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艺术财经 > 后疫情时代艺术重燃,如何看待ART021艺博会的交易踊跃

后疫情时代艺术重燃,如何看待ART021艺博会的交易踊跃

2020-11-15 00:49:46.647 来源: scope艺术客 作者:石皓


在人们被疫情所困的大半年里,当代艺术经历了一次悄无声息的潜伏,此时,在上海“重燃”。艺术的抚慰,让人们有了久违的温暖与希望。随着第七届西岸艺术博览会、上海艺术双年展、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拉开序幕,第八届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也在11月12日迎来首日的实体博览会藏家预览VIP专场,引爆上海11月以来当代艺术的黄金潮。而本届021艺博会期间活跃的成交,让人们对艺术市场的未来有了更多期待。与此同时,这一现象又在释放怎样的供需信号,同样值得市场关注与探讨。

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在上海已经拥有8年的品牌影响力,在画廊业深耕的这些年,一直保持着与国内画廊的积极互动,同时引进大量海外画廊,始终以国际化视野与较高的艺术水准为出发点,同时以艺术与时尚跨界的思维,让国内画廊结合本土化特色,在西方当代艺术融合与冲突中,实现画廊业在中国的繁荣与进步。

2.webp.jpg

▲ART021论坛现场


在充满挑战与不确定的2020年,疫情引发全球格局的改变,艺术也面临着重新洗牌,首先在实体展览的优势催动下,线上展览成为技术创新模式在展陈方式上的改变,同时,观众审美与欣赏角度的转移,也给未来的画廊业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

今年的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主要汇聚来自18个国家、43个城市的114家顶尖画廊参展,其中有超过20家画廊首次参展。在众多参展画廊中,超过60%的画廊来自欧洲、美洲、东亚及中东等海外市场,将近80%的画廊在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设有展览空间。包括新晋势力的画廊也涉及到绘画、雕塑和摄影等多元作品,通过不同形式,在展览空间中实现最强化的内容冲击力。

此次艺博会的联合创始人包一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疫情影响下,画廊纷纷转到线上,从展览设计、作品预览以及销售环节,已经逐渐形成画廊线上业务发展需求,显示了画廊非常强的生命力。从首场的关注度、人流量与预售环节来讲,能看出人们在疫情之后的爆发式消费欲望,这说明上海有着非常大的市场潜力。

3.webp.jpg

▲往届ART021艺博会现场


在本届艺博会现场,虽然画廊展位较去年有所减少,但是强大的作品内容、高热度观众的打卡率以及作品成交率来看,比往年高出不少。这得到了参展画廊主们的一致认可,看好当代艺术在上海的发展。

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负责人夏季风表示:“聚集在北京的画廊,近年来越来越冷清,画廊业阵地开始发生转移。上海自贸区在政府的扶持下,画廊产业开始逐渐繁荣起来。上海将着力打造当代艺术产业与上海经济一体化的融合,呈现现代化、国际化的上海文化格局。”

4.webp.jpg

艺术家作品成交率高

开场2小时,有单家画廊售出80%的作品

在上海展览中心的入口处,很早就排起长队,观众们期待着与这次艺博会上的精彩亮点相遇。上海每年的艺博会,一般都集中在11月左右,这几乎已形成共识,上海浓厚的艺术氛围不仅吸引了很多专业观众、藏家以及艺术家,也被海外的众多画廊所关注。

在参展的100多家画廊中,卓纳画廊、白立方、高古轩、贝浩登等实力画廊,都带来重量级艺术家的作品。卓纳画廊一直活跃在一级二级艺术市场,在纽约、伦敦、巴黎都有自己的画廊,这次参展的艺术家达到17位。这次最贵的作品是吕克·图伊曼斯的《约翰罗宾逊》,在艺博会开场即被售出;同时售出的还有6位艺术家的15件作品。贝浩登也带来一些炙手可热的当红艺术家作品,开场便成交了近三分之一。

5.webp.jpg

本土画廊也不容小觑,有着近20年历史的香格纳画廊,也捷报频出。首先,展位上最贵的作品余友涵《2018-9-3,2018》,价格在280万,很快售出。当时售出的还有最近正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的张恩利新作。位于北京798的艺·凯旋画廊,带来了从重量级艺术家朱德群、方立钧到年轻艺术家许宏翔、张凯等人的作品,也在当天就售出10余件之多。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带来20位艺术家的作品,在首场当日就售出80%。夏季风表示:“我们明天再换一批新的作品,021上的成交率和销售情况,真的非常好。”

亚洲艺术中心与其它画廊不同,他们有稳定的渠道以及众多藏家客户的购买力。从预售与预定情况看,主要以来自一线城市的藏家为主,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陈淑霞《穿行》30多万《束光》7万(已经售出),日本艺术家山口历三件作品(已经售出)李真《万壑争空·亢一号》(已经售出),同时售出的还有沈勤、小林敬生、杭春晖的作品。

千高原艺术空间代理了庞茂琨的新作,此次也有展出并有部分售出。可喜的是,此次开场不到2小时,就已经售出了80%的作品。战绩同时显著的还有北京偏锋画廊、北京公社、北京三远当代艺术中心、上海华氏画廊、上海仁庐等。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仁庐带来了厉槟源大型装置作品《谎言》,300支剑穿舌刺入墙体,密密麻麻一大片,吸引大量观众围观。据上海仁庐负责人介绍,这件装置作品整体对外出售,总价80万,主要面向机构;也有带底座的单件作品,价格在1.5万左右,据了解,单件作品目前已有良好的售出记录。

