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美术馆 > 2011年展 > 松山韩蓉非洲艺术收藏展

松山韩蓉非洲艺术收藏展

2011-02-27 18:05:26 来源: artda.cn 艺术档案 作者:artda

 

松山韩蓉非洲艺术收藏展
The African Art Collection of Songshan & Han Rong

展览统筹:栗宪庭  张海涛
开幕时间:2011年3月12日(周六)下午3点
展览地址:宋庄美术馆
展览时间:2011.3.12-2011.4.10(周一休息)

主办单位:宋庄美术馆
协办单位:松山韩蓉非洲艺术收藏博物馆   艺术档案网(www.artda.cn
电子邮箱:songartcenter@126.com

松山韩蓉非洲艺术收藏展

由宋庄美术馆主办的“松山韩蓉非洲艺术收藏展”将于3月12日下午3点在宋庄美术馆开幕,这次展览展出李松山、韩蓉夫妇30多年在非洲收藏的近千件艺术品。作品类型包括绘画、木雕(图腾艺术、群雕、抽象雕塑)、生活用具,尤其是马孔德民族艺术,是展览最重要的亮点。

马孔德雕塑分为四大类
一、西泰尼(Shetani,神灵)是马孔德艺术家最敬重的一类雕塑。类似图腾,内涵深刻,形体怪诞,或表现一种意志和愿望,或概括某种伦理:反映人的爱与憎、正直与邪恶,往往令人触目惊心。

二、云形(Mawingu,斯瓦西里语的词义为“云彩”)是马孔德雕塑家最自由的创作。在雕刻之前,往往观看天空变化多端的云彩,结合自己的想象再去创作,作品由此得名,云而形成一类。

三、群雕(Ujamaa,斯瓦西里语意为集体、团体,坦桑尼亚所实行的社会主义也用这个词)。在欧洲也有人称它为“生命树”(tree of life).把几个,十几个乃至上百个或数百个人物摞叠雕刻于一段木头上,是群雕(ujamaa)的艺术特征。手法上多采用浮雕或透雕的形式雕刻一段原木。上下左右与邻近的人物相连接,一般表现马孔德人的一个家庭或一个部落的劳动或生活情景。

四、用器。这类雕塑包括:手杖、手镯、梳子、耳饰、碗、勺、刀、叉,还有挂板,头像等装饰。这类物品种类繁多,强调实用性和装饰性。

这次展览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非洲艺术收藏展,展览旨在探讨当代流行艺术人工化进程中,手工传统技术在当下传承的意义,也是宋庄美术馆继“烈日西藏展”之后又一次以人类学视角对地域文化的又一次深度调查展示,更深入讨论对于当代艺术整体价值判断的平衡与补充问题,如:传统与现代、民间与专业、人工与手工、流行与朴实、自然与不自然。非洲当地的文化背景和他们真诚、稚拙、自然的原始创造力,也是当代艺术中价值缺失和需要补充的。非洲艺术作品中体现的情感和想象力一直是现代和当代艺术吸收的力量。(张海涛)

布展作品

前言

我们夫妇为能在宋庄美术馆举办《松山韩蓉非洲艺术收藏展》感到欣慰。 这里聚集着几千位中国最富活力,充满热情的天才艺术家们。 同时我们也为这些藏品引以自豪, 因为这里的所有藏品都是我们夫妇,身居非洲几十年,以青春为代价, 用毕生精力和财力, 收集, 研究, 在上万件作品中挑选出来,  献给祖国的一份厚礼。展览之后它们将被分发到北京,浙江的美术院校,博物馆,大部分运往长春由《松山韩蓉非洲艺术收藏博物馆》收藏。在宋庄我们设立非洲艺术体验展厅,搭建同非洲艺术家交往的平台。 我们相信, 它将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受用无穷。

