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影像档案 > 张培力x王功新︱我们的共同语言,就是选择用影像艺术来表达

张培力x王功新︱我们的共同语言,就是选择用影像艺术来表达

2020-09-05 12:37:44.098 来源: 《芭莎艺术》 作者:张培力、王功新

注:原文刊载《芭莎艺术》杂志 2019.6 总第五期

本文有删节


在此次筹备《芭莎艺术》6月刊封面的过程中,我们邀请了中国影像艺术的领军人物张培力王功新进行对话。我们事先打好了“挑拨离间”的算盘,试图让两位艺术家进行一番艺术观点的争论与和解的剧情。然而当他们二人碰到一起,局面就完全失去了掌控——我们所有的陷阱都被一一化解,竟无一中招。然而,我们却收获了更多的惊喜,两位艺术家的直爽真诚与开阔的视野和胸襟令我们肃然起敬; 谈笑风生、嬉笑怒骂,为我们展现了艺术家特有的性情与智慧的绝妙组合。


Q&A

张培力x王功新

眼中的对方是怎样的人?

张培力:王老师是个“好玩”的人,直爽的人。说到缺点,那可以说是太多了,这点跟我有点像(笑)。

王功新:张老师是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1.webp.jpg

▲张培力(左)和王功新(右) 在院子里喝茶论道


选择最喜欢的对方的作品

王功新:张培力的作品我都喜欢,没有不喜欢的,他的作品始终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之上。我们两个的共同语言,就是我们选择用影像艺术来表达。

我们要看到的是每一个作品后面的态度,单一的作品现在可以说没有那么重要。在艺术大的价值观上我们是一致的,不一致的是我们观察的角度。我认可了张培力的艺术价值观,因此就不存在不喜欢的作品。

2.webp.jpg

▲《与邻居无关》

王功新, 2009年

影像装置

© 王功新

张培力:对,我们是用视觉语言来传达思想和观念的,这个用文字描述无法替代,这是一种感官体验。

可能这么说有点儿武断,但我认为现在的艺术家是用很多作品来表达一个观点或者说明一件事。你认可他,就是认可他的所有作品。就算什么画面不同、名字不同,都是这个人的作品,反复地探索这个量到了之后就会出现经典的作品。

3.webp.jpg

▲《阵风》

张培力,2008年

录像装置

© 博而励画廊

影像艺术是突破口吗?

张培力:最开始学艺术从绘画开始,到上世纪 80 年代末,我开始觉得绘画能做的事情太有限了,对我来说,关于对艺术的思考仅仅把自己局限于绘画中,同样是限制了自己。因此在那段时期,我的作品中有行为、有文字、有综合材料,也有摄影,一直到 1988 年出现了影像,那时候对我来说艺术是一种动机,就是想要寻找房间的出口。

到了上世纪 90 年代,我不断地有机会去欧洲、美国、看到的东西越来越多,对于空间材料及影像的关系越来越感兴趣,这是我其后持续影像创作的原因。

但近 10 年,我感觉一直按照一种方式做下去,可能会和当年面对绘画时看到的问题相同,就是影像的语言在经年累月的创作中可能会越来越专业,越来越熟练,越来越老生常谈。因此我感觉自己要警惕。但叙事成分是我要回避的,我不希望自己的作品最终走向电影,我还想在(观念或实验)艺术的范畴内工作,因此装置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是新的突破口。


4.webp.jpg

▲《X?》

张培力,1986年

布面油画,110×90cm

图片致谢:博而励画廊 © 张培力

王功新:影像艺术可以说是这样的一种突破口,它是能够去突破的一部分,不是全部,因为影像本身,只是一个媒介的选择,但是在影像艺术发生之前,艺术界的革命或者实验已经有了很多铺垫了,比如激浪派、大地艺术等等,这些是在观念和行为上都有极大突破的事件,甚至包括文学、电影、舞台剧等等领域的突破,最终才会形成影像艺术。

就算给你一台摄像机,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想到去做影像艺术,会有人拿着机器去拍婚礼、拍家人。所以在现在看来,摄像机可以变成艺术家创作的工具,但没到这个(时间)点之前,它就不具备现在所说的这种意义。任何东西都可能给人带来机遇,合适的时间是一个必要条件。


5.webp.jpg

▲艺术家王功新在掩体空间的展览

“潜影——与BIAO有关”作品局部

关于艺术家介入社会

王功新:批判现实、改造世界,这不应该是艺术家的任务,但他可以通过对艺术语言的探索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看法。

