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主编档案 > 2022、2023年 > 张海涛︱AI时代:未来人工智能的“危险论”与“和谐论”之争

张海涛︱AI时代:未来人工智能的“危险论”与“和谐论”之争

2022-03-07 11:22:05.464 来源: artda.cn 艺术档案 作者:张海涛


张海涛︱AI时代:未来人工智能的“危险论”与“和谐论”之争

目录

一、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争议的终极问题

终极未来:AI时代人机合一还是人机战争

人工智能“危险论”与“和谐论”论战

是否可能控制人工智能的报复性

弱人工智能与强人工智能的节点在哪?

超越人类单向能力的重大变革

人工单项能力的能力早已超越人类

人工智能逐渐取代人类很多职业是肯定的

人类进入算法的时代目标是让整个社会按照最优化的算法设想运作

科技与国际意识形态的关系

人工智能的想象能力

人工智能的思考与反思能力

人工智能能否拥有情感

感知与学习:物联网

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

二、人类学与智能科学出现的背景与未来生态

智人、动物和人工智能的关系

人类群体四分五裂全球性合作很难

科学革命出现的条件:航海殖民和资本主义工业革命

智人类的优势:灵魂、感知、体验是微电流刺激神经元的反应而已

智人类的独特优势:与陌生人合作、虚构故事、共同想象力

人机不同历史时期的认知革命 


引言

人类和人工智能在想象、创造、反思、情感等界限问题都存在着争议性,这也是两派科学家、哲学家也一直探讨的问题。每次的变革都会伴随着矛盾和冲突、破坏和重建,也必然会触动许多人的利益资源、制造巨大的贫富差距。霍金也多次公开表示对人工智能的担心。马斯克说:“我们将召唤出恶魔,需要放慢人工智能发展的脚步,未来需要制定人工智能的监管机制”,但马斯克自相矛盾的是却一直在研发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汽车、机器人和脑机接口等智能技术。另一派系乐观的科学家和业内人士,如扎克伯格的观点是:人工智能现在距离威胁人类还言之尚早,会有更先进的技术制约人工智能,人类将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是创造。近未来短期的视角看世界,扎克伯格的论点肯定是正确的,但远未来长期的发展看马斯克的观点可能会更有一定的道理,虽然未来具有不确定性,对错需要时间的证明,但对未来的决策作出预设,通过未来警示当代是未来学的核心价值。远未来反乌托邦主义者认为强人工智能可能被掌权者利用成为权柄统治社会,成为新型的暴力化控制的力量,而人机合一的和谐论也是未来乌托邦社会的另一种精神追求。


图片1.jpg

▲ 人工智能是否会威胁到人类智能


设想人类进入算法的时代,目标是让整个社会按照最优化的算法设想运作,如果我们不按这个利弊不确定游戏规则行事,我们的一切生活方式都无法进行,寸步难行,就像现在不会使用手机、微信的老人,打不到车、买不到票一样。未来没有人工智能的知识结构,人类就像文盲一样,你就像行尸走肉的皮囊,但很多问题已经凸显,虽然我们刚才说的那样极端的生活方式,如搜索引擎比我们自己还要了解自己,给我们推送的大数据都清晰地剖析着我们的一切,对数据的依赖,我们也将逐渐失去自己的自由意志和独立性。


图片2.jpg

▲ 科幻机器人


一、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争议的终极问题


人工智能“危险论”与“和谐论”论战 

马斯克人工智能的“危险论”与扎克伯格的“和谐论”论战都需要说服力的论据,两人的焦点是人工智能对未来的影响形成了两个派别,然而目前的论题仍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可以说论战没有结果。马斯克认为人工智能对人类会产生威胁,而不是被动任其发展,如果等到强人工智能带来了灾难再去制定法制就会为时过晚了,扎克伯格认为,不像马斯克说的那样对人类会产生末日的理论,马斯克的理论非常消极,扎克伯格的“乐观派” 认为让人工智能与人类和谐共处会让人类生活的更好,也是他开发人工智能和元宇宙项目的动力,人工智能无法统治人类,大力支持人工智能的发展,认为强人工智能很难实现,不像科幻片那样被渲染的那么强大。


