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媒体+空间 > 《画刊》 2020年第10期新刊速览

《画刊》 2020年第10期新刊速览

2020-11-04 21:29:33.235 来源: 画刊杂志 作者:《画刊》杂志社

 

本期导读

▐  2020《画刊》封面计划 2020 ART MONTHLY COVER PROJECT

隔离期间心情沮丧压抑,想得多做得少,空间静止时间拉长了,就是一个字:慢!我想就用这期封面来呈现今年疫情期间阅读中的点滴思考吧。阅读就是一个拣尽寒枝的过程,是漫长的等待,尤其在早春的书房里看到了刚逝去的德国老友曼弗雷德•施耐肯伯格教授(Prof. Dr. Manfred Schneckenburger)的文章,特别地感动,这是一种伤感的记忆,我想以此次封面来特别地纪念他,纪念我们的友谊。(张小涛)

燃烧的尘埃……
Burning Dust……
张小涛(Zhang Xiaotao)

灵与肉的谱系:张小涛访谈
The Genealogy of Spirit and Flesh: Interview with Zhang Xiaotao
孟尧(Meng Yao)、张小涛(Zhang Xiaotao)


▐ 特稿 FEATURES

媒介创造与本体穿越:中国机器人艺术
Media Creation and Ontology Transit: Chinese Robot Art

机器人艺术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被称为动态雕塑,即机器人绘画、机器人雕塑,之后机器人艺术还包括机器人多媒体表演、机器人舞蹈、机器人评论家。然而我更侧重关注借用机器人行为、装置表达现实中艺术家切身的生存、生命感受,对未来的预见和对历史的新的诠释。

如果说运用智能机器人创作脱离了艺术家的灵魂,这是一种极大的误区。自从现成品艺术出现,当代艺术开始更关注于艺术家的观念感受而非只是形式语言的美学表达,何况机器人可以与观众心灵沟通,做到艺术家、机器人和观众的三位一体。这次特稿邀请的一部分艺术家的实践多借用人形机器的符号表达对未来认知和预设[如高峰、林万山、苏永健、01 小组(梁链喜+陈荣彬)的作品];也有艺术家的创作脉络是借机器生物以拟人化或人机合一的语言方式,表达自我生存的体悟和生命寓言性(如费俊、郑达、邱宇、邓碧文、王成良的作品)。因此,机器人艺术必然存有技术的人文情感和温度。(张海涛,本期特稿策划人)


“机器选择”时代的人类
Human Beings Under the Era of "Machine Selection"

苏永健(Su Yongjian)

(机器/机器人)语义符号在个人艺术表现中的隐喻与思考
(Machine/Robot) Metaphor and Thinking of Semantic Symbols in Personal Artistic Expression

王成良(Wang Chengliang)

自主性的智能化艺术
Autonomous Intelligent Art

郑达(Zheng Da)

进化与失控:在跨学科的语境下研究传统、关注现实及思考未来
Evolution and Loss of Control: Studying Tradition, Paying Attention to Reality and Thinking about the Future in an Interdisciplinary Context

邓碧文(Deng Biwen)

人工智能技术在艺术与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Innovativ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n Art and Design

高峰(Gao Feng)

玩闹的机器、镜中的意识与不可见的“歌声”
The Playing Machine, the Consciousness in the Mirror and the Invisible "Song"

邱宇(Qiu Yu)

为了不知其位置的彗星
For the Comet Which the Location is Unknown

林万山(Lin Wanshan)

碎片化时代的超链接
Hyperlinks in the Era of Fragmentation

费俊(Fei Jun)

如何重新定义“人”:《机体之殇》带来的启示
How to Redefine "Human Being": the Enlightenment from Mourning the Cybernetic Self

01小组(梁链喜+陈荣彬)[01 Team(Liang Lianxi+Chen Rongbin)


▐ 现场  LIVE

永远有多远:带着“当代的目光”看历史
The Shape of Immortality: Look at History with "Contemporary Eyesight"
孟尧(Meng Yao)、许潇笑(Xu Xiaoxiao)


▐ 策展手记 CURATING SCRIPTS

“沣水研究计划”策展手记
Curation Script of “Feng River Research Plan”
杨西(Yang Xi)


▐ 行业研究  INDUSTRY STUDY

在双年展的废墟上?
On the Biennale’s Ruins?

