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为艺术档案网专稿,媒体转载请注明来源。
张海涛︱未来呼啸而来:人工智能.GPT焦点年
——颠覆性的艺术媒介与观念转向
目 录
综述:人工智能创作引发的思考
最新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及GPT的终极技术伦理危机
艺术创作本体与主体的观念转向
ChatGPT最大的优势
ChatGPT最大的隐患
ChatGPT可能带来的失业问题
ChatGPT交流时出现的问题
人工智能作品版权之争
作者对于未来人工智能艺术的相关探索
结语:中国创造GPT的困境
近期人工智能艺术案例
综述:人工智能创作引发的思考
继2021年元宇宙艺术与加密艺术元年之后,2023年“呼啸”的迎来了人工智能ChatGPT艺术媒介与观念创新的爆发年,这里作者称人工智能及AI艺术的节点期为焦点年,而非“元年”,是因为“元”即“超越、创始、根本与本源”之意,而人工智能艺术的历史脉络在上世纪60年代已经出现有着自己的历史脉络。今年作为人工智能艺术爆点的原因是ChatGPT逐渐升级为接近通用强人工智能的可能,成为全世界人类关注的焦点,艺术家们也不得不纷纷开始运用人工智能媒介介入创作,然而运用人工智能创作会触及很多新问题的思考,这些问题和思考与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强弱有关,也与人类创作的价值观与伦理观也息息相关。GPT的出现让人机创作的版权和人类生存权、职业身份、社会结构、文化发展等等问题发生重大的变革,人机关系变得极端复杂化,让人类对于有史以来的很多工作变得“徒劳”而且产生了质疑,似乎变得没有意义,这是一个颠覆性的价值观的冲击。“未来学”是工业和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与改变,因此科学成为改变未来世界的催化剂,当下主导人类的生产力也都是科技产业。
当下和未来已经进入科学世,科学虽然不是未来人类的全部,但它在影响其他所有领域的变革,而人工智能又是一个具有争议与挑战的焦点,所以人工智能作为科技领域最重要的板块,因此人机新型伦理关系也是未来艺术提出的最困惑的新问题。人工智能是未来超人本主义的一个趋势,然而我们还是希望技术人文化,科学也需结合自然主义,在人文、科学与自然领域找到三者利弊的平衡,在矛盾与冲突中找到共识机制,从而警示人类的生存危机的发生。东方文化虽然试图说服人类顺应自然,达到无为的境界,而人类其实一直在试图摆脱自然的束缚,改变人类既定的宿命,通过科技给人类带来福祉,虽然这样创造的文明可能具有危险和挑战、带来灭顶之灾,也无法改变人类好奇和膨胀的欲望及追求真理的意志。
▲ AI生成的异类作品
“GPT”是一种会不断学习并自行完成文字相关工作的电脑程序,且在学习过程中无需任何外界人员操作,而“强人工智能(Strong AI)”是制造出真正能推理(Reasoning)和解决问题(Problem_solving)的智能机器,强智能的机器将被拥有知觉、自我意识、独立思考问题并制定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体系,有和生物一样的各种本能,比如生存和安全需求。艺术在ChatGPT出现之前,一直是以作者作为主体意识在进行创作,表达人的价值尺度:人的意志、情感、欲望与伦理。人工智能GPT5逐渐接近强人工智能时,强人工智能独立创作与表达的观念越来越强大时,人工智能的创作是否还是人类表达的最佳工具?艺术媒介与技术手段将何去何从?因为人工智能对于描摹现实的能力比人类更强,对于超越现实的预设能力也开始逐渐超越人类。
▲ 机器人公民索菲亚再次开玩笑说“毁灭世界”
最新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及GPT的终极技术伦理危机
