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人物档案 > 艺术家库 > 国内 > 陈劭雄(Chen Shaoxiong)

陈劭雄(Chen Shaoxiong)

2010-01-08 11:39:23 来源: artda.cn 艺术档案 作者:artda

陈劭雄(Chen Shaoxiong)

简历
陈劭雄,1962 生于中国广东省汕头市
1984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
1990 和林一林、梁矩辉组建“大尾象工作组”
生活工作在北京,广州

2016年11月26日,病逝,享年54岁

个展
2009
“信则有”,Boers-Li 画廊,北京
2008
“集体记忆”,Art & Public - Cabinet PH,日内瓦,瑞士
“一招即中”,Para/Site艺术空间,香港
2007
“看见的和看不见的,知道的和不知道的”,UniversalStudios-beijing,北京
“陈劭雄”,Barbara Gross 画廊,慕尼黑,德国
2006
“陈劭雄”, Art & Public - Cabinet PH,日内瓦,瑞士
“看谁运气好”,比翼艺术空间,上海
“纸上墨水城市”,四合苑画廊,北京
2005
“墨水城市”,四合苑空间,北京
“双重风景”,Grace Alexander Contemporary Art Gallery,苏黎世
2003
“反--陈劭雄”,维他命创意空间,广州

群展
2009
延时——中国瑞士媒体艺术联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水墨风暴 Transformer,华盛顿DC,美国
第十届里昂双年展:日常奇观,里昂,法国
第四届福冈亚洲艺术三年展:生存和重建:明日的创造者”,福冈,日本
夏季, 或者,近观我们(未)曾去之地,旧金山艺术学院,旧金山,美国
高速公路的第一站,白南准艺术中心,龙仁市,韩国
中国都市,道格拉斯楼库里纪念美术馆,波特兰,俄勒冈州,美国
近在眼前,远在天边,海德堡 Kunstverein, Heidelberg,海德堡,德国
Post – American L.A,十八街艺术中心,洛杉矶,美国
2008
第五楼——思考空间,利物浦泰特,英国
首尔站台2008:‘I have nothing to say and I am saying it’,韩国
第七届光州双年展:年度报告,韩国
西京奥运,Boers-Li Gallery,北京
中国电站:Part III,卢森堡大公现代艺术博物馆,卢森堡
08曼彻斯特亚洲三年展,曼彻斯特,英格兰
还没到时间放假,ev+a Limerick,爱尔兰
没有边界的东方,Espace Louis Vuitton,巴黎
城市再生,香港/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香港
亚洲,第3届南京三年展,南京,中国
2007
美好的一天,罗丹美术馆,首尔,韩国
笑之展——当代艺术中的幽默,森美术馆,东京,日本
当下的未来——当设计遇到科幻,卢森堡大公现代艺术博物馆,卢森堡
群聚效应 II,瑞士伯尔尼艺术馆,伯尔尼
重新启动——第三届成都双年展,成都,中国
亚洲城市网络 2007,首尔美术馆,韩国
明天,SAMUSO:Space for Contemporary Art,首尔,韩国
美丽新世界,长征艺术空间,北京/广东美术馆
2006
第五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水墨,生活,趣味-要想甜加点盐,何香凝美术馆,深圳
看起来都一样?都灵,意大利
中国电厂,蛇形画廊,伦敦,英国
夏天的假日,UNIVERSALSTUDIOS-BEIJING
渗——移景与幻想,广东美术馆,广州
广东东京,Ota Fine Arts,东京,日本
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来自中国的新摄影和录象,世界文化宫,柏林,德国
Mirror Worlds––亚洲当代录像艺术,现代艺术协会,澳大利亚
2005
城市开门:深圳建筑双年展,深圳OCT艺术中心
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来自中国的新摄影和录象,Victoria and Albert美术馆,伦敦
第二届广州三年展:别样--一个特殊的现代化实验空间, 广东美术馆,广州
第三届地拉那双年展:Go Inside,国立美术馆,地拉那,阿尔巴尼亚
车臣紧急双年展:一个从巴黎到Grosny的手提箱, 东京宫,巴黎
跟我学!,森美术馆,东京,日本
“聚焦--中国当代摄影和录像”,中国美术馆,北京
蒙彼利埃--中国:(第一届蒙彼利埃中国当代艺术双年展),蒙彼利埃,法国
2004
“制造差异”,斯德哥尔摩历史博物馆,斯德哥尔摩,瑞典
“聚焦--中国当代摄影和录像”,圣地亚哥大学画廊,美国/上海美术馆,上海
“逗留香港”,汉雅轩画廊,香港
“轻而易举:上海拼图2000-2004”,挪威国立美术馆,奥斯陆,挪威
“在东边的南边的西边”,Villa Arson,国立当代艺术中心,尼斯/sete艺术中心,法国
“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来自中国的新摄影和录像”,ICP国际摄影中心,纽约
2003
“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紧急地带”,威尼斯,意大利
“日常--来自日本、中国、韩国、泰国的当代艺术”,Kunstforeningen,哥本哈根,丹麦
“第10届电影双年展”,日内瓦,瑞士
“制造天堂”,Le Parvis当代艺术中心,法国
“第5系统:后规划时代的公共艺术”,何香凝美术馆,深圳
2002
“对不起,不方便了”,Siam艺术中心,曼谷,泰国
“停--光州双年展”,光州,韩国
“新国际主义”,Kunstforeningen,哥本哈根,丹麦
“金色的收获”,萨格勒布美术馆,克罗地亚
“润化--亚太媒体艺术节”,中华世纪坛,北京
“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广东美术馆,广州
“都市营造--上海双年展”,上海美术馆,上海
“施工中--亚洲当代艺术展”,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东京歌剧城画廊,东京
“合成现实”,远洋艺术中心,北京
2001
“中国新媒体艺术展”,藏酷新媒体艺术空间,北京
“城市俚语”,何香凝美术馆,深圳
“今日中国摄影”,Canvas 画廊,阿姆斯特丹,荷兰
“芝加哥艺术博览会”,芝加哥,美国
“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巴塞尔,瑞士
“生活在此时”,汉堡火车站美术馆,柏林,德国
“非线性叙事:新媒体艺术节”,中国美术学院展览馆,杭州
2000
“我们的中国朋友”,鲍豪斯大学/ACC画廊,魏玛,德国
“艺术中的个人与社会”,广东美术馆,广州
“亚太媒体艺术节”,布里斯班,澳大利亚
“釜山国际当代艺术节”,釜山美术馆,韩国
“不合作方式”,东艺画廊,上海
“第二届国际多媒体艺术节”,Urbains Belfort,法国
1999
“运动中的城市”(4、5、6、7),路易斯安娜当代艺术中心,丹麦/ Hayward画廊,伦敦,英国/曼谷,泰国/芬兰国家画廊,赫尔辛基
“快镜〉〉中国新录像艺术展”,澳门当代艺术中心,澳门
“超市---当代艺术展览”,上海
“第9届国际摄影双年展”,墨西哥图像中心,墨西哥
“第8届电影双年展”,日内瓦,瑞士
1998
“媒体转换:第11届柏林录像节”,波德维尔中心,伯林 ,德国
“运动中的城市”(2、3),CAPC,波尔多,法国/ P.S.1当代艺术中心,纽约长岛,美国
“16届世界录像节”,阿姆斯特丹,荷兰
“大尾象”,Kunst halle 伯尔尼,瑞士
1997
“另一次长征——中国观念艺术”,布雷达 ,荷兰
“运动中的城市”,Secession,维也纳,奥地利
1996
“现象——影像 '96录像艺术展”,中国美术学院画廊 ,杭州
1994
“没有空间”,三育路14号,广州
1991-1993
“大尾象工作组艺术展”,广州 

