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人物档案 > 艺术家库 > 国外 > 毛里齐奥·卡泰兰(Maurizio Cattelan)

毛里齐奥·卡泰兰(Maurizio Cattelan)

2009-04-05 17:51:31 来源: artda.cn 艺术档案 作者:artda

毛里乔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

毛里乔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1960年生于意大利帕多瓦,现生活工作于美国纽约。

一些人认为毛里乔奥·卡特兰的作品像是笑话,但他的作品更像是政治性的讽刺画。他的每一件作品都引用一个标志性的挑衅形象并结合以偏执的黑色幽默一遭遇陨石之灾的教皇;跪着祈祷的希特勒;头埋在墙中的一匹马。

但是,当他作品中的幽默点子震慑我们之后,他这恶作剧式的作品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并没有消失,尤其是在我们看到肯尼迪光着脚躺在他的棺材中,或是自杀的松鼠伏倒在微型餐桌上之后,这种在最初看到作品时发笑的冲动散去后存留下来的深刻印象依旧时隐时现于脑海。卡特兰主要以讽刺政客,教会,警察部队,艺术界这些权威的方式,来挑衅公众的反响。他不顺从的姿态已经招来了公众的争论,尤其是最近装置在德国普尔海姆犹太人会堂的钉在十字架上女人的场景(2008),引出了公众的争议。

卡特兰既没有工作室,也没有在作品上留下他的手工痕迹(虽然有时他的面孔以自嘲的方式呈现出来)。他声称,他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打电话上。从一个想法出发,卡特兰雇佣制作者来创造出动物标本及超级仿真的蜡人形象。他享受着扮演艺术品背后的神秘角色。就像不为人知的偷偷进出于画廊的窃贼,或是从自己的聚会上溜走的主人。虽然,他常常被描述成一位宫廷小丑,但是,并不是卡特兰本人亲自在娱乐大众,他只是一个临阵出逃的艺术家一在我们面前搭建一个舞台场景,然后从这个场景中逃走。 

艺术家作品 

1996《托洛茨基的歌谣》 The Ballad of Trotsky

2007《无题之一》Untitled

2002《弗兰克和吉米》Frank and Jamie

2007《无题之二》Untitled

1999《第九个小时》La Nona Ora (The Ninth Hour)

1997《无题》Untitled

1999《母亲》mother

2001《他》Him

1999《完美的一天》A Perfect Day

2000《不怕爱》Not afraid of love 

2007《全部》All

2004《无题》Untitled

1998《无题》Untitled

莫瑞吉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是一位没有接受过专业学院教育,靠自学成才的艺术家。他1960年出生于意大利东北部的大学城帕多瓦(Padova)。如果要给真正成为艺术家之前的卡特兰做一份工作简历的话,你会发现那真是一个无比丰富而古怪的单子。他从事过的工作有厨师、园丁、护士、木匠,甚至负责太平间尸体看护的丧葬员。这些丰富而独特的经历毫无疑问也与他日后的艺术创作具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从上世纪80年代,卡特兰开始在弗尔利(Forlì,意大利北部城市)进行与木质家具制作有关的具有反功能(anti-functional)倾向的家具设计,也因此结识了一些诸如索特萨斯(Ettore Sottsass)这样的著名设计师。在做过一段时间的家具工作后,卡特兰发现了视觉艺术的乐趣所在,开始涉足真正的艺术创作。为了寻找机会,他还把自己的作品图片制成图录送给一些画廊看。这些努力使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逐渐在国际艺术界崭露头角。

1993年卡特兰到纽约定居,不断奔忙于纽约和米兰两地之间。不同于其他艺术家的是,卡特兰没有自己的工作室,他的作品常常依靠展览现场的感觉进行创作,甚至可以说很多是通过展览才构思出来的。卡特兰早期的一些作品比较明显带有设计感并某种程度上继承了杜尚(Marcel Duchamp)现成品艺术的观念。比如作品《运动场》(1991,stadium)是卡特兰设计制作的巨型(长约7米)桌上足球机;而《被盗的保险箱》(1992,-76.000.000)用的则是一个真正失窃后的保险箱,标题取自失窃的款额。实际上,这种痕记在卡特兰之后的艺术创作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甚至有人把他看作是能代表后杜尚主义 (as one of the great post-Duchampian artists)的伟大艺术家之一。

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动物标本、骨骼、写实性的雕塑、模型、甚至活的动物开始出现在卡特兰的作品中,这些材料某种程度上仍然是现成品,不过卡特兰赋予了它们更多的戏剧性和现场感。(如:《爱会拯救》Love Saves Life,1995;《托洛茨基的歌谣》 The Ballad of Trotsky,1996;《自杀的松鼠》 Bidibidobidiboo,1996;《无题(雄鸵鸟)》Untitled,1997等等)作品常常带有幽默和寓言的成分,现场感和情境反差越来越成为他所关注的问题。为此他既可以把一头活驴牵进画廊,也能把栩栩如生的着衣假人或小狗放到街角和路边以假乱真。

1999年的作品《伊丽莎白》(Betsy)是一件蜡像作品,表现的是一位坐在冰箱中的形貌逼真的老妇人;而《第九个小时》(La Nona Ora - The Ninth Hour,1999)则是卡特兰最广为人知和饱受争议的作品:形似真身的教皇保罗二世(蜡像),被一块从天而降的陨石击倒在地。为了获得更加真实的现场感,卡特兰甚至要求将展厅的天花板玻璃砸破,使碎片洒在地上,使人们可以更清晰地“还原”出“事发”经过。作品体现出了一种较之其以往作品更加辛辣的讽刺和幽默感。为了实现作品超级写实主义的效果,卡特兰与法国雕塑家丹尼尔·德鲁特(Daniel Druet)进行合作,之后的很多仿真型的雕塑作品都是出自德鲁特之手。2001年,卡特兰创作了《他》(Him)和《菲利克斯》(Felix)。《他》是一个被缩小为一米高的,跪在地上的希特勒蜡像;《菲利克斯》则是一个被放大为数米高的巨猫骨架。这一大一小的变化手法也成为卡特兰经常用到的情境反差手段。