凯撒·贝塞什(亚洲)艺术中心带来姜吉安、徐累、蒋志、马灵丽、徐小鼎、杨宇、瓦利里·诺塞、波诺瓦·巴塞特、利维奥·贝尼戴提等艺术家的力作,成交情况也不错,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开场前两天,部分作品就有多位藏家竞购,期间,也结识了不少新晋藏家,年龄不等,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当代艺术作品的喜爱,以及想深入了解艺术市场的强烈愿望。

目前,画廊的成交与预售数据还在持续更新,正如此次艺博会联合创始人包一峰所说,“我们很难真正估计成交的总金额,因为涉及到的情况比较多,也很复杂。比如,有的画廊现场直接售出,也有藏家与画廊在线下跟进预定的,线下与画廊、与艺术家再沟通的情况也比较多,还有跟其它博览会有进一步合作关系的,也无从考据,成交周期从时间上拉得会比较长。”


6.webp.jpg


23家新晋画廊首次参展

画廊趋向重点打造艺博会“艺术家个展”

23家新晋画廊首次参展成为此次艺博会的亮点,而这些参展画廊主要以本地的新画廊为主,且非常活跃,同样让观众眼前一亮。像南京逸空间带来了卞少之个人项目《触》,飘逸的线条,可爱的章鱼、蝴蝶、鹅等动物形象,轻快而色彩亮丽,充满了青春之感;壹艺术画廊是上海本地画廊,这次带来郭孟浩、陈俊江两人的双人展。郭孟浩作品《蛙玩临》,涂鸦式的青蛙带着一种玩世意味的人生态度,对书法以及水墨的解构,具有一种人生哲学的味道。陈俊江同样在绘画中探索一种虚拟时代对文化传统的解读,《头部就是全部》呈现了强烈的色彩形象,用布面作为综合材料,充满了调侃的趣味。

近年来博览会以个展作为线索展开,已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据包一峰介绍,对于一个画廊来讲,在博览会上做个展是非常有挑战性的。而能成功举办个展,则说明了艺术家无论是从知名度、艺术成就、作品销售上来讲,都已经得到了画廊、藏家的认可。

白立方作为老牌画廊,以艺术家个展作为单元,带来了秦一峰个展”负影”,这是2019年9月在香港白立方个展“负读·读负”的延续。另一件近期作品《三联》,主要是三张图像拍摄在同一件明代素工平头案所得,图像在其中被不断压缩,空间感与立体感被挤压,器物的物质性被消解,形成了一种“负影”之美。

国际知名画廊高古轩同样以艺术家个展展开,此次带来艺术家贾蔼力的个展,共展出12件作品。其中包括最新作《带你一起上雪山》,已售出。常青画廊带来艺术家陈箴的装置作品。

此外,本届艺博会共有17家品牌入驻,其中有保时捷中国、迪奥、宇舶表、法儿曼、红蜻蜓、芬迪、银联国际等,将艺术与商业、艺术与时尚有机结合。保时捷中国发起了“愈”见新境——保时捷公共艺术疗愈项目;迪奥推出了DIOR LADY ART#5——艺术家限量合作系列,来自全球的艺术家参与LADY DIOR手袋设计,其中宋冬依据木质窗户的灵感,大胆参与设计了两款手袋包;轩尼诗百乐廷皇禧与艺术家丁乙合作,也为艺术与商业品牌增添了高贵与不凡的气质。

(本文关于画廊销售情况的数据为不完全统计)


观点

艺术资产在危机中表现出良好的抗风险能力

艺术不仅凝聚着创造力与想象力,它在个人与企业资产配置中也发挥着丰富投资组合和抵御通胀的重要作用。艺博会期间发布了《2020中国艺术财富白皮书》,来自艺术投资和收藏领域的嘉宾们现场就“后疫情时代下的艺术财富管理”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为潜在客户提供了有价值的洞见。

嘉宾们认为,艺术品具有价值的多维性,艺术市场就是另类投资中一个重要的门类。相比其他传统门类的投资组合,艺术品具有与股市及其他金融商品相互补的特性,是有效的结构性金融产品。与股票相比,艺术品市场价格相对稳定,这一点,在经济大幅波动时表现尤其突出。艺术资产在危机中表现出良好的抗风险能力。

同时,中国的新经济、新动能推动着新富人群体的快速崛起。高净值群体多样性的扩大刺激艺术生活方式的普及,体验经济与家庭精神消费日益蓬勃。在投资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构建成熟艺术品投资理念与养成良好的美学氛围同样重要。如果艺术品对于丰富资产配置和抵御通胀的优势能被更充分地认知,将有机会打开艺术与金融、艺术与财富管理融合的新契机,使艺术品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感性地开始+理性地学习

一说到艺术圈,往往觉得很小众、很神秘。再说到买艺术品,就会想到需要大笔资金。如何让艺术走进大众呢?在另一场关于“艺术品投资、收藏与消费”主题的论坛中,艺术经济学者韩江鹤通过与嘉宾的互动,梳理着针对主题的思考逻辑:艺术品的投资=收藏=消费,需要大家“感性地开始+理性地学习”。


