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未来媒体艺术 > 魏颖︱如何在中国讨论生物艺术

魏颖︱如何在中国讨论生物艺术

2020-08-31 21:51:07.742 来源: 《Scope艺术客》第30期 作者:魏颖

本文刊载于《Scope艺术客》第30期

▲ 爱德华多·卡茨 《绿色荧光蛋白兔》 2000


魏颖︱如何在中国讨论生物艺术

撰文+图片/魏颖

作为一名策展人和研究员,魏颖的研究领域主要涵盖科技艺术/生物艺术。科技艺术并不仅局限于与高新技术结合的艺术,是艺术/科学/技术的广义交集;而生物艺术则是相对年轻又非常契合这个时代精神的艺术形式。2019年的魏颖很繁忙,她的工作包含了基于研究型的展览策划、教学实践、活动策划等一系列活动。

作为策展人,她将一切工作都归入策展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之中。下文以自述的形式,由一位青年策展人在2019年的工作,包括科技艺术中一个崭新而具体的领域——生物艺术的引介和推进;以文献展这一形式去梳理科技艺术的历史;通过构建新的课程和讲座去拓展科技艺术领域的实践,以及思考中国语境下的科技艺术/生物艺术。


通过策展引介新艺术形式

2019年3月在798现代汽车文化中心举办的“准自然——生物艺术、边界和实验室”展览,是我在“中国青年策展人艺术大奖”的获奖展。

此展览首次在中国系统地展示和阐释了“生物艺术”这一艺术形式,通过作品、图像、文献等诸多形式阐释“生物艺术”这段短暂而富于爆发力的历史。

▲ 展览现场


展览的反响非常好,观众不止于艺术圈和科学界,更为广义的文化界都给予诸多正面反馈。展览从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的“准客体”概念出发,试图通过“准自然”这样一个主题提出打破主体与客体、社会与自然等诸多二元对立,出离人类中心主义、超越物种之间的边界,将人类置于万物对等之位的主张。我为这个展览选定的副主题“生物艺术、边界与实验室”分别对应了展览的三个部分:生物艺术史上的奠基性经典作品、亚洲年轻艺术家的多元思考与探索、“实验室作为惊奇发生器”项目。展览的第一部分展出了三组重要作品:奥伦·凯茨夫妇通过细胞组织培养做出的半活体雕塑,包括《无受害者的皮革》《半活体解忧娃娃》和《蒸汽肉》《无具形烹饪》;爱德华多·卡茨最有名的转基因艺术作品《绿色荧光蛋白兔》及其引发的一系列个人行动和社会讨论;玛尔塔·德·梅内泽斯(Marata de Menezes) 两件作品——改造蝴蝶翅膀图案的《自然?》和探讨基因编辑的《真正的自然》则形成了跨越十余年的对话。

41.jpg

▲ 奥伦·凯茨&戴文·沃德《蒸汽肉》 2018


展览的第一部分多为成名的欧美艺术家,第二部分则突出亚洲艺术家特别是青年艺术家的思考。例如,赵仁辉收集了55个被人类影响的故事,进而对其进行研究和亦真亦假的写作,最终以书和摄影的方式呈现,他的另一件作品则将与艺术家共处一室的昆虫进行了博物学式的陈列;任日与蜂群以及随机概率一起创作出蜂蜡雕塑,预示未来的创作主体不一定是人类而很可能是一种混合身份;徐维静关注蚕与现代机器逻辑的融合,通过艺术将生物、技术和文化编织在一起;林沛莹以写作来讨论病毒对人类而言可能并非寄宿与致病而是共生的关系;刘娃借助脑电波技术将理智与情感这一对抽象概念通过主客体的并置呈现出来;塔尔·丹尼诺 (Tal Danino) 在高倍显微镜下发现了微生物的分裂与宇宙大爆炸之间图像的高度相似。

51.jpg

▲ 刘张铂泷《实验室》 2013


展览的第三部分从刘张铂泷的摄影作品《实验室》引入,介绍了三个设置有艺术家驻地项目的著名实验室: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塔拉科考船(TARA)和外星智慧搜寻计划(SETI),陆、海、空三个样本的展出旨在讨论作为“祛魅”的实验室如何能够成为想象力回归和“还自然之魅”的场所,以及预示未来的艺术创作不一定发生在艺术家工作室和公共领域,还可能发生在科学实验室中。


教学如何作为策展实践

我在央美教授科技艺术相关的课程,以生物艺术/设计课程为主,也有和策展相关的课程。今年的两门课《艺术与脑科学》以及《生态艺术》是在生物艺术框架之下开始的新方向。《艺术与脑科学》指向微观,是人类内在的智能来源,可以在技术维度和哲学维度上与艺术结合全面铺开成一个有潜力的新学科,脑与生物媒介艺术实验室也正在筹备中;《生态艺术》则指向宏观,是人类与其他物种共同居住星球的未来方向,“生态转向”也是国际策展界近期的重大趋势。《全球科技艺术机构》也是策展领域应运而生的新方向,旨在梳理科技艺术领域内的机构和展览史。