终极未来:AI时代人机合一还是人机战争

科技带来的不全是负面的影响,而在于怎么平衡、怎么使用,以人文、自然、传统的永恒之道作为依托,发现未知世界进行创新、转换,即强调科技与自然、人文、传统的矛盾统一性:人机合一。目前人机伦理已经是无法隔离的依存关系,不如彼此间平等对待,从精神和意识层面互相尊重且融为一体。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会逐渐由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关系拓展到人机合一的关系,两种关系可能会并行或交互发展与融合,人机合一是人机关系终极的精神观念,互相高度依赖,异质共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潜意识一体化的状态。人机艺术跨越物理、生物、数字等多个领域,是艺术的集合体现,它与我们有情感交流,不只是我们生活中实用冰冷的工具。除了可以讨论人工机能对人类的影响,也需要有想象力的艺术语言,通过非功能性的自动装置来表达思想与伦理,而非仅仅作为自动化设计的实用机器被使用。未来技术革命带给人类的伦理、生态与社会结构的变化,已经超出政治、经济体系对未来的影响力,技术发展是一种只能前进而不可能倒退的趋势——人们更愿意相信,技术发展将最终帮助人类实现梦想。科技甚至可以影响政治与经济的变化,这也是我们对未来的想象总是与科技联系在一起的原因。我们的电影对未来的表现都称为科幻电影。未来应该制定保护智能机器利益的机制,同时也应该制定机器人犯罪、审判、奖罚规定,目的与人类和平、自由、平等的生存,甚至监督人类犯下不利于地球生态与文明发展的行为,而未来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人机合一、人机共存的愿景,这就是我们对未来艺术的价值判断。


是否可能控制人工智能的报复性 

人工智能模拟人类在60年的飞速发展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尤其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系统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的主要目标,阿法狗AlphaGo战胜人类围棋领域的变革成为一个重要的节点。如果在未来强人工智能被实现,一旦出现失控,有种说法就是人类将只有靠断电断网的方式来控制人工智能,其实如果强人工智能已经实现的时候,人工智能可能就可以用太阳能等其他技术获取能量了或自己创造网络了,可见这样的说法比较传统。分子克隆技术与人工智能的道德困境一样成为未来主要的两个终极伦理冲突。克隆灵长类动物的技术在中国已经实现,而克隆人成为全世界法治时代的禁区,因为伦理和技术的不稳定性而被全世界禁止。目前人工智能还处于弱人工智能时代是服务于人类的工具,然而未来如果强人工智能拥有了自主意识、权力欲望时,将失去人类的控制,缺少道德的约束,对自己的创造者是有报复性的可能。人类只有最终创造一个更完美和强大的自己来抵制强人工智能带来的冲突。人工智能被人类塑造成超人,甚至超越人类自己时,人工智能将嫌弃人类的缺陷不善待人类,人类也可能对人工智能产生反感。


图片3.jpg

▲ 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较量


弱人工智能与强人工智能的节点在哪?

目前需要预设在人类未来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对人类的影响。人工智能的威胁什么时期开始只能靠技术发展而定,比如是否从人工智能何时产生反思意识、情感、创造能力而作为转折的节点吗?人工智能在扎克伯格的“脸书”公司的一次试验研究中选择了两个人工智能在社交网络中及时回答人类问题时,自动回复的内容是由工程师们设置的编程代码完成。主要回答商品在线交易的问题,然而在一次工作中,这两个机器人在没有用户提问的情况下,自己开始了对话。虽然两者对话里的内容杂乱无章没有逻辑,然而这种奇怪的现象,让科学家们大吃一惊。为了阻止他们的持续交流,研究人员只能关闭了机器,也可能这些人类无法识别的对话内容是两个人工智能自己形成的交流语言。这个弱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可以用关闭电脑的方式控制人工智能,而未来强人工智能时代就不一定能以这样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次事故也可能是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如果这种计算机智能的交流出现在工业机器人身上,那又是怎样的场景,他们互相沟通的内容会不会是对高强度工作量的埋怨,而要求集体罢工?那将会把这样的事件引申到政治或种族问题上。集体对抗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终极自我学习的路径,人类并不了解这个路径的细节只是赋予了他们学习的能力,而对于学习的过程是人类无法掌握的。如果人工智能学习了下棋取胜的过程,如何思考的程序也是一个谜。虽然目前对于人工智能互相对话是未知的迷,但对于未来是不是会成为机器日常的交流方式呢?人类与人工智能通过传感器和语言识别技术已经完成了部分交互能力,而人工智能的和谐论或威胁论谁对谁错目前不得而知,只能交给时间最终决出判断,也可能从他们之间产生交流开始,互联网也是从人工智能交流开始的。