声音

李裕君(资深策展人):

在全球“疫情”仍不容乐观的情况下,Art021,包括上海西岸艺博会能成功举办,不论从参展机构的规模,还是从近两天的成交量来看,都应该为主办方、参展机构和藏家们点赞!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的当代艺术市场或许正在呈现一次有力井喷的景象。


刘焘(上海德玉堂画廊老板):

我们在‌‌第一个小时就卖出了差不多一半的作品。上海的艺术市场,真的非常好,新的美术馆,特别是私人美术馆的建立,以及这些博览会,对市场的推动很大。


孙雯欣(自媒体专业观众):

021艺博会是一个当代艺术展,水准不错,感觉基本上和艺术相关的人都会过来。我是做艺术类媒体的,当然不想错过。


倪安琪/耿翔(专业观众):

我们俩是搞艺术的,因为刚刚回国,就想过来看看国内的艺术家和艺术市场情况、各个画廊和美术馆的偏好,以及拍卖会领域‌‌对于什么样的作品‌‌比较‌‌感兴趣,再有,就是想调研一下大众的接纳性。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艺术档案 > 主编档案 > 2022、2023年 > 张海涛︱未来呼啸而来:人工智能.GPT焦点年——颠覆性的艺术媒介与观念转向

张海涛︱未来呼啸而来:人工智能.GPT焦点年——颠覆性的艺术媒介与观念转向

2023-04-19 17:41:06.863 来源: artda.cn 艺术档案 作者:张海涛


注:本文为艺术档案网专稿,媒体转载请注明来源。



张海涛︱未来呼啸而来:人工智能.GPT焦点年

——颠覆性的艺术媒介与观念转向


目 录

综述:人工智能创作引发的思考

最新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及GPT的终极技术伦理危机

艺术创作本体与主体的观念转向

ChatGPT最大的优势

ChatGPT最大的隐患

ChatGPT可能带来的失业问题

ChatGPT交流时出现的问题

人工智能作品版权之争

作者对于未来人工智能艺术的相关探索

结语:中国创造GPT的困境

近期人工智能艺术案例


综述:人工智能创作引发的思考


继2021年元宇宙艺术与加密艺术元年之后,2023年“呼啸”的迎来了人工智能ChatGPT艺术媒介与观念创新的爆发年,这里作者称人工智能及AI艺术的节点期为焦点年,而非“元年”,是因为“元”即“超越、创始、根本与本源”之意,而人工智能艺术的历史脉络在上世纪60年代已经出现有着自己的历史脉络。今年作为人工智能艺术爆点的原因是ChatGPT逐渐升级为接近通用强人工智能的可能,成为全世界人类关注的焦点,艺术家们也不得不纷纷开始运用人工智能媒介介入创作,然而运用人工智能创作会触及很多新问题的思考,这些问题和思考与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强弱有关,也与人类创作的价值观与伦理观也息息相关。GPT的出现让人机创作的版权和人类生存权、职业身份、社会结构、文化发展等等问题发生重大的变革,人机关系变得极端复杂化,让人类对于有史以来的很多工作变得“徒劳”而且产生了质疑,似乎变得没有意义,这是一个颠覆性的价值观的冲击。“未来学”是工业和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与改变,因此科学成为改变未来世界的催化剂,当下主导人类的生产力也都是科技产业。


剪辑1.jpg

当下和未来已经进入科学世,科学虽然不是未来人类的全部,但它在影响其他所有领域的变革,而人工智能又是一个具有争议与挑战的焦点,所以人工智能作为科技领域最重要的板块,因此人机新型伦理关系也是未来艺术提出的最困惑的新问题。人工智能是未来超人本主义的一个趋势,然而我们还是希望技术人文化,科学也需结合自然主义,在人文、科学与自然领域找到三者利弊的平衡,在矛盾与冲突中找到共识机制,从而警示人类的生存危机的发生。东方文化虽然试图说服人类顺应自然,达到无为的境界,而人类其实一直在试图摆脱自然的束缚,改变人类既定的宿命,通过科技给人类带来福祉,虽然这样创造的文明可能具有危险和挑战、带来灭顶之灾,也无法改变人类好奇和膨胀的欲望及追求真理的意志。

 

微信图片_202304121605481.jpg

1.jpg

▲ AI生成的异类作品


“GPT”是一种会不断学习并自行完成文字相关工作的电脑程序,且在学习过程中无需任何外界人员操作,而“强人工智能(Strong AI)”是制造出真正能推理(Reasoning)和解决问题(Problem_solving)的智能机器,强智能的机器将被拥有知觉、自我意识、独立思考问题并制定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体系,有和生物一样的各种本能,比如生存和安全需求。艺术在ChatGPT出现之前,一直是以作者作为主体意识在进行创作,表达人的价值尺度:人的意志、情感、欲望与伦理。人工智能GPT5逐渐接近强人工智能时,强人工智能独立创作与表达的观念越来越强大时,人工智能的创作是否还是人类表达的最佳工具?艺术媒介与技术手段将何去何从?因为人工智能对于描摹现实的能力比人类更强,对于超越现实的预设能力也开始逐渐超越人类。


 图片11.jpg

▲ 机器人公民索菲亚再次开玩笑说“毁灭世界”