陈劭雄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媒介和习惯性思维方式施予人的各种影响,并通过相应的创作去揭示并质疑这种困境,他的作品涉及了诸如录像、摄影、录像装置等多种媒介,而每一种创作媒介的使用,都同时质疑了该媒介的特性。例如,从1997年开始创作并延续至今的系列作品《街景》,是对生活经验/现实材料的重新整合,街景中的“街景”和照片中的“照片”,不仅是现实与现实的叠加,而且是现实时空在复杂的时空关系中的多重再现,这个作品的中所呈现的景像不限于相机取景框,而是由无数张照片而成,从而创造出非传统聚焦的“摄影装置”。陈劭雄亲手造就的那些街道,捏造了一个“反向旅游”的事实:“是城市去旅游人,而不是人去旅游城市”,随之而来的“家景”,是把家变成一个可以随处携带和随时探访的“飞地”。反焦点和反透视是一个表面的摄影美学策略,当街道和家景从飞速变动的现实中被安全定格和抢救下来之后,我们得到了这个世界最稀缺的资源:时空的另一个层次。 在陈劭雄的作品中,视觉带有一种追问和返回本原的性质,即把我们业已受染的视觉重新矫治为人的视觉,从而成为心灵的安全通道和出口。作为广东最早的实验艺术小组“大尾象工作组”的创建者之一,陈劭雄十多年来的艺术实践一直在加深人们对中国当代观念艺术的认识。艺术家作品