61.jpg

这些课程在国内基本没有可参照的文本,属于全新的方向。因此备课对我来说也是资料收集、整理和输出的过程,一如策展本身。策划与参与论坛也有相同的作用,一些有趣而迫切的主题可以通过论坛来开展讨论,例如我在“EAST-科技艺术季”策划了《可编辑的未来——基因编辑的技术、哲学、法律和艺术维度》论坛,邀请了六位不同领域的讲者,两位科学家从“什么是基因编辑”和“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介绍和思考”切入,为大家铺垫了基因编辑的技术基础;而“人生殖系基因编辑的伦理与法律论争”和“基因编辑技术的治理:历史与现状”两讲,则从法律和社会学角度解析了(生物)技术与社会撞击后带来的实际影响。最后两讲则回归艺术,“基因作为艺术媒介”和“身份问题:我们何去何从”,由我和一位葡萄牙的生物艺术家分别做演讲。这是中国的艺术界首次探讨基因编辑话题,可容纳几百人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报告厅座无虚席,同学们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还有很多从北京各处赶来的听众。该论坛的文本也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71.jpg

此外,我在中国的其它院校,例如台北艺术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中科院神经科学所、上海纽约大学、南京大学艺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推介生物艺术。与此同时,我也在其它文化语境下介绍中国的生物艺术,并且了解其它国家的生物艺术状况,例如日本文化基金会、葡萄牙里斯本大学美术学院、荷兰埃因霍温的MU空间等。在一些科技艺术比较成熟的国家,甚至已经开始了展示收藏等一系列市场化行为,也是非常值得借鉴的事情。


关于泛生物艺术实践

《是否存在一种基于亚洲文化的科技艺术?》这个题目是我在台北艺术大学“跨领域与艺术高教的未来”闭门论坛所做的演讲题目,也揭示了我近几年所思考的问题,科技艺术是否存在文化语境下的差异,还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艺术形式?科学似乎有去地域性,但生命这个概念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都有差异,我们应该如何在中国讨论生物艺术?

81.jpg


▲ 任日《元塑 II》 2013


虽然”生物艺术“一词在1997年正式出现,但真正呈现出国际影响,是从1999年和2000年开始。而在其后十余年中,作为一个开放和成长中的艺术流派,其影响不断深入、作品数量不断增加。生物艺术经常被归入媒体艺术,很大程度是因为对媒体艺术影响至深的数字革命之后紧随着生物革命,具有天然的脉络传承。同样,由于生物革命发生的中心在西方世界,所以第一波的生物艺术家也基本出现在欧美。这些作品拥有很多相似性,例如偏重在作品中使用生物技术对其他物种进行改造。而随着生物革命的全球化扩展,使得生物艺术浸润在更为多元的文化语境中,从而产生更为丰富的人与神、人与人、人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对话。

9.jpg

▲ 塔尔·丹尼诺《微观彩虹》


“生物艺术”具有较为狭窄的定义,一方面仅仅将生物学视为一种技术,另一方面也具有人类中心主义的色彩。而“泛生物艺术”相较“生物艺术”来讲,更具有包容性,生物学和艺术的结合,可以实现在不同的层面。

“泛生物艺术”也反映了生物和艺术结合时,在文化语境中的演进,并拥有早期生物艺术热潮所不具备的特征,包括:反还原论朝向、多元文化朝向、反对唯技术论朝向、对于生物伦理的关注朝向等。

反还原论朝向。生命概念在初代生物艺术家中经常被简化为DNA序列、或者电脑中的人工生命、生命被视为某种机器,以便与信息理论产生更好的关联。但事实上,生命的丰富性大大超越基因的概念,生物信息学只是浩大的生命科学中的一角,生命无法被还原为编码的科学,而是“整体论”(Holism)的概念。

多元文化朝向,新一代的生物艺术突破以欧美为中心的地域和文化范围,突破一神论宗教视角下的“生命”概念,将东亚、南美、印度等更为丰富的生命和自然等概念融入到艺术创作中。

反对唯技术论朝向,新一代的生物艺术家拓宽初代生物艺术家仅仅将生物学中的技术元素应用于艺术创作,而忽略了生物科学作为一门科学本身拥有丰富和深刻的本质观念和哲学关联。同时,在使用技术的红利时,也需反观和批判技术对于社会和文化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生物伦理的关注朝向,艺术家在创作和展示等环节更加重视生物伦理和生物安全问题,并撰写相关文章便于机构和观众理解。

10.jpg

▲ 细胞组织培养艺术计划(奥伦·凯茨和伊恩纳·祖儿 )《半活体解忧娃娃》 2000


在互联网和各种讯息发达的当下,全人类是否需要作为一个整体去回应技术迭代所造成的危机和困境,还是在各自的文化语境去回应。生物艺术作为一门在20世纪80年代萌芽,在90年代末具有专用名词的艺术分支,其实非常年轻。和其它被新技术催生的艺术门类一样,其早期作品必然对生物学的技术和理论有极大的依赖,以“未曾所见”的新奇性取胜。但是在足够生长的情况下找到独特的媒介语言后,它们将与社会、文化等因素交织,呈现出一种更为深刻厚重的作品形式。另外,蔓生于西方的这种艺术形式,拥有西方文化的诸多特性,而它如何与东方的技术哲思结合,在中国产生独特的艺术形式,这也是未来的创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这种哲思可以是对于古代经典的追溯,也可以是新型技术的挪用。归而言之,它将面临每个新的艺术媒介曾面对的问题,也终能解决并归结出自己独特的语言。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