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费大为︱ 充分尊重艺术是美术馆发展的核心
  • 民生“30年大展”:宣告民间美术馆新时代
  • 各城市美术馆应建立常设的美术史陈列
  • 村级美术馆的生存法则——《Hi艺术》对话:张海涛VS冀少峰
  • 美术馆的体制究竟缺失什么
  • 法国蓬皮杜移动项目起动
  • 2012全国美术馆年会在湖北美术馆隆重召开
  • 不确定的可能性——798及周边艺术群落青年作品展
  • 行为艺术中国文献——1985-2010
  • 当代艺术与档案
  •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学术对谈︱上海站
  • 2018国际媒体建筑双年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盛大开幕
  • 广州三年展“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倒计时准备
  • 多重景观——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
  • 2023/24年度“奇森黑尔美术馆策展研究计划”报名
  • 古根海姆的“毕尔巴鄂效应”
  • 平均三天多建一座博物馆:建得起,养得好吗?
  • 卢妮︱美术馆是一个媒体
  • 今日美术馆的昨日、今夕与未来
  • 宋庄美术馆展览作品征集
  • [视频]3D全景看展览:2011第七届中国·宋庄文化艺术节
  • [视频]3D全景看展览:虚实同源 - 2011新媒体艺术年展
  • 学术讲座第六场(查常平主讲)- 后现代之后:来临中的另现代
  • 古根海姆的亚洲念想
  • 王璜生用二十年美术馆生涯谱写的一本“馆长经”
  • 昊美术馆新人事任命
  • [现场]“我要永远和你在一起”林菁菁个展&“原作重现”倪再沁个展
  • 专访UCCA薛梅︱自信背后,是舍我其谁的气节
  • 美术馆如何建立影像艺术收藏?
  • HOW 三年展览项目︱www和中国新媒体艺术三十年
  • 学术讲座第五讲:行为艺术与行为艺术节
  • 今日美术馆新馆长谢素贞女士上任
  • 外滩美术馆馆长弗洛乔:美术馆不做空洞的盒子
  • 天干物躁:苏非舒物主义诗歌现场(宋庄站)
  • 数字美术馆——艺术发展的新趋势
  • [展讯]“我要永远和你在一起”林菁菁个展&“原作重现”倪再沁个展
  • 纽约,身在历史何处?——MoMA PS1“大纽约”五年展归来
  • 全国美术馆发展扶持计划 项目申报工作正式启动
  • 八零后艺术档案(一)张海涛访谈
  • 回顾︱SHM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
  • 阿布扎比古根海姆美术馆项目搁浅
  • “美术馆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
  • 宋庄讲座系列“第六讲”:新媒体艺术家的身体思考
  • 宋庄文化艺术节学术讲座第三讲(鲍昆主讲)、第四讲(王瑞芸主讲)
  • 民生美术馆北京 女性艺术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女性艺术 > [北京]“女红绣事”艺术展

    [北京]“女红绣事”艺术展

    2011-10-13 12:22:48 来源: 艺术档案网 作者:廖雯

      

    展览名称:“女红绣事”艺术展  
    策 划 人:廖雯 
    参展艺术家:杜婕,许静宇,周丽,邬金梅,杨帆,吴雪,谭洁,吴修玲,苏亚碧,王钰清,刘路云
    主办单位:北京宋庄艺术发展基金会      北京艺术110空间
    开幕时间:2011年10月14日下午4点
    展览时间:2011年10月14日—2011年12月14日
    展览地点:北京艺术110空间(宋庄美术馆西侧)


    勤针快线,指手寸心──“女红”对女性艺术表达的意义
    廖雯

    女红,就是针线活(包括刺绣、编织、缝纫种种)。在所有的手工劳作中,“针线活”被视为“女性范畴”是最无庸置疑的。女红不仅是传统女性生活的重要部分,很多时候还被作为择妻标准(所谓德、言、容、工的“工”),甚至作为功绩得到认可,所以也叫“女工”,或“女功”。总而言之,“女红”几乎是传统女性被公开认可的唯一“功业”。