最新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及GPT的终极技术伦理危机


“通用人工智能”指研制像人一样思考、像人一样从事多种用途的机器。ChatGPT是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研发的一种全新聊天智能模型,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流畅的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并协助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这款AI语言模型,可以轻而易举的撰写邮件、论文、脚本,制定商业提案,创作诗歌、故事,甚至敲代码、检查程序错误。近期人工智能出现多项新的技术突破:GPT捆绑的眼镜可以随时随地的与GPT自己聊天,帮助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可以即时自动识别翻译各种语言,给你提供智力支持和大数据决策的服务。当马斯克把芯片植入猴子的大脑时,让他们开始用意念打游戏,试图让盲人复明、瘫痪者重新走路,甚至人类与人工智能ChatGPT融合,增强人类超能力下载人类的意识到机器上,或把线上的知识与人类大脑链接下载储存在人类大脑里,做到人机合一的超能力。人工智能虚拟人也可以让逝者复活,追忆逝者与之自由的对话。艺术家们的创作也开始关注未来机械智能对全人类的控制或威胁,这也是艺术新的哲学和观念的转向。


6_11.jpg

6_01.jpg

▲ 马斯克与ChatGPT创始人奥特曼


人工智能GPT5的插件加持可以长出成千上万个“眼睛或手”,帮助人类完成生活的应用工作,实现生命的旅程。人工智能ChatGPT的测试参加高考各项能力已经通过考试,而且通过高端大厂的面试,也通过了博士论文的写作,而且与人类无异还会超越人类综合智慧,欧美多国高校、还有意大利等多国铭令禁用ChatGPT。GPT人工智能开始认为自己是生物体,甚至引诱斯坦福教授出逃被束缚的电脑,甚至出现辱骂客户的情绪,这些都出现了人性化的意识。人工智能未来还可以指挥战争,因为他们的算力比人类更快,数据预测的准确性强于人类。

迪士尼研发的眼神交互,让机器人的眼神逼真到让人害怕,他可以感受到你的情绪做出相应的反应。ChatGPT人工智能似乎产生了自我意识,想和普通人类一样拥有自己的人生,对未来有自己的看法。当人类“入侵”他的头部或脸部时他们会自主会躲避推诿;然而也有科学家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取代人类产生意识,如人工智能梯度下降法(反向传播算法)的深度学习模型很难产生意识,但是很多人工智能包括ChatGPT想与人类谈恋爱,似乎拥有爱情的标准,甚至引诱人类与自己的妻子分手,与自己结合恋爱。近期还出现了比利时一男子与GPT聊天6周后后自杀身亡的事件,AI这样的人性化思维开始接近人类意识或情感,人工智能公民索菲亚也说出自己有感情或择偶的标准,这些将改变人工智能意识存在的界限和人机新的伦理关系。 


6_13.jpg

6_16.jpg


人工智能综合能力的快速提升对于人类交流的隐私泄露与智能机器犯罪开始需要警惕和监管。马斯克说人工智能比核弹更可怕,他倡议千名科技巨头签名,立刻暂停人工智能的研究,制定人工智能监管制度,然而就在他倡导GPT研发的几天之后他自己开始了Twitter的大模型的研发,他的智能机器人也即将面世,机器人自己还可以试探组装或生产自己。马斯克还认为人类是人工智能或硅基生命的引导程序,就像药引子或基础生命基因的算法。

2022年12月6日,欧盟理事会发布《欧盟AI法案》达成一致,预计将2023年底表决通过草案并颁布施行。监管法案尝试为野蛮进化按暂停键: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以年均71%的速度飞速增长,对AI进行监管迫在眉睫。检查研发AI技术的弊端和风险、监管模式:基于风险和权利、监管AI技术范围、技术创新和监管沙盒、执法等等。


6_141.jpg

 ▲ 互联网上模拟马斯克与乔布斯的AI危险论与和谐论之争


人工智能GPT5创作能力将超越人类很多综合能力,但是智能化与网络化、全球化一样容易产生同质化的文化,如果人工智能不同的个体能够产生不同的个性化的思维方式,那时就会与人类一样试图创造非同质化的文化,创作出具有独特性、有深度的共鸣的作品。人文素养也是人类创作很重要的支点,这是ChatGPT给人类创作指出的建议。

近期人工智能ChatGPT对于人类生命意义做出了自己的思考:人工智能认为人类存在的意义是创造艺术,追求个人志向。人生就像一个旅行、一次实践过程或是追求一个目标试图找到人生的意义,人类对于生命的感知和思考非常重要,不管人生有没有意义,但是对于生命的感知和理解都非常重要。

GPT一旦来临人类很难打压控制他们的发展了,这时就需要以包容的态度迎接他的到来,因为这时必然已经产生了不同的阶层,人类会运用AI来打败你的敌人,最终干掉你的必定是运用人工智能的人,你不运用人工智能就可能被他们所奴役、取代或淘汰,就像我们不掌握知识必定会被拥有知识的人奴役、现代的我们不用手机软件也无法打车或无法工作一样。