四十多年前,我们开始学习非洲的民族语言——斯瓦希里语(Swahili),并一直从事外交外事工作,奔走于中国与非洲之间。后来连我们自己都没有想到,这段经历竟成了我们的非洲情结,同黑非洲的精灵——马孔德艺术联系在一起。马孔德(Makonde), 是非洲的一个小小的民族,  他们世世代代过着自然而无拘无束的生活,坚守自己的宇宙观,  崇拜神灵.   然而,  就是这个小小的民族, 却有着世界上最为庞大的雕塑艺术家群体。雕刻是他们血液里流淌出来的艺术,它火热奔放,充满激情,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踪影, 艺术家和老百姓都喜欢它, 推崇它为时尚,  任由它 以其独特的魅力转播非洲精神和神话, 影响着广袤的艺术世界。这神奇的民族及其伟大的成就, 磁石般地把我们牢牢地吸引在这块黑人的土地上.  我们在坦桑尼亚创建了国家马孔德艺术协会,同几百位艺术家建立了兄弟般的友谊。设立了“马孔德艺术私人博物馆”,我们像爱护子女一样呵护着每一件艺术珍品。花尽了精力去研究它,同时也尽力去资助每一位马孔德雕塑家朋友。

几十年的岁月流失,我们已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人,我们惊喜地发现流失的岁月带走的是我们的容颜,却砺炼了我们的意志,净化了我们的灵魂。一切风雨、艰辛都不能泯灭我们对人世间美好的追求和挚爱。我们走的是一段艰难困苦的异国跋涉,是一次奇特快乐的文化苦旅,我们所寻觅探究,渴望靠近的是一座人类文明的艺术宝藏,我们试图抚摸和感悟的则是非洲艺术精灵的魅力和被人遗忘了的非洲精神。

朋友们, 我们希望大家在这里享受艺术, 陶冶情操.  更殷切地盼望在中国有一批像年轻时的我们一样的青年人,有理想、有抱负、有发现、有能力,去开拓 ,去创造伟大中华憧憬的明天。

李松山  韩蓉
2011年2月


Foreword

We are gratified for holding the African Art Collection of Songshan &Han Rong at Art Center of Song Zhuang where thousands of talent and enthusiastic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ists cluster.

We also pride ourselves of presenting this rich gift to our homeland-China, because the exhibits in the museum are all selected from among the more than 10,000 pieces of art works we have collected during our stay in Africa over the past several dozen years, to which we have devoted our youth and most of our lifetime energy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Forty years ago, we began to learn the African language Swahili, and were later engaged in diplomatic and foreign-related work, for which we frequently traveled between China and Africa. Quite unexpectedly, this experience of ours, while enabling us to foster a profound feeling for Africa, has tied us with Makonde art—the cream of black African arts.

Makonde, a small ethnic group in Africa, has lived a natural and free life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holding its own world view and worshipping its own deities. With a limited population, though, Makonde boasts the largest number of sculpture artists in the world. The sculptures, created with enormous ardor gushing out from the artists’ blood, look bold and untrammeled and are permeated with passion for life. With their unique charm, they have conveyed to the world the spirit and myth of Africa, and exerted great and extensive influences on worldwide art circles. Makonde, the mystical ethnic group, is itself a marvelous myth, and its great artistic achievement has become a treasure house of human civilization.

Several dozen years have elapsed since we first set foot on African soil, and now we are no longer young, with our hair turning gray at the temples. But, no hardships or setbacks could dampen our enthusiasm in pursuing and treasuring all the beautiful things in the world. We believe that any excellent art of a nation must be a world treasure. We hope it will help spur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art by drawing nourishment from the superb Makonde art, which, we wish, may benefit our later generations infinitely. 

