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个案+新青年 > 新青年 > 许毅博(Xu YiBo)

许毅博(Xu YiBo)

2020-08-04 21:17:23.447 来源: artda.cn 艺术档案 作者:许毅博

许毅博(Xu YiBo)

简历

许毅博,跨媒体艺术家

现任教于于鲁迅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系

2018 韩国京畿大学·国际媒体艺术,博士在读

2017 美国纽约艾尔弗雷德艺术与设计学院,艺术硕士

2015 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媒体装置雕塑研究,文学硕士

2010 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文学学士


获奖情况

葡萄牙Hangar Triangle Network驻地奖,里斯本

Artcloud 2019中国SAP艺术大奖,深圳

2019“废托邦”IART青年艺术计划“一等奖”,重庆

第七届“明天雕塑奖”入围奖,重庆

2019“王示廓奖”入围今日中国当代艺术青年艺术家,北京

2019武隆懒坝大地艺术奖,重庆

第二届“光与生活”艺术设计大赛“一等奖”,沈阳


代表个展

主题个展《自愈功能》

Robert.C特纳美术馆,美国纽约


群展

机器·人·艺术·时代,华·美术馆,深圳

葡萄牙Hangar Triangle Network驻地项目国际会议,里斯本

第二届“行走的视觉”上海国际数字视觉展,上海

第二届安仁双年展——“共同的神话”,成都

第七届“明天雕塑奖”获奖展,重庆

“时间开始了”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乌镇

“王式廓艺术基金”今日中国当代艺术青年家国际驻留项目,北京

第二届“后生命”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北京

“不同”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大同

“废托邦”IART青年艺术计划媒体艺术展,重庆

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展,重庆

今日美术馆 In Art 未来馆项目,北京

韩国光州数字媒体艺术展,光州

“广维交互”科技驱动下的媒体艺术展,广东

中国(西安)青年实验艺术展,西安

常青藤计划“永生市”媒体艺术展,天津

“在路上On the road”中国青年艺术家(媒体艺术)作品提名展,深圳

中央美术学院第三届“教学相长”实验艺术大会文献展,北京


艺术家作品

《透明社会》系列


《那一缕光》

▼ 

28.webp.jpg


6.webp.jpg

▲《透明社会:那一缕光》 交互智能装置

150cm×60cm×300cm

2019

我们正在失去保有隐私的权利。而对于弱势群体盲人来说,世界既复杂悲情又单纯可信。单纯可信是因为他们不像健全人一样过度依赖当下的人工智能社会,且尚未被裹挟绑架,反而保有自身的独立性,作品正是通过将“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世上有了光”的盲文转换成使机械装置发声的转轴凸点,通过这些类似于八音盒原理的凸起拨动拨片,拨片前端的“书写”装置不断将墨迹残留在白色的纸面材料上并反复叠压描画。装置上端的光源感应器对纸面的黑白进行数字化处理后,最终输出声音。这种无秩序的原始噪音是一种原发性规则所建立的秩序,是由“不可见”到“可感知”的转换,也是盲人群体自然生活与人工智能时代生活所形成的思辨,更是这个时代极具诗意性的歌声。

视频︱许毅博《透明社会·那一缕光》

 

《下一刻》



5.gif



视频︱许毅博《透明社会·下一刻》

作品说明

数字时代,人生活在相对真实中,“愉快”的行走在被数字信息所拼凑的坦途上。我们悄悄在社交媒体中品味他人喜怒哀乐的同时,自己的生活也在被他人咀嚼。这个时代我们又似乎是可以掌控万物的神,却也被万物掌控。这是一种永无休止的博弈,也是被数字时代所营造的奇异景观。

29.webp1.jpg

▲ 《透明社会:下一刻》沉浸式影像装置,成都展览现场,2019年

作品以观众可以步入的房间为主空间(第一空间),在对立墙体上设置了 “凹与凸”的3米高的对应锁孔装置。当观众走进右侧“凸”形锁孔前通过小孔向内窥视,内部影像呈现的是自己站在展览空间中窥视小孔的延时画面(第二空间)。而同时,左侧墙面上的大的 “凹”形锁孔会同步出现观众窥视锁孔所露出的眼睛(第三空间)。处在“局” 中的观众永远无法发现自己背后的眼睛,也始终会认为自己在 “局”中掌控着不存在的主动权。

这形成了一种不同维度无休止的窥视循环,在这样的结构中,现场观众似乎掌控了三个不同维度,但一旦观众开始介入作品,便即失去了主宰空间的身份。并成为窥视循环中无数单元里微小的节点。这正如我们当下所生存的由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所营造的虚拟社会。