艺术家作品


陈邵雄谈话录

孙晓枫

问:“大尾象”以小组形式出现,而且它在国内的艺术小组中是存在最久,你对这种艺术的操作方式否提供你个人的看法与经验。

答:“大尾象”这种艺术是一个很特殊的阶段产物。90年代开始,它的出现是那时的一种必要,现在策展人做的一些展览它里面有他个人化的想法,在某某场合把某些吻合艺术家的作品放在一起的某种展示,现在这种形式与我们,以前“大尾象”这种形式不一样。我们当时在组织的“大尾象”艺术小组并进行工作时,我们既是艺术家又是策划人,我们都是策划我们自己的展览。针对当时的情况下,营造这样一种气氛来做这样一种实践,是具有很强的时段性的所以你说要有什么样的借鉴我看是很难的,因为每个时代情况都不一样。“大尾象”能存在现在我看是与每个个体都分不开,它与艺术家的个人经验是分不开的。“大尾象”的群体艺术生命是比较长的。90年代末期更多是以每个个出现,因为每个个体都有个人特殊的地方,所以我们这种群体至今都被人们记住,它是以个体力量坚持到现在,这些是“人尾象”的一个现象。

问:你刚才谈到90年代时你们既是艺术家又是策展人的那种身份,现在的展览趋势就是以策展作为展览主导方向。现在的艺术家也出现针对这种现状,他们也想以策展人与艺术家身份来策划展览起。那么与你们这种起初的想法是否一样?与你们发点是否一样?你觉得你们艺术家自己策划展览有没有独特的意义?

答:这应该是有的。因为策展人考虑的问题可能会更大,他可能会站在对艺术家判断的那个角度来策展。而艺术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然后志同道合地走在一起,在同一空间内做一个展览,我觉得这种比较特殊。这样就会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来做这样的事情,这样就更显得艺术家的重要性。我们当时并没有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太多的专业策展人,并且,我们当时好样做要考虑很多的空间因素、主题因素以及艺术家个人因素等很多方面的东西。因为当时没有很多人跟我们做这些事情,我们当时兼顾那么多东西实际上也是一种锻炼,就是考虑自己艺术创作上很有意义的东西,很我艺术的东西。我想如果现在的艺术家不是被动的去策划展览,不是受策展人邀请,而是自己的股力量、有股冲动有这样的想法。我看这可以的,因为在艺术圈里面有很多是类型化的展览。策划人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像思想水平方式上等各方面的差距。一个展览从整体上来看这还是策展人在起着重要作用。艺术家自发地做展览现在越来越少,有时候艺术家明明找不到策划人然后自己又想做展览就硬拉一个人来挂上策展人名街,我看这是没什么必要。这完全可以自己,做得不好不要紧,主要是可以积累经验,回过头来想这就很有意义。因为这种方式可以变得生动而有力。

问:你们前几次的展览我都有去参观过,我发现你们的展览场地多是酒吧、工地等,现在在当代艺术里面你们已获得了地位与身份,你们参加的展览也多是学术性比较强的美术馆和博物馆,你们在不同的场地上做展览对你们的创作策略有没有影响?环境与场地因素对你们策略有没有影响?

答:应该说是不同时期面对的问题都不同,以前面对的问题是主流与非主流的东西,在慧正规的环境中处理的问题会比较多。它的环境状况与条件都不一样,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所处的东西是独立或艰苦的。因为它的风格状态都需要你去重新策划重新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在这种不定性的环境空间做展览,需要面对很多问题,如果在美术馆或博物馆内展出我们就不用为资金场地等分散太多的注意意力,提供了很好的前提状况。正规的场地上展览的限制,也是有的艺术家该让步时就会让步。在前期的非展览空间取经验到后来正规的展览中,这二种经验都起很大作用。到了一种新空间你的想法就会变多,在正规的展览,我的作品都是放在展馆过渡空间,像上次在柏林展时放在过道后面的窗户,这次我的作品也是放在楼梯口,我是非常喜把展览馆内的非展示空间,如果放在被园室的地方,我会觉得不自在。而我在那种过渡空间展示会有很多可能性发生,随着过道的人流方向的改变感觉不会随时都发生变化,我喜欢这种感觉。这一点跟我以前非展览空间开展览在某些地方上是有联系的。

问:你早期的作品是用电视录像,你现在用照片来表达你的另一种观念,这样的一种转变你经历过一个什么样的思考过程?