Li Songshan   Han Rong
Lifelong Honorable Curators of the African Makonde Sculpture Art Museum

February 2011 

李松山、韩蓉夫妇简介

李松山,韩蓉夫妇二人曾先后于60年代在大学学习斯瓦西里语。(Swahili.班图语系,是坦桑尼亚和肯尼亚的国语,也通用于东非各国:索马里、乌干达、马拉维、布隆迪、卢旺达、莫桑比克、刚果等,使用人口约1亿)。

几十年来,李松山、韩蓉夫妇一直活跃在中国和坦桑尼亚的文化、经济舞台上,是中国对非洲关系的见证人和参与者,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国际友好和中非文化交流事业。

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他们就从事外文翻译工作,翻译过毛泽东著作、大批政治文章、小说等文学作品,编著斯瓦西里语汉语词典。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他们先后多次被中国政府派往坦桑尼亚,参加经济援外专家组,医疗队和中国驻外文化机构的工作。

1990年,李松山、韩蓉夫妇先后辞去了公职,移居坦桑尼亚,开始了人生第二次创业,踏上了一条情系坦桑尼亚的充满探索和挑战的道路。

历经20年的坎坷曲折,他们已经成为坦桑尼亚著名的华侨企业家,非洲艺术学者和收藏家。他们在坦桑尼亚建立了“马孔德私人艺术博物馆”,收集了上万件马孔德雕塑珍品。在他们的倡导和组织下,与当地众多艺术家一起创立了“坦桑尼亚国家马孔德艺术协会”,李松山任协会会长,韩蓉任秘书长。

1997年5月他们曾应中国文化部邀请代表坦桑尼亚政府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了大型坦桑尼亚工艺美术展,之后还组织和参加过多次国际展览。

2003年6月,李松山、韩蓉夫妇向长春市人民政府捐赠了500余件非洲现代木雕精品,成立了《非洲马孔德雕塑艺术博物馆》。坦桑尼亚前总统姆卡帕为此发来贺辞,文中高度赞扬李松山和韩蓉夫妇。同年9月,李松山、韩蓉夫妇应邀出席世界雕塑大会,并发表了题为“黑非洲的精灵——浅谈马孔德雕塑艺术”的论文。

2004年12月,李松山夫妇向中国美术馆捐赠157件非洲现代木雕——马孔德木雕,使中国美术馆又增添了一批高质量的非洲艺术藏品。2005年5月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李松山,韩蓉夫妇捐赠非洲现代木雕展》。

2005年5月,李松山夫妇在北京西郊的北京印象建筑群中,创办了“非洲印象”沙龙,展示非洲奇特的艺术珍品,介绍非洲风土人情和非洲民俗文化。

2006年11月协助文化部在国家博物馆举办《从非洲走来》大型展览。

 

收藏者的话
 —— 情系黑精灵

一段艰难困苦的异国跋涉,
一次奇特快乐的文化苦旅,
几十年漫长的寻觅探究,
仅仅渴望能够靠近它的源流,
能抚摸它的质地,感悟它的神秘内涵,欣赏它的另类魅力。
——它是人类文明的艺术宝藏。
我们殷切地盼望在中国会有一批像年轻时的我们一样的青年人继续这段快乐的苦旅,这将给我们的世界带来更多的灿烂。


Introduction to Li Songshan and Han Rong

The couple, Li Songshan and Han Rong, began to learn Swahili in the 1960s. (Swahili, belonging to the Bantu language family, is spoken by about 100 million people in Africa. It is the national language of Tanzania and Kenya, and is also commonly used in such East African countries as Somali, Uganda, Malawi, Burundi, Rwanda, Mozambique and the Congo).

Over the past years, the couple has been actively engaged in Sino-Tanzanian cultural and economic exchange, dedicating the prime of their youth and enormous efforts to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friendship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ino-African relations.

Since1960s and 1670s, they began to engage in translation work and participat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Selected Works of Mao Zedong and a great volume of documents, novels and literary works. They have also participated in the compilation of Swahili-Chinese dictionaries.

Between the late 1970s and the 1980s, the couple, dispatch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first served as interpreters for China’s foreign-aid expert groups and medical teams, and later worked for a cultural institution of China stationed in Tanzania.

In 1990, the couple resigned public employment and made emigration to Tanzania, starting a new career on this foreign land, which is fraught with hardships and challenges.

