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位国际著名的策展人
  • 英国艺术家比尔-沃顿作品
  • 老实人哈维尔
  • 日本美术史论家高阶秀尔访谈录
  • 关于“新历史小组”
  • 空白空间︱杨健的艺术实践
  • 布鲁斯·瑙曼︱艺术就是使自己陷入不熟悉的境地
  • 展评︱科技艺术的核心,还是人
  • 展评︱信息过饱和的时代
  • 胡介鸣︱以退为进
  • 对话︱刘昕&于渺
  • 王澈 荒野策展人
  • 皮皮洛蒂·瑞斯特:打开你的身体
  • 草间弥生:我希望通过艺术促进世界和平
  • 2013 年弗雷兹项目:这只是一场汇报演出
  • 身体在雕塑中扮演的角色——访谈杰西卡·哈里森
  • 艺术教父拉里·高古轩发家史
  • 杨诘苍:千里江山奇妙
  • 黛安·阿勃丝、汉娜·凡·巴特、 没顶公司、奥拉夫·布鲁宁
  • 菊竹清训、志贺理江子、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劳拉·利马
  • 黄亚纪:由李希特“全景”展谈起
  • GUEST访谈:LuckyPDF成员约翰·希尔(John Hill)
  • 西斯特·盖茨(Theaster Gates)
  • 阿德尔·阿卜杜-萨马德+杨诘苍:第一步
  • 露丝·普罗克特(Ruth Proctor)& 克斯廷(Kerstin Bratsch)
  • H5设计工作室、栗津洁、岳敏君、杨振中
  • 陆扬《子宫战士》完整版
  • 沃霍尔的影像世界:纽约的造星者与他的地下电影情结
  • 专访艺术家舒群:对我来说“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一面太强烈了
  • 物质主义现代性之恶——评余极的创作
  • 德·布鲁伊克和约翰·柯林的造型艺术
  • 刘诗园谈都灵国家当代艺术博览会个人项目
  • 关键词与植物,一个艺术家的田野调查
  • 小野洋子:艺术未完成
  • 小野洋子在当代艺术视野下的平庸
  • 苏文祥谈泰康艺术家独立项目
  • 黄孙权谈“无地之爱”
  • 一个艺术家的思想迷宫——舒群
  • 让·弗朗索瓦富尔图
  • 卡洛斯·埃瑞斯
  • 展评︱第十届柏林艺术双年展:我们不需要另一个英雄
  • 曹斐︱当未来成为过去时
  • 郑达︱以低科技媒体艺术打造“后人类的副本”
  • 威尼斯双年展主席保罗·巴拉特(Paolo Baratta)专访
  • 舒群:《同一性语态 宗教话语秩序》是我的代表作
  • 个案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主编档案 > 2008、2009年 > 宋庄艺术家群落生态环境田野调查

    宋庄艺术家群落生态环境田野调查

    2011-07-30 12:29:24 来源: 艺术档案网 作者:artda

    宋庄艺术家群落生态环境田野调查
    文/张海涛

     “宋庄艺术家群落田野调查”是栗宪庭先生前两年提出的话题,是以人类学和社会学视角对艺术家群落基层、野生艺术的走访,如老栗所言“我们先不说什么样的艺术是好艺术什么样的艺术是坏艺术,我们先好好说这里有什么样的艺术”建构一个供将来参考的良性文化模式。调查以艺术和艺术家为主体,先了解艺术群落的历史、现状,而不是一些空洞的概念。首先以“艺术”为主要线索,并涉及到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环境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为将来艺术的发展、艺术家的生存以及整个文化产业链条的建立提供一种有价值的参考。同时希望逐步创造一个良性的艺术和生存空间,艺术本身的“公共化”和“人性化”才能体现出来。

    生态环境田野调查即针对艺术群落的生存状态、环境和文化背景进行深度基层走访和调查,确定走访内容、数据统计、分析和归类存档。同时需要进行跟踪调查、跨时间、空间进行了解,因为艺术群落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
    社会学中的艺术群落生态调查,必然要调查这些内容:
    (一)宋庄艺术群体形成的时间、地点、缘由。
    (二)艺术家生存状况、收入情况。
    (三)形成艺术群落社会背景。
    (四)艺术群落的近些年艺术家人数变化及当下生存状况。
    (五)艺术群落硬件配套设施,如美术馆、画廊、画材店等。
    (六)艺术群落艺术家艺术类型和样式及全国的影响力。
    (七)艺术群落的未来建构,对其它产业的带动

