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尼斯双年展作品文献
  • 《符号》导读
  • 中国早期策展和策展人产生的历史考察
  • 中国策展人 渐成气候的职业
  • 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孵蛋、枪击、避孕套
  • 1989中国现代艺术展基本情况介绍
  • 关于89中国现代艺术展的三次“对话”
  • 栗宪庭VS朱朱:保持“灰色”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万幸
  • “中印文化连线”——互为镜像的中印当代艺术
  • 星星1979:这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圈的往事,更是一个时代的标记物
  • 艺术与科技简史︱拉兹洛·莫霍利·纳吉:从电话图像到光与空间的调节器
  • 宋庄画家村事记(1994—2008)
  • 东欧艺术的复兴(之三)
  • 本末倒置的威尼斯与巴塞尔
  • 王志亮:前卫理论的起源(原名《法国五月风暴对前卫艺术的再刺激》)
  • 吕澎:不要用光荣榜式的词怀念'85新潮
  • 中国现代艺术展20年(1989-2009)
  • 东欧艺术的复兴(之二)
  • [图书]《上海展览史1979-2006》
  • 鲁明军︱美国《十月》杂志的诞生(上)
  • 思想解放运动所带来的新变化
  • 鲁虹︱《美术思潮》停刊记
  • 孙良访谈:关于最后的晚餐和其他方案
  • 中国当代艺术史近30年来的著作
  • 东欧艺术的复兴(之一)
  • 画册出版︱“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平行展
  • 中国新媒体艺术大事记
  • 实验电子乐:噪音的艺术
  • 前卫的准则与策略转换 ——兼论90年代后中国前卫艺术的侧面
  • 朱朱著《灰色的狂欢节: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出版
  • 1978—2008年30年中国美术大事记
  • 蒋苇︱19世纪到21世纪:人造光的艺术
  • 八十年代上海先锋艺术
  • 中国现代艺术30年代表作品
  • 展评:第十届欧洲宣言展 & 宣言展历史回顾
  • 历史书写作为一种自我认识的途径
  • 《中国先锋艺术1978-2008》由台湾艺术家出版社出版
  • 从王国维到范景中:西学“美术史”入华100年
  • 新书︱高名潞《中国当代艺术史》
  • 《中国当代艺术全集》目录
  • 《中国当代艺术全集》总序
  • 中国现代艺术大展的纪录片
  • “生存痕迹”的痕迹──关于“生存痕迹:'98中国当代艺术内部观摩展”的一种描述
  • “后89 中国新艺术”展的作品引起市场追捧
  • 盛葳:以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参展历史为例
  • 未来媒体艺术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未来媒体艺术 > 2019国际生物艺术大展“生长”

    2019国际生物艺术大展“生长”

    2019-11-10 20:31:42.111 来源: 知美术馆 作者:知美术馆


    生长

    GROWING

    2019国际生物艺术大展 

    展览时间:2019年9月28日-2020年1月5日

    展览地点:知美术馆·成都·中国


    于知美术馆呈现的“生长”将展示来自五个国家共八位艺术家/艺术家组合的作品,在技术幻想的滤镜下进一步剖析生命与生长之怪诞且躁动的界域以及活体与潜意识之间的边界,预示了一个既令人着迷又使人不安的未来。


    本次展览由知美术馆与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联合呈现。


    参展艺术家名单

    (按姓氏首字母排列)

    ▲ 苏珊·安卡尔

    (Suzanne Anker)

    苏珊·安卡尔(Suzanne Anker)是一位美国视觉艺术家和理论家,致力于艺术与生物科学的交叠领域。她的艺术实践探究了自然在21世纪如何被改变。她聚焦于基因学、气候变化、物种灭绝和毒性降解,呼吁关注生命之美以及对“自然中‘树根纠缠的河岸(tangled bank)’启发性思考的必要性”。安卡尔经常运用“已定义和现有的材料”,如植物标本、医学博物馆展示物、实验仪器、显微图像和地质标本。她使用各类媒介,从数字雕塑和装置到大型摄影,再到LED灯下生长的植物。

    ▲ 奥隆·凯茨

    (Oron Catts)

    ▲ 伊奥纳特·祖尔

    (Ionat Zurr)

    组织培养与艺术(TC&A)项目由奥隆·凯茨(Oron Catts)与伊奥纳特·祖尔(Ionat Zurr)于 1996 年创立,是一项开创性的合作项目,探索组织工程如何用作艺术表达的媒介。二十多年来,TC&A 项目在世界各地发展艺术作品和表演、展览、论文和书籍的创作与编辑,关注组织工程和合成生物学等生物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他们的项目涉及实验室种植食品,组织工程皮革,半-生命雕塑以及生命与人类和非人类概念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

    本次参展作品与罗伯特·福斯特(Robert Foster)、科里·凡·塞斯(Corrie Van Sice)与德文·沃德(Devon Ward)合作。

    ▲ 安娜·杜米特里乌

    (Anna Dumitriu)

