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艺术生态 > 上海现当代艺术生态纪事录︱中篇(2004年-2014年)

上海现当代艺术生态纪事录︱中篇(2004年-2014年)

2022-05-13 12:49:12.275 来源: 苏冰会客厅 作者:苏冰

o1.jpg

1984—2022

上海现当代艺术生态纪事录


上期回顾:上海现当代艺术生态纪事录︱上篇(1984年-2003年)


中篇

幸运的一代、黄金时期

2004年-2014年

渡过了艰苦的岁月,迎来了市场的繁荣,很多艺术家工作室装备都在升级,鸟枪换炮,不少艺术家开始尝试改喝红酒和抽雪茄,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的工作室里出现了设计和做工考究的茶台、茶具,从黄山毛峰一直到云南普洱,艺术家有了更多的时间在茶海间每天和四面八方的朋友聊天与畅想。那段日子里,各路老板们聚集在画廊和艺术会所里面和艺术家们开始高谈阔论艺术和金融,艺术和资本的事情了。年轻的艺术家聚在一起,眼睛都发光,炯炯有神,各种天马行空的艺术计划和狂想在空中飞扬,那也是中国经济和房地产最疯狂岁月,那真是一个最美好和幸运的岁月呀,钱也好赚,机会多多,每一天都充满了无常与戏剧性,市场每天在不断的制造“神话与泡沫”。

和中国的房地产快速发展一样,这段时期中国的艺术品市场非常的好。英雄辈出,国内外知名画廊和艺术机构如雨后春笋一般的涌现,大量的国内外收藏家、买家、经销商、专业和非专业人士以及狂热艺术爱好者进入艺术品市场,艺术市场的繁荣让很多年轻艺术家开始咸鱼翻身。艺术家用销售自己画作的钱在上海、北京买房、换车、换更大的工作室!艺术家工作室里的调色板上的颜料开始把国产马利牌颜料换成印刷着外文字母的品牌-荷兰的Talens Van gogh泰伦斯梵高颜料、 日本何尔拜因牌等,法国的贝碧欧颜料也在M50艺术园区开了专卖店和工作坊。


巨大的工地和三驾马车

2004-2013,宏观调控中房地产市场爆发式增长,中国的各大城市都成为“巨大的工地”。房地产为中国绝大多数的城市居民解决了住房问题,房地产为中国城市的升级改造提供了机会和样板,城市数量从1949年的50座增加到150座,大量的城市面貌获得显著改观,由市场主导的商业地产蓬勃发展, 在10年的发展周期中,中国逐渐形成了消费、投资和出口贸易这三驾经济“马车”,而房地产是投资中的重要力量。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全球经济衰退,中国为了刺激经济发展推出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更为直接推动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一次次地爆发式增长,价格快速上升。

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其实和房地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特定的阶段,房地产确实对中国当代艺术有着很大的推动力和刺激!这段时期,很多老板与艺术家见面就如热恋的情人一般,彼此相见恨晚,个别老板觉得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充满创意的艺术家,个别艺术家也觉得自己未来会成为企业家!在油画颜料、 松节油与红酒混合的工作室的空气中,大家都闻到了前途无限美好的味道。比如上海奉贤的大东方艺术区和青浦水都南岸等,都是地产商以极低,甚至免租金的方式邀请艺术家入住,吸引人气;证大地产董事长戴志康先生豪情万丈用天价设计费邀请了日本著名建筑大师矶崎新开启了喜马拉雅美术馆的设计建设。

▲ 青浦水都南岸艺术区

▲ 2010年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正式更名为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


反正,一切皆有可能,艺术的狂想和想象力得到了极大的、充分的发酵,空气中弥漫着全部是成功的味道,也是当时中国各行各业“成功学”最巅峰的时刻。  

2003年突然爆发的非典对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催化剂,而国内艺术圈也诞生了很多艺术电商和艺术互联网概念的平台,此消彼长,例如:99艺术网 、Artand、 嗨嘿HIHEY艺术网、 空艺术等,在当时的互联网环境情况下,我是不看好中国艺术电商平台,无一例外,即使在当时市场最好的时候,也没有一家艺术品电商平台做成功,前浪都被拍死在了沙滩上,唯一坚持的现在的平台是北京的Artand。但不容置疑,移动互联网再次激发了艺术的想象空间,大家都没有想象到,在未来由区块链即将催化出NFT数字艺术和元宇宙浪潮;在未来一个卖潮鞋的平台“得物”开始卖艺术品,在未来一个打造原创短视频的平台“一条”创造了在线艺术品销售的记录!真的应证了那句话:干掉你的可能不是同行,而是跨界!