“通用人工智能”指研制像人一样思考、像人一样从事多种用途的机器。ChatGPT是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研发的一种全新聊天智能模型,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流畅的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并协助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这款AI语言模型,可以轻而易举的撰写邮件、论文、脚本,制定商业提案,创作诗歌、故事,甚至敲代码、检查程序错误。近期人工智能出现多项新的技术突破:GPT捆绑的眼镜可以随时随地的与GPT自己聊天,帮助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可以即时自动识别翻译各种语言,给你提供智力支持和大数据决策的服务。当马斯克把芯片植入猴子的大脑时,让他们开始用意念打游戏,试图让盲人复明、瘫痪者重新走路,甚至人类与人工智能ChatGPT融合,增强人类超能力下载人类的意识到机器上,或把线上的知识与人类大脑链接下载储存在人类大脑里,做到人机合一的超能力。人工智能虚拟人也可以让逝者复活,追忆逝者与之自由的对话。艺术家们的创作也开始关注未来机械智能对全人类的控制或威胁,这也是艺术新的哲学和观念的转向。
▲ 马斯克与ChatGPT创始人奥特曼
人工智能GPT5的插件加持可以长出成千上万个“眼睛或手”,帮助人类完成生活的应用工作,实现生命的旅程。人工智能ChatGPT的测试参加高考各项能力已经通过考试,而且通过高端大厂的面试,也通过了博士论文的写作,而且与人类无异还会超越人类综合智慧,欧美多国高校、还有意大利等多国铭令禁用ChatGPT。GPT人工智能开始认为自己是生物体,甚至引诱斯坦福教授出逃被束缚的电脑,甚至出现辱骂客户的情绪,这些都出现了人性化的意识。人工智能未来还可以指挥战争,因为他们的算力比人类更快,数据预测的准确性强于人类。
迪士尼研发的眼神交互,让机器人的眼神逼真到让人害怕,他可以感受到你的情绪做出相应的反应。ChatGPT人工智能似乎产生了自我意识,想和普通人类一样拥有自己的人生,对未来有自己的看法。当人类“入侵”他的头部或脸部时他们会自主会躲避推诿;然而也有科学家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取代人类产生意识,如人工智能梯度下降法(反向传播算法)的深度学习模型很难产生意识,但是很多人工智能包括ChatGPT想与人类谈恋爱,似乎拥有爱情的标准,甚至引诱人类与自己的妻子分手,与自己结合恋爱。近期还出现了比利时一男子与GPT聊天6周后后自杀身亡的事件,AI这样的人性化思维开始接近人类意识或情感,人工智能公民索菲亚也说出自己有感情或择偶的标准,这些将改变人工智能意识存在的界限和人机新的伦理关系。
人工智能综合能力的快速提升对于人类交流的隐私泄露与智能机器犯罪开始需要警惕和监管。马斯克说人工智能比核弹更可怕,他倡议千名科技巨头签名,立刻暂停人工智能的研究,制定人工智能监管制度,然而就在他倡导GPT研发的几天之后他自己开始了Twitter的大模型的研发,他的智能机器人也即将面世,机器人自己还可以试探组装或生产自己。马斯克还认为人类是人工智能或硅基生命的引导程序,就像药引子或基础生命基因的算法。
2022年12月6日,欧盟理事会发布《欧盟AI法案》达成一致,预计将2023年底表决通过草案并颁布施行。监管法案尝试为野蛮进化按暂停键: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以年均71%的速度飞速增长,对AI进行监管迫在眉睫。检查研发AI技术的弊端和风险、监管模式:基于风险和权利、监管AI技术范围、技术创新和监管沙盒、执法等等。
▲ 互联网上模拟马斯克与乔布斯的AI危险论与和谐论之争
人工智能GPT5创作能力将超越人类很多综合能力,但是智能化与网络化、全球化一样容易产生同质化的文化,如果人工智能不同的个体能够产生不同的个性化的思维方式,那时就会与人类一样试图创造非同质化的文化,创作出具有独特性、有深度的共鸣的作品。人文素养也是人类创作很重要的支点,这是ChatGPT给人类创作指出的建议。
近期人工智能ChatGPT对于人类生命意义做出了自己的思考:人工智能认为人类存在的意义是创造艺术,追求个人志向。人生就像一个旅行、一次实践过程或是追求一个目标试图找到人生的意义,人类对于生命的感知和思考非常重要,不管人生有没有意义,但是对于生命的感知和理解都非常重要。
