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个案+新青年 > 新青年 > 张巍(Zhang Wei)

张巍(Zhang Wei)

2011-08-01 11:54:23 来源: artda.cn艺术档案 作者:artda

zw.jpg

张巍(Zhang Wei)

简历
张巍,1977 生于陕西省商洛
2002 进修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
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个展
2014  人工剧团,元典美术馆,北京
2013  造像·张巍个展,798百年印象,北京 
2010  临时演员,第六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粮仓,连州,广东

双个展
2014  梦想与现实,A2Z画廊,巴黎,法国

部分群展
2015 
脸书FACEBOOK,知美术馆,成都
2014 
个体的政治 AIA亚洲独立艺术展,金海美术馆,釜山,韩国
再造奇遇  第十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粮仓,连州,广东
FOTOFEVER2014 卢浮宫,巴黎,法国
脸书FACEBOOK  昊美术馆,温州
中国当代摄影2009-2014,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
平凡一日 A2Z画廊,巴黎,法国
时间的形状  CHENAUX画廊,巴黎,法国
三影堂首届实验影像展 三影堂影像中心,草场地,北京
AIPAD国际摄影展,军械库, 纽约,美国
艺术巴黎博览会,巴黎,法国
釜山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釜山,韩国
2013 
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中华世纪坛当代艺术馆,北京
色温—(CYAP)伊斯坦布尔交流展,伊斯坦布,土耳其
个人技艺的新摄影—四人作品展,谷仓当代影像馆,兰州,甘肃
放大Enlargement——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莫拉-卡纳雷乔宫,威尼斯,意大利
2012 
游戏,梦幻与创伤——第二届德国鲁尔双年展,杜伊斯堡,德国
风向 -- 莫斯科现代艺术博物馆,俄罗斯
2011 
孵化器,荔空间,北京
TOP20·2011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浙江美术馆,杭州
虚实同源--北京新媒体艺术年展,宋庄美术馆,北京
CIGE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国际贸易中心B15,北京 
2010 
这个世界存在吗?--第六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粮仓,连州
草场地摄影季|阿尔勒在北京,草场地红一号艺术区,北京
2010实验影像档案展,宋庄美术馆,北京
2009年主权亚洲艺术奖,提名展,圆形大厅,香港
2009 
第三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广东美术馆,广州
丽水国际摄影节,油泵厂展区,丽水
2008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棉织厂A区,平遥
中国新锐艺术家联展,WATERGATE gallery,首尔韩国
摄影地图,798时态空间,北京
07影像档案展,798 OPEN实现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驻地项目
Openspace Bae国际艺术家驻地计划,韩国釜山

获奖   
2014 西双版纳国际摄影展最佳摄影师提名奖
2013中国年度新锐摄影师大奖
2013 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
TOP20·2011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奖
Global Times2010国际风尚年度新锐艺术家大奖
2009亚洲主权艺术奖提名
2009丽水国际摄影大奖

艺术家作品

《人工剧团——不知名妇女肖像》系列

人工剧团——不知名妇女肖像   Artificial Theater - Profile Portraits of Unknown Women 2012  100x100cm 70x70cm

《人工剧团》

文︱张巍

我的童年是在剧团家属院里度过的,小时候经常可以见到许多演员,可以观看他们在舞台上扮演的古今中外各类角色。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剧团因为要不断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戏曲在悄悄地进行着变化——逐渐在传统的、地方的、民俗的文化艺术中引入流行的、时尚的、外来的内容,相互交杂糅合,呈现出一种混杂、荒诞和无序的独特审美。如今回想起来感触很深,一直怀有将这种感觉表现出来的冲动。

《人工剧团》是《临时演员》系列作品的延续,我希望将之前的“临时演员”融合到“人工剧团”的角色当中——用更加标志化的角色,来淡化人物本来的演员身份,使其“表演”显得愈发典型和荒诞。在表现上,我借用了电脑游戏式的人物虚拟方式,选取一些我喜欢的人物形象作为演员扮演的对象,应用电脑合成,将数以百计真实的普通演员的身体局部重新进行拼贴组合,利用每个演员与经典人物形象之间的微小相似点,包括肤色、头发等细节特征,通过人工互换,上百位演员原始的真实形象消失不见了,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崭新的虚拟肖像。这些肖像不再是“灵魂或精神”的载体,而是变成了具象的图式,有种物化的变异之感。

现实生活中,渴望成功的人往往因为不能如愿而失意,虚拟的网络游戏,却能带给处于游戏身份中的人们一种成功的感受。整个游戏都是从“人”这个基本的身份开始,由你为他设定性别和基本外型,并确定其人格特质。如同网络游戏中对角色的塑造,我把这种身份虚拟化夸张应用到我的作品里,整个过程虽然是一种假设,但却是一种精神上的真实体验。

造像

文︱杜曦云
 
与其说张巍是摄影者,不如说是以摄影的方式制造虚拟图像的人。这些看似客观记录的、很接近“原型”的图像,其实是把很多中国人的身体局部在电脑中无缝拼接而成。这些略带怪异的脸孔和身体,呈现出一种微弱的荒诞感。因为貌似客观记录,这种介于真实和虚拟之间的微弱荒诞感,在感觉上更加牵动人心。
 
张巍很重视对人性的洞察,这些图像精致而怪异,有浓厚的“艺术”趣味,但有一定人生阅历和知识储备的观者,又能感觉到混杂在艺术趣味中的文化政治观念。他这几年制造出的大批图像,透露有沉重的历史负担和生存体验,但他懂得“魅力”的重要性——这些沉重的、令人不悦的、劳神费心的观念,如果以直白的方式出现,很可能让人望而却步。当把它们掺和在富有直观吸引力的感性形式中时,却可能被吸收、消化。
 
