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元素”仍处被支配阶段
搜狐文化:前一阵成都双年展的当代艺术展吕澎先生以“溪山清远”作为主题,张晓刚的《红梅》打破大众对他作品的视觉习惯,运用传统因素对艺术创作方式进行了新的探求。当代艺术从19世纪末开始,经过漫长的西学过程,到现在开始重新对传统文化的审视与精神气质的回顾,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又一个新阶段?是不是有点类似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对希腊罗马艺术的重新审视?
易英:不能这么说吧,近十年来中国的艺术出现一个变化,采用中国的元素比较多。80年代受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90年代中国尤其在经济、文化进入全球化的体系里面。在全球化的体系里面我们看到大量的中国元素这样一个变化,很多人认为是艺术发展的一个积极的现象。其实不是的,其实在全球化的分工里面我们是被支配的。中国没有全球话语主导权,而是中国的中国文化,第三世界国家的第三世界国家文化,而西方国家们占主导,他们叫全球文化。这反映出中国在目前的文化格局里面,既不能超越传统文化,又不能超越西方的主流文化,但这个情况比较复杂也存在很多争议。就好像全球的经济一样西方还在制定游戏规则,中国只能按照他们的游戏规则来进行经济活动,从来都是他们对我们进行施压。
搜狐文化:就像当时美国的波普艺术?
易英:对,像前一阵人民币升值、说我们盗窃他们的科学技术等,他们都是压着我们,很难超越。只有哪一天中国超越了他们,这个时候才会觉得中国元素是最重要的。
当代艺术仍以“西方模式”发展
搜狐文化:但是现在一些外媒也开始认同中国当代艺术家,也出现一些好的评价。
易英:一共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从90年代以来对中国某些艺术的扶持,像张晓刚、方力钧等,这类艺术他们是一直扶持的。另外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刚才提到的中国元素等,这样的东西还是引起西方的关注,因为在中国的发展中与西方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而且中国在某一方面比如说经济还是有优势和长处。这样引起西方对中国不仅是文化包括政治和经济的关注甚至是研究。有人已经提出“中国模式”的问题,现在还是以“西方模式”发展的,是不是会有另外一种以中国模式为主体,还是有很多研究和很多说法,批判的也有、否定的也有。所以还是在一个发展过程当中不能急于做出结论,关键是要看见现象背后的问题。
中国元素压倒中国现实
易英:比如说刚才提到的中国元素,这不是说中国的文化在强势的崛起,而是可能会介入西方全球化的这种限制。
搜狐文化:为什么说会介入西方的全球化限制?
易英:只有制造中国的产品,才能进入西方的全球化格局,但是美国人要想进入中国的市场从来都是按照他们的意志,他们不要迎合我们,我们一直在迎合他们。像中国一些传统的东西拿到西方可能也有一定的市场,但是我们有没有一种领先于世界的文化呢?我们所谓的中国元素全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中国现在的文化。所以今天讨论会上我提了一个概念:我们是用中国元素来压倒了中国现实,我们的艺术家不关注我们的现实,老去寻找传统文化符号,地方文化符号,用这些东西来做为艺术。其实最重要的是我们得现实,艺术与现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