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秀珍
简历
尹秀珍,1963年生于北京
1989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获学士学位
现在在北京生活和工作
个展
1995 《尹秀珍艺术展》装置、多媒介 (北京当代美术馆)
1996 《尹秀珍装置艺术展,“废都” 》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馆)
1997 《尹秀珍户外艺术,“晾衣服” 》 (北京华严里双连亭)
1997 《尹秀珍装置艺术展,“餐桌” 》 (柏林艺术废墟)
1998 《尹秀珍装置艺术展,“脑” 》 (曼彻斯特)
2000 《尹秀珍装置艺术展,“建筑材料”》(墨尔本200 GERTRUDE STREET Artists’Spaces)
2000 Gertrude Street’s UNESCO/ASCHBERG Bursary Laureate resident in 2000
2001 《尹秀珍的“旅行箱”及其它》 (柏林亚洲艺术画廊)
2001 《衣服飞机-西门子制造》西门子艺术项目“他们在这做什么?”(北京西门子公司)
2003“非典时代: 宋冬和尹秀珍”, ISE基金会, 纽约, 美国
2004“时尚恐怖”, 腓特列港政府大楼, 德国
2006 《筷道:宋冬和尹秀珍》 (纽约前波画廊)
2006 《国际机场:一号航站》 (柏林亚历山大画廊)
2006 《公共厕所:女》 (红猫美术馆 洛杉矶)
2007 《尹秀珍在北京公社》 (北京公社 北京)
联展
1994 《94'户外实验艺术活动》 (北京近郊及河北万庄)
1994 《一二。一二女艺术家实验艺术展》 (北京私人空间)
1995 《中美艺术家“水源的保卫者”实验艺术活动》 (中国成都)
1995 《“位移”四人艺术展》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馆)
1995 《 张开嘴、闭上跟---北京、柏林艺术交流展》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馆)
1995 《1995装置·雕塑(美术批评家年度提名活动)》
1996 《中国前卫艺术资料展》 (日本东京Q Callery)
1996 《中外艺术家“水源的保卫者”实验艺术活动》 (中国西藏拉萨)
1996.12 《’96 水原国际交感艺术祭》(韩国水原)
1997.1 《“华城,北京城”中、韩当代艺术交流活动》 (北京)
1997.3 《不宜流行展》 (东京)
1997.5 《另一次长征》 (荷兰)
1997.7 《对抗》 (纽约Bronx博物馆)
1997.7 《ART/OMI视觉艺术项目》 (纽约ART/OMI 基金会)
1997.8 《个体与社会》 (芝加哥Artemisia 画廊)
1998 《生存痕迹----中国当代艺术展》 (北京现时艺术工作室)
1998 《世纪--女性艺术展》 (中国美术馆、当代美术馆)
1998 《野生》 (北京、上海、广州、成都)
1997-99 《运动中的城市》 (奥地利、法国、美国 英国. 泰国, 芬兰 等.)
1998 《半边天: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展》 (德国波恩妇女博物馆)
1998 《在内之外:中国当代艺术展》[Insaid (out)] (P. S. 1,当代艺术中心 美国)
1998 《传统 反思》 (北京德国大使馆)
1998 《是我》 (北京太庙)
1998 in/from china艺术+建筑 ( 柏林亚洲艺术工厂)
1999 《国际幻灯片艺术展》 (巴西圣保罗)
1999 《瞬间:二十世纪末的中国艺术》 (芝加哥smart艺术博物馆)
1999 《到此一游》 (德国 Bad Ems)
1999 《第三届亚太三年展》 (澳洲昆士兰美术馆)
1999 《超市 . 当代艺术展》(上海广场)
1999 《精神食粮:中国当代艺术展》 (荷兰阿姆斯特丹)
2000 《世纪之门:1979-1999中国艺术邀请展》 (成都现代艺术馆)
2000-2003 <<主题.副题>> 亚洲女性艺术展 (新加坡拉萨尔美术馆)
《我们的中国朋友》 (ACC画廊 BAUHAUS博物馆 魏玛)
2000 FUORI USO 2000 “桥” pescara Italy
2000 《异常与日常》 (上海原弓美术馆)
2001 《第一届梁思成建筑双年展》 (中国美术馆)
2001 《再造形象和符号》(北京环宇经典艺术中心)
2001 《列女传》舞蹈剧场(香港沙田大会堂)
《十字路口》(成都现代艺术馆)
2001 《风景》(巴黎)
2001 《生活在此时: 中国当代艺术展》(柏林汉堡火车站当代艺术博物馆)
2001 《第四届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深圳华侨城 何香凝美术馆)
2002 《2002 ARCO》(马德里, 西班牙)
2002 《第二届福冈三年展》(福冈亚洲美术馆 日本)
2002 《2002光州双年展》(光州, 韩国)
2002 《“Site + Sight: Translating Cultures”》(新加坡)
1997-99 《运动中的城市》 (奥地利、法国、美国英国. 泰国, 芬兰 等.)