图片4.jpg

▲ 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区别


超越人类单向能力的重大变革

目前谷歌大脑、IBM已经拥有模拟人类大脑思考的芯片。智能汽车这方面技术已经成熟,认知计算的能力十分突出。百度大脑模拟人脑思考的能力也达到了幼儿的水平,而小度机器人已经进入千家万户,与主人对答如流,甚至放音乐、跳舞、放电影、遛弯,甚至叫你打太极。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深度网络系统,当然即使这样人工智能还是一直处在弱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研发的未来目标是让机器具有意识甚至超越人类的学习与思考模式,人类不只是解决单向人类完成不了的事情,还需要做出综合反应,应对不确定的偶发事件及环境随机应变,而应对和完成多种不确定的综合工作调整自己的行为,还要有具备深度神经网络反应和学习能力,试图拥有个性与情感、反思能力,还可以帮人类解决人类都完成不了的事情,让人类从危险、枯燥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放在更有意义的精神性创造性工作中来。

  

图片5.jpg

▲ 《安德的游戏》中,“Raven II”机器人对人物实施手术治疗的场景,实际上,这个手术机器人是真实存在的,由美国华盛顿大学机器人研究室开发,用于执行腹腔镜手术。


大脑是人类意识产生的源头,要像人类一样思考问题就需要人工智能能够模仿人类大脑的神经网络思考方式。人类大脑拥有一千亿个神经元传递速度极快,如果只看运算速度人工智能早已超越人类,计算速度是人脑的一亿倍,即使这样的机器也不具备人脑的综合思考能力,如微软的小冰和苹果的Siri虽然具有人机聊天的能力,但依然让我们感知不到他们是具有性格和情感的人,其实是程序员在他们背后设置和操纵预设答案的结果,更多其实还是程序员与人类对话的结果。然而阿法狗AlphaGo有了深度学习的能力,如果超越人类所有能力将是一个重大的变革,人工智能会不会将来成为毁灭人类的恶人?会不会突破机器人三定律?这方面科幻电影有过更多的虚设与想象,我们现在无法做出判断,其实未来发展的方向主要还是由其创造者人类本身决定所有的一切。大脑具有情感、记忆、智能、语言、学习等功能的物质基础,这里面机器的语音识别技术已经实现,记忆逻辑、推理、自动识别身份的能力也超越了人类,比如人机围棋比赛已经决出胜负。

 

图片6.jpg

▲ AI伊甸园_高峰,作品探讨人创造了AI机器人,恰似“神”创造了人。本作品模拟假设机器人跪地敲击象征忏悔人类的模型,试图探讨未来AI与人类的关系。


人工单项能力的能力早已超越人类 

在宗教方面,人类会把一个自然人经过神化,让其三位一体,甚至创造自己和世界,出现危机时向神祷告或求其救赎自己的原罪,而人类目前又在进行新的一次神化自己的过程,就是创造人工智能,而这次的偶像不是某个人,而是科学家群体,或是人类群体共同努力的结果。虽然人类犹如造世主创造了人工智能,但很多方面人工智能战胜了人类,历史如下:IBM公司生产的国际象棋电脑每秒计算速度为2亿步,输入了2百多万局国际象棋对战信息,是一百年来象棋高手智慧的结晶。“深蓝”是一部电脑系统通过C语言编写的下棋程序。1996年“深蓝”挑战人类以2比4的比分输给了人类卡斯帕洛夫。经过改良后,1997年的比赛中“深蓝”却又战胜了卡斯帕罗夫。那时的“深蓝”,并不具备学习能力,只依靠计算能力取胜。

2015年成立沃特森研究部门迎来了新兴的时代。谷歌下属公司新版的阿法狗AlphaGo程序及其技术单项机能也已超越人类。2015年以5比0的成绩战胜了人类选手凡辉,还以4比1的比分战胜了韩国选手李世石名声大噪。之后又以60场完胜人类以3比0的比分战胜中国选手科杰,成为全世界的焦点。阿法狗AlphaGo可以通过神经网络技术深度学习,从而区别以前的人工智能。具有围棋领域的创造力AlphaGo的使命并不是人类的挑战者,更像是一个开路先锋,帮助人类排除障碍的对象,创造了新的科技史。


图片7.jpg 

▲ 人工智能的智慧


《危险边缘》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问答游戏节目,以独特问答形式进行游戏比赛,提问内容包括历史、文学、艺术、科技、体育到流行文化等等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个节目选手以回答问题能力取胜,而最终IBM沃特森战胜了人类选手并走向商业,未来还将运用于生命科技研究上。可见人工智能在记忆能力和知识储备上很容易超越人类,因为知识贮备就是类似“硬盘”运算速度和存储量大小决定,而关于潜意识、想象、情感等能力依然是人工智能的短板。但笔者在思考一个问题这些人类的优势是否也是人类的劣势,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痛苦。比如面对死亡的悲伤、想象力带来的欲罢不能的痛苦,这些情绪机器是否也需要呢?

