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行为档案 > 张海涛︱后疫情时期现场艺术持续实施的可能性

张海涛︱后疫情时期现场艺术持续实施的可能性

2020-11-14 19:44:08.461 来源: artda.cn 艺术档案 作者:张海涛

hb.jpg

 

张海涛:“在云上”后疫情时期现场艺术持续实践的可能性

非典型肺炎疫情是人类科技和意识形态、欲望发展的必然结果,给人类世界格局及工作与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此次展览、论坛主题为“后疫情时期现场艺术”,艺术节包括装置、行为、行动绘画、实验音乐和肢体表演。很多艺术家也把疫情作为艺术背景进行创作如萨子作品《萨蛋》、雷燕作品《我们是朋友》、文兰 Vera Regina van de Nieuwenhof的《Lockdown soul-turned upside down》装置作品。目前国内现场行为艺术节由于市场化冲击坚持下来的只剩下4个左右,云南能够坚持现场艺术节很不容易。

中国陆从85年到现在社会公众和官方依然存在着对行为现场艺术的误解。因为行为艺术时常揭露现实社会中真实的丑态和现象,表达个体生命的寓言性感悟。很多人只记住了艺术的表象。2005年后艺术商业化冲击,滥行为艺术的泛化、炒作目的也让行为艺术“名誉受损”,需要艺术工作者理性的建构其价值判断与生态关系。而到现在行为艺术的出版和教学逐渐公共化,这也是很多行为艺术家和策展人努力的结果。行为艺术需要专业化和戒焦戒躁,这样才能更好的存活。行为艺术的生存依然艰难,但成为正常的表达媒介势不可挡。


 “在云上”现场艺术持续实践的范式

我理解的“在云上”语意双关,首先它源于云南的地域文化,又与网络云端漫游的自由度语意双关。与中国传统道家思想的逍遥自在有着一定的传承与转换。疫情影响下很多展览都开启了线上模式,“在云上”也将线上、线下结合,坚持线下现场表演因为现场体验感,是线上所不具备的,在蓟州的项目是“在云上”艺术节第七场线下表演。此次活动是策展人、媒体、企业三方合作,其中“搜狐文旅”起到穿针引线的承办作用。

远洋集团的伊甸园项目试图将矿石博物馆、艺术馆、驻馆计划、生态博物馆、音乐谷、居住打造成一种新型的“自然与文化结合的生活方式”。以前他们在秦皇岛“阿那亚”的海边图书馆、教堂和尤伦斯分馆、电影院的项目成为经典,项目实施中把艺术融入文化产业的日常生活。“在云上”很多艺术家也在创作上侧重日常表达。在国内华侨城、曲江、K11和侨福已经有了艺术与产业结合的案例,当然前提是他们展览、展馆的品质不能低,才能得到业界的肯定,避免展览受到产业化的干扰。艺术是平衡城市物质与文明的一个支点,提升企业的综合指数,也会提升城市的文化指数。云南是民间文化大省与伊甸园的项目理念还是有契合之处。伊甸园的项目对艺术的包容度很高,伊甸园有未来感矿坑酒吧、运动球场、生态教育培训中心、又有自然的帐蓬区草地,适合各种表演的在地创作。

 3.jpg

▲伊甸园


“在云上”近些年进行了大规模高频率的现场工作:艺术节、工作坊及以行动艺术会友的实践;今年将现场艺术线上、线下实施,打散、重组强调在日常化生活中创作艺术。昆明的优势是国际友人定居多、交流多。09年第一届到现在已经坚持了11年很有意义。 

1.jpg

2.jpg

 

 现场艺术作品的特征分析

行为艺术借助行动、身体、环境和材料来表达观念和思想,是艺术家语言、技术转换的专业性体现,试图在突破艺术历史脉络基础上,如何把握个人对当下现实最困惑的生存感受,这些都需要具有敏锐的眼光,而不同于大众泛化的行为。


一、作品实施中技术性不能忽视

在选择公共环境实施作品时要考虑行为艺术语言中声音、视觉效果、触觉、空间、借景等手段。考量不充分有时容易适得其反,观众听不见或气场小的作品容易被大环境吃掉,或被大背景符号干扰,致使作品表达的意图变味。
行为艺术强调现场感、偶发性,但有些作品根据表达不同,有些也可吸收戏剧中技术实验的经验提前演练,更好的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当下行为艺术逐渐跨界,艺术的媒介表达应更加多元化。
当艺术家决定使用某种材料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之后如何处理,特别是自己不熟悉的材料。萨子原初作品就遇到了现场材料的技术问题而及时修改了方案,得到了作品的补救。和丽斌刘傲作品的材料墨水对皮肤的渗透严重,作品之后很难清洗,这时我们需要对材料的性能做提前的了解。

二、语言表达中的材料与观念

此次展览通过个体微观的日常叙事中透露出对社会、历史和自然感受新的认知,起到与他人共鸣的效果,后疫情时代更多的需要表达异质共生的价值观。

当今世界依然存在极端的地域性与差异性、全球化与民族性、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普世价值与狭义宗教的对立关系,国际之间差异与牵制虽然重要,但极端自私贪婪、差异容易造成各种利益冲突(表现最突出的是政治战争和经济战争),甚至触及现代文明非线性相悖发展的核心价值。