1998 《生存痕迹----中国当代艺术展》 (北京现时艺术工作室)
1998 《是我》 (北京太庙)
1998 《在内之外:中国当代艺术展》[Insaid (out)] (P. S. 1,当代艺术中心美国)
1999 《瞬间:二十世纪末的中国艺术》 (芝加哥smart艺术博物馆)
2000-2003 <<主题.副题>> 亚洲女性艺术展 (新加坡拉萨尔美术馆)
2001 《生活在此时: 中国当代艺术展》(柏林汉堡火车站当代艺术博物馆)
2002 《第二届福冈三年展》(福冈亚洲美术馆 日本)
2002 《2002光州双年展》(光州, 韩国)
2002 《首届广州三年展》(广东美术馆)
2003 《纬度怎样成为了形式:全球化时代的艺术》(沃克艺术中心明尼那波尼斯 )
2003 《时间在时间之后:亚洲瞬间》(Yerba Buena艺术中心 旧金山 )
2003 《"home and away : the new Globalism"》(温哥华美术馆,温哥华)
2004 《2004 悉尼双年展》(悉尼新南威尔士美术馆,澳大利亚)
2004 《圣保罗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圣保罗,巴西)
2004 《过去与未来:来自中国的新摄影和录像》纽约国际摄影中心
2005 《跟我学:中国当代艺术展》(森美术馆,日本东京)
2006 《新闻 政治视觉美学 第二现实主义》 (北京公社,北京798)
2007 《全球女性主义》 (布鲁克林博物馆。纽约)
2007 《52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日常奇迹》 (军械库,威尼斯)
2008 《旅行》 (舍恩艺术博物馆 法兰克福)
艺术家作品
可携带的城市
可携带的城市
北京360度
武器(局部)
旧衣服 Used Cloth
奶油与鞋 118x117cm 1996年
尹秀珍悉尼个展
尹秀珍悉尼个展
尹秀珍,Collective Subconscious,mixed materials,1420x140x190cm,2007
局部
尹秀珍,Collective Subconscious,mixed materials,1420x140x190cm,2007
尹秀珍——关于后现代的女性主义姿态
在2008年的上海双年展上,尹秀珍所呈现的是一件庞然大物:一个由飞机、汽车、拖拉机合而一体所构成的被称为“城乡与世界的结合部”的奇特公共空间。颇为现代的金属的质地,撼人的体积质量感----这似乎在尹秀珍的作品里并不常见。然而,仔细观察这件“飞行器”的细节和内部,我们再次发现了那些专属于尹秀珍的蛛丝马迹,比如三大主体的连接处覆盖着的,是由城乡收集来的不同人群穿过的衣服,结合机舱内部显示器上正播放着的城乡迁移的故事录像,一切都在讲述着关于城市、关于变迁、关于历史及我们的世界的故事,并且一切都似乎带着无数普通人的体温,切近得仿佛刚刚擦身,而又微渺得没有出处、不辨名姓。
在这里,尹秀珍再次用日常生活中最不难想象的实体,及最得以常见的材质,铸造出奇妙的视觉效果,进而将人们引入社会层面的思考。并且几乎是毫无悬念地,她再次用到了她所钟爱的布料和衣物。一直以来,尹秀珍都以中国代表性的女性主义装置艺术家著称,不仅仅由于她的作品主题总是带有女性的视角,表现女性的课题,也和她所用的材料和表达方式分不开。其中最受她青睐的当属织物,各种布料、毛线、旧衣物,这些带有强烈女性特质的材料都是构建她的艺术的重要素材。早在公寓艺术时期,她曾将丈夫宋冬和她自己的毛衣拆开而后合织成一件----并不复杂的行为艺术,却感染力十足。作品《国际航班》、《可携带的城市》、《衣箱》、《军械库》等也无一例外地运用了柔软的织物和衣服作为媒介。织结,是一种强大的情感表达方式;织物上纤维的纵横交错,也融入了一种女性特有的符号语言,尹秀珍抓住了这种方式,传达出一种极具女性气质的艺术姿态。