    1979年的《星星美展》标志了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人们内心压抑的释放,充满着感性和自发式的萌动;85新潮是由地方艺术家群体式的反叛行动。伴随着地方和外来讯息的相互传递,各个地方的各种文艺团组,在有限信息的冲击下,自然形成激情的艺术运动。其特点是以地方为基点的各自发挥,而后形成全国性的星火燎原之势;89大展则将地方各种民间艺术团队和个人进行了一次集结,使大家了解了北京的文化积淀;90年代初个体经营有了发展,人们开始摆脱体制束缚,北京圆明园艺术群落成为各地艺术群体和个人留宿的会所,自我放逐和乌托邦式的生活方式愈演愈烈,抉择于理想和现实、体制内外之间。1994年由于社会的原因,聚集在圆明园的外地艺术家又一次流落到宋庄。当时一位艺术家张惠平的学生介绍而偶然入住,陆续艺术家方力钧、刘炜、岳敏君、杨少斌、王音和批评家栗宪庭迁移宋庄。宋庄早期与圆明园画家村的感觉一样,只是部分艺术家可以购买低价院落而为此欣慰,“野生” 边缘、草根性、自由创作是当时宋庄的基本感觉。
    早期的宋庄,大多数艺术家面临最大的两个问题就是“生存与艺术的困惑”,多数艺术家靠打短工或兼职为生,生活没有保障。主要从事带课、画行画、接设计、雕塑小活、开小饭馆等为生。平时生活的几个内容:聚会喝酒、聊天、画画、打短工、做展览。生活条件差,家庭两地分居、离婚者居多、展览极少。2005-06两年艺术市场化是个转折点,艺术的商机给艺术家带来生存的希望,加上院校的不包分配,以及怀抱做艺术家的理想等原因,使全国各地艺术家于2006年开始,大批涌入宋庄及各个艺术家聚集区。
    宋庄及周边艺术群落具有自发性、乌托邦感觉、边缘性、地理上的辐射状、规模大、潜力大、外延性等特点,这是它的优势,同时也是他的问题。宋庄前期的边缘化、草根性、另类、反叛、朴素、非商业优势,渐渐被寻找机会的心理所冲淡。规模大、人口多,必然会人多手杂良莠不齐,这也是必然。
    宋庄镇面积115.929平方公里,包括47个行政村,常住人口10万人,艺术家近几年入住3000人左右,以小堡为中心,呈发散状态主要聚集在:大兴庄、辛店、喇叭庄、任庄、北寺、白庙、邢各庄、、疃里、六合村、徐辛庄乡、富豪村等自然村落。
    宋庄除了原生态艺术家自发散居的部分自然村,宋庄镇政府也开始借助原生的艺术力量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集聚区位于“百里长安街东端,千年大运河北首”的通州。2008年1月,通州区委、区政府成立了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创建集产学研、生活居住、动漫产业、综合服务于一体的都市型产业区。通州新城东北部,以小堡村为中心,北起规划一路,南到京哈高速,东至东部发展带联络线,西邻六环路,规划面积约14.6平方公里,其中通州新城范围内10.3平方公里,新城以外的镇域规划延伸区4.3平方公里,是全市十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其发展有着巨大的原生的艺术资源优势。
    宋庄的艺术机构及生态:
    1.产业化
    据保守估计,宋庄有3000多艺术家,其中80%居住在小堡村,正常情况下一年艺术品交易至少达2.5亿元,多数是中层和成功艺术家的交易数字,每年艺术家房租平均2万一人,宋庄2000人的房租保守数字就有4000万一年;服务产业:画廊、餐饮(小堡一村约200家左右)等服务行业就能解决1000多人就业,今后的艺术区房地产更是可观,文化的发展必将促进经济的整体发展。
    2.基金、画廊、美术馆、拍卖机构、收藏家在这里进驻
    画廊业正在兴起,美术馆会在这里聚集。到目前为止艺术机构分为:艺术基金、美术馆、画廊、艺术区。其中电影基金1个,美术馆11个,画廊80多家,低端艺术集市正在兴起,让城里人来此采购产品,走进百姓人家,艺术家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这些艺术机构由于地理位置和文化氛围98%分布在小堡村。艺术机构中栗宪庭电影基金,每年办两届大的影展,建立了独立电影的收藏和支助项目,以推动独立电影在国内发展的可能性为目的;艺术东区和北京当代艺术馆侧重当代水墨的推动;其它美术馆如:宋庄美术馆、上上国际美术馆、尚堡美术馆、小堡驿站、龙德轩艺术中心、TS.1宋庄一号、左右美术馆、和静园美术馆、原创艺术中心、虹湾艺术馆等馆则做当代综合艺术活动推广,这些美术馆除了宋庄美术馆和小堡驿站是村级艺术机构,其它都是民办艺术机构。
    3.艺术活动多元化趋势
    艺术向电影、音乐、文学方面多元发展,现有每年一届的宋庄艺术节、批评家年会、独立电影论坛、宋庄音乐、文学交流等活动。宋庄原创艺术中心近期创办《宋庄音乐》杂志并组织中小型音乐交流活动。
    艺术类型和样式:90%从事绘画艺术,其它媒介中从事行为艺术的艺术家约占0.5%,摄影图片媒介约占0.5%,录像艺术约占0.5%,其他媒体约0.5%,另外从事电影、写作、音乐的艺术家约占5%。,从事评论的人的更少。
    4.宋庄的艺术区分布情况和辅助艺术机构。
    宋庄的艺术生活区20多个,画材店约30家左右,主要分布在小堡。宋庄的每个艺术区艺术家人数一般在40—50户不等,最多约60多户。另外正在建设的两个艺术园区人数集中可达500人之多。艺术家居住有三种方式:租地盖房的艺术家约500户(正在建设)、买农民院落的约300多户、其它以租房方式散居(村落、艺术区)的约占2/3。现宋庄促进会在小堡设立艺术家接待站两个,并建立宋庄艺术门户网站一个,提供各种艺术咨询和服务。
    工作室艺术区分布:
    小堡村主要艺术区:国防工事艺术区、艺术A区、画家大院、60艺术区、环岛艺术区、吉祥伯乐艺术区、九号院、艺术东区、糖厂、北向阳光、原创艺术区、龙德轩艺术区、方舟艺术区、上上艺术区、ART18艺术区、尚堡艺术区、万盛园艺术区、嫘院艺术区等约20个
    宋庄村:艺术工厂A、B、C、D区
    喇嘛庄:喇嘛庄大院、金三角艺术区
    富豪村:左右艺术区
    大兴庄:大兴艺术空间、NO.8艺术区
    5.宋庄的人员分布和结构
    宋庄以农业为主,第三产业逐渐兴起。由农民、工人、艺术家等各种身份的人混居。艺术家的到来使宋庄得名,农民也带来了商机,但农民与艺术家相处仍是宋庄主要的社会关系。
    宋庄的缘起于圆明园画家村,发起于94年,现已形成一定的文化模式,居住着有份量的策展人、评论家栗宪庭先生及玩世的代表艺术家。但地理位置较僻,位置分布散,观念需更新,好的画廊推广太少,艺术媒介以架上为主,相对混杂,需增添时尚和活力。艺术市场商业诱惑越来越强,这正是艺术家保持独立信念的考验,希望以上产业是为艺术服务,为艺术家提供一个好的平台,良性循环,减小贫富差距的艺术现象。
     “宋庄艺术群落田野调查”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实现艺术家生存空间的打造与艺术公共化发展,改变自娱自乐的狭隘艺术使当代艺术向公共化发展,我们希望所做出的实际具体的一手调查资料,为以后艺术边缘类型向多元化发展做好良性循环的铺垫。