71.gif

1.jpg

▲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共振”展览现场


《自愈功能》


作品说明

后人类社会,人与工业产品不断产生交融碰撞。后生命3.0语境中,当人的意识与身体如计算机软硬件一样可以上传或更换时,我们如何界定人本体论的边界。 

人类与机器结合,源于寻找一种器官的延伸,从使用机器到机械骨骼对人体极限的辅助增强,再到脑机接口形成今天的“上帝力量”。人类从“信仰上帝”走向“替代上帝”,过程中需要保持警惕。“人”这个命题或概念本身的边界在何处?人之所以称之为人,同样饱含了人类的弱点与局限,当人的概念依赖科技无限膨胀到达临界点时,或许预示人如同一个气泡,他无法负载更多的能量而会瞬间破灭,人的本体在不断修复与扩张中边界已模糊不清。


《在地面飞行》

46.webp.jpg


作品说明

人工智能时代,乐观主义者与悲观主义者并存。无限度延展的科技在无制度约束下将走向何处?当人工智能与传统手工业的矛盾激增。最先打破的会是人类的价值观:勤恳的工作将无法继续带我们走向未来。

作品是马达驱动的动态雕塑,通过机械传动的方式来暗指在未来智能社会中,传统劳动者与人工智能所产生的荒诞矛盾与冲突。作品呈现往复飞翔的运动规律,但始终无法摆脱控制论体系,并进一步挑战人的普世价值观。


《归》

作品说明

作品是电机驱动的动态雕塑,通过步进电机的旋转带动人面雕塑往复运动,伴随的振动促使雕塑在白色平面展台上产生无秩序的位移并留下斑驳的轨迹。在某个时刻,或长或短的时间之后,雕塑会回到展台中央的红色凹槽中,短暂的停留后,下一刻又会离开。

这样一个循环的本意是探索科技在把人类推向某一个远方后,人类的本性使然,终究会回归本源,回到开始的地方。作品是电机驱动的动态雕塑,通过步进电机的旋转带动人面雕塑往复运动,伴随的振动促使雕塑在白色平面展台上产生无秩序的位移并留下斑驳的轨迹。


《记忆指向》


《无畏人言》

作品说明

作品中呈现的是两只互相咬合的人物头像,现场观众的交谈、议论、动作、肢体对作品图片都会产生交互性的破坏与重建。当观众离场,重归平静,作品再次回到原始的图像状态,人言散去,你还是你。


12.jpg

6401.jpg

许毅博 YIBO XU

“透明”的暴力

Q=hello陌生

A=许毅博

Q:2020年开年,疫情凸显的问题与你《透明社会》系列作品中体现的观点很接近,我们组织的《“隔离”·反思》线上展第一件作品就是你的《孔》,今天我们聊聊你的这个系列吧?

A:好的。2020这个开年是很多人一生都无法忘记的,作为艺术工作者,我完成了“透明社会:孔”这件小装置,你也可以叫他现成品雕塑,都无所谓,完成它只花了几分钟,但却显得有点沉重。“透明社会”这个系列的作品在2019年得到了关注与讨论,这也证明“智能时代,信息互联是否构成隐私泄漏与信任危机”成为了实实在在的问题。透不透明不是重点,对谁透明,或者说“选择性透明”才是重点。

11.jpg

▲《透明社会·孔》,现成品,2020

当下智能时代的公共语境中还有比“透明”这个词更高高在上的吗?没有。人们对透明的渴求与信息自由息息相关。对“透明”的需求愈演愈烈,因此,透明社会成为理想中的“美丽新世界”。当人的行为变得可操作,可计算,可调节,可控制,行为就变成了透明的。当事物放弃其独特性,用价格来评价自己,那么事物就成为了透明的。所以说“透明”包藏着极权属性“一体化”。这是纳粹用语,强迫组织、机构、人的思想趋同。对“透明”的强制追求将人类本身降格为系统中的一个功能组件。“透明”的暴力就在于此。只有机器才是“透明”的。

15.jpg

Q:其实现在我们已经很“透明”了,而这种“透明”是一种被动的,从而产生了许多质疑。

A:是的,相对透明社会,一些提出“后隐私”观点的人也十分荒诞,它以追求“透明”为由,要求人们彻底放弃私人空间,这会导致一种透明社交。但一个人对自己来说都不是绝对透明的,也正是这种不透明才维持了社交的鲜活。透明社会容不下任何信息和视觉缺口,然而,无论思想还是灵魂都需要空隙。这些空隙则是那些属于人的秘密,不透明的秘密。

疫情期间,单纯依靠更多的信息和交际不能照亮世界。透明可见并不能使人眼明心亮。大量的信息不会产生任何真相。信息被释放的越多,世界就越难以被看清。疫情期间我们因为信息泛滥而出现的荒唐行动又只归结为盲目吗?就如韩炳哲所说,信任只在“知”与“不知”之间才有可能存在。就如同我们早已通晓一切,信任就成了多余的。透明是一种消除了所有“不知”的状态。在透明盛行之地,便没有信任存在的空间。

其实,人们应该说“透明破坏信任”,而不是“透明创造信任”。信任不在,对“透明”便穷追不舍。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是不会执意要求透明的。透明社会是信任日渐消失,渴求依赖监控的社会。越大声呼求透明越体现道德基础的脆弱不堪,真诚、正直等道德价值越来越失去其意义,透明正在取代日渐式微的道德审查机构。正如艺术家劳伦斯·哈姆丹在作品中所阐述的,监狱中的罪犯告诉他囚徒与牢笼墙壁的关系,有人在囚室内三年不曾踏出室外。

透明社会,无外乎遍地监狱。

16.jpg

Q:我看到在你透明社会系列作品中从不同角度不同媒介切入主题,跨媒体创作需要巨大工作量,你是如何平衡时间呢?