After experiencing numerous twists and turns over the past 16 years, Li and Han have become eminent Chinese entrepreneurs in Tanzania, and won the fame for their in-depth study and rich collection of African artworks. They have collected more than 10,000 masterpieces of Makonda woodcarvings and established a private Makonda art museum in Tanzania. They also have initiated and organized the Tanzania National Makonda Art Association,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many local artists, and Li serving as its president and Han its secretary-general.
In May 1997, at the invitation of the Chinese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representing the Tanzanian Government, the couple held a grand exhibition of Tanzanian arts and crafts at the Beijing Working People’s Cultural Palace. After that, they sponsored and participated in a number of other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s.

In June 2003, the couple contributed to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Changchun more than 500 exquisite African modern woodcarvings, which are now collected and exhibited by the Changchun Sculpture Art Museum.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Changchun granted the couple the title as lifetime honorable curators of the museum. Former president of Tanzania sent a message of greetings, speaking highly of the couple’s lifetime devotion to the study and collection of Makonda artworks and their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ulture and art. In September the same year, the couple attended the World Sculpture Meet in Changchun at invitation, at which they delivered a paper entitled “A Brief Talk on Makonda Sculpture Art--the Spirit of Black Africa”.

In December 2004, the couple presented 157 pieces of African modern woodcarvings to the China Art Gallery, adding an array of African art treasures to it.

In May 2005, the couple opened the Africa Impression salon at the compound of Beijing Impression in the western suburbs of Beijing, hoping to show off the marvelous art and folklore of Africa and set up a platform for Chinese artists and scholars who yearn to approach African culture and arts. 

Words from Collectors
—— An insoluble bond with the Black Spirit

An experience fraught with hardships,
A peculiar yet enjoyable tough cultural journey,
Several dozen years of persistent searching and study,
Only yearn for approaching its origin, stroking its texture, sensing its innate mystery, and appreciating its unique charm.
--It’s a treasure-house of human civilization.
We ardently hope the coming of a batch of young people who will, as we did in our youth, bravely take this tough but happy journey, which, surely, will add great brilliance to humanity.

艺术档案 > 媒体+空间 > [媒体]《美术文献》2011年1期(总69期)主题词

[媒体]《美术文献》2011年1期(总69期)主题词

2011-05-22 12:09:06 来源: 艺术档案网 作者:

《美术文献》2011年1期(总69期)主题词

学术主持:崔灿灿

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当代艺术在合法化、资本化、市场化方面取得的进展离我们而去。然而,与当代艺术曾结为“盟友”而又被视作“伪军”的“实验水墨”仍面临着极其复杂、艰涩的道路,新的样式和思想以及各种挑战令人应接不暇。

新的十年所产生的特殊情境使得“水墨艺术”的生存和境遇本身更为复杂和琐碎,更难以索解和把握。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交织与共生加剧了“水墨”这一概念或主体的破裂和异化。导致这一问题的成因同样也在于:沉积于上个世纪的水墨问题依然左右着新十年,各种完全相异的文化、价值、形态在政治、经济、社会的衍变之下展开多样的碰撞、交流、汲取和排斥。而各种渗透着启蒙思想、科学实证、艺术自律、政治意识形态、身份之争、学科边界的观念与价值体系像幽灵一般,在“水墨”作品和“水墨”理论中随时登场。错置的“水墨”世界早已超出了上个世纪那些神圣的、单纯的“东-西”“传统-激进”“民族-国际”“自律-开放”等二元对立式的现代命题。

如若说上世纪的“水墨艺术”是一部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的改良史,倒不如将其理解为由“现代化”所主导的一部开放式的“观念史”。在这样一部“观念史”中,改良显然是一种无法自圆其说的、温馨的暧昧回忆。人们不难从中嗅出荡涤了百年的激进情绪,那种带有历史决定论嫌疑的口吻反复强调着“新与旧”“传统与现代”“落后与先进”的对立语式。我们可以从上世纪的一些“水墨艺术”中寻找到这种“现代性”语式和理论之下的作品,这些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追求真理的客观性,利用科学实证、普遍性及写实主义的手法;2、追求正义的自律性道德,利用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结合意识形态、道德标准所形成的前卫、批判的反映论;3、追求纯粹审美的自主性艺术,类似于“为艺术而艺术”“艺术自主”这种经典式的现代形式主义。然而,在梳理了这三种发展方向之后,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貌似异途的节点,却又具有殊途同归之处,即:植根于欧美大陆的现代性所带来的“进步”与“求新”。