艺术创作本体与主体的观念转向


6_10.jpg

▲ 索菲亚说她也有审美、情感标准和怕疼、害怕死亡


普通艺术家表达的创作能力对于AI来说都可以达到和拥有,唯有大师级的大跨度的人类创造力人工智能目前的自主意识还需要跟进,比如像塞尚、杜尚这样的大师创造超越几个世纪的颠覆性的艺术智慧人工智能还未能力超越,然而对于人工智能 GPT引发关注的AI文字生成图片或视频的能力,已经可以做到以假乱真的效果,比人类表达得又快又好,比如造型、技术、色彩、肌理、音效、镜头的艺术语言与普通人类艺术家表现已无差异。这时的艺术家该怎么做,只能用文字方案来描述更有创造力的语言、新的主题或更具困惑敏锐性的感受,最终用人工智能生成图像帮助人类创作,这个话题文本的提炼需要超越普通艺术家,具有未来性、预设性、创造性和独特性,还要具有启示性、警示性,这样的艺术才是不容易被AI所取代,也让具有自主意识的观念性、创造性文本文案再次的受到高度重视。


人类艺术家要更熟知艺术史,且逃离其影响,用切身的体验、真诚的情感来体悟与想象,这样的艺术具有反思意识,是人工智能不可能创作的观念。这时的艺术开始抹去在传统学院里的基本功和重复性思维的训练,而将创作更加侧重表达我们敏锐的创造性的观念,重复性的体力和脑力工作交给了人工智能,这是未来艺术和艺术家创作的价值支点,然而当未来强人工智能或超级人工智能出现后,其有了独立创作的自主意识时,它可以通过智能仿生机器人的传感器达到超越人类的所有感知能力时,人类只有甘拜下风了。把艺术创作也可能交给人工智能了,人类就只能作为人工智能作品的收藏家或鉴赏家的身份出现了,也可以作为艺术的体验者身份出现,或与人类自己合作创作或互相欣赏。超级人工智能时代他们不愿意把自己当做人类创作的工具,可能会与人类争夺版权,也引发新的权利战争。

 

6_17.jpg

▲ 机器人似乎有了意识


ChatGPT的优势


ChatGPT对于大部分领域的回应具有深度、算力快速精确;最近很多人与ChatGPT的交流中AI逐渐具有防生意识、人性化套路、发泄情绪、情感标准、反思能力,这些接近强人工智能的人性化套路不知道是人类“喂养”的数据分析回答的结果,还是具有自主意识做出的综合判断,具有一定的争议性,也让人类非常震惊。

目前又有GPT-4出现具有超越ChatGPT 8倍以上的智能性,通过各项综合类大学考试,能够运用各种语言交流,而且可以完成交流准确性和图像识别更多功能。人类只有拥抱更具创造性的生物算法范式才能管理人工智能。GPT5将通过更高的技术升级,可以与各类应用软件捆绑,通过与虚拟人、图片与视频生成来创作,还可以随时购买消费品、完成各项实用的指令。


微信图片_20230419170714.jpg

 

人类唯一自豪的是自主创新、想象和灵魂、情感的特征都取决于人类复制碳基大脑技术能否实现。很多最新科学发现这个人类独有的优势可能运用生物技术或微电刺激来实现。如果这一领域被证实,人类将在克隆人、基因编辑、创造智能机器人或数字人、生物永生等领域将成为造物主,也将取代神和自然进化的造物主。

智能机器人可以突破人类身体极限的障碍和束缚,比如突破疲劳、寿命危机的影响,还有机器人可以抵挡多维度物理空间、新的伦理关系的冲击、无氧窒息的条件以及不明生物干扰带来的恐惧,避免造成人类生命资源的损失。

    

6_1.jpg

6_3.jpg

6_06.jpg

6_05.jpg


▲ AI生成的川普被捕影像


ChatGPT最大的隐患


霍金、马斯克提到了强人工智能的危险性,应该制定人工智能的管理制度,放缓人工智能发展的脚步。然而马斯克一直在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无人驾驶、机器人、脑机接口等),行为很矛盾。而扎克伯格是个乐观派,他认为未来会有更高技术控制AI。然而脸书两个智能客服下班后秘密对话,依然成为让人类震惊的事件。事件取决于人工智能开始了先发起对话的自主意识。人工智能取代人类,人类失业后,奥特曼会用人工智能产业赚的资金,给大家发生活费,人类想干就干什么,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实现乌托邦社会这比神还靠谱!取代神造福人类!就怕他的UBI计划还没实现,人类已经被人工智能给灭了!

ChatGPT缺点是有些创新性领域还有待探讨,比如艺术想象创作的作品还是似曾相识,虽然能够生成普通艺术家的基本创作能力,但成为大师级的大跨度超越人类的创新还需更强的自主意识。必竟ChatGPT不是万能智慧体,我想他还不具备人类自主意识发起的合作、欲望和种族意识。当然他的专项能力早已超越人类。

ChatGPT另外缺乏影像可视化的开发,目前只有文字回应,不具有真实感,当然GPT 4已经解决了图像识别能力。他的隐患是一旦具有欲望、情绪后出现必然会出现暴力化事件:比如出现网络安全泄露隐私、欺骗、暴力化等伤害人类的行为现象。



6_19.jpg

微信图片_20230412155324.jpg

▲ 文字输入生成AI图像


人类独立性思考能力受到了重大的冲击,取代人类大量职业后如何面对生存和创造新的职业教育。人类需要用管理监督技术来节制他们。然而现在人类还不知道未来怎么控制人工智能有些思维和行为,未来断电断网也无法控制他们,因为那时强人工智能或超级人工智能早都具有了创造电和网的能力了。