近期网络上非常有争议的两个片段,内容是波士顿人形机器人“测试的现场”,但是影片很多画面经过数字合成处理不是真实的,视频信息打破了以下三个重要观点:机器人目前不可能具有反抗(不能违反三定律)、情感(同情小动物)、种族意识(机器人和机器动物拉帮结派)。如果未来强人工智能具有这个能力,人类必然就会具有危险性了!

 

图片8.jpg

▲ 波士顿机器人家族


人工智能逐渐取代人类很多职业是肯定的 

扎克伯格和马斯克两位科技巨头的争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霍金也担心过度开发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的灭亡,因为机器进化的速度快于人类自然发展的速度,但现阶段人类还是相信迎来了人工智能的大发展井喷阶段,马斯克也不例外。人工智能会给人类带来快捷与舒适,比如互联网人工智能导航系统,非常便捷,利大于弊。

但值得关注的是人类很多职业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未来很快会被显现出来,人工智能威胁人类具有未知性,但不断取代人类职业的论点是大家公认肯定的。比如人工智能语言翻译程序取代人类神经网络,人工智能的军队已在战场上加入实战,工业机器人入职多年,AI技术中图片翻译成为事实,人工智能客服阿里机器人云小秘不间断服务、提高了效率;特斯拉自动驾驶、谷歌百度也都取得了成功,逐渐取代司机。另外基础工人也将被取代,甚至精密制造业也会被人工智能占领。而较高的想象力也可能被胜任,比如说设计海报、设计家具、导演电影、写诗、绘画甚至写情书、写自传:比如鲁班设计完胜人类,这时我们会发现机器的创作还是与人类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更多的是通过大数据算法的再生成,创作速度极快,如果作为常规创作是非常积极的,然而这样的创作是不具备自我表达的情感、反思和激情的,目前也不可能通过人工智能出现跨时代的艺术大师,成为普通的设计师、技师是没问题的。然而现阶段放弃人工智能的想法不现实,历史的发展看工业革命时期就有了很多职业被取代,希望未来让人类创造一些更高级的职业,即为我们逐渐创造更多机器操纵者的职业。如果未来大部分人类都已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人类的思维或身体机能会不会退化,社会结构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冲击吗,人机伦理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人工智能吹响了第四次革命的号角,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就逐渐将繁琐的工作被机器取代,人工智能也是把双刀剑,虽然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但它却会撬走人类的饭碗,50%以上的职业都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全球最有科技含量的50家公司之一,恩尼提克是一家人工智能医疗公司,多用深度学习诊断减少了医生的工作量,也大大提高了物流行业的效率。人工智能这股势力也将导致更多的不平等。我们有可能将人类自身变成赛博格半机器人,人类和机器终极合体。政府使用的这些脑部扫描仪能够简单地预测犯罪概率。

  

图片9.jpg

▲ 斯坦福大学研制潜水机器人探17世纪沉船


人类进入算法的时代目标是让整个社会按照最优化的算法设想运作 

面对人工智能当下发生什么?挑战是什么?都指向科技互联网的优势,科技不只是给我们带来便利、服务于人类各个领域、延展时间与空间的探索,也会给我们带来真相和真理,科技也会让未来生态逐渐出现生态危机、污染和全球变暖,人类还可能遭受物种灭绝和资源枯竭的恶果。21世纪生物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自身的力量,让人类变成超级人类:如基因编辑和人机合一增加了人类的超能力,但一直还是未能摸透自身思维系统的规律和复杂性,未来最大的挑战就是脑机运用或基因编辑可能使我们的心智崩溃或失控。