    2009年5月11日张海涛于宋庄

    艺术档案 > 个案+新青年 > 个案 > Harald Szeemann——第一位独立策展人

    Harald Szeemann——第一位独立策展人

    2023-02-13 09:49:49.953 来源: 策展文化 作者:詹新

    ▲ 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劳德(Christo& Jeanne-Claude),包裹了伯尔尼美术馆,《12个环境:伯尔尼美术馆五十周年》其中一个展品,这个建筑被包裹展示,7月18-25日,1968年  

    图片:Balthasar Burkhard. @Christo


    上世纪60年代当代艺术正在崛起的时候,传统的博物馆、美术馆的展览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其艺术作品的展示的需求,第一位独立策展人——哈洛德·塞曼(Harald Szeemann),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勇于创新,敢于颠覆传统展览模式,开创新的策展方式,让观众以全新的视野去感知当代艺术。塞曼在策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创造了多个展览的“个体神话”,作为当代策展文化的开山鼻祖,他是怎样重新定义了当代策展人的地位?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位策展史上的传奇人物——塞曼的奇幻梦想家世界。

    塞曼1933年出生于瑞士的伯尔尼,在伯尔尼大学学习了艺术史、考古学和新闻学后,又在巴黎获得了艺术史博士学位。在50年代初的时候,他在剧院担当演员和布景设计师,这次短暂的职业生涯,就已经暴露出他异于常人的创造力,其中包括他著名的异装癖者的行为和对达达主义致敬的“雨果球”,还有他极端个人主义的戏剧表演(一个人扮演了《浮士德》里的所有角色),(Birnbaum 2005)这些看似疯狂的举动已经为他以后在艺术界里大展拳脚奠定了基础。他坚持认为所有真正有趣的艺术家都是个体神话的创造者,这位创造个体神话的“疯子”是怎样在艺术世界如鱼得水的呢?


