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艺术教育 > 无人机飞行体验1小时+哈佛大学“沉浸式”研究授课

无人机飞行体验1小时+哈佛大学“沉浸式”研究授课

2019-03-06 16:43:08 来源: 今日美术馆 作者:

▲ 模拟无人机纪录片拍摄画面

现代科技为纪录片拍摄创造了无限可能性。对于未来艺术家和电影人而言,无人机可以帮助他们轻松获得任意超长视角和新表达方式,成为实现自由拍摄的新手段。但是在掌握成熟的飞行拍摄技术之前,所面临的一系列规定,上万元的成本和复杂的硬件操作,令很多人望而却步。

1月15日,今日美术馆新媒体实验室特地邀请了经验丰富、技术突出的模拟飞行拍摄团队,在今日美术馆多功能空间,带大家体验1小时的模拟飞行拍摄,享受自由飞翔带来的新体验。

▲ 体验模拟无人机拍摄

体验活动之后,大家将和哥伦比亚大学电影系明星教授理查德·佩尼亚(Richard Peña)一起,分享美国哈佛大学在纪录片方面的研究。即美国纪录片在经历数字技术革命后,是如何继续面对纪录片中那些基本问题:影片创作者和拍摄主体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影片创作者是否应该总是展示他/她的存在?观众需要多少背景知识才能理解一部影片?

 

纪录片中的“沉浸式”
——哈佛的感官人类学实验室的实践

在哈佛大学的哈佛感官人类学实验室(Harvard University's Sensory Ethnography Lab)中,一个从事影片创作的人类学家的小组创造性地探讨并解决了这些问题,他们开发了一种令人兴奋的“沉浸式”技术,把观众推向他们观看的任何内容。

▲《香草》(Sweetgrass,2009)

理查德·佩尼亚(Richard Peña)教授将介绍哈佛大学感官人类学实验室的相关研究,并从纪录片的角度探讨关于“沉浸式”的问题。

哈佛感官人类学实验室早期作品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部,即实验室创办者吕西安· 卡斯坦因-泰勒(Lucien Castaing-Taylor)与Ilisa Barbash合作的《香草》(2009)。他们将摄像机绑在身上,融入羊群进行拍摄、模拟羊的视⻆,既带来真实感,又因陌生化效应挑战着观众的观影习惯。

▲《利维坦》(Leviathan,2012)

而在该实验室后来拍摄的更为人称道的作品《利维坦 The Leviathan》(2012)中, 卡斯坦因-泰勒则将十几台摄像机绑在渔民的头盔上、扔进死鱼堆里、置于船头船尾、胶布绑在木杆上放进海里……视⻆更加奇异多元,营造一种“液态影像”(流动感、浸没感、漂浮感)。在给人们沉浸式体验之外, 导演、摄影统统隐没,不作评判,没有指向,任观众在虚幻抽象的黑暗和边缘体验中投射自己的所思所感。

▲《利维坦》(Leviathan,2012)

 

【嘉宾介绍】

▲ 理查德·佩尼亚(Richard Peña)

理查德·佩尼亚教授现任哥伦比亚大学电影系教授;原林肯中心电影协会项目负责人;原纽约电影节主席,现任名誉主席。他专长于拉美电影研究、电影产业研究及独立电影研究,尤其在挖掘独立电影新人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同时,他在电影评论及策展上有着丰富的经验,是组织和筹划国际电影节的专家。在长达25年(1988-2012)的时间里,一直担任纽约电影节主席,现仍是其名誉主席。他还为多项国际电影节担任评委,如:柏林电影节、东京电影节、洛迦诺国际电影节、耶路撒冷电影节(任前主席)、开罗国际电影节、南特三大洲电影节、布宜诺斯艾利斯独立电影节、那不勒斯国际电影节等。

获奖经历
终身成就奖,耶路撒冷电影节,2013
艺术奖,西班牙教育文化部,2010
韩国之友,韩国外交部,2008
法兰西艺术与文学勋章,法国,2001
艺术与文学荣誉勋章,法国,1988

▲ 理查德·佩尼亚教授和李安导演

▲ 理查·佩尼亚教授和贾樟柯导演及肯特·琼斯导演

▲ 理查德·佩尼亚教授和演员妮可·基德曼

【活动&课程】
时间:2019年1月15日(周二)
无人机体验&纪录片课程

17:30—18:30(无人机体验)
18:30—21:00(纪录片课程)

地点:北京今日美术馆多功能厅
语言:中英文交传翻译
主办:今日未来馆新媒体实验室

 

鸣谢
TASC国际论坛
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北京
牧云社艺术基金会孙宁女士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