ShContemporary 2007——转折点

2007年上海的当代艺术迎来新的转折点,ShContemporary 2007— 一个来自亚洲的艺术新试点,将艺术融入到真正的国际市场的结构关系中,总策划之一是知名当代艺术家周铁海,他一直在推动上海当代艺术发展的国际化。

ShContemporary 2007是覆盖整个亚太区的国际顶尖艺术博览会,这使上海最有可能将为国际顶级画廊和收藏家开启通往未来市场的大门,以及为未来收藏艺术新生代提供相遇的集合点。同时诞生的新兴艺术和新锐艺术家,将融入世界当代艺术体系,探索新的主题,虽然很可惜就举办了3届而停止,但它也成为后来炙手可热的上海021艺术博览会和西岸艺术博览会的序曲与基石。

pp.jpg

▲ ShContemporary 2014年博览会现场


“所有人着着急急要赶快先上车,如果这一趟车赶不上,等下一趟车来的时候可能就没有你什么事了。”

——张晓刚


星星之火

在2004年-2013年期间,如星星之火燎原一般,上海又冒出了十几个具有有代表性的艺术聚集区:徐汇区红坊创意园/黄浦区威海路696艺术区 / 虹口区溧阳路111/普陀区祁连山路上英雄钢笔厂/普陀区武威路艺术区/青浦区水都南岸/闵行区的A4艺术区/杨浦区五角场800号/杨浦区五维艺术区、北外滩艺术区、五角场800号艺术区/宝山区半岛1919、玻璃博物馆园区、联谊路27号厂区、美兰湖艺术聚集区/嘉定区新泽源画家村等,但后来,这些艺术创意园区大部分都因为城市规划拆迁或种种原因而消失了。

44.jpg

▲ 宝山区半岛1919


其中威海路696艺术区给很多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最初缘于艺术家马良在2005年某一天骑着自行车到处找新工作室,无意中看到威海路696号贴着出租仓库的广告,当时租金不贵,250平方米工作室,租金大概5500元,后来马良通知了很多朋友,渐渐把那里变成了一个乌托邦式自发的“艺术聚集区”,在2010年他甚至把工作室搬去了上海双年展,在美术馆里原样复制了一个工作室的样貌。但威海路696毕竟属于黄浦区,对于寸土寸金的上海,属于上只角,是不太可能拥有艺术聚集区的,后来威海路696艺术区被取消。近年来,swatch和平饭店艺术中心驻地计划以及外滩几个现当代美术馆的集群,为黄浦区的当代艺术生态增加了亮点。(相关访谈阅读:马良:从甲型肝炎到新冠肺炎,百感交集)

52.jpg

▲ 2010年第八届上海双年展作品:马良《我的工作室》


这段时间还有一个重要的艺术现象,就是当代戏剧、社会剧场、行为艺术的涌现。最早的时候,作家吴亮创办的顶层画廊就做过这方面的尝试和探索,当时的民间戏剧团“野行舞台”就做过演出《山海精》,顶层画廊主理人赵丹虹漂亮又热情,被媒体称为派对女皇。而上海当代戏剧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2004年王景国利用旧仓库改造、创办的下河迷仓,最初赵川带着草台班开始做当代戏剧,直到2014年下河迷仓关闭,这个现象级的空间在魔都存在了十年,活跃着当时上海做当代剧场的艺术团体分别是:草台班、测不准戏剧机构、组合嬲、肢体艺术家小珂、张渊等,而那时艺术家朱敬一、郑邦谦乐驰不疲,经常为下河迷仓的戏剧活动、展览做着海报设计。