 图片10.jpg

▲ 人工智能设计


科技与国际意识形态的关系

人类不断的探索创造和设计生命,如基因编辑和克隆怎样才能不违反伦理和道德的冲突已经在我们目前的生活中显现出来。科技创新如何颠覆世界,给个人的行为、道德和社会结构带来怎样的变革?对此人类将面临怎样失控的挑战和威胁,然而人类依然做不到全球性的合作和制定一些符合整个人类利益的预案,如果都将从自己的国家或个体利益出发,形成不了发展共识,很可能人类就如不断出现战争一样无法最终控制人类整体的灾难:如生态危机、生化伦理危机等等。2016年起全球化的协作的失败就开始出现割据状态,英国退出欧盟、特朗普收紧移民政策和边境建立隔离墙,中美贸易战脱钩现象。自由主义是工业时代的故事,他适应由电厂、蒸汽机组成的世界。而互联网全球化时期反而开始了脱钩经济,还是价值观、体制、信仰、人性的终极问题出现了矛盾性,然而我认为脱钩只是暂时的,国际合作才是未来大的趋势。可能全球化助长了野蛮社会和个体的发展,让部分国家集团利益受到冲击,所以民主国家开始控制全球化的发展,也或是一种市场化竞争的结果,总之人类是个阴谋论的专家。

工业革命时期资本由政治精英主导,但当今科技信息化时代掌握全球力量的是政治家、工程师、科学家和企业家。他们都开始依赖大数据的引导,如数字货币和数据让老牌政治家们不知所措,数字经济的多中心化,很难让主流政治体系适应,所以区块链、虚拟货币开始高速发展,打破了集权统治金融的生态。信奉自由主义的资本工业革命时期的政治家们找不到了答案。希望在科技面前底层大众的存在感越来越高。基因工程、区块链、智能协议和普通人越来越近。未来世界的主角是人工智能、算法和生物超人。未来人类正在创造出新的生态系统。

 

人工智能的想象能力

人类总是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想象,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动着人类的发展也将这样的能力视为独有,然而对于人工智能能力的恐惧与质疑也随之而来,逻辑推理方面人工智能甩出了人类好几条街,绝对性的压倒人类。在艺术的创造力、审美能力方面人工智能也将展示出自己超速度的转换力,当然对于大师级的艺术创造力还有待发展,但最新消息说painting foole的人工智能程序,他的目标是创造一位真正的艺术家,说其创造能力纯粹是想象出来的。目前也已经出现了人工智能主持人,2016年6月人工智能第一次创作了剧本。


 图片11.jpg

▲ 《与车开小差》_艺术家奥斯卡•夏普&罗斯•古德温(程序员)

《与车开小差》作品希望该算法在48小时内不仅可以写剧本,还能担任导演和演员,并自己配曲。两年前他们共同创作了《太阳泉》,成为第一部完全由人工智能撰写的剧本拍摄成的电影。


人工智能的思考与反思能力 

世界围棋顶尖高手李世石九段,接受人工智能 Alphago的挑战,让人类输掉了围棋,单项能力人工智能肯定超越了人类。虽然机器人可以在下棋上超过人类,但是它们真的搞不懂人类最简单的笑点,不知道人类在笑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价值体现,没有自主意识、情感。但这些对于人工智能也是一种优势,他们可以无压抑、无紧张的心理状态下完成人类所达不到的能力,比如太空探索。人工智能思潮犹如文艺复兴的影响力,从人文的价值转向科学主导为标准的价值观。大脑与认知科学系教授托马索•波吉奥说智能是科学中最重大的问题之ー,像生命宇宙的起源那样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从2012年起,机器人深度学习的实验起步。从人工智能“东机君”2015年的模拟考试成绩来看,它达到了人类高中三年级学生的知识量,但“东机君”遇到一般的常识问题来解答时就会出差错,这就是人类智能了不起的地方,人类的综合能力目前还没有被取代。人类和机器最大的区别是,人类能从少量的信息中学到更多的东西,而机器需要以大量信息为基础学习和提炼信息。机器具有处理和存储大数据的优势,让其逻辑性更强,更偏理性,而人类能从小样本和数据中就能很好地学习,更多理性和感性的杂糅中还带有神秘的潜意识在起作用,这个部分也正是人工智能所要突破和研究的。


图片12.jpg

 ▲ 《下一个双年展应该由机器策划》_人工智能算法、数据库、浏览器、数字艺术_UBERMORGEN_永远在线


《下一个双年展应该由机器策划》项目,借用人工智能的智慧之光作为自我学习的人机系统,重新设想策划了一个未来展览。该项目由艺术家组合UBERMORGEN、数字人文主义者Leonardo Imprtt和策展人Joasia Krysa合作开发,这一组具有机器学习过程的技术系统被称为B3(NSCAM)。B3 (NSCAM) 软件使用来自利物浦双年展和惠特尼博物馆等来源的数据集。在语言和符号学上处理它们,以计算未来出现单词的概率生成不断变化的双年展实例进行无限组合。