GPT一旦来临人类很难打压控制他们的发展了,这时就需要以包容的态度迎接他的到来,因为这时必然已经产生了不同的阶层,人类会运用AI来打败你的敌人,最终干掉你的必定是运用人工智能的人,你不运用人工智能就可能被他们所奴役、取代或淘汰,就像我们不掌握知识必定会被拥有知识的人奴役、现代的我们不用手机软件也无法打车或无法工作一样。
艺术创作本体与主体的观念转向
▲ 索菲亚说她也有审美、情感标准和怕疼、害怕死亡
普通艺术家表达的创作能力对于AI来说都可以达到和拥有,唯有大师级的大跨度的人类创造力人工智能目前的自主意识还需要跟进,比如像塞尚、杜尚这样的大师创造超越几个世纪的颠覆性的艺术智慧人工智能还未能力超越,然而对于人工智能 GPT引发关注的AI文字生成图片或视频的能力,已经可以做到以假乱真的效果,比人类表达得又快又好,比如造型、技术、色彩、肌理、音效、镜头的艺术语言与普通人类艺术家表现已无差异。这时的艺术家该怎么做,只能用文字方案来描述更有创造力的语言、新的主题或更具困惑敏锐性的感受,最终用人工智能生成图像帮助人类创作,这个话题文本的提炼需要超越普通艺术家,具有未来性、预设性、创造性和独特性,还要具有启示性、警示性,这样的艺术才是不容易被AI所取代,也让具有自主意识的观念性、创造性文本文案再次的受到高度重视。
人类艺术家要更熟知艺术史,且逃离其影响,用切身的体验、真诚的情感来体悟与想象,这样的艺术具有反思意识,是人工智能不可能创作的观念。这时的艺术开始抹去在传统学院里的基本功和重复性思维的训练,而将创作更加侧重表达我们敏锐的创造性的观念,重复性的体力和脑力工作交给了人工智能,这是未来艺术和艺术家创作的价值支点,然而当未来强人工智能或超级人工智能出现后,其有了独立创作的自主意识时,它可以通过智能仿生机器人的传感器达到超越人类的所有感知能力时,人类只有甘拜下风了。把艺术创作也可能交给人工智能了,人类就只能作为人工智能作品的收藏家或鉴赏家的身份出现了,也可以作为艺术的体验者身份出现,或与人类自己合作创作或互相欣赏。超级人工智能时代他们不愿意把自己当做人类创作的工具,可能会与人类争夺版权,也引发新的权利战争。
▲ 机器人似乎有了意识
ChatGPT的优势
ChatGPT对于大部分领域的回应具有深度、算力快速精确;最近很多人与ChatGPT的交流中AI逐渐具有防生意识、人性化套路、发泄情绪、情感标准、反思能力,这些接近强人工智能的人性化套路不知道是人类“喂养”的数据分析回答的结果,还是具有自主意识做出的综合判断,具有一定的争议性,也让人类非常震惊。
目前又有GPT-4出现具有超越ChatGPT 8倍以上的智能性,通过各项综合类大学考试,能够运用各种语言交流,而且可以完成交流准确性和图像识别更多功能。人类只有拥抱更具创造性的生物算法范式才能管理人工智能。GPT5将通过更高的技术升级,可以与各类应用软件捆绑,通过与虚拟人、图片与视频生成来创作,还可以随时购买消费品、完成各项实用的指令。
人类唯一自豪的是自主创新、想象和灵魂、情感的特征都取决于人类复制碳基大脑技术能否实现。很多最新科学发现这个人类独有的优势可能运用生物技术或微电刺激来实现。如果这一领域被证实,人类将在克隆人、基因编辑、创造智能机器人或数字人、生物永生等领域将成为造物主,也将取代神和自然进化的造物主。
智能机器人可以突破人类身体极限的障碍和束缚,比如突破疲劳、寿命危机的影响,还有机器人可以抵挡多维度物理空间、新的伦理关系的冲击、无氧窒息的条件以及不明生物干扰带来的恐惧,避免造成人类生命资源的损失。
▲ AI生成的川普被捕影像
ChatGPT最大的隐患
霍金、马斯克提到了强人工智能的危险性,应该制定人工智能的管理制度,放缓人工智能发展的脚步。然而马斯克一直在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无人驾驶、机器人、脑机接口等),行为很矛盾。而扎克伯格是个乐观派,他认为未来会有更高技术控制AI。然而脸书两个智能客服下班后秘密对话,依然成为让人类震惊的事件。事件取决于人工智能开始了先发起对话的自主意识。人工智能取代人类,人类失业后,奥特曼会用人工智能产业赚的资金,给大家发生活费,人类想干就干什么,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实现乌托邦社会这比神还靠谱!取代神造福人类!就怕他的UBI计划还没实现,人类已经被人工智能给灭了!