全球化时代,世界上不同国家的体制、种族、宗教特征不同,但我们迫切需要超越个体恩怨,解决国际间面临的共同生存困惑,即现代化发展带给我们的文明“倒退”的问题,如:生态与经济危机、信仰缺失、战争问题、科技伦理、食品与恐怖安全、网络暴力,甚至外太空带给我们的危险等等,这样必须搁置利益冲突、包容共生,才能使世界生态良性发展,这也是此次“异质共生”国际当代艺术展览意义所在,这一点是国际展与国内展览的不同之处。
“异质共生”展关注不同国籍的个体艺术家对自己国家生存境遇的描述,也关注个体对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展览既关注个体人性生命寓言,又试图超越个人自私和贪婪的一面。

下面是几个作品突出的体现了艺术趋势和特征。

双重曝光(黎之阳、唐维晨)的作品《反向力》是当下人欲望与情感关系的体现,气球表现一种欲望与虚无,表达当下社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淡漠、远离、磨合、碰撞、回归的伦理关系。相西石作品《山丘》:由前一天的伊甸园张先生分享的人生心路历程,迸发一种共鸣的思绪,由一首歌《越过山丘》的老歌、一个餐具、半坡的草丛,表达个体人生在大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浪潮中无奈与无常的体悟。何丽斌作品《云端》用钓杆、气球意象的表达童话式的网络世界,大家在黑暗中寻找群体的温暖与默契,表现世界疫情下的格局:共同面对人类的命运变化。 比尔·艾奇森Bill Aitchison作品《特雷莎·梅怎么了?》表现一个当下衣冠整齐的人背后的焦躁情绪与不安,发疯一样的把情绪发泄在代表身份的“外衣”上,表达伪装下的痛苦,解脱皮囊后平静地走向与我们越来越远离的自然,回归彼岸的自我。


4.webp1.jpg

5.webp.jpg

▲相西石作品《山丘》 

▲何丽斌作品《云端》
 1 (2).jpg

640.webp.jpg

▲双重曝光(黎之阳、唐维晨)的作品《反向力》

10.webp.jpg

 ▲比尔·艾奇森Bill Aitchison作品《特雷莎·梅怎么了?》


三、偶发式即兴表演与媒介的跨越

此次展览另一个突出的特征是自由发挥的行为速写:即兴艺术,创作中自由的行动释放与解压似的偶发,看似容易但其实实施的难度很大。26号晚上的即兴表演与上世纪40年代西方出现偶发、行动绘画、音乐、肢体表演在价值判断和方法论上有着怎样的不同:一、是新媒介的跨界的不同,比如当下电子音乐、视频是当年没有的;二、语言上在造型身份、材料选择、身体行为的塑造上不同,表演者的身份不同、关注的时代背景不同,作者对历史、当下和未来的认知不同,因为每个人被社会塑造的身份和身体表达不同,必然做出不同的作品,但要与上世纪偶发艺术的大师方法论上拉开距离还是不容易的,要表现这个时代最困惑的感受需要独立的态度和敏锐性。艺术家如何在偶发时逃离艺术史中作品逻辑的影响,这样的作品才具有时代的创造性。所以偶发的作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同于预设好的现场方案实施的艺术。即兴艺术本体的表演是感性迸发的兴奋点和理性的超越,是很难得的艺术形式。

LDS《LDS个人演唱会-上海(天津预热场)》表现对消费文化、社会规则的消解、调侃;南方酸性咪咪(王一笑、施议童)作品现场即兴音乐《Spegulo》的意象性和媒介的电子化,加上随着影像的变化而混合拼贴的声音也加以即兴变化。他们在感性释放情绪的同时理性的关注工业化、科技化带给人类的异化,表达对膨胀的消费、娱乐化的欲望的批判与伦理道德的崩塌,以及对自然悟性的回归,表达工业化大时代背后的多种生存境遇,这样的作品值得推介。 

▲刘傲、陆宁Jonatan Lundin现场即兴舞蹈、音乐《没有名字》
 

▲南方酸性咪咪(王一笑、施议童)作品现场即兴音乐《Spegulo》


刘傲、陆宁Jonatan Lundin现场即兴舞蹈、音乐《没有名字》表现自我面对社会焦虑和压力时潜意识心绪的自由放空。然而我们也可以探讨是否所有的偶发艺术都是这样的排遣内心压抑,也不是这样。作品能否与历史中的偶发艺术方法论上有所不同在于:无意识与有意识表达的对话、以前和现在作品的逻辑对话是一种价值的平衡点;陆宁Jonatan Lundin即兴音乐表现出人类对大自然的零距离接触、远离、伤感产生的心理抒发和治愈。刘傲与和丽斌的现场行动绘画《星途》在传递生命的自然原生力量、情绪的活力和张力。即兴创作是否可以预设、是否可以表达现实中长期关注的事物、表达某种心态和态度。除了用行动传递情绪,还可以产生更多与社会、他人的互动和产生共鸣的东西,这样思考也是一个突破口。

 

 1 (13)1.jpg

▲参展艺术家集体即兴作品

 
2020年10月5日于宋庄

 

  扩展阅读

艺术档案 > 行为档案 > 首届狐椒国际现场艺术论坛:后疫情时代的国际现场艺术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