[意]马可·巴拉瓦莱(Marco Baravalle)著,印帅 译(Translated By Yin Shuai)

双年展作为城市沙漠中的绿洲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种新自由主义的目光所决定的,这种目光几乎认可了企业主体的全部权力,却否认了公民社会的权力;一种拒绝承认威尼斯仍然能够表达社会运动、自我组织和反抗生活形式的凝视。(巴拉瓦莱)

2019年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军械库场景,摄影:Irene Fanizza


▐ 观念 CONCEPT

傅中望的关系艺术
Fu Zhongwang's Relationship Art
黄立平(Huang Liping)


▐ 艺术史论 HISTORY & THEORY

这不是艺术博物馆(一)
This is Not a Museum of Art (I)
[美]道格拉斯•克林普(Douglas Crimp)著,汤益明 译(Translated By Tang Yiming)


▐ 专 栏   COLUMNS

入目三分半 Watch 3.5 Inch Deeper
修拉画中的“视网膜树”
"Retina Tree" in Seurat's Paintings
杨小彦(Yang Xiaoyan)

映验场 EX-CINEMA
词源与词义,及其不充分辩析:读邱志杰《科技艺术的概念》笔记

Etymology and Meaning of Words, and Their Inadequate Analysis: Notes of Reading Qiu Zhijie's Concept of Science Technology Arts
曹恺(Cao Kai)
邱志杰的《科技艺术的概念》虽然是一篇口语漫谈性质的网络推文,却是满满的“干货”,其价值要远远超过那些引经据典却不知所云的核心期刊学术论文。至少在最近几年中,依旧会是一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工具文本。诚然,基于个人立场、个人视野,文中提及的许多概念,既有令人称道的说法,也有一些可以打问号、可以再探讨的地方。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把一些思考和感悟随手记录于侧。我个人的这篇笔记,也许可以呈现从另一个角度上的思考,更多是期待抛砖引玉而引发的共鸣。(曹恺)

图像即历史 Image As History
枯木与竹为何同画:从传苏轼《木石图》看墨竹题材中的仙道观念(下)
Why Withered Trees and Bamboo are Painted Together:Considering the Concept of Daoist Immortals in Subject Matter of Ink Bamboo, as Seen through the “Mu Shi Tu (Whithered Tree and Rocks)” Attributed to Su Shi(II)

谈晟广(Tan Shengguang)


目录  CONTENTS

06  展 讯  EXHIBITIONS AND EVENTS

12  2020《画刊》封面计划 2020 ART MONTHLY COVER PROJECT

12  燃烧的尘埃…… /张小涛

14  灵与肉的谱系:张小涛访谈 /孟尧、张小涛

18  特 稿  FEATURES

18  媒介创造与本体穿越:中国机器人艺术(策划人:张海涛)

20  “机器选择”时代的人类/ 苏永健

23  (机器/机器人)语义符号在个人艺术表现中的隐喻与思考/王成良

26  自主性的智能化艺术/郑达

29  进化与失控:在跨学科的语境下研究传统、关注现实及思考未来/邓碧文

32  人工智能技术在艺术与设计中的创新应用/高峰

35  玩闹的机器、镜中的意识与不可见的“歌声”/邱宇

38  为了不知其位置的彗星/林万山

41  碎片化时代的超链接/费俊

44  如何重新定义“人”:《机体之殇》带来的启示/01小组(梁链喜+陈荣彬)