然而,与一般意义上的女权主义者不同,尹秀珍的女性主义视角并不采取任何一种尖锐的对立姿态,没有挑战欲,而仅仅带有间接的社会关怀。她所传达出的变迁感是建立在个人史的变迁基础之上的,她社会性的触角衍生于她私人生活的精神性流露,她的意志,因为自我而社会化,因为细微而宏大,因为私密而普适。选择以织物、衣物作为自己标志性的艺术语言,是出自尹秀珍自己的童年记忆----她从小就喜欢织毛衣,喜欢看织物在自己的手底下花样翻新,线团变成成衣那个神奇的建构过程。除了织物,就连水泥,建筑材料那些略显冰冷的材料,也都被她与其自身的生活轨迹联结起来,被赋予了强烈的个人化色彩。而用这些承载着个体痕迹的材料制作出来的作品,也都无一例外地承载着她个人的生命印迹。正如她那十双贴着自己照片的旧布鞋,承载着一连串不同时期的个人史。《可携带的城市》系列,打开的行李箱里盛满旧衣服制成的缩微城市景观----并不算巨大的作品,第一眼看上去的印象,全然无关宏大的城市概念,更像是一件玩具般的私家收藏品。不错,城市是一种外在的客观,而每个人体验它的方式却都绝对地私人化、无人可以替代。那些曾有所属的衣物即是独特个体经验的象征,精神性地在个人概念中重构了外在的城市印象。
如宋冬曾经所说,尹秀珍的作品经常来得“零碎、不连贯”,但她的作品恰恰就是“在最隐私、最缜密、最纤细与最公开、最粗糙、最粗暴的物料之间的固有冲突所产生及形成的”,它们在不经意中挑战了现代性的宏大叙事,而呈现出一种后现代的非线性,碎片化的方式,在对自己生活、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收集内心的独语,捕捉人性初始的欲望冲动,片断式地倾诉,从而达成对自身生活史的一种重构。灵感全然巧妙地来自细碎的生活场景和日常的生活体验,却传达出一种社会性的普遍过程和集体状态。也因此,更有人将她的态度称之为“市井后现代”,的确,这些作品没有宏大话语框架的野心勃勃,相反,无一不透露出作者居家味道十足的诙谐与细腻。社会变迁,生命轮回本是惊天动地的事情,然而在艺术家手里,它也可以简单得一如最平凡的生活情境。就像尹秀珍眼中的那些旧衣----退下和抛弃一件旧衣,何尝不是生命个体自身的一次蜕变?而将来自于不同人不同时期的旧衣连缀在一起,就像将无数生命个体的体验和记忆收集记录下来,拼接成一段历史的集体无意识,这样的历史,一方面偶然、琐碎、带有宿命式的神秘感,另一方面却异常地真实,鲜活而念旧。
在2008年的上海双年展上,尹秀珍所呈现的是一件庞然大物:一个由飞机、汽车、拖拉机合而一体所构成的被称为“城乡与世界的结合部”的奇特公共空间。颇为现代的金属的质地,撼人的体积质量感----这似乎在尹秀珍的作品里并不常见。然而,仔细观察这件“飞行器”的细节和内部,我们再次发现了那些专属于尹秀珍的蛛丝马迹,比如三大主体的连接处覆盖着的,是由城乡收集来的不同人群穿过的衣服,结合机舱内部显示器上正播放着的城乡迁移的故事录像,一切都在讲述着关于城市、关于变迁、关于历史及我们的世界的故事,并且一切都似乎带着无数普通人的体温,切近得仿佛刚刚擦身,而又微渺得没有出处、不辨名姓。