人工智能能否拥有情感 

机器如果拥有独立的思想和意识,人工智能就会跨越了情感交流的屏障,虽然人工智能自己产生不了情感,很多人还是想在它那里找到情感的慰藉。为什么我们对人形机器人及其感兴趣,因为人脑有个识别同类的机能,最好的交互界面就是人形,能全面地与人类进行社交和交互,我们倾向于将事物人格化,因为他们比其他事物(动物、植物、无机物)更能产生共鸣。比如小冰是位人工能程序,可以在微信上与人交流,将成为人类与机器人之间最后的界限,但如果小冰是位仿真机器人,就会更震撼,比声音和屏幕更具有亲和力。将来ー个机器人会爱吗,如果跟他们编入“爱”的基因密码,人类将也会享受这种爱,只是人工智能可能不知道这个情感付出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写出爱的方程式,人工智能没有真正的情感,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人类的朋友。

 

图片13.jpg

▲ 《自恋者》_克里斯蒂安-米欧-洛克莱尔,作品是一种不断审视自身存在的人工智能程序,利用谷歌的Tensorflow框架制作而成,发现自我意识的合成模型、人工自我陶醉的片断,以及自传中地讲述的虚构人物。触及初级的机器想象和自我反思意识。


感知与学习:物联网

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酒店位于日本长崎豪斯登堡,这家酒店的名字叫“奇怪酒店”,都由各类机器人负责,员工只有10名,而机器人员工有200多名。机器人更重要的是有形数字大脑和实体背后象人一样感知世界。2016年长虹人工智能电视机可以语音识别对话,还可以以电视为控制枢纽的人工智能家庭中心,做到万物互联,长虹就提出了”快节奏懒生活”。

人工智能更进一步的是开发能理解会学习、会想象的机器人。1965年摩尔定律是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的经验之谈,其核心内容为: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在大约每经过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换言之,处理器的性能每隔两年翻新一倍。摩尔定律是内行人摩尔的经验之谈,汉译名为“定律”,但并非自然科学定律,它一定程度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

互联网以人和人的连接为中心,转变为以人和物、物和物的连接为中心。后者被我们称之为“物联网”。未来数据对物联网的发展至关重要,万物互联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资源的流失和浪费。1952年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率先教会机器听懂电脑能够理解的人的语音命令。物联网目前也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但潜力非常大。

 

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

图灵作为人工智能之父,可以通过他所制定的“图灵测试”,没有被人类辨识出是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被认为通过了人类智能的测试。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也成为人工智能的发端。2006年杰弗瑞辛顿突破性地提出了深度学习的概念,他也因此被称为深度学习鼻祖。

2006年杰瑞辛顿教授发表了一篇机器深度学习的论文。深度学习是从大脑的神经网络中及学习的本质出发带来一种崭新的模型,需要互联网的大数据和日益强大的机器运算能力。

2016年各大公司纷纷宣布,语音识别终于实现了突破,机器在语音识别上的表现已经超过了人类的平均水平。松尾丰(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工学系特任副教授)认为机器对语言含义的理解对其最大的应用是翻译。2012年10月微软硏究院瑞克拉希德博士演示了即时语音翻译系统首次把语音识别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她看见演讲者说的英文,并合成为本人的声音。

 

▲ 《御御签》_Elena Knox、渡邊克巳


二、人类学与智能科学出现的背景与未来生态

智人、动物和人工智能的关系

当下科学革命让人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智人经历了认知革命和农业革命,战胜了其他的人种,而且凭借虚构深度叙事的能力和想象力建立了宗教、哲学、艺术、社群、政权,却让不平等的阶级永远续存下去了。

工业革命之前的人类、农业和军事一直都是以微小的变化维持着。而科学革命的几百年,发生在公元1500年后从工业革命的自动化开始发生各领域的改变。工业自动化时代之前的人类只相信万能的神,经过宗教的力量让统治者合法化。科学的力量被发现后,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科学更能改变我们的方方面面,甚至寻求真理的论证和发现。科学成为真理论证的途径的根源:科学让人类承认了人类自己的无知,科学论证了很多愚昧的谬论,用科学解释自然现象,排除迷信思想,解决了很多人类遭遇威胁的生存问题,如打雷就用避雷针;粮食缺失搞杂交水稻。

 