    女红,在传统女性的教养中被高度重视,无论是皇家、官宦、书香、商贾,还是普通家庭中的女子,女红都是“必修”的。清代有两本记录女性才艺的专著,一本是厉鹗的《玉台书史》,一本是汤漱玉的《玉台画史》,从历代画史、画论、笔记以及其他史料中,辑录了两百多个(书评说这个数目可能只是实际上的一小部分),为我们了解传统女性的“才艺”提供了重要线索。其一,艺术技能训练作为传统女性的教养是颇流行的,被录的只是很少一些。其二,很多女性从经史、辞赋、文章,到书画、歌舞、音律,都显示出特殊的才能,一个人往往同时精通几样,用现在的话说是“多才多艺”。

    其三,是讨论“女红”问题特别值得注意的,即便有机会接触和掌握琴棋书画等技能的“闺秀”,其他训练也往往与“女红”并提,甚至作为女红之余的“副业”。比如“蔡国的长公主,聪慧有悟性,六岁就能弄笔书画,也喜好绣花女红类的事物” (《范太史集》);“殳(音书)默,九岁能作诗,刺绣剪裁,没有不精妙的,还会写小楷,临摹画李龙眠白描大士” (《檇(音最,古地名)李诗系》);“李夫人自叙说:我丈夫双井公,把兰花比作君子,父亲东野翁很喜爱兰花,我也很喜爱兰花,每每作女红的闲暇,试着画画兰花,自己为闺房的玩事增添些乐趣” (王恽《秋涧集》),诸如此类的记录法,在少得可怜的女性才艺记载中占得比重却很大,可见具有普遍意义。

    更重要的是,掌握艺术技能,是不是就能以此技能进行具有艺术意义的情感表达,即我们现在口口声声说的“艺术创作”,这个问题,即便对没有社会制约,艺术技能更加多样的现代艺术家,恐怕也是个难题。在此,我们且先搁置被后世划归“高级”、不单是“女性”的绘画技能,只讨论原本作为实用、装饰、工艺、女性范畴的“女红”类技能,对于情感表达的意义。

    有首家喻户晓的古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把“盼归”的感情,密密地缝进游子的衣衫中。此外,民间以绣荷包、缝衣衫,做鞋等针线传情,也有很深厚的传统,但这只是一种半被动的“习惯”模式,与主动的、个性的“艺术表达”有本质不同。

    “女红”中最接近绘画的就是刺绣,中国大约两千多年前就有刺绣,至少自汉代以来刺绣就被称为“闺中绝艺”。绘画的刺绣自古就被认为有相通之处,《周礼述注》说,“凡是绣,也需要画了以后再刺,所以绘画和刺绣这两种工艺是共同的职业。”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里有个经典的“三绝”故事,说“吴王的赵夫人,是丞相赵远的妹妹,书画画得很好,巧妙无双,还能在手指间用彩色丝线织出龙凤图案的锦缎,在宫中号称为‘机绝’。孙权曾经感叹,魏蜀还没有征平,想找个画得好的人画一张山川地形图,夫人于是进献了她画的《江湖九州山川气势图》。夫人又在一方丝帛上,绣了五岳列国的地形图。当时的人号称为‘针绝’。又用胶续丝发做轻薄的帘幔,号称为‘丝绝’”。宋代开始出现了纯观赏性的绣品,即后来所谓的“画绣”。喜欢书画的宋徽宗不仅设立了画院,还专门设立了“绣院”,强调刺绣的绘画性和专业性,使得绘画的刺绣有更多机会相互转用。宋代以临摹花鸟画为主的绘画性刺绣作品,也应多出自闺秀之手,当时最著名的就是宋克柔。后来一些书画和刺绣都擅长的女性,把两者更紧密地结合一体,甚至索性以针代笔。明代女画家邢慈静的大士像有些是画的,有些就是以发丝绣成的。明代晚期顾名世家族女眷的“顾绣”更是“画绣”的典范,尤其是顾家的孙媳韩希孟,将绘画和刺绣融为一体,画了绣,绣了又以画补充,不仅绣花鸟还绣前人的山水名画,并仿照绘画的模式,每页都绣上“韩氏女红”的印。清代文华殿大学士于敏中之女、衍圣公孔宪培之妻于氏,礼部尚书裘曰修之母王氏、大学士蒋溥之妻王氏、女画家恽冰等都有画绣作品传世,而没有作者名字的画绣则更多。清末民国,摄影和西洋油画传入中国,沈寿创造的“仿真绣”,可以以摄影和油画为稿,达到逼真的效果。这些“绣品”,虽然逼近绘画,工艺成就也非常高,但从根本上还是绘画的“附属品”,也不能成为独立的“艺术表达”。