答:这种转变并没有像作品外观所显现出来那样强烈,对于我这种创作路子转变在外观上看是从一种材料跳到另外一种材料上,从一种创作路子转变在外观上看是从一种材料跳至另外一种材料上,从一种方式跳到另外一种方式,如果仔细想想从早期的行为、装置到录借再到今天的照片这些转变我都是在考虑时间的方式。还有把时间社会性当作一种观看态度。因为观看也有时间这种含义在内,像这次的照片装置其实也有时间观念包含在里面。我的观念是从反传统摄影里的瞬间结决定论来,因为传统摄影它是由相机来决定瞬间的画相,它的边框是有限制的。在我的作品内相片地可以延伸像一条街一样可以无穷无尽走下去。跟城市的发展是相吻合的。它与我们生活中体现生活空间也是相吻合的,这里面有很大的一个时间量在里面的,所以与创作关注城市风景这样一种东西。我的相片也是反映这种问题,所以与创作的个人出发点是有联系的,这种材料调换是很自然没有很大的变化,没有带来技术上或制作上的困难,是一种很顺理成章的事情。是在同根上的分枝,情况还是一样没有太大的变化。

问:我觉得你所强调的时间性其实是个前提。在这个时间系统里面你会无穷无尽地做下去,你不会知道你这样发展下次你会遇到什么样的场景,那种似是而非的感觉有时提起吊人胃口的。

答:现实中我们很难把不同时间的东西放在同一场景。我拍这个街景在几个月后我重拍摄这个街景时,可能有很多的东西已经消失了,消失的东西很难还原。我们把这种时间上错置和时间上的街看成是一种荒证性体现,我这个作品其实也是想接近现实,我对瞬间产生的相片本能上不信任,然后我觉得真实是用时间堆积起来的,它不是瞬间看到的东西。瞬间看到的东西带有欺骗性,如果把一个事物的前与后切料只看中间,这样是看不到事物的真实东西。我想接近这些东西。我用相片堆积起来看到的将是我们更远离这种现实上的东西,或者把现实又堆到它原来的位置上,其实还原和再现实不可能的。

问:你隔一个月再叫同一伙人回来原来的地点再进行拍摄再拍摄你会觉得怎么样?

答:这个我没有想到。因为这种想法肯定是不可能。因为这是一种继续性重现,就像历史的重现时,肯定会带有戏剧性,所以这种现实用戏剧性的方式来重现不可能的。我觉得它跟传统摄影里面给别人一张瞬间相片时,它里面出现的是一种带有可疑性的现实。

问:你这次三年展“继续实验”所作部分的作品叫《英雄》,你能否把你这件作品给我们描述一下吗?包括你个人在这件作品上的思考,也包括你新的工作方向是怎样的一种考虑?能给我们描述一下吗?

答:《英雄》是一部8分钟的短片,它是在试仿那种商业大片的感觉。它有一种似是情节是令人看不到一个故事,它只是一种行为。它只是用玩具枪一直在打一些东西,然后通过别人的反馈。我把整个过程剪接出来。它只有故事结构的空壳没有情节。

问:你这样一种想法与最近发生的一连串恐怖事件有没有关系?

答:这件作品是去年年初作的,那时并没有这些一连串事件发生。这个动机没有受社会环境影响。但是在最后的剪接阶段会有一点受到影响。使我有更大的自信心,就像96年作的风景系列作品。它是97年剪接的,它就是体现了一架飞机撞到建筑物那样一种情景。可能在事件上会有一些吻合。艺术家的创作思维与实的环境是很有关系的,因为艺术家有丰富的想像力,我觉得这是很有趣的,我觉得所有观看商业片和恐怖片的观众,他们都会有主角位移的想法,会把自己投入到戏里,让自己进入《英雄》的主题的。英雄在英文里面就有主角的意思,我觉得我这件作品里面就有这种位移的意思。我的这件作品是针对这样一种情况而来。

问:作品《英雄》深入到人潜在的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微妙的心理体验,你以后的艺术创作思考方向会不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

答:我想我不会。因为我做的这些作品都是回到《风景》这个主题。《英雄》它只是《风景》里面的一个小情节。我更注重的还是观看的问题。《英雄》反映了一种观看心态。

问:我听说你以前有件作品是把一条金鱼放在瓶子里面然后扔到大海里面,周围都是水,然后鱼看着无边无际的被活活渴死。我觉得这个作品很有意思,你反映的是什么一种生存状态?

答:这个是以前在广西所作的一种作品,名字叫《无题2000》。然后因为那个行为是在2000年1月1日做正好的千年作品。我也很难去描述是怎样一种状态。因为在沿海有一些地方有一种古老做法像放生一样的做法,而我这种是与放生相反的一种行为。当时也没有很多人做动物这种题材,我当时把金鱼、虾、螃蟹用密封瓶子扔向大海的,它有点像联系到人的欲望一样。反正都是一种实验性作品。我里可以承受的东西我会去实验,有些过分的实验我不会去做.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