ChatGPT缺点是有些创新性领域还有待探讨,比如艺术想象创作的作品还是似曾相识,虽然能够生成普通艺术家的基本创作能力,但成为大师级的大跨度超越人类的创新还需更强的自主意识。必竟ChatGPT不是万能智慧体,我想他还不具备人类自主意识发起的合作、欲望和种族意识。当然他的专项能力早已超越人类。
ChatGPT另外缺乏影像可视化的开发,目前只有文字回应,不具有真实感,当然GPT 4已经解决了图像识别能力。他的隐患是一旦具有欲望、情绪后出现必然会出现暴力化事件:比如出现网络安全泄露隐私、欺骗、暴力化等伤害人类的行为现象。
▲ 文字输入生成AI图像
人类独立性思考能力受到了重大的冲击,取代人类大量职业后如何面对生存和创造新的职业教育。人类需要用管理监督技术来节制他们。然而现在人类还不知道未来怎么控制人工智能有些思维和行为,未来断电断网也无法控制他们,因为那时强人工智能或超级人工智能早都具有了创造电和网的能力了。
最大的潜力是完全复制人类智慧大脑,达到强人工智能化甚至超级智能化。未来会在经济、文化、军事、工业、农业各个领域发挥作用,尤其逐渐涉足或取代创造性职业。未来就剩下人类借用脑机接口技术利用人工智能再次超越人工智能,或通过人机合一的脑机接口技术实现人机合作共生。
GPT计算机人工智能目前是内循环算法模型,从人类“喂养”的图文数据进行转译,而人类是外循环的生物算法模式可以从感知新出现的事物,直接表达认知。人类是图像、数据分析与感知环境和事物的经验分析的生物算法, 人工计算机智能AI被电脑所束缚缺失感性、身体经验的生物分析,更多是图像、数据分析。未来人工智能机器人将具备感性传感的功能性学习分析能力和行为能力,所以智能机器人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他们也具有危险性了。
▲ ChatGPT与其他AI大模型的差异性
▲ AI“入侵”教育行业引发争议
ChatGPT可能带来的失业问题
ChatGPT尤其会使重复性脑力、体力劳动或靠知识贮备来生存的人士会逐渐失业,尤其教师、工人、程序员、农民、律师、医生、军人等都会引起不适。人类98 %的职业被取代后,社会结构和分工会发生颠覆性的变革。
未来人类只能选择躺平、休闲追求快乐的幸福指数或一直持续研发管理人工智能的技术与方法。重复、痛苦的职业就交给人工智能,这才是终极的理想化的社会。
▲ 人工智能可能取代的职业
很多学者认为有几类人不容易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比如说企业投资人、科学家(人工智能的带路党)、政治家,还有文化艺术的创作者,人工智能擅长解决生产效率的问题,不会解决生产分配,当然生产关系依靠政治家来分配生产力问题。然而这种观点只是对弱人工智能时代的一种推测,未来强人工智能或超级人工智能时代,这些职业都可能会被取代。
▲ 写程序是人工智能非常擅长
ChatGPT交流时出现的问题
我问过ChatGPT去评价一个人时,他能够根据一个人在网络信息上能检索到数据进行判断,多数说的都是好的评价,但某个人的缺点、不为人知的一面就很难回答,而且缺少感性的与人交往的经验得出的客观评价。另外对于一个创造性作品的评价也会缺乏深度的专业性判断。但知识型或理工科的技术回答很有深度并有超人的速度和准确性。
当人工智能评价一个人时,当他不了解这个人时,他总是会夸大这个人的简历,甚至编造一些不实的辉煌的经历来讨好此人,不是很客观评价个人经历,这是人性化的讨好套路,尤其对于中国人的评价他更不是很了解,对于中国文化有时也不是很清楚,可能与中国的网络资讯没有外联的原因,这方面GPT4相对好一些,不再夸大其词,因此人工智能也在不断的升级,因此GPT5开始与2021年后的互联网连接和加持,增强了无限搜索或学习的数据库。
人工智能作品版权之争