47   现  场  LIVE

47 永远有多远:带着“当代的目光”看历史 /孟尧、许潇笑

51  策展手记  CURATING SCRIPTS

51  “沣水研究计划”策展手记 / 杨西

55  行业研究  INDUSTRY STUDY

55 在双年展的废墟上? / [意]马可•巴拉瓦莱,印帅 译

59  观 念 CONCEPT

59  傅中望的关系艺术 / 黄立平

62  艺术史论 HISTORY & THEORY

62  这不是艺术博物馆(一) /[美]道格拉斯•克林普,汤益明 译

66 专 栏  COLUMNS

66  入目三分半

    修拉画中的“视网膜树” / 杨小彦

69  映验场

   词源与词义,及其不充分辩析:读邱志杰《科技艺术的概念》笔记 / 曹恺

75  图像即历史

      枯木与竹为何同画:从传苏轼《木石图》看墨竹题材中的仙道观念(下) / 谈晟广


封面:张小涛作品

P5 王心耀作品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艺术档案 > 艺术财经 > 后疫情时代艺术重燃,如何看待ART021艺博会的交易踊跃

后疫情时代艺术重燃,如何看待ART021艺博会的交易踊跃

2020-11-15 00:49:46.647 来源: scope艺术客 作者:石皓


在人们被疫情所困的大半年里,当代艺术经历了一次悄无声息的潜伏,此时,在上海“重燃”。艺术的抚慰,让人们有了久违的温暖与希望。随着第七届西岸艺术博览会、上海艺术双年展、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拉开序幕,第八届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也在11月12日迎来首日的实体博览会藏家预览VIP专场,引爆上海11月以来当代艺术的黄金潮。而本届021艺博会期间活跃的成交,让人们对艺术市场的未来有了更多期待。与此同时,这一现象又在释放怎样的供需信号,同样值得市场关注与探讨。

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在上海已经拥有8年的品牌影响力,在画廊业深耕的这些年,一直保持着与国内画廊的积极互动,同时引进大量海外画廊,始终以国际化视野与较高的艺术水准为出发点,同时以艺术与时尚跨界的思维,让国内画廊结合本土化特色,在西方当代艺术融合与冲突中,实现画廊业在中国的繁荣与进步。

2.webp.jpg

▲ART021论坛现场


在充满挑战与不确定的2020年,疫情引发全球格局的改变,艺术也面临着重新洗牌,首先在实体展览的优势催动下,线上展览成为技术创新模式在展陈方式上的改变,同时,观众审美与欣赏角度的转移,也给未来的画廊业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

今年的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主要汇聚来自18个国家、43个城市的114家顶尖画廊参展,其中有超过20家画廊首次参展。在众多参展画廊中,超过60%的画廊来自欧洲、美洲、东亚及中东等海外市场,将近80%的画廊在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设有展览空间。包括新晋势力的画廊也涉及到绘画、雕塑和摄影等多元作品,通过不同形式,在展览空间中实现最强化的内容冲击力。

此次艺博会的联合创始人包一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疫情影响下,画廊纷纷转到线上,从展览设计、作品预览以及销售环节,已经逐渐形成画廊线上业务发展需求,显示了画廊非常强的生命力。从首场的关注度、人流量与预售环节来讲,能看出人们在疫情之后的爆发式消费欲望,这说明上海有着非常大的市场潜力。

3.webp.jpg

▲往届ART021艺博会现场


在本届艺博会现场,虽然画廊展位较去年有所减少,但是强大的作品内容、高热度观众的打卡率以及作品成交率来看,比往年高出不少。这得到了参展画廊主们的一致认可,看好当代艺术在上海的发展。

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负责人夏季风表示:“聚集在北京的画廊,近年来越来越冷清,画廊业阵地开始发生转移。上海自贸区在政府的扶持下,画廊产业开始逐渐繁荣起来。上海将着力打造当代艺术产业与上海经济一体化的融合,呈现现代化、国际化的上海文化格局。”

4.webp.jpg

艺术家作品成交率高

开场2小时,有单家画廊售出80%的作品

在上海展览中心的入口处,很早就排起长队,观众们期待着与这次艺博会上的精彩亮点相遇。上海每年的艺博会,一般都集中在11月左右,这几乎已形成共识,上海浓厚的艺术氛围不仅吸引了很多专业观众、藏家以及艺术家,也被海外的众多画廊所关注。