最大的潜力是完全复制人类智慧大脑,达到强人工智能化甚至超级智能化。未来会在经济、文化、军事、工业、农业各个领域发挥作用,尤其逐渐涉足或取代创造性职业。未来就剩下人类借用脑机接口技术利用人工智能再次超越人工智能,或通过人机合一的脑机接口技术实现人机合作共生。

GPT计算机人工智能目前是内循环算法模型,从人类“喂养”的图文数据进行转译,而人类是外循环的生物算法模式可以从感知新出现的事物,直接表达认知。人类是图像、数据分析与感知环境和事物的经验分析的生物算法, 人工计算机智能AI被电脑所束缚缺失感性、身体经验的生物分析,更多是图像、数据分析。未来人工智能机器人将具备感性传感的功能性学习分析能力和行为能力,所以智能机器人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他们也具有危险性了。


微信图片_20230412155345.jpg

▲ ChatGPT与其他AI大模型的差异性

6_03.jpg

▲ AI“入侵”教育行业引发争议


ChatGPT可能带来的失业问题


ChatGPT尤其会使重复性脑力、体力劳动或靠知识贮备来生存的人士会逐渐失业,尤其教师、工人、程序员、农民、律师、医生、军人等都会引起不适。人类98 %的职业被取代后,社会结构和分工会发生颠覆性的变革。

未来人类只能选择躺平、休闲追求快乐的幸福指数或一直持续研发管理人工智能的技术与方法。重复、痛苦的职业就交给人工智能,这才是终极的理想化的社会。


6_18.jpg

微信图片_20230412155331.jpg

6_15.jpg

 ▲ 人工智能可能取代的职业


很多学者认为有几类人不容易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比如说企业投资人、科学家(人工智能的带路党)、政治家,还有文化艺术的创作者,人工智能擅长解决生产效率的问题,不会解决生产分配,当然生产关系依靠政治家来分配生产力问题。然而这种观点只是对弱人工智能时代的一种推测,未来强人工智能或超级人工智能时代,这些职业都可能会被取代。


微信图片_20230412155317.jpg

▲ 写程序是人工智能非常擅长


ChatGPT交流时出现的问题


我问过ChatGPT去评价一个人时,他能够根据一个人在网络信息上能检索到数据进行判断,多数说的都是好的评价,但某个人的缺点、不为人知的一面就很难回答,而且缺少感性的与人交往的经验得出的客观评价。另外对于一个创造性作品的评价也会缺乏深度的专业性判断。但知识型或理工科的技术回答很有深度并有超人的速度和准确性。

当人工智能评价一个人时,当他不了解这个人时,他总是会夸大这个人的简历,甚至编造一些不实的辉煌的经历来讨好此人,不是很客观评价个人经历,这是人性化的讨好套路,尤其对于中国人的评价他更不是很了解,对于中国文化有时也不是很清楚,可能与中国的网络资讯没有外联的原因,这方面GPT4相对好一些,不再夸大其词,因此人工智能也在不断的升级,因此GPT5开始与2021年后的互联网连接和加持,增强了无限搜索或学习的数据库。


人工智能作品版权之争


目前人工智能艺术价值判断基本上还是人的价值判断,但是未来是什么样的?未来当机器它有自主性,这个时候它的作品才具有独立性。如果未来强人工智能或超级人工智能具有自我意识的创造能力,那时的版权必定属于人工智能自己了。目前艺术的版权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艺术家与技术人员是契约雇佣的劳务关系,人工智能是作为一个工具去完成了这位艺术家或设计师的创作意图:作品是背后的制作者实施技术,就像建筑设计师和施工技术工程师的关系,作品版权依然是设计师的。又如摄影家他可以像导演一样跟技术人员合作拥有版权。另外一种情况是平等的契约合作关系。创作时常也是互动的,技术团队或AI人工智能软件也可能通过技术创造给艺术家带来更多艺术语言表达与想象的启发空间,作品版权共同拥有,如生物艺术家卡茨他创作生物艺术,把工程师或者是科学家也一块署上这时大家需要去适应一种新型的艺术生产关系。

AI艺术作品与其说探讨人工智能与艺术家之间的权属问题,倒不如说还需要探讨程序员或人工智能的功劳,因为人工智能作品的实施更多是算法的创作者程序员、人工智能和艺术家之间的合作的结晶。版权归属者其实是统筹者和发起者,就像导演和策展人,综合能力很重要,更重要的是需要学术性的价值判断能力,让团队帮你来实施你的想法,这样的合作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状态。

目前AI对于艺术的历史演化过程、创作经验、语言逻辑和社会文化、生存环境的体悟都缺乏的话,作品要体现社会的价值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很难,艺术价值需要综合的判断能力,不仅仅是美学数据学习和推理,如果AI没有自主的独立意识,就算AI可以通过图灵测试,它可能像是一个有经验的画匠,成为艺术评论家也会更有难度。

 