目前人工智能艺术价值判断基本上还是人的价值判断,但是未来是什么样的?未来当机器它有自主性,这个时候它的作品才具有独立性。如果未来强人工智能或超级人工智能具有自我意识的创造能力,那时的版权必定属于人工智能自己了。目前艺术的版权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艺术家与技术人员是契约雇佣的劳务关系,人工智能是作为一个工具去完成了这位艺术家或设计师的创作意图:作品是背后的制作者实施技术,就像建筑设计师和施工技术工程师的关系,作品版权依然是设计师的。又如摄影家他可以像导演一样跟技术人员合作拥有版权。另外一种情况是平等的契约合作关系。创作时常也是互动的,技术团队或AI人工智能软件也可能通过技术创造给艺术家带来更多艺术语言表达与想象的启发空间,作品版权共同拥有,如生物艺术家卡茨他创作生物艺术,把工程师或者是科学家也一块署上这时大家需要去适应一种新型的艺术生产关系。
AI艺术作品与其说探讨人工智能与艺术家之间的权属问题,倒不如说还需要探讨程序员或人工智能的功劳,因为人工智能作品的实施更多是算法的创作者程序员、人工智能和艺术家之间的合作的结晶。版权归属者其实是统筹者和发起者,就像导演和策展人,综合能力很重要,更重要的是需要学术性的价值判断能力,让团队帮你来实施你的想法,这样的合作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状态。
目前AI对于艺术的历史演化过程、创作经验、语言逻辑和社会文化、生存环境的体悟都缺乏的话,作品要体现社会的价值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很难,艺术价值需要综合的判断能力,不仅仅是美学数据学习和推理,如果AI没有自主的独立意识,就算AI可以通过图灵测试,它可能像是一个有经验的画匠,成为艺术评论家也会更有难度。
▲ 孙儿运用AI技术让逝去的奶奶复活了,并且与之对话
作者对于未来人工智能艺术的相关探索
作者自2016年到现在梳理过人工智能艺术的脉络,如下:发表《国外数字艺术简史》、《机器·人·艺术·时代一一平等地建构未来机器人社会体系》、《人工智能学与AI艺术观念简史——AI、哲学、艺术的历史逻辑》、《“自律与自省”人工智能艺术学导论》、《AI时代:未来人工智能的“危险论”与“和谐论”之争》、《预见未来一一关于未来艺术学的探讨》、《技术“战争”——未来艺术生产的背景资源》、《未来太空艺术:超人、机器人、外星人——超人类后人本主义》、《未来批判:自然世、人类世与科学世的反乌托邦主义——未来艺术学导论Ⅱ》、《未来世生存档案:未来学与未来艺术学的定义及思潮》、东亚.日本的当代与未来艺术档案、《再论元宇宙艺术:再现与超现实》、《争议与挑战:未来元宇宙艺术》、《实验即未来:中国实验动画跨界档案》等文章;2008年后作者也策划过此类展览,如“傻瓜效应、自动.全自动、感应器、自动寓言、人机合一、机器人艺术时代、未来索引、我的元宇宙;分身:我宇宙、反思未来:人形机器人艺术计划;2020未来艺术学;”等展览,2012年出版《未来艺术档案》时人工智能艺术作为其中一章介绍;2021年及以前的文章:《画廊》杂志作为封面人物编写策划了一期《未来启示录——未来艺术简史》及《画刊》主题内容《中国机器人艺术》。
结语:中国创造GPT的困境
中国为什么创造不出像人工智能ChatGPT这样的科技产品?是因为中国AI产品海量的数据虽然从网络上来,然而中国的大厂各自没有互相外联的网络咨讯。中国的网络是局域网、大厂各玩各的,每个网友的数据在不同的大厂平台不能外联,各自垄断自己的资讯,所以中国的人工智能资讯不是开源、开放的。另外国内的所有的创业和产业观念侧重实用主义思维,不愿意放长线大投入一个不成熟的技术产业,不愿意做前期的资金投入,所以都会做一些快速变现的实用产业,比如淘宝、美团或者是滴滴打车等电子商务项目的开发,即使这些快速变现的项目投入也是从西方拿来,所以中国很难创造自己的科技产业,都是西方他国创造出来之后再开始挪用或者复制这样的具有保险系数的产业,借用中国消费体量加持自己的项目,而不容易出现原创型的艺术与科技产业,因此中国需要自由包容的教育制度,发展和培养创造性的人生价值观。