即便是最为“温和”的形式主义也难免逃离“艺术自律”背后带有目的论和功利性色彩的现实诉求和政治背景,上世纪80年代初的形式启蒙,也是对社会现实主义所强制打造的形式单一化和语言固定模式的反驳。然而,在形式启蒙的别处,另一张“艺术自主”的温床滋生了90年代的寄生于传统文脉之中的“新文人画”。对于“墨戏”与“趣味”的讨论随之展开,反应最为强烈的依然是飘荡于历史之中的现实主义反映论式的前卫批判,历史的轮回在于,这种所谓的、新的“历史批判论”再次滑入与之批判对象(社会现实主义)所相同的道路。“水墨”领域依然是各种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在不同时间、空间展开的激进主义思潮和传统势力的角斗场。“依仁游艺”终归走向了“经世致用”。

讨论并不局限于“水墨艺术”内部的清理与界定,它源自于上世纪那根救亡传统的稻草“现代性”,以及将变革本身作为“强国”首要价值的心理期待。当我们将视线触及“水墨艺术”现代转型的脉络,从“美术革命”、“中国画改良”到“改造中国画”至“85新潮中国画穷途末路”、“架上结构”,这不断上演的激进主义热潮,都显露出中国传统人文主义的溃败,现代工具理性的胜出。然而,这场胜出并不意味着那些隐含着历史决定论的前进所祈求的美好图景已然展现。“水墨”现代转型所带来的弊病,依然具有和欧美同位的普遍性:“专业化 ”和“世俗化”在“水墨艺术”中的尖锐冲突;“进步”和“创新”带来的新事物使得“水墨艺术”始终处于一种倍受煎熬的纠葛与选择之中;“水墨艺术”物质属性与精神观念的深度对立和异化;传统信仰、人文价值、语言系统的全面崩塌;“水墨”技艺的丧失和其所带来的“本体”恐慌与“媒介”身份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不仅取决于中国的特殊情境和非理性的社会变革所带来白热化与极端化,它也在“水墨艺术”中演练了“现代性”自身的悲剧(同样它也构成了“现代性”的一部分)。“养虎为患”的“现代性”不断地自己反对自己的传统,自己超越自己的旧习,永不停歇地追逐,没有终极的未来。

棘手的问题总是需要解决,“现代性”内部因素的积累与生长所引起的自主变革总是不及外部理论刺激来的那么痛快。后现代主义的大船停泊于这场仍未完结现代化改造现场的码头,一种全新的理论模式被引进,似乎它成为那些阵痛的麻醉剂。“身份问题”成为“水墨艺术”重新入主“现代性”、“国际化”的机遇,“实验水墨”也在这个时候被应急式地提出。在问题提出的基础语境之中,理论家们罗列了诸多“水墨”现代转型的现状与危机,并试图以此解决“水墨艺术”在成为世界语言的进程中,在牺牲传统特征和语言系统的同时,又区别于其它艺术语言、特征的独立性。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对独特感觉、独特的观照世界方式的强调,加之“当下性”“可能性”的提出 ,“水墨艺术”因具有特殊的“身份问题”和作为“本土性的自然反应”成为一种抵御中心的边缘文明。但,对某种“实验”状态的“抽象式”鼓励,并不能从本质解决作祟于“传统”“民族”之下的人文价值和工具理性的错置与交叉, 并超越“东-西”、“中心-他者”、“本体-形态”的二元对立式的冲突问题,反而会成为被批判者的“镜像”,从而使得二元对立的结构关系更为完善、牢固。