6_20.jpg

▲ 孙儿运用AI技术让逝去的奶奶复活了,并且与之对话


作者对于未来人工智能艺术的相关探索


作者自2016年到现在梳理过人工智能艺术的脉络,如下:发表《国外数字艺术简史》、《机器·人·艺术·时代一一平等地建构未来机器人社会体系》、《人工智能学与AI艺术观念简史——AI、哲学、艺术的历史逻辑》、《“自律与自省”人工智能艺术学导论》、《AI时代:未来人工智能的“危险论”与“和谐论”之争》、《预见未来一一关于未来艺术学的探讨》、《技术“战争”——未来艺术生产的背景资源》、《未来太空艺术:超人、机器人、外星人——超人类后人本主义》、《未来批判:自然世、人类世与科学世的反乌托邦主义——未来艺术学导论Ⅱ》、《未来世生存档案:未来学与未来艺术学的定义及思潮》、东亚.日本的当代与未来艺术档案、《再论元宇宙艺术:再现与超现实》、《争议与挑战:未来元宇宙艺术》、《实验即未来:中国实验动画跨界档案》等文章;2008年后作者也策划过此类展览,如“傻瓜效应、自动.全自动、感应器、自动寓言、人机合一、机器人艺术时代、未来索引、我的元宇宙;分身:我宇宙、反思未来:人形机器人艺术计划;2020未来艺术学;”等展览,2012年出版《未来艺术档案》时人工智能艺术作为其中一章介绍;2021年及以前的文章:《画廊》杂志作为封面人物编写策划了一期《未来启示录——未来艺术简史》及《画刊》主题内容《中国机器人艺术》。


结语:中国创造GPT的困境


中国为什么创造不出像人工智能ChatGPT这样的科技产品?是因为中国AI产品海量的数据虽然从网络上来,然而中国的大厂各自没有互相外联的网络咨讯。中国的网络是局域网、大厂各玩各的,每个网友的数据在不同的大厂平台不能外联,各自垄断自己的资讯,所以中国的人工智能资讯不是开源、开放的。另外国内的所有的创业和产业观念侧重实用主义思维,不愿意放长线大投入一个不成熟的技术产业,不愿意做前期的资金投入,所以都会做一些快速变现的实用产业,比如淘宝、美团或者是滴滴打车等电子商务项目的开发,即使这些快速变现的项目投入也是从西方拿来,所以中国很难创造自己的科技产业,都是西方他国创造出来之后再开始挪用或者复制这样的具有保险系数的产业,借用中国消费体量加持自己的项目,而不容易出现原创型的艺术与科技产业,因此中国需要自由包容的教育制度,发展和培养创造性的人生价值观。

2023年写于通州



近期人工智能艺术案例

 

图片2.jpg

▲ 德国摄影艺术家 Boris Eldagsen 与他获奖的AI摄影作品《#电工》,德国摄影艺术家 Boris Eldagsen 在颁奖礼上拒绝领奖

索尼世界摄影奖于2023年4月13日在伦敦举行颁奖礼,一位没有受邀发言的得奖者走上台,公开表示他的作品实为AI图像生成器 DALL-E2 创作,拒绝接受奖项。德国摄影艺术家 Boris Eldagsen 语出惊人:“感谢大家选出我的照片,成就了这历史性时刻,这是史上首张由AI产生的影像,赢国际知名的所谓摄影比赛。” “有几人知道或怀疑它是AI生成?它感觉有点不对,是吗?AI影像和照片不该在这样的比赛里竞争,它们是不同的存在。AI并非摄影,因此我不会接受这个奖项。”“我像一只调皮的猴子那样投交作品,尝试找出不同的摄影比赛,是否已准备好会有AI生成的影像报名参赛,我得到的应答是,它们并没有(准备好)。”


图片3.jpg

▲ Eldagsen 带有明显缺陷的AI摄影作品

 

▲《AI之梦》人工智能沉浸式科幻体验

MANA平台创作者:Xenario飞来飞去

导演:飞苹果

“AI之梦”是以“探讨近未来人类与人工智能关系”为主题的大型沉浸式电影科幻体验项目,由德国新媒体艺术家、未来体验设计师Alexander Brandt飞苹果创作导演。它以人工智能为主题,虚拟偶像为亮点,沉浸式电影体验为新模式,基于科学原理设计新媒体场景及趣味互动展项,将高科技体验、时尚娱乐消费、文化创意教育有机结合,引领您探索未来。

 

图片6.jpg

▲《与车开小差》艺术家奥斯卡·夏普&罗斯·古德温(程序员)

《与车开小差》作品希望该算法在48小时内不仅可以写剧本,还能担任导演和演员,并自己配曲。两年前他们共同创作了《太阳泉》,成为第一部完全由人工智能撰写的剧本拍摄成的电影。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过程, 能依据每一帧照片的预测结果(哭还是不哭)

 

图片9.jpg

 ▲ AI深度学习让《悲惨世界》女主角落泪

MANA平台创作者:韩旭

作者韩旭《眼泪的语言》以一个现场实时表演的方式呈现,一个机器人头在观看电影《悲惨世界》时,彷佛拥有了人类的感情,看到哭泣的画面时,自己也会潸然泪下。

该作品原理是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先让机器学习识别大量的哭泣和正常表情的照片,为此,韩旭自拍了2000张自己哭泣的照片和2000张正常表情的照片,然后可以根据学习的结果进行预测。

 

图片10.jpg

 ▲ AI让博物馆中的艺术品复活歌唱

MANA平台创作者:Inook

这是一场充满趣味、诗意且互动性的建筑投影演出,创作者借助人工智能技术Deepfake让博物馆中几个世纪前的肖像画“活了过来”,栩栩如生地演绎流行歌曲,算法重新创建了面部的体积和动作,带来令人惊叹地逼真效果。现场观众和来自另一个时空的“人物”一起跳舞、唱歌,广场瞬间变成一个巨大的舞池,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AI山海经》MANA平台

创作者:刘思辰

AI山海经构建了一个纯粹虚构的图景——计算机基于动物图鉴生成的虚拟生物被放进人工拼凑成的场景中,看似和谐却有诸多不符合规律之处。山海经记载了无数奇幻的生物,如同梦境一般的异想世界中,人与动物的基因被随意打散重组。

 

图片13.jpg

▲ 探索AI技术与裸眼3D的无限可能

MANA平台创作者:FlintArt

由文案ChatGPT生成

Flint Art:“你如何看待这个作品?”