    真正把“女红”用作女性的、个人的艺术表达,还是当代艺术观念下的产物。

    1990年代,我在对西方女性艺术的研究中发现,西方女性艺术家曾经把传统女性的缝、绣编织等“女性手工”因素,作为女性主义“策略”,引入艺术表达,以此打破西方艺术所谓“高级(精神、男性)”、“低级(手工、女性)”的传统艺术界定,开拓当代艺术语言的可能性和生命力,其中不乏优秀作品,在艺术史上也很有影响。

    同是借用传统的女红方式,当代艺术中的中国女性艺术家则显得更为纯粹,她们几乎是直接以“针线”与心手对应,类似传统水墨与心手相应,持续不断,在繁复的手工过程中,把情感即时地释放和凝结到“作品”中。很多女性包括我自己,都有一种非常熟悉的经验,心里的感觉往往千头万绪,难描难状,难理难解,而手中一旦触摸到类似女红的手工劳作,心就平静下来。我与女艺术家接触的十几年间,每个人的心境虽然各有不同,但体验方式往往是非写实的、无秩序、无规律、无时空、支离破碎、重重叠叠的。女性心理与手工劳作之间的对应关系,女红方式对这种情绪“状态”表达的意义,是我一直迷恋的,近二十年间也通过展览、讲座和文章,从不同角度做过探讨。这个展览是我和一些女性艺术家一起,探讨“女红”对女性艺术表达意义的结果。

    2011-10-5于宋庄小堡 

    参展艺术家作品

    03 苏亚碧  《衣服》 布面油画 丝线  2011

    02 杨帆  海港之夜(三联之二) 绒布、绣线、服装辅料 40x50cm  2011

    02 杨帆  我爱鲸鱼之三 丝绒上刺绣 40×50cm   2007

    02 杨帆 梅  绒布、刺绣、丙烯  145X35CM   2009年

    01 杜婕  针线与布2号 材料亚麻布 绣花线 绣花针 13075厘米 2011年

    04 许静宇  沙发和EO 装置 EO 40×40×40cm 沙发 100×100×90cm 2011

    04 许静宇  沙发和EO 装置 EO 60×55×50cm 沙发 180×88×70cm 2011

    05 吴雪  粉色包围之《回忆》 竹车、毛线  120×80cm 2010

     

    05 吴雪  粉色包围之《自由飞翔》 毛线、玩偶、鸟笼 70cm 2011

    05 吴雪 粉色包围之《甜蜜的伤害》 毛线、玻璃、奶瓶  30cm 2011

    06 王钰清  日记1  布上刺绣  30×40cm  2011

    06 王钰清  小白  布料  5×7m  2010副本

     

    07 周丽  相缝-两个日式漆盒(图1)

     07 周丽  两个日式漆盒  70x70cm 布面丙烯,墨  2010

     

    07 周丽  相缝-两个日式漆盒(图2)

    08 谭洁  崔健 丙烯刺绣 40.5x50.5cm  2011

    08 谭洁  回力鞋  刺绣 40.5x50.5cm  2011

    09 刘路云  邓丽君的歌——但愿人长久50x60cm综合材料2011.7.

    09 刘路云  邓丽君的歌——酒醉的探戈40x50cm2011.3

    10 邬金梅  《五星系列》作品12号 50x60cm  2010年副本

    10 邬金梅  《五星系列》作品13号 40x50cm 2010年副本

    11 吴修玲  舞台  布、填充棉等  单个高25-40cm 2008

    11 吴修玲 致敬杜马斯  布、填充棉、珠子  130×100cm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