“经世致用”的时代需求,衍生了“水墨艺术”的“媒介实验”与“语言实验”的交替性震荡,世俗的社会关怀、逻辑严密的知识验证、纷繁多样的形式翻新都是基于政治紧迫性和社会紧迫性的“专业化”推动。诚然,这是“水墨艺术”现代转型的阶段性成果,也是必然需要经历的过程,它和“坐井观天”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但如前文中所言:植根于欧美大陆的现代性所带来的“进步”与“求新”成为“水墨”延伸与攻守的初动力,而力求角逐于国际语言之中的开放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激进主义”,一种急需“自尊自强”的功利之路。永无止境的追逐和对新事物的焦虑性选择与吸纳,是否具有终极的形而上学追问价值?“水墨艺术”在经历了如此众多的改造与转向之后依然是被“当下性”绑架的工具,“再现论”的牢笼始终禁锢着其内省的深度文明建构。

观看并不仅仅依靠纯粹之眼,而是始终在衡量物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主体性”依然是“水墨艺术”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启蒙思想、科学实证、艺术自律、政治意识形态、身份之争、学科边界的观念与价值体系”都构成了观看之眼,都可以被理解为某种理论的主体性价值和形态对物的判断与描述,近百年的“水墨”现代转型都是在这双“现代”之眼所触及到的理想中开始与完成的。在这双“眼睛”之下,即时性、实用性、道德性成为“水墨”结构性张力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即便是假借“民族”之眼,脱离文化与形态的横向分类,使得“水墨”变为策略性识别的文化牌和自我认可的新衣。

从“现代之眼”开始,“水墨艺术”成为寄于“现代性”理论之下的可造之物,成为二元对立式紧张性结构关系中的一元。“后现代之眼”的出现给“水墨艺术”带来了空前的身份解放,同时也使得“水墨艺术”获得超越固有本质和绘画媒介论的陷阱。这个时候,更为广阔,甚至漫无边际的历史视野如何在横向的“民族”“边缘”等身份问题及纵向的“传统”“本质”等艺术问题上展开“实验”则是摆在理论及实践面前的核心。正是基于“实验”的可能性,我们不仅要在现有的体系之中展开工作,同样,理论的自觉意识也需要我们从理论的建构和追问做起。笔者提出一种观看方法的假想,即“水墨之眼”。它的提出,并非是将“水墨”放置于同“现代”、“后现代”相同的理论境遇和方法系统之中。“水墨”作为被后两种理论悬置或绑架的“主体”,需要获得一种“主体的解放”,即:在一定程度上“去现代”、“去后现代”,逃脱“再现论”、“二元论”的阴影,获得“主体”的自在。或者说,“水墨之眼”是在面对同一物的时候区别于“现代之眼”、“后现代之眼”的另类观看。这种观看的标准不再建立于“新与旧”、“进步与落后”、“科学与人文”、“激进与保守”、“国际与民族”等现代及后现代所解决的问题之上。它是一种观察、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

“实验”仍然作为这一观看的重要实践,它不仅是理论的自觉实验,也是实践的自觉实验。它强调一种“错置”,艺术与世界的错置,现象与现象之间的错置,它没有整一的逻辑体系,也很难被实证所推导。同时这种“错置”的也是对“试错”精神的强调,即:通过实验,哪怕是一种无用的、带有错误可能性的工作仍然持之以恒地展开。不预设步骤严密的走向终点,没有“历史决定论”的意识呼唤,也没有“进化论式”的心理期待。或者说,它更像是一种和“既时性”“实用性”“道德性”无关的工作方式。

“实验”的对象是什么,它是现象与世界之中的“空山”,是关于“什么是世界”“什么是艺术”的一种同构与错置。“空山”是援引自王维的诗句,它是一种传统自然观和宇宙观的形而上学,然而在这种形而上学遭遇今天的现实语境之时,是错置的,而不是矛盾的,没有时间与空间的概念,更像是一种念头或冥想。“错置的空山”是更为复杂和破碎的现象及体验,也是“水墨艺术”在遭遇了现代、后现代之后所显现出来的,或者说是从未离开的一种深层冲动所绵延的纯粹性与超越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