在绘画/摄影、拍摄/制作、真实/虚拟、正常/反常之间,张巍在精心调节着尺度,让这些图像保持着动人的张力。他的作品散发着迷人的异趣,有游戏的轻松和戏谑的快感,又夹杂着悲情抑或是绝望。

《人工剧团——名人肖像》系列

人工剧团01-阿道夫·希特勒Artificial Theater - Adolf Hitler 60x47.5cm  2009

人工剧团-安倍晋三Artificial Theater - あべしんぞうShinzo Abe 60x47.5cm   2012

人工剧团--昂山素季Artificial Theater -  Aung San Suu Kyi  60x47.5cm  2011

人工剧团--奥巴马Artificial Theater - Barack Hussein Obama II 60x47.5cm   2010

人工剧团--奥萨马·本·拉登Artificial Theater - Osama Bin Laden 60x47.5cm   2011

人工剧团--布什Artificial Theater - George Walker Bush  60x47.5cm  2011

人工剧团--蒋中正Artificial Theater - Chiang Kai-shek  60x47.5cm  2012

人工剧团--卡扎菲Artificial Theater - Omar Mouammer al Gaddafi 60x47.5cm  2011

人工剧团--毛泽东Artificial Theater - Mao Ze Dong 60x47.5cm 2011

人工剧团--内贾德Artificial Theater - Mahmoud Ahmadi-Nejad 60x47.5cm 2010

人工剧团--普京Artificial Theater - Vladimir Vladimirovich Putin60x47.5cm 2012

人工剧团-萨达姆·侯赛因Artificial Theater - Saddam Hussein 60x47.5cm  2011

人工剧团--孙中山Artificial Theater - Sun Yat-sen 60x47.5cm  2011

偶像的假面
——观看张巍的《人工剧场》

这是一个偶像崇拜的景观时代。

当某个政体以维护少数合谋人的利益,采用外化的国家机器以强权的形式存在之时,势必需要一个更隐蔽的精神统领的手段,如同魔术师手中的小棍,巫师的面具,在从出生起就被驯化的国民中塑造一个世间的“神”祇——偶像用以膜拜,彻底清洗人性中的自我意识,褪化成为景观时代中有生命的“机器人”,为国家机器操控与利用。

虽然人类的历史进程已经让个体的重要性得以充分的发现,虽然安迪•沃霍尔声称:每个人都可以当上15分钟的名人。然而,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偶像还是在继续以虚构的符号形式被制造出来,无论他持有什么身份:总统、明星和学者。

这个时代每一个个体都是同样伟大的。这就是张巍在《人工剧团》里所要表达的一切。所谓偶像,和普通人一样都是可怜虫,具备人性所有的善与恶,智慧与愚笨。消解偶像概念,通过偶像具相巧妙的解构,以不动声色的黑色幽默手法,以假乱真地呈现出荒诞的“伪具相”。

张巍选择了世人周知的名人偶像为例,将数以百计真实的中国普通人的身体局部分拆拼贴组合,利用每个人的面目特征:肤色、头发、眼睛、眉毛等细节特征,应用电脑技术置换合成,组合出一个崭新的虚拟偶像。“是他而非他”,在凝视的那一刻,你即明白,每一个个体都是众人的一部分,偶像也不例外。

现代艺术的开创就是以打破偶像与权威为出发点,从引领者马歇尔• 杜尚的现成品“小便池”到跟随者安迪•沃霍尔的丝网印刷品“玛丽莲•梦露”,他们以个体艺术行为制造对权威的反动,从而拓展了现代艺术新疆域。当然,我们注意到沃霍尔通过名人肖像的大量复制,以达到去偶像化的目的,而张巍在沃霍尔这种立足偶像本人的表相解构与调侃之外,试图进一步破译偶像与大众的内在本质关系,《人工剧场》系列证明了这个可能性,利用电脑虚拟技术的影像再加工,将偶像的假面以暗喻的方式轻巧地化解了。

易鸿于成都
2013年8月28日

《某一死者的画像》系列

某一死者的画像 Portrait of the Dead

年代:2010 
尺寸:240x38cm  120x19cm 
材料:艺术微喷

《某一死者的画像》是根据英国画家汉斯·霍尔拜因在23岁时的《坟墓中的基督》创作的。
 
《坟墓中的基督》是一具僵硬尸体的画像,而不是理想化的死亡幻像。让我们看到的是救世主基督死亡后灰色的躯壳已经僵硬,没有一丝光泽。但最后一口气还凝固在脸上,眼睛睁着,依旧仰望着上帝。基督被紧拴着囚禁在地下一个看上去无法移动的石墓中,被抛弃在黑暗中。当我盯着这幅画时,会感觉与他活埋在了一起——拯救和逃避都是没有用的。
 
画中的基督犹如现实中的我们,被禁锢于冰冷的世界之中,然而这里只有腐烂的灵魂,没有上帝。

《无聊日记》系列

 

 

 

 

作品简介

《无聊日记》是我平素不经意间所“乱拍”的,信手拼贴毫无技巧可言,是毫无修饰的直接摄影方式,是记录自己的无聊生活经历和混乱的生存环境。被拍者大多是我密切相关的人和事物,只有拍下某些人或某些场景的照片后,我才能够理清自己对他们的感觉。这些照片来自现实中真正的生存关系,也是我的一本可视的日记,一本没有意义而使人讨厌的日记……

——张巍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