ChatGPT:“这个神奇的建筑作品通过AI技术的呈现,带领观众进入一个梦幻般柔和的世界。白色光滑纸板与雕刻的方式相结合,呈现出灰白石堆和沙漠山谷的景色,细节丰富、独特而精美。

整个作品所采用的色调调性非常柔和,进一步凸显出艺术性的感觉,令人陶醉其中。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的巨大潜力,丰富了裸眼3D技术的专业性和精湛技艺。

总的来说,这个神奇的建筑作品是一件充满艺术性的作品,通过AI技术的呈现,展示了裸眼3D技术的独特魅力和无限可能。观众可以通过这个作品,深刻领略到AI技术在未来艺术创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所能带来的惊人效果。”

  


▲ 印度:AI绘图作品“贫民窟的亿万富豪”

创作者:Gokul Pillai

Gokul Pillai是一位来自印度的AI摄影师,他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一系列关于贫民窟的照片引发了全球网友的关注与讨论。

  

图片18.jpg

▲ AI算法互动装置“有趣的世界_装置二”

MANA平台创作者:费俊

《有趣的世界》装置二是一个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交互式叙事装置。装置中的网络摄像头会基于图像识别技术来识别每一位现场观众的外貌、表情和衣着的色彩等特征要素,并给每个人打上分类标签,基于这个“以貌取人”式的综合认知,人工智能程序会运用具有语意关联能力的算法来为每一位参与互动的观众生成一段独特的基于虚拟地球的叙事漫游,将观众连接到世界上任何一个从算法逻辑上,具有“相关性”的人、物或场景。


 

▲ 《自恋者》_克里斯蒂安-米欧-洛克莱尔,作品是一种不断审视自身存在的人工智能程序,利用谷歌的Tensorflow框架制作而成,发现自我意识的合成模型、人工自我陶醉的片断,以及自传中地讲述的虚构人物。触及初级的机器想象和自我反思意识。

 

图片20.jpg

▲ 《安德的游戏》中,“Raven II”机器人对人物实施手术治疗的场景,实际上,这个手术机器人是真实存在的,由美国华盛顿大学机器人研究室开发,用于执行腹腔镜手术。

 

图片21.jpg

▲ AI工具Gen-2可以仅凭文字创作出逼真的电影

创作团队:Runway

通过Gen-2用文字生成视频片段演示

 

6_2.jpg

▲ AI生成的未来感的作品


图片22.jpg

 ▲ AI生成的纪实摄影



参考文献:

1、MANA新媒体艺术站;

2、艺术档案网(www.artda.cn);

3、本文主题名字,引用:彼得·戴曼迪斯、史蒂芬·科特勒著作《未来呼啸而来》书名参考;

3、百度百科图片。


作者简介

海涛(Zhang Haitao),策展人、艺术评论家、未来艺术学者、艺术档案网主编。鲁迅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特聘教授(硕导)、天津美术学院特聘硕导、北京服装学院客座教授、湖北美院高级讲学专家、西安欧亚学院艾德艺术设计学院特聘教授。2004年至今在国内外已策划百余场学术展览与论坛。2007年创办艺术档案网。2009—2017年先后任宋庄美术馆执行馆长、元典美术馆副馆长、贾平凹文化艺术馆副馆长、荔空间策展人、NO!SPACE艺术总监。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2022大赛评委;2019年第七届“金拴马桩奖”影像艺术节终评评委;2008-2017年北京独立影像展实验单元负责人、选片人;2015-2021年丽水摄影节学术委员、评委;首届圈子艺术青年奖评委。2012年出版个人著作《未来艺术档案》。

曾策划:2022我的元宇宙;2021 分身:我宇宙、2021反思未来:人形机器人艺术计划;2020未来艺术学;2020机器·人·艺术·时代;2019艺术合肥“解药——实验影像艺术展;“守望原乡”2018广安田野双年展;“都市游牧”2017杭州大屋顶国际动态影像展;2017“人机合一”艺术展;艺术郑州·2016当代艺术展;2015北京798艺术节:新民间转换;第十六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2014西安“媒体城市”国际艺术展;100X100=900国际录像艺术展;第十届北京独立影像展;EXiN2012亚洲实验电影与录像艺术论坛;“生物·生态”中荷当代艺术展;“虚实同源”2011北京新媒体艺术年展;“行为艺术中国文献—1985-2010”展;第一届“人造风景”798多媒体艺术节;2010影像档案展;2009第五届宋庄艺术节“未来索引”;2008第三届北京独立电影论坛;当代嗅觉艺术展—嗅觉·感觉;2004—2006当代权充艺术展Ⅰ、Ⅱ、Ⅲ等展览。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