在参展的100多家画廊中,卓纳画廊、白立方、高古轩、贝浩登等实力画廊,都带来重量级艺术家的作品。卓纳画廊一直活跃在一级二级艺术市场,在纽约、伦敦、巴黎都有自己的画廊,这次参展的艺术家达到17位。这次最贵的作品是吕克·图伊曼斯的《约翰罗宾逊》,在艺博会开场即被售出;同时售出的还有6位艺术家的15件作品。贝浩登也带来一些炙手可热的当红艺术家作品,开场便成交了近三分之一。

5.webp.jpg

本土画廊也不容小觑,有着近20年历史的香格纳画廊,也捷报频出。首先,展位上最贵的作品余友涵《2018-9-3,2018》,价格在280万,很快售出。当时售出的还有最近正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的张恩利新作。位于北京798的艺·凯旋画廊,带来了从重量级艺术家朱德群、方立钧到年轻艺术家许宏翔、张凯等人的作品,也在当天就售出10余件之多。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带来20位艺术家的作品,在首场当日就售出80%。夏季风表示:“我们明天再换一批新的作品,021上的成交率和销售情况,真的非常好。”

亚洲艺术中心与其它画廊不同,他们有稳定的渠道以及众多藏家客户的购买力。从预售与预定情况看,主要以来自一线城市的藏家为主,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陈淑霞《穿行》30多万《束光》7万(已经售出),日本艺术家山口历三件作品(已经售出)李真《万壑争空·亢一号》(已经售出),同时售出的还有沈勤、小林敬生、杭春晖的作品。

千高原艺术空间代理了庞茂琨的新作,此次也有展出并有部分售出。可喜的是,此次开场不到2小时,就已经售出了80%的作品。战绩同时显著的还有北京偏锋画廊、北京公社、北京三远当代艺术中心、上海华氏画廊、上海仁庐等。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仁庐带来了厉槟源大型装置作品《谎言》,300支剑穿舌刺入墙体,密密麻麻一大片,吸引大量观众围观。据上海仁庐负责人介绍,这件装置作品整体对外出售,总价80万,主要面向机构;也有带底座的单件作品,价格在1.5万左右,据了解,单件作品目前已有良好的售出记录。

凯撒·贝塞什(亚洲)艺术中心带来姜吉安、徐累、蒋志、马灵丽、徐小鼎、杨宇、瓦利里·诺塞、波诺瓦·巴塞特、利维奥·贝尼戴提等艺术家的力作,成交情况也不错,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开场前两天,部分作品就有多位藏家竞购,期间,也结识了不少新晋藏家,年龄不等,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当代艺术作品的喜爱,以及想深入了解艺术市场的强烈愿望。

目前,画廊的成交与预售数据还在持续更新,正如此次艺博会联合创始人包一峰所说,“我们很难真正估计成交的总金额,因为涉及到的情况比较多,也很复杂。比如,有的画廊现场直接售出,也有藏家与画廊在线下跟进预定的,线下与画廊、与艺术家再沟通的情况也比较多,还有跟其它博览会有进一步合作关系的,也无从考据,成交周期从时间上拉得会比较长。”


6.webp.jpg


23家新晋画廊首次参展

画廊趋向重点打造艺博会“艺术家个展”

23家新晋画廊首次参展成为此次艺博会的亮点,而这些参展画廊主要以本地的新画廊为主,且非常活跃,同样让观众眼前一亮。像南京逸空间带来了卞少之个人项目《触》,飘逸的线条,可爱的章鱼、蝴蝶、鹅等动物形象,轻快而色彩亮丽,充满了青春之感;壹艺术画廊是上海本地画廊,这次带来郭孟浩、陈俊江两人的双人展。郭孟浩作品《蛙玩临》,涂鸦式的青蛙带着一种玩世意味的人生态度,对书法以及水墨的解构,具有一种人生哲学的味道。陈俊江同样在绘画中探索一种虚拟时代对文化传统的解读,《头部就是全部》呈现了强烈的色彩形象,用布面作为综合材料,充满了调侃的趣味。

近年来博览会以个展作为线索展开,已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据包一峰介绍,对于一个画廊来讲,在博览会上做个展是非常有挑战性的。而能成功举办个展,则说明了艺术家无论是从知名度、艺术成就、作品销售上来讲,都已经得到了画廊、藏家的认可。

