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艺术背景 > “国学热”现象可视为“反思”阶段的产物

“国学热”现象可视为“反思”阶段的产物

2009-11-02 14:15:16 来源: 搜狐文化 作者:artda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中国一直处于“西学时代”。在此时代中,西方现代思潮作为经世致用以及解读当下诸多文本的方略可称得上是社会思潮的主流。同时,对现代化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和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以传统文化的“让位”为代价而前行的。 
 
 
    然而,在一种思潮应运到一定程度,其在发展中带来的弊端也日益明显,此时必当引起一种对原思潮进行反思的潮流,“国学热”现象可视为“反思”阶段的产物。

  与“西学”相对,“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学术的统称(定义很多,且有争议,暂取一种说法)。当下“国学热”主要表现在国学类图书的热销、相关讲座盛行及儿童颂诗背经蔚然成风等方面。在各大书店,国学类及相关史学书籍竞相成为书店畅销书,如《国学概论》、《中国文化史导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万历十五年》等等,同时沉寂已久的国学大师如今重新使读者耳熟能详如钱穆、梁启超、胡适、王国维……;伴随着央视《百家讲坛》的热播,诸多学者也参与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来,应邀参办讲座报告等活动。如山东省图书馆每周末都会举行颇具规模的报告会,其中关于国学方面的报告相对会吸引更多的听众;据报刊电视等媒体报道,某些中小学开设了国学实验课程,专门教孩子读以四书五经为主的中国传统典籍,以期达到对孩子进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教育、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面对“现代化”的逐步实现而带来的多方面的问题,对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发现其对中国平衡社会秩序及对整体人类发展有利的因素,是十分有价值和必要的。然而,当前国学热潮中,存在着因盲目跟风而产生的对传统典籍的“误读”问题。在对传统典籍的解读中,“个人化”解读逐渐成为“时尚”。且不说现下纷繁的结合个人经验理解来解读经典的著作,就连高校教授在面对大众讲解传统经典时也有意识地把当下现实或日常生活经验中的现象融合到对古文的解读中。脱离历史背景,并且不对著作所反映出的整体精神作出传授的解读过程,不可避免地会或多或少的“曲解”原典本意。这对古典文化知识的传播是不利的。同时这与反映出,即便当今国学热度不减,却还是抱着功利的态度去了解国学,即以有无“用”为标准断章取义“为我所用”,对揭示经典的真义十分不利。同时也不利于形成严谨踏实的社会风气,且有可能把浮躁、浅尝辄止的学习研究之风带到学术界,使很多专家学者热衷于讲坛上传播同时兼收名利,相对忽略了严谨踏实的学术研究。

  总之,“国学热”现象有其产生的必然性,但盲目的一个人经验去解读经典并广播于众,会偏离经典本身所阐发的真谛,需要有责任的专家学者首先从根本上将原典的本意传达给大众,然后可根据当下现实的经验去解读。作为反思“西学”而产生的“国学热”本身尚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