62.jpg

▲ 下河迷仓旧照

93.jpg

▲ 下河迷仓的戏剧活动海报


红坊、半岛1919

徐汇区红坊创意园位置地段极好,给人的感觉像个大家闺秀,像个正规军,带着国际范,有逼格,园区里面基本上以画廊、 美术馆和机构为主,艺术家工作室不多,园区空间比较开阔,目前租约期满,重新规划改造。红坊创意园位于淮海西路570号,上海市政府将原上钢十厂冷轧带厂房改造,成为城市再生、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典型案例,也变成了上海的一张城市名片。郑培光是红坊的创始人,他在 2006 年组建了上海红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红坊项目之后,他又开发了宝山区创意园区--半岛1919,园区最早入驻了一批以抽象艺术为代表性的工作室,分别有:艺术家黄渊青、周长江、陈墙、曲丰国、潘微等艺术家工作室。

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筑学专家郑时龄就曾不止一次地公开表示过,在大规模的疾风暴雨式的建设之后,我们城市的主要发展应是更新和复兴,是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的修补和改善。城市总是在历史之中形成,总是在新陈代谢。这个过程看起来并不壮观,却是涓涓细流汇成的江河大海。只有与文化、社会融合的空间,才是有着创造性的空间。


杨浦区:五角场800号艺术区

北外滩艺术区/五维创意园 

杨浦区的仓库群很适合发展文创园区,2019年由北川富朗参与策划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相遇 encounter”就选择在杨浦滨江。因为一方面杨浦区的地理位置不是市中心,租金相对便宜;另外杨浦区的黃浦江沿岸滨江带,从北外滩一直到复兴岛的造船工厂,从杨树浦路到军工路,一直抵达宝山的码头,拥有着长达数十公里的工业区,这些以沿岸工业区为主体的旧工业曾经承载了上海辉煌的工业历史,其建筑遗留的景观是非常壮阔的。

102.jpg

▲ 杨浦区地图


这片原本是都市边缘的老工业区,在上海改革开放十几年来都市因为版块扩张已经被包围成新城市中心的一部分,并且还依然几乎完整的奇迹般的被保留。所以这段时间,杨浦区零零星星出现过的艺术聚集区分别是:五角场800号艺术区/北外滩艺术区/五维创意园等。

五角场800号艺术区只是短暂的存在,地址位于杨浦区国顺东路800号,2007年11月开幕当天,我去了现场,当时我就感觉园区的风水和气场都不对,直觉这个艺术园区很难持续。运营方集结了40多家来自国内外的画廊及艺术机构进驻800号,甚至请了知名建筑师设计空间,原本希望在上海的东北角形成了一个艺术气场,但他们完全不了解中国的艺术生态,错误的把园区定位成画廊聚集地。艺术聚集区其实本质是一种文化生态,最需要的是有活力的年轻艺术家工作室,而不是画廊!那些众多求生存与发展的年轻艺术家群体才是园区的生命力,如同植物一般,为了阳光和水露,他们肆意生长,蓬勃的生机与艺术荷尔蒙的激情是最好的化肥与原料,千姿百态,可以浓妆艳抹,可以阳春白雪,可以互相争执,时而冲动,时而沉默,这才是竞争和鲜活的生命力!他们的聚集产生“涌现”,而涌现中诞生“生命力和创新”,艺术区的生态需要苍天大树,但更需要丘陵、绿地和草丛………艺术聚集区宁愿野生,也比错误的规划设计来的更有生命力!