语言相对论认为语言的语法和词汇会影响人对世界的认知,进而通过人的思维方式改变行为。虽然这是种假说,但在艺术领域里,所谓的语言就是我们采取的表达方式,就是作品。当我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了新的表达方式,就会对我们的创作产生影响。这是个反复探索的过程。在这种探素中肯定会跟当下的社会产生了某种联系,不定是批判社会或者说受到了什么政治环境的影响,这个创新和探索的过程本身就代表我们的态度了。

111.jpg

▲艺术家王功新在影像作品前


张培力:我们对社会上的某些事或者某种现象还是会关注的,会产生一些看法。但是我们在艺术创作中不会直接地表达这种看法。艺术创作是抽象和提取的过程,它至少包含两次转换,一次是将具体元素提取转化成抽象元素,再次是将抽象元素转化成艺术语言。

艺术作品带着它所包含的多种元素在经过多次转换之后,会面对很多人,接受不同的人通过文字或视频或者其他方式解读,因为每个人的经验不同,所以解读也不同。在这个过程中又会产生很多原本没有的解读,这正是艺术品的意义所在,否则就不用做艺术品了。

艺术作品不会改变某件具体的事情,我也不期待它有这样的功能。艺术不应该是工具,艺术就是艺术本身。但艺术家应该是敏感的,他的敏感是来自对自己所处的止步不前的艺术环境的不满、想要突破的欲望,艺术对社会的影响应该是创新。


关于创新

王功新:作为艺术家,尤其是当代艺术家,创新就是追求艺术语言的变化,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张培力:在艺术当中,革新或者创造是困扰所有艺术家的永恒主题。艺术没有先进和落后,有的只有创造思维,它不断使人呼吸到新鲜空气。

我不太同意艺术可以像技术一样被新东西淘汰,宋元时期水墨山水到现在还是非常精彩的,文艺复兴也是非常精彩的,它们的价值是永恒的,之后产生的艺术都不能替代原初的价值,所以艺术上的革新和科技不一样。影像艺术里面早期的技术已经被革新了,现在都使用数字媒介,但影像的内容也许不能用“革新”这样的词汇形容。

我觉得艺术家的创造和他对自己工作的不满有关,他不满足于重复原来的自己,他需要做出一系列的改变, 他的动机不不会像科学家一样明确,也不是代际之间的变化。艺术充满了不确定,它并没有革新,只有不满。

7.webp.jpg

▲艺术家张培力

近期的创作所关注的问题

张培力:《卷帘盒子》《门禁系统》《不宜久留的场所》三件作品都是把观众限制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但《门禁系统》《卷帘盒子》两件作品中的空间都是虚拟的,因此有一种更密切的关系——作品中存在偶然机缘:你并不知道下面会打开哪扇门。这是在掩体空间的作品所没有的。

《门禁系统》虽然被关在里面,但没有完全封闭,还是可以观看到外面的景物,这个作品更世俗化——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铁栅栏防盗门。艺术是对于现实的某种提示。

限制与被限制是我从80年代开始思考的一个主题:以身体被限制的方式,来体验精神的被限制。整个世界都存在限制与被限制,这不仅仅是某个地方的问题,而是整个人类的问题。只要是人,都会被限制。人的问题是(我的创作)最基本的出发点。


8.webp.jpg

▲张培力博而励画廊个展“既然”

2018 年,装置艺术

© 博而励画廊

王功新:2015 年OCAT上海馆的展览之后,虽然不能说 20 年影像艺术生涯告一段落,但我还是想换一个新的思路。刚好 2016 年的上海双年展策展团队找到我,希望我对早期作品进行回顾,他们非常了解我的作品,提出想展出我 1995 年的作品《对话》。那次展览确实是一场对话,结束之后很多朋友对那件作品非常感兴趣,之后白立方也向我发来展览邀请,希望我进步展览些那段时期的作品,因此就有了展览“轮回”。

当前全球艺术都在审视过去和现在的关系,卡塞尔文献展也曾将展馆修建到希腊——到西方文明的起点上。大家都在往回看,都想回到一个相对的“原点"。其实我们已经回不去了。看似同样的点,在循环往复的脉络上,早已和“原点"不在同层面上。

9.jpg

▲王功新个展“轮回”

图片来源于网络


轮回对我来说,是新的时空。时和空这两个字在一起的时候究竟意味着什么? 当我们在感受到时间存在的同时,是否会同样感受到空间的存在?人们直都在问什么是时空?它们的边界又在哪里?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这种轮回对时空又意味着什么?轮回是否可以给我们带来启示?思考清楚这些问题,才能明白轮回、时间空间之间复杂的关系。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