整体上来说,卡特兰的作品大多富于很强的张力,这种张力来自于作品中的事物恰当或突兀的情境转换,材料、大小、真假等因素,也即说是一种强烈的矛盾或和谐,用卡特兰自己的话说,他希望自己的作品“亲切温和、令人欣慰、引人瞩目,同时又是堕落和消耗殆尽的。” “毕竟在艺术中,一些人只是想要惊奇。”我们能从他的作品中感觉到无所不在的嘲弄和深刻的隐喻,“他的作品不仅嘲笑艺术而且嘲弄艺术家自身,有时,也把艺术史作为搞笑作弄的对象。”从而挑战许多约定俗成的观念,包括美术馆系统的展览机制。另外,自我和死亡这样的主题也是卡特兰所愿意探讨的。他常常通过复制自身的形象(有时也亲自表演),并进行揶揄调侃以达到作品的意图;在一些作品中以令人惊异的视觉形式表现死亡(如:《自杀的松鼠》 Bidibidobidiboo,1996;《无题(在树上吊死的孩子)》Untitled,2004;《全部》All,2007等等)。

除了因独特的艺术创作广为人知外,卡特兰还是一位策展人,并从事艺术媒体和出版方面的工作。他与著名策展人马希米亚诺·吉欧尼(Massimiliano Gioni)、阿里·萨伯特尼克(Ali Subotnick)一起合作多年,犹如艺术界中的铁三角。三人在过去几年中共同参与策划了许多展览,比如2006的第四届柏林双年展(2006),和惠特尼双年展中的展中展“Down by Law”就是他们共同策划实施的。

2002年,这三个人还共同创办了“错”画廊(The Wrong Gallery),旨在以低成本的非盈利模式邀请艺术家参与实验性的展览计划。这个被称为纽约(也许也是全世界)最小的画廊于2002年10月在纽约切尔西区(Chelsea, New York)创办,后于2005年9月关闭,同年12月应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之邀在其三楼的典藏区开辟出一处空间(只有1平方米的展览空间),重新开张。三人负责定期在这个迷你空间里规划展览和实施观念性的艺术实验项目,至今已实现的展览计划有四十个左右,像劳伦斯·维纳(Lawrence Weiner)、保罗·麦卡锡(Paul McCarthy)、伊丽莎白·佩顿(Elizabeth Peyton)等人,包括一些极具潜力的新生代艺术家都曾与三人合作过。有人开玩笑说“错画廊是通向当代艺术的后门,但这门总是锁着。”

另外,艺术媒体和出版也是三人的兴趣所在,他们共同创办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刊物:《错时》(The Wrong Times)和《查理》(Charley)。其中《错时》杂志以艺术家访谈为主,主要介绍参与The Wrong Gallery展览计划的艺术家;《查理》则由希腊的戴斯特当代艺术基金会(Deste Foundation for Contemporary Art)赞助,以文件研究的方式编辑出版有关图像、理论研究的资料讯息,并介绍刊登大量艺术家的作品。《查理》的创意是很新颖的,它极其强调包容性,试图用一种DIY的方式建立某种当代艺术的数据库,对艺术资源进行拓展和再分配,建立良性的沟通和传播机制。《查理》的内容来自各种出版物、小册子、剪报、明信片以及其他一些视觉材料。杂志曾邀请世界各地知名的策展人、艺术机构负责人、批评家、艺术家和其他艺术届人士推荐有潜力的艺术新星或提交相关材料,全球有四百人(团体)对此做出回应,他们在《查理》中都有一页的内容。比如配合第四届德国柏林双年展出版的《查理检查站》(Checkpoint Charley)内就有超过七百位艺术家的资料。

除了上述的刊物,卡特兰还和法国女艺术家多米尼克·冈萨雷斯弗斯特(Dominique Gonzalez-Foerster),在1995年创办了《永久之食》(permanent food)杂志,这是一本通过在全世界范围内收集旧杂志上的图片,进行重新编辑组合(可以说是盗版)的非赢利性的“二手”出版物。该杂志没有具体的办公机构或编委会,而是由全世界的千百位参与者共同搜集素材,由卡特兰和帕奥拉·曼弗雷(Paola Manfrin)等人编辑完成。杂志通常半年一期,在法国和荷兰出版发行。从内容上看,《永久之食》的每一期都给人以极度困惑、混乱、怪诞和趣味横生的感觉,所辑录的图片可谓五花八门,无所不包,对从事视觉艺术的读者具有强烈的启迪性和参考价值,而刊物流露出的气质实际上也与卡特兰的艺术风格相对应,寻求挑战和质疑,带有戏剧性的落差感,富于争议和乐趣性。

通过莫瑞吉奥·卡特兰的艺术道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现今的国际当代艺术生态中所活跃的一些艺术家的某种共性特征,他们有能力将自己的艺术理念积极渗透和融入到艺术生产的各个环节当中,而不只是局限于具体作品的创作,通过多元化的实践进行跨越式发言,拥有宽泛强势的话语权。

 


更多阅读

艺术档案 > 个案+新锐 > 个案 > 毛里齐奥·卡特兰装置作品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