A:展览是对作品的曝光与检验,当然也是一种消耗。2019年抛开商业项目,我大概完成了四件作品:一件机械装置,一件交互影像装置,一件Mapping作品的升级版还有一件动态雕塑。这些作品的完成要特别感谢我团队中的两位好朋友,肖珣与郭长明。很多时候我的作品需要一系列的测试与安装,他们的支持才使得工作顺利进行,我们经常身在不同城市连续通话几小时来推进作品。尤其去年参加明天雕塑奖的动态雕塑,我人在韩国上课,除了完成作品的效果设计,后续的事情一直是朋友在做,全部周期历经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几乎每天通话数个小时,直到展览开幕前一晚才见到的作品。我有时候和这几位朋友交流工作进度会说着说着突然停下来,然后意味深长感叹,这要多么久的默契才能彼此在电话里听懂对方所描述的复杂机械结构啊!

17.jpg

Q:2019年,你从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到安仁双年展,从入围王式廓奖到明天雕塑奖,后来又拿到了葡萄牙Hangar两年一次的驻地奖,以及iArt青年艺术计划的一等奖以及SAP艺术奖等等,除了作品所探讨的问题具有能量,还有其他因素可以谈谈吗?

A:我觉得融合艺术与科技的创作方式是另一个很受关注的点。未来十年应该会成为艺术科技最稳固发展的十年,很多评论人在说艺术与科技正在开启新一次的文艺复兴,能不能复兴我不确定,但从目前2017-2019年科技艺术与商业项目结合的数据来看是指数增长的,商业永远是肾上腺素。

回到作品本身,我比较喜欢做研究,无论是技术还是理论。我很喜欢2013年英国特纳奖得主劳里·普罗沃斯特,她是一个能够将自己丢进作品漩涡的女性艺术家,她有种粗糙的力量在调用不同媒介材料的时候,而我觉得我可以做的更好。术业有专攻,艺术创作中,这句话多数都是逃避接受与掌握新事物的说辞罢了。我的作品一般体量都很大,在一个区域的空间里很多元素都在起作用,这让作品与观众的共鸣更立体,而且这种传递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油画和雕塑都是单向的,所以现在青年艺术家在这两个领域里很辛苦。

18.jpg

Q:现在你还任教于鲁迅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系,在你从教的过程中,在艺术与科技这个领域你如何施教?

A:艺术与科技的教学工作仍旧发生在当代艺术语境中,所以思维是创作的重点,你如何认识问题,如何挖掘与佐证你观点很大一方面要靠自己平时的知识储备。智能时代带给人类更丰富的生活娱乐体验,这促使人类内心更加敏感与脆弱,我们很多时候头脑中都在奔涌着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情感逻辑,而这些情感逻辑的养成正是来自于当下这个与众不同的时代,那么触发这些情感的媒介也将不再是传统的大理石雕塑或一幅巨大的写实画作。在这个时代前行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传统技法的维度不足以或不够开放的面对当下艺术工作者的创作思考,也越来越无法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那么全新媒介的开放所引发思维上的破壁成为了可能性。

过去的艺术家也许会激烈的抗拒,当然,他仍旧可以这样做,但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坚守或好恶并不能阻挡在这个信息量高速注入生活的时代对艺术的现实需求。艺术脱离殿堂的趋势不在于现当代艺术家革“贵族艺术的命”,而在于市场需求嫁接在科技产能之上。当科技从本质上影响了艺术家的创作途径时并使艺术家理解智能时代的现实生态,作品进入生活空间将不再带有价值泡沫。以我的学科背景为例,雕塑的边界在哪里?这个命题的局限性就在于是否要率先承认学科的破壁。如果我们承认图像或影像,机械或交互媒体解构了雕塑的框架,那么我们甚至该探讨艺术的边界而不是探讨雕塑的边界。这个过程中,就雕塑而言,反而多媒介的冲击使雕塑本体论犹如膨胀的气泡,结局终将是被冲破壁垒。而作为艺术工作者的责任也将伴随壁垒的瓦解而肩负更多,更深入。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上一篇: 李琳琳(Li Lin..  下一篇: 张鼎(Zhang D..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