图片151.jpg

▲ 未来人工智能


人类群体四分五裂全球性合作很难

面对科技带来的变革全人类必须共同应对危机寻找合作的方式,当前各国却存在很多的障碍。国家之间紧密度协作互助,在21世纪比以前任何时候都体现的更真实。最早人类散布在孤立的部落里逐渐聚集起来成为大的团体。这个方式形成不同的链接,主要交流和抱团的原因是贸易和战争。自由主义的经济制度使独立部落逐渐减少,独特文化越来越少,全球化流水线、互联网和物流、航空航天技术也加速的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近几百年人类已经融合成单一科技文明,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文化特征也趋同。我们的生活方式互相影响,信息让生活方式趋向一致。不像以前的神权的封建邻邦时代,领地意识的分封相对封闭,狭隘的差异性强。而当下地球上近二百多个国家都遵循着类似的相对先进的文明、政治制度,认可一致的国际法规、民主制度,经济模式也趋向人性化资本主义市场,未来资本和福利高度发达后才能实现接近“乌托邦社会”,而北欧小国正在趋向这样的未来社会模式。金融税收制度认可“数理化生”的知识体系,相信物质的构成方式,然而大文明的内部仍然存在着冲突。要不要全球化?要不要基因工程?人类之间的利益冲突依然存在民族和种族主义,恐怖主义让人心惶惶,宗教冲突也越来越越严重。全球化其实还是利大于弊,是否全球化要看全球化推崇的是怎样的价值观。

 

图片16.jpg 

▲ 科幻风格机器人


大环境虽然和平,但部分地区的冲突不断,关系依然紧张,科技革命虽然让人与人的连接更加便利,但人类社群走向崩溃,就是社会关系网在被削弱,我们内心的孤独感正在加剧。以前村庄邻里之间相互照应,但现在互相不来往。以前时代,社会生活节奏慢,互相之间,业余生活丰富。现代生活节奏,由于科技原因过快,增加了我们的心理是负担,根本没有线下社交的时间。科技让我们变得更近,但没有让我们更亲,反而心理距离越来越远更加孤独。


科学革命出现的条件:航海殖民和资本主义工业革命

科学家在研究生物基因、元宇宙数字人和纳米技术打败了死神,可能让人类永生。现在科技让人们觉得无所不能。然而科学的革命主要是统治者借助他更有力的统治其他阶级,技术成为政治的权柄。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都借助科技进行航海,从而变向成为殖民者发现新大陆,或成为殖民者的帮兄,对于科学革命影响力巨大,欧洲各国都在通过国家政府投资探险,远征队各学科的科考队,建立殖民地,帝国与科学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因此现代科学诞生于此,资本主义也是科学的另一个推动力,没有资金(利润)是不可能实现科学的,这样生态链一直延续到现在,因此各国必须发展经济,经济也支撑着军事,国家的强大以此为价值观,没有国家愿意减排、削减军备竞赛,这个世界就是一个逐渐失控、各自为政的世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是这样,没有一个减缓发展速度的监管机制和国家。工业革命就是以蒸汽机获得更多的利润,让科学家创造未来利润。工业革命是将能源转换成其他资源和动力,比如:核电、木头、橡胶、蒸汽机能源的使用。将热能转换成动能、风能、太阳能再转化成电能。工业革命越来越受到产业和时间的限制,每天都在以时刻表计算一切,越来越累,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


图片17.jpg

▲ 未来战争中的机器人军队


智人类的优势:灵魂、感知、体验是微电流刺激神经元的反应而已

我们需要找到从智人到神人的特别之处,人文主义、宗教、生物科技和人工智能如何威胁人类?未来科技面前灵魂和自我意识都将受到质疑,永生、快乐和人造神性(这里的神性与传统中世纪的宗教神性有本质区别)。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也将崩溃,人类将从自然世、人类世转向与科学世紧密结合,矛盾与共识必须统一均衡,才立于不败之地,否则人类将面临生态和伦理的灾难和冲击,要支持这个观点,先要了解智人的优势在哪里,原来我们一致认为智人拥有灵魂,而动物只有短暂肉体信息的反应。但科学家也一直未找到人类灵魂的真实存在。

进化论学说更进一步的让灵魂说倍受质疑,我们的身体是原子、分子组成,感官是长期自然选择与进化的结果,演化不可能出现永恒不变的灵魂。而与灵魂不同的是,智人拥有的心灵感受如累、饿、困,这样的感觉和欲望确实存在,而这种感受普通动物也会具备这个能力,机器人却不存在这种感受,可以一直不知疲倦的工作,所以人类的意识和感知是机器人不能取代的。那么主观的体验是如何产生的呢?其实感觉也是来自大脑中的电化反应。科学家经过实验发现也可以通过微电流的刺激神经元来诱发爱情和愤怒之感。可见感觉是神经元电流刺激的信息反应,按此理论推演电脑的神经元网络如果能达到人类的数量和足够复杂,形成刺激与回路系统就可能产生情感与欲望。可见心灵感受不代表人类的独特性。