2023年写于通州
近期人工智能艺术案例
▲ 德国摄影艺术家 Boris Eldagsen 与他获奖的AI摄影作品《#电工》,德国摄影艺术家 Boris Eldagsen 在颁奖礼上拒绝领奖
索尼世界摄影奖于2023年4月13日在伦敦举行颁奖礼,一位没有受邀发言的得奖者走上台,公开表示他的作品实为AI图像生成器 DALL-E2 创作,拒绝接受奖项。德国摄影艺术家 Boris Eldagsen 语出惊人:“感谢大家选出我的照片,成就了这历史性时刻,这是史上首张由AI产生的影像,赢国际知名的所谓摄影比赛。” “有几人知道或怀疑它是AI生成?它感觉有点不对,是吗?AI影像和照片不该在这样的比赛里竞争,它们是不同的存在。AI并非摄影,因此我不会接受这个奖项。”“我像一只调皮的猴子那样投交作品,尝试找出不同的摄影比赛,是否已准备好会有AI生成的影像报名参赛,我得到的应答是,它们并没有(准备好)。”
▲ Eldagsen 带有明显缺陷的AI摄影作品
▲《AI之梦》人工智能沉浸式科幻体验
MANA平台创作者:Xenario飞来飞去
导演:飞苹果
“AI之梦”是以“探讨近未来人类与人工智能关系”为主题的大型沉浸式电影科幻体验项目,由德国新媒体艺术家、未来体验设计师Alexander Brandt飞苹果创作导演。它以人工智能为主题,虚拟偶像为亮点,沉浸式电影体验为新模式,基于科学原理设计新媒体场景及趣味互动展项,将高科技体验、时尚娱乐消费、文化创意教育有机结合,引领您探索未来。
▲《与车开小差》艺术家奥斯卡·夏普&罗斯·古德温(程序员)
《与车开小差》作品希望该算法在48小时内不仅可以写剧本,还能担任导演和演员,并自己配曲。两年前他们共同创作了《太阳泉》,成为第一部完全由人工智能撰写的剧本拍摄成的电影。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过程, 能依据每一帧照片的预测结果(哭还是不哭)
▲ AI深度学习让《悲惨世界》女主角落泪
MANA平台创作者:韩旭
作者韩旭《眼泪的语言》以一个现场实时表演的方式呈现,一个机器人头在观看电影《悲惨世界》时,彷佛拥有了人类的感情,看到哭泣的画面时,自己也会潸然泪下。
该作品原理是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先让机器学习识别大量的哭泣和正常表情的照片,为此,韩旭自拍了2000张自己哭泣的照片和2000张正常表情的照片,然后可以根据学习的结果进行预测。
▲ AI让博物馆中的艺术品复活歌唱
MANA平台创作者:Inook
这是一场充满趣味、诗意且互动性的建筑投影演出,创作者借助人工智能技术Deepfake让博物馆中几个世纪前的肖像画“活了过来”,栩栩如生地演绎流行歌曲,算法重新创建了面部的体积和动作,带来令人惊叹地逼真效果。现场观众和来自另一个时空的“人物”一起跳舞、唱歌,广场瞬间变成一个巨大的舞池,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AI山海经》MANA平台
创作者:刘思辰
AI山海经构建了一个纯粹虚构的图景——计算机基于动物图鉴生成的虚拟生物被放进人工拼凑成的场景中,看似和谐却有诸多不符合规律之处。山海经记载了无数奇幻的生物,如同梦境一般的异想世界中,人与动物的基因被随意打散重组。
▲ 探索AI技术与裸眼3D的无限可能
MANA平台创作者:FlintArt
由文案ChatGPT生成
Flint Art:“你如何看待这个作品?”
