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艺术教育 > 朱其︱中国的美院教育瓶颈在于史论谱系训练不足

朱其︱中国的美院教育瓶颈在于史论谱系训练不足

2019-12-24 11:04:08.217 来源: 中国美术报 作者:朱其

前几天在国家画院培训中心上课,最后我谈到艺术的创新在于三个方面:第一,在前人已经做得很好的高点,再做得更好;第二,在前人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比前人做得好;第三,在前人没有做过的地方,开拓新的领域。当然,第三是创新,创新一开始都是粗放的;创新的意义不在于作品的完善和精工细作,而是开辟一个新的框架。但要做到这三者任何一个,都要掌握史论谱系的知识视野,不然如何知道前人做到什么程度,哪些方面还没有做?

昨天在华师大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研讨会上,我谈到了学院教育与当代艺术的关系。中国现在美术学院的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史论训练不足,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系统的知识谱系的训练,甚至很多教师,不要说对史论视野整体无知,对本专业的历史,比如版画系老师对版画史,雕塑系老师对雕塑史,都是不甚了解的。这就导致美院师生的创作,都是局部切入的,即喜欢哪个大师,就只研究某个大师的风格,对艺术史其他大师不去了解和研究。

现在中国的美院强调技术,实际上技术也是很狭隘的,无非就是造型素描写生和雕塑翻模。我年初在美国洛杉矶大学城参观美术学院,美国的美院几乎给学生提供十项全能工作室,包括金属焊接、木雕石刻、版画和三D打印、陶艺、纺织、木工、摄影等,只要作为美术技术训练的,美院都提供给学生练习的工作室,设备齐全,且免费提供材料。这样的话,美院学生即使没有得到理论和思想训练,至少在技艺上十项全能,到社会上或做中小学老师,什么都能干,美国艺术家动手能力强,原因正在于此。反过来看中国学生,除了画几笔,或雕塑翻个模,其他什么都不会,而且在影像时代,年轻艺术家连学习电脑技术的兴趣都不大,毕业了,还是考美院前画班青年的惰性,就喜欢画几笔,但很多人实际上是喜欢画又画不好,到30多岁也没有出国看过大师原作,也没有艺术史论的视野,不知道前人的不足之处和问题具体在哪里,对其他媒介的尝试有惰性。

2019122315203960120.jpg

因此,中国的美术学院现在的问题,不光是师生的史论训练不够,实际上一直标榜的技术训练也没有练好和练全面。西方的艺术学院,不一定人人以后都是大师,但师生的谱系训练都是完成的,达到了作为一个学院派的基本知识指标。学院派就是要达到谱系训练,只有史论谱系训练完成,才会知道我上面说的第一、第二,即知道在前人的未做到之处切入继续做。第三点虽然不存在前两者的出发点,但也需要具备史论谱系的综合视野,才能发现哪些方面可以把不是艺术的东西转变成艺术。

从谱系训练看,中国的美术学院实际上没有学院派,大部分师生在美院做得作品,跟江湖上的形式一样,都是从局部进入的,看不出有哪个艺术家是从史论总体视野,由我说的三个方面进入的。

201912231512423261.jpg

当然,当代艺术有些问题是普遍性的,就是西方的美术学院也有问题。比如当代艺术已经是一个知识上跨学科、手段上跨媒介的艺术,也不是一个美术学院的教育结构能承担的。当代艺术大部分是影像,既然是影像,那么对先锋电影史要了解;影像要叙事,那么对先锋文学史要了解;影像要配乐,那么对先锋音乐史要了解。但一个传统的美术学院,再激进,也不可能把电影、文学、音乐所有门类的训练装进来,这就需要探索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我最近8年在798办的“当代艺术高研班”,就是作为对美院知识结构不教的部分一个补充。

另外,当代艺术还有一个吸收新科技观念和手段的问题。最近40年,全世界的当代艺术,大部分的语言形式都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模式,即抽象表现主义、极简主义、概念艺术、激浪派或者贫穷艺术、具体派、物派的基本形式,在艺术观念上没有什么新的理念。某种意义上,从70年代开始,新科学在观念上反而走在艺术的前面,像量子力学对时间空间的理解,人工智能和基因学对后人类的观念,这些也与艺术有关的,最近40年其实走在艺术之前了。但美院学生不太关心科学,除了日本艺术家比较关心科学多一些,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的年轻艺术家对科技的关心并不够。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