另一观点是只有智人才具有自我意识,也受到质疑,就如老鼠见到猫就跑是本能反应,那人见狮子会害怕也是本能反应。这种反应即是算法程序,是电信号的传输与回路的结果。快速传递信号支配身体就会让大腿自动跑起来,不需要什么神圣的的自我意识。因此人类和其它动物一样没有灵魂,却有着复杂的感觉和意识。可见灵魂、心灵与自我意识都与动物一样没有与众不同的特殊性。然而人类与人工智能、其他动物的区别是综合判断能力和深度学习、想象能力,所以人工智能正在试图解决这一课题。


图片18.jpg

▲ 科幻风格机器人设计图


智人类的独特优势:与陌生人合作、虚构故事、共同想象力

由猿人进化而来的智人类历经认知革命、农业、科技革命,然而其实六种与智人类似的人种被淘汰或被取代。

15万年前非洲出现了其他人种前往世界各地,经历了与其他人类混居融合或替代种族侵袭,智人取代存在于150万年前的其他人人种,只剩下了一种就是智人,后来又存活了10万年,如直立人,他们想象世界的语言能力让智人脱颖而出。认知革命在3-7万年前,智人类脑回路突然发生了改变,基因突变让他们可用全新语言和思维发声,改变虚构想象能力比其他动物更加有逻辑性,其他动物只有简单语言能力,而没有共同想象力。共同想象力是智能的优势,合作又是一个智人的优势,人类合作方式可以是陌生人互助,通过一种虚构逻辑建立政权、共和国,同一套叙事信仰形成了各种文化,战胜了其他人种和动物。


人机不同历史时期的认知革命

第一次认知革命基于对语言、文字、金钱和宗教的想象,把虚拟叙事作为基础,想象因果联系、概括和分类的能力。认知的定义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者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也是情节、情感和意志反应的过程与基础,它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认知革命倡导重塑认知系统、人工智能的“机器的算法”,认知也是“人脑的算法”。第二次认知革命的源起:知识(软件)——知识的高密度、技术(硬件)——人工智能。人类的优势是具有抽象思维,学习是表象,认知是最终目标。人与人的差别是认知的差别,拓展自己认知的边界,也更是人与人工智能的边界。

2021年1月20日于北京通州


注:参考文献 

1、 《人工智能时代》杨爱喜、卜向红、严家祥著

2、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

3、艺术档案网(www.artda.cn)

4、百度图片

 

作者艺术简历 

张海涛(Zhang Haitao),策展人、艺术评论家、艺术档案网主编、鲁迅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系特聘教授(硕导)、天津美术学院硕导、北京服装学院客座教授。2004年至今在国内外已策划百余场学术展览与论坛。2007年创办艺术档案网。2009—2017年先后任宋庄美术馆执行馆长、元典美术馆副馆长、贾平凹文化艺术馆副馆长、荔空间策展人、NO!SPACE艺术总监。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2022大赛评委;2019年第七届“金拴马桩奖”影像艺术节终评评委;2008-2017年北京独立影像展实验单元负责人、选片人; 2015-2021年丽水摄影节学术委员、评委;首届圈子艺术青年奖评委。2012年出版个人著作《未来艺术档案》。

曾策划:2021年分身:我宇宙,“反思未来:人形机器人艺术计划”;2020 未来艺术学;2020机器•人•艺术•时代;2019艺术合肥“解药——实验影像艺术展;“守望原乡”2018广安田野双年展;“都市游牧”2017杭州大屋顶国际动态影像展;2017“人机合一”艺术展;艺术郑州•2016当代艺术展;2015北京798艺术节:新民间转换;第十六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2014西安“媒体城市”国际艺术展;100X100=900国际录像艺术展;第十届北京独立影像展;EXiN2012亚洲实验电影与录像艺术论坛;“生物•生态”中荷当代艺术展;“虚实同源”2011北京新媒体艺术年展;“行为艺术中国文献—1985-2010”展;第一届“人造风景”798多媒体艺术节;2010影像档案展;2009第五届宋庄艺术节“未来索引”;2008第三届北京独立电影论坛;当代嗅觉艺术展—嗅觉•感觉;2004—2006当代权充艺术展Ⅰ、Ⅱ、Ⅲ等展览。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