    英国艺术家安娜·杜米特里乌(Anna Dumitriu)工作于生物艺术、雕塑、装置和数字媒体领域,致力探索人们与传染病、合成生物学和机器人的关系。杜米特里乌的研究重点是新兴技术的伦理含义,跨越时间,通过反思过去来探索未来的场景。

    ▲ 亚历克斯·梅

    (Alex May)

    英国艺术家亚历克斯·梅(Alex May)通过数字技术在一个高度连接、软件介导、政治和环境不稳定的世界里,挑战和增强个人和社会层面上的物理和情感人类界限。他利用光、代码和时间,专注于算法摄影、机器人、视频投影映射装置、互动和生成性作品、影像雕塑、表演和视频艺术。

    ▲ 托马斯·费因斯坦

    (Thomas Feuerstein)

    奥地利艺术家托马斯·费因斯坦(Thomas Feuerstein)以艺术家兼作者的身份活跃于美术与媒体艺术领域。他的作品与项目采用广泛多样的媒介。它们包含装置、环境、物件、图绘、油画、雕塑、摄影、影像、广播剧以及网络艺术。其重要方面有诸如言语与视觉元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对事实与虚构之间的潜在关联、艺术与科学之间的互动所作的挖掘探索等。为此,托马斯•费因斯坦构建了一种其称之为“观念叙事”(conceptual narration)的方法。

    ▲ 爱德华多·卡兹

    (Eduardo Kac)

    爱德华多·卡兹(Eduardo Kac)因其在当代艺术和媒体诗歌发展上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和影响力,而在国际范围获得了较高的知名度。在 20 世纪 80 年代早期,卡兹创造了数字、全息和网上作品,这些作品奠定了我们今天所在的新全球文化的基础,是一种由不断涌入和变化的信息所构建的文化。

    在他四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卡兹创作了模糊人类与非人类、生物与科技、文字与视觉、本地与远程的边界的作品。除此之外,他一直致力于向受众传达开放交流的重要意义。这个目标已经在使用了最复杂的太空探索科技和分子生物技术的作品中得到了实现——它们举重若轻地带来的强烈体验,就似看到一朵花或观赏事物形态随风流动那样简单。

    ▲ 梁绍基

    (LIANG Shaoji)

    梁绍基(1945年生于上海,现工作和生活于浙江天台)在中国美术学院师从万曼研究软雕塑。近28年来,潜心在艺术与生物学,装置与雕塑、新媒体、行为的临界点上进行探索,创造了以蚕的生命历程为媒介、以与自然互动为特征、以时间、生命为核心的“自然系列”。他的作品充满冥想、哲思和诗性,并成为虚透丝跡的内美。

    ▲ 邱宇

    (QIU  Yu)

    邱宇现居北京,从事媒体艺术的创作与研究。他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数码媒体工作室,现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博士在读。他在创作中使用声音、影像、装置、表演等媒介结合新的科技手段,旨在探索科技媒介所蕴含的内在逻辑、语言关系,以及混合媒介影响下的生命感知形态。

    11.webp1.jpg

    ▲ 克丽斯塔·佐梅雷尔

    (Christa Sommerer)

    12.webp1.jpg

    ▲ 劳伦·米尼奥诺

    (Laurent Mignonneau)

    克丽斯塔·佐梅雷尔(Christa Sommerer)和劳伦·米尼奥诺(Laurent Mignonneau)是工作于交互式计算机装置领域的媒体艺术家。1992年,佐梅雷尔与米尼奥诺在法兰克福的Staedelschule新媒体研究所会面,在那里他们开始了在交互式计算机装置领域的合作。他们开发了自然直观的界面,并在创新界面设计中经常应用人工生命、复杂性和生成系统等科学原理,他们的作品由此被称为“时代制造”(Toshiharu Itoh, NTT-ICC博物馆)。


    关于知美术馆

    知美术馆位于中国成都新津老君山脚下,总建筑面积为2353平米。外形内敛、极具禅意,由国际建筑大师隈研吾设计,运用流水、瓦片等元素,使建筑与自然有机相融,空灵寂静,动静相宜,尽显生生不息、道法自然的东方哲学。美术馆VI系统由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设计,由美术馆外观瓦片的元素构成,形成富有变化的水波纹样。

     “万物、见解、常新”是知美术馆的核心理念。知美术馆由花样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资助。


    关于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成立于2013年,系国内⾸家致⼒于媒体艺术之展示、研究/创作及学术交流的⾮营利性艺术机构。通过展览、驻留、奖学金、讲座、工作坊及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出版,CAC为媒体艺术在全球语境中的论述、生产及传播开拓了⼀个多样化且富有活力的平台。CAC以批判地介⼊不断改变进而重塑当代经验的媒体技术来推动艺术创新及⽂化认知。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