白立方作为老牌画廊,以艺术家个展作为单元,带来了秦一峰个展”负影”,这是2019年9月在香港白立方个展“负读·读负”的延续。另一件近期作品《三联》,主要是三张图像拍摄在同一件明代素工平头案所得,图像在其中被不断压缩,空间感与立体感被挤压,器物的物质性被消解,形成了一种“负影”之美。

国际知名画廊高古轩同样以艺术家个展展开,此次带来艺术家贾蔼力的个展,共展出12件作品。其中包括最新作《带你一起上雪山》,已售出。常青画廊带来艺术家陈箴的装置作品。

此外,本届艺博会共有17家品牌入驻,其中有保时捷中国、迪奥、宇舶表、法儿曼、红蜻蜓、芬迪、银联国际等,将艺术与商业、艺术与时尚有机结合。保时捷中国发起了“愈”见新境——保时捷公共艺术疗愈项目;迪奥推出了DIOR LADY ART#5——艺术家限量合作系列,来自全球的艺术家参与LADY DIOR手袋设计,其中宋冬依据木质窗户的灵感,大胆参与设计了两款手袋包;轩尼诗百乐廷皇禧与艺术家丁乙合作,也为艺术与商业品牌增添了高贵与不凡的气质。

(本文关于画廊销售情况的数据为不完全统计)


观点

艺术资产在危机中表现出良好的抗风险能力

艺术不仅凝聚着创造力与想象力,它在个人与企业资产配置中也发挥着丰富投资组合和抵御通胀的重要作用。艺博会期间发布了《2020中国艺术财富白皮书》,来自艺术投资和收藏领域的嘉宾们现场就“后疫情时代下的艺术财富管理”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为潜在客户提供了有价值的洞见。

嘉宾们认为,艺术品具有价值的多维性,艺术市场就是另类投资中一个重要的门类。相比其他传统门类的投资组合,艺术品具有与股市及其他金融商品相互补的特性,是有效的结构性金融产品。与股票相比,艺术品市场价格相对稳定,这一点,在经济大幅波动时表现尤其突出。艺术资产在危机中表现出良好的抗风险能力。

同时,中国的新经济、新动能推动着新富人群体的快速崛起。高净值群体多样性的扩大刺激艺术生活方式的普及,体验经济与家庭精神消费日益蓬勃。在投资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构建成熟艺术品投资理念与养成良好的美学氛围同样重要。如果艺术品对于丰富资产配置和抵御通胀的优势能被更充分地认知,将有机会打开艺术与金融、艺术与财富管理融合的新契机,使艺术品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感性地开始+理性地学习

一说到艺术圈,往往觉得很小众、很神秘。再说到买艺术品,就会想到需要大笔资金。如何让艺术走进大众呢?在另一场关于“艺术品投资、收藏与消费”主题的论坛中,艺术经济学者韩江鹤通过与嘉宾的互动,梳理着针对主题的思考逻辑:艺术品的投资=收藏=消费,需要大家“感性地开始+理性地学习”。


声音

李裕君(资深策展人):

在全球“疫情”仍不容乐观的情况下,Art021,包括上海西岸艺博会能成功举办,不论从参展机构的规模,还是从近两天的成交量来看,都应该为主办方、参展机构和藏家们点赞!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的当代艺术市场或许正在呈现一次有力井喷的景象。


刘焘(上海德玉堂画廊老板):

我们在‌‌第一个小时就卖出了差不多一半的作品。上海的艺术市场,真的非常好,新的美术馆,特别是私人美术馆的建立,以及这些博览会,对市场的推动很大。


孙雯欣(自媒体专业观众):

021艺博会是一个当代艺术展,水准不错,感觉基本上和艺术相关的人都会过来。我是做艺术类媒体的,当然不想错过。


倪安琪/耿翔(专业观众):

我们俩是搞艺术的,因为刚刚回国,就想过来看看国内的艺术家和艺术市场情况、各个画廊和美术馆的偏好,以及拍卖会领域‌‌对于什么样的作品‌‌比较‌‌感兴趣,再有,就是想调研一下大众的接纳性。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