北外滩艺术区的对面是当年登琨艳先生创办的滨江创意园-杨树浦路2218号,早期入驻北外滩艺术区的艺术家工作室和机构有亦安画廊 、艺术家张旭波工作室 、刘刚工作室、孙尧工作室、余威工作室等,据说解放前是日本人的弹药仓库,北外滩艺术区至今大部分艺术家工作室都搬迁了,只留下一家神秘的艺术机构“阿敦煌”,创始人朱建衡夫妇是我多年的好朋友,朱建衡先生是个奇人,他们的机构主要经营唐卡艺术收藏。

111.jpg

▲ 杨浦区滨江创意园咖啡工厂

 

杨浦区五维创意园(军工路1436号),当时叫第五化纤厂,中国最早的“的确凉”面料的诞生地。记得是2007年7月,一个炎热的下午,厂长蒋国荣找到我,说园区正在做改造,我和艺术家王辉去看了以后,觉得空间和面积都非常好,但他们当时的园区设计规划书太套路化,没有特色。

121.jpg

▲ 五维创意园平面图


我们建议他应该做成上海的“798”,厂里领导就立刻去了北京798去考察,回来以后他们有了信心,于是拿出了2万平方给我们先做艺术区试点。我大概用了1年半时间把艺术区的招商全部招满。后来我遇到大学老师林加冰,他也在寻找工作室,同时引荐了当时证大艺术馆的入驻让整个五维艺术区形成了较完整的雏形。

入驻的艺术家有:刘广云、张爱东、朱敬一(相关访谈阅读:朱敬一:中医让我脱胎换骨)、葛辉、陈小虎、赵松、胡友臣、黑蓝文学工作室陈卫等纷纷入驻,截止2013年左右,五维创意园成为当时上海规模最大的艺术园区。

131.jpg

▲ 大雨后,五维创意园

艺术家朱敬一在他工作室前拍摄的现场图片


但后来出现了一个插曲,大量的婚纱摄影机构也同期涌入园区,五维变成了国内最大的婚纱摄影集地。我百思不得其解,最后才明白,因为园区旁边紧挨着共青森林公园,是婚纱摄影拍外景绝佳之地,所以还是风水很重要哈!而且这些婚纱摄影公司都是整栋整栋楼的租赁,关键他们是纳税大户!虽然有阵子我也心存遗憾,可惜上海少了一个“798”,但毕竟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很多事物如同爱情一般充满戏剧性,我也就放下了。自2018年起大部分艺术家工作室都陆续退出了五维创意园,现在还剩下:葛辉工作室、屠娟工作室、我们画廊等空间。

141.jpg

▲ 五维创意园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黄金时期

基于当时上海涌现了这么多的艺术集聚区,2006年我和李力策划了一个叫“ Satellite”当代艺术外围展(展览分别在滨江创意园、莫干山路50号、X2创意空间),三个展场同时开展,也体现了城市化进展中空间载体的多元性和差异性。

151.jpg

▲ Stellite艺术外围展


2004年——2014年,这十年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黄金时期,全球艺术品市场增长十倍有余。2014年,全球艺术品总销售额超过511亿欧元,比上一年增长7%。虽然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艺术品市场,但2008年欧洲爆发金融危机,对艺术品市场造成很大冲击,导致艺术品市场的购买力下降、整个市场信心减弱。到了2010年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消费能力的不断增加,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规模也在不断地得到扩张,中国北京已成为世界文化中心之一,尤其在当代艺术方面,无论从艺术家的数量和展览规模体量上,从艺术生态和形态的活跃度上,上海与北京依然很大的距离,那段时间,北京的艺术家颇有一种身居帝都的文化优越感。

但2013年徐汇西岸“诞生”了,它真正让上海这个都市在艺术上走在了全国前沿。吸引了全世界的眼光。“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主题,上海由单一的国际金融中心一跃成为世界级的经济、文化、艺术、设计之都。

161.jpg

▲ 西岸美术馆航拍夜景


我出生在上海,也居住在这里,可以说这座城市一直是我灵感的重要来源。在我童年中,上海市像一个灰色的城市,它后来成为中国早期工业化的温床。80年代末,城市进入高速城市化时期,变成了一个嘈杂、多彩、耀眼的地方,它变成了一个充满激情甚至有点疯狂的城市。在2012年之后,我发现了一种看待城市化的新方法,我开始反思和发展我的观点。我的绘画可以与更多的物理事物联系一起,比如天空、宇宙、互联网等。随着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我的绘画系统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丁乙


—— 未完待续 ——


下篇

多元跨界/数字化/后疫情时代

2013年-2022年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