在这里,尹秀珍再次用日常生活中最不难想象的实体,及最得以常见的材质,铸造出奇妙的视觉效果,进而将人们引入社会层面的思考。并且几乎是毫无悬念地,她再次用到了她所钟爱的布料和衣物。一直以来,尹秀珍都以中国代表性的女性主义装置艺术家著称,不仅仅由于她的作品主题总是带有女性的视角,表现女性的课题,也和她所用的材料和表达方式分不开。其中最受她青睐的当属织物,各种布料、毛线、旧衣物,这些带有强烈女性特质的材料都是构建她的艺术的重要素材。早在公寓艺术时期,她曾将丈夫宋冬和她自己的毛衣拆开而后合织成一件----并不复杂的行为艺术,却感染力十足。作品《国际航班》、《可携带的城市》、《衣箱》、《军械库》等也无一例外地运用了柔软的织物和衣服作为媒介。织结,是一种强大的情感表达方式;织物上纤维的纵横交错,也融入了一种女性特有的符号语言,尹秀珍抓住了这种方式,传达出一种极具女性气质的艺术姿态。
然而,与一般意义上的女权主义者不同,尹秀珍的女性主义视角并不采取任何一种尖锐的对立姿态,没有挑战欲,而仅仅带有间接的社会关怀。她所传达出的变迁感是建立在个人史的变迁基础之上的,她社会性的触角衍生于她私人生活的精神性流露,她的意志,因为自我而社会化,因为细微而宏大,因为私密而普适。选择以织物、衣物作为自己标志性的艺术语言,是出自尹秀珍自己的童年记忆----她从小就喜欢织毛衣,喜欢看织物在自己的手底下花样翻新,线团变成成衣那个神奇的建构过程。除了织物,就连水泥,建筑材料那些略显冰冷的材料,也都被她与其自身的生活轨迹联结起来,被赋予了强烈的个人化色彩。而用这些承载着个体痕迹的材料制作出来的作品,也都无一例外地承载着她个人的生命印迹。正如她那十双贴着自己照片的旧布鞋,承载着一连串不同时期的个人史。《可携带的城市》系列,打开的行李箱里盛满旧衣服制成的缩微城市景观----并不算巨大的作品,第一眼看上去的印象,全然无关宏大的城市概念,更像是一件玩具般的私家收藏品。不错,城市是一种外在的客观,而每个人体验它的方式却都绝对地私人化、无人可以替代。那些曾有所属的衣物即是独特个体经验的象征,精神性地在个人概念中重构了外在的城市印象。
如宋冬曾经所说,尹秀珍的作品经常来得“零碎、不连贯”,但她的作品恰恰就是“在最隐私、最缜密、最纤细与最公开、最粗糙、最粗暴的物料之间的固有冲突所产生及形成的”,它们在不经意中挑战了现代性的宏大叙事,而呈现出一种后现代的非线性,碎片化的方式,在对自己生活、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收集内心的独语,捕捉人性初始的欲望冲动,片断式地倾诉,从而达成对自身生活史的一种重构。灵感全然巧妙地来自细碎的生活场景和日常的生活体验,却传达出一种社会性的普遍过程和集体状态。也因此,更有人将她的态度称之为“市井后现代”,的确,这些作品没有宏大话语框架的野心勃勃,相反,无一不透露出作者居家味道十足的诙谐与细腻。社会变迁,生命轮回本是惊天动地的事情,然而在艺术家手里,它也可以简单得一如最平凡的生活情境。就像尹秀珍眼中的那些旧衣----退下和抛弃一件旧衣,何尝不是生命个体自身的一次蜕变?而将来自于不同人不同时期的旧衣连缀在一起,就像将无数生命个体的体验和记忆收集记录下来,拼接成一段历史的集体无意识,这样的历史,一方面偶然、琐碎、带有宿命式的神秘感,另一方面却异常地真实,鲜活而念旧。此文来源:《新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