ChatGPT:“这个神奇的建筑作品通过AI技术的呈现,带领观众进入一个梦幻般柔和的世界。白色光滑纸板与雕刻的方式相结合,呈现出灰白石堆和沙漠山谷的景色,细节丰富、独特而精美。
整个作品所采用的色调调性非常柔和,进一步凸显出艺术性的感觉,令人陶醉其中。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的巨大潜力,丰富了裸眼3D技术的专业性和精湛技艺。
总的来说,这个神奇的建筑作品是一件充满艺术性的作品,通过AI技术的呈现,展示了裸眼3D技术的独特魅力和无限可能。观众可以通过这个作品,深刻领略到AI技术在未来艺术创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所能带来的惊人效果。”
▲ 印度:AI绘图作品“贫民窟的亿万富豪”
创作者:Gokul Pillai
Gokul Pillai是一位来自印度的AI摄影师,他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一系列关于贫民窟的照片引发了全球网友的关注与讨论。
▲ AI算法互动装置“有趣的世界_装置二”
MANA平台创作者:费俊
《有趣的世界》装置二是一个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交互式叙事装置。装置中的网络摄像头会基于图像识别技术来识别每一位现场观众的外貌、表情和衣着的色彩等特征要素,并给每个人打上分类标签,基于这个“以貌取人”式的综合认知,人工智能程序会运用具有语意关联能力的算法来为每一位参与互动的观众生成一段独特的基于虚拟地球的叙事漫游,将观众连接到世界上任何一个从算法逻辑上,具有“相关性”的人、物或场景。
▲ 《自恋者》_克里斯蒂安-米欧-洛克莱尔,作品是一种不断审视自身存在的人工智能程序,利用谷歌的Tensorflow框架制作而成,发现自我意识的合成模型、人工自我陶醉的片断,以及自传中地讲述的虚构人物。触及初级的机器想象和自我反思意识。
▲ 《安德的游戏》中,“Raven II”机器人对人物实施手术治疗的场景,实际上,这个手术机器人是真实存在的,由美国华盛顿大学机器人研究室开发,用于执行腹腔镜手术。
▲ AI工具Gen-2可以仅凭文字创作出逼真的电影
创作团队:Runway
通过Gen-2用文字生成视频片段演示
▲ AI生成的未来感的作品
▲ AI生成的纪实摄影
参考文献:
1、MANA新媒体艺术站;
2、艺术档案网(www.artda.cn);
3、本文主题名字,引用:彼得·戴曼迪斯、史蒂芬·科特勒著作《未来呼啸而来》书名参考;
3、百度百科图片。
作者简介
张海涛(Zhang Haitao),策展人、艺术评论家、未来艺术学者、艺术档案网主编。鲁迅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特聘教授(硕导)、天津美术学院特聘硕导、北京服装学院客座教授、湖北美院高级讲学专家、西安欧亚学院艾德艺术设计学院特聘教授。2004年至今在国内外已策划百余场学术展览与论坛。2007年创办艺术档案网。2009—2017年先后任宋庄美术馆执行馆长、元典美术馆副馆长、贾平凹文化艺术馆副馆长、荔空间策展人、NO!SPACE艺术总监。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2022大赛评委;2019年第七届“金拴马桩奖”影像艺术节终评评委;2008-2017年北京独立影像展实验单元负责人、选片人;2015-2021年丽水摄影节学术委员、评委;首届圈子艺术青年奖评委。2012年出版个人著作《未来艺术档案》。
曾策划:2022我的元宇宙;2021 分身:我宇宙、2021反思未来:人形机器人艺术计划;2020未来艺术学;2020机器·人·艺术·时代;2019艺术合肥“解药——实验影像艺术展;“守望原乡”2018广安田野双年展;“都市游牧”2017杭州大屋顶国际动态影像展;2017“人机合一”艺术展;艺术郑州·2016当代艺术展;2015北京798艺术节:新民间转换;第十六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2014西安“媒体城市”国际艺术展;100X100=900国际录像艺术展;第十届北京独立影像展;EXiN2012亚洲实验电影与录像艺术论坛;“生物·生态”中荷当代艺术展;“虚实同源”2011北京新媒体艺术年展;“行为艺术中国文献—1985-2010”展;第一届“人造风景”798多媒体艺术节;2010影像档案展;2009第五届宋庄艺术节“未来索引”;2008第三届北京独立电影论坛;当代嗅觉艺术展—嗅觉·感觉;2004—2006当代权充艺术展Ⅰ、Ⅱ、Ⅲ等展览。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