Zygmunt Piotrowski  (Poland)

Address: 100 Lecture hall,No. 8 teaching building of Xipu campus,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Oct 15 20:00-21:30 Gao Xiaohua Gallery,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Round 3

Artist: Bartolomé Ferrando (Spain)

Address:Third floor, Administrative Building, Wuhou Campus,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Oct 16 18:30-20:30 Public classroom 113, Building 1,Oil Painting Department of Fine Art Institute at Sichu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Round 4

Artist: Peter Baren (Netherland)

Address: Sichu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Xindu campus), Middle section of Shulong avenue, Xindu district, Chengdu

Oct 17 14:00-16:00 Luxelakes·A4 Art Museum Academic HalI

 

Round 5

Artist:Zhou Bin (China)

Address:Luxelakes Arts Exhibition Center(Luxelakes Eco-City), South Extension Tianfu Avenue, Tianfu New Area, Chengdu

Oct 17 19:00-21:00 The Art Museum of Sichuan University

 

Round 6

Artist: Adina Baron (Israel)

Address: The Art Museum of Sichuan University, West Section of Ring Road, Jiang 'an campus of Sichuan University

Oct 21 10:00-12:00 Class room 238, East Teaching Building, Tianfu College of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Round 7

Artist:Tomasz Szrama(Poland)

Address: The second section of the East Third Ring Road, Longtan economic city

 


艺术家工作坊

艺术家 Bartolomé Ferrando 巴托洛姆·费拉多(西班牙)

10月15-16日 14:00—17:30 四川音乐学院新都校区美院油画系第五教学楼六楼研究生教室

工作坊地址:四川音乐学院新都校区, 成都市新都区蜀龙大道中段

Artist Workshop

Artist Bartolomé Ferrando (Spain)

Oct 15-16 14:00-17:30 Postgraduate classroom, 6th floor, No.5 Teaching building, Oil Painting Department of Fine Art Institute at Sichu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Xindu campus)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