    “世界上最年轻的博物馆馆长”

    1957年,塞曼决定踏入艺术界并开始指导展览。在谈到自己当时的决定时,他说:“它给你带来了和剧院一样的节奏,只是你不必经常在舞台上表演。”四年后,在他28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伯尔尼艺术中心的馆长——“世界上最年轻的博物馆馆长”。(Mϋiller 2006)

    当时的伯尔尼艺术中心是一家专注于地方事务的发展平平的机构,只有最基本的场馆,也正因为它没有任何固定的收藏品,所以他决定采取一种即兴创作的、实验室式的方法和工作风格,这种展览风格他保持了终生。(稍后会详述)

    使人不禁感叹的是,塞曼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每个月都会举办一次展览,他向当地对新兴艺术感到困惑的观众介绍美国和欧洲的新一代艺术家,当今许多代表艺术家都是从这位年轻的馆长那里得到最早的展览机会。例如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劳德(Christo & Jeanne-Claude)的著名项目——1968年包裹了伯尔尼美术馆;这个场地还成为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首次在欧洲展览的机构。


    策展史上的标志性展览:《活在你的脑海里:当态度变成形式》/Live in Your Head: When Attitudes Become Form

    塞曼雄心勃勃的展览计划加速了伯尔尼艺术中心的发展,并在1969年达到了高潮。1969年3月,大型国际展览开幕——《活在你的脑海里:当态度变成形式》/Live in Your Head: When Attitudes Become Form,成为创造了艺术史上不可替代的神话,更是塞曼职业生涯的标志性展览,它标志着策展史上的一种新的展览模式的开始,成为当代艺术展览实践的一种新元素的原型,同时预示着当代策展运动的正式到来。


    22.jpg

    ▲ 迈克尔·黑泽(Michael Heizer )破坏了伯尔尼美术馆外的人行街道,《活在你的脑海里:当态度变成形式》,3月22-4月27,1969年图片:Balthasar Burkhard. @J.Paul Getty Trust.Courtesy of the Getty Research Institute, Los Angeles (2011.M.30).


    《当态度变成形式》是欧洲首次对概念艺术进行的大型调查,是当时第一个认可大量混合媒介作品的大型展览。展览邀请了近70位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都属于当时刚新兴的艺术运动。比如观念派艺术、过程艺术和行为艺术等新兴艺术。那么这个展览具体给策展史上带来了什么创造性的启示呢?


    新的展览模式的诞生——“邀请展览制”

    其实在1960年代初,艺术圈还是延续以前上百年的传统惯例,博物馆的负责人们打扮像销售经理一样,身穿灰色西装,打领带,出现在画室或画廊,抬手指向他们想要展览的艺术家的作品,主动权完全不在艺术家手里。

    这次展览,塞曼首次打破了“工作室——美术馆——博物馆”这种铁三角式的固定展览模式。他邀请艺术家来参加展览,主动权交给了艺术家,让艺术家“接管了博物馆”,给予他们安置自己作品的自由,将博物馆改造成了一个生产大厅,艺术家自己对自己的作品质量负责。他们突破了传统展览受限的物理条件,作品可以一直延续到城市的街道上。(Behnke 2010)正如这次展览的主题所暗示的那样,这不再是一场单纯的艺术作品的展览,而是一场表现概念艺术家“态度”的展览,一场让观者感同身受的艺术活动。


    32.jpg

    劳伦斯·温拿(LawrenceWeiner)正在制作他的作品,《活在你的脑海里:当态度变成形式》,3月22-4月27,1969年

    图片:Harry Shunk.@J.Paul GettyTrust. Courtesy of the GettyResearch Institute, Los Angeles (2011.M.30).


    然而当时一些备受争议的艺术作品却被人永远铭记,例如:

    迈克尔·黑泽(Michael Heizer ): “ Berne Depression”——他用一个金属球摧毁了美术馆前的部分人行道;丹尼尔·布伦(Daniel Buren)因为非法张贴海报,导致他在首次展览开放日当天被捕;劳伦斯·温拿(Lawrence Weiner)干脆移走了博物馆三平方英尺的墙壁;理查德·隆(Richard Long)完全把体制框架抛之脑后,在瑞士山区进行了三天的徒步旅行。这些在今天看来一场“正常”的当代艺术展览,在当时却是耳目一新。


    奠定了策展人领导者的地位——“策展人作为创造者的崛起”

    对策展人地位的重新评估,是塞曼这次展览的实践结果。策展人不仅是参与者,而且是展览关键的领导者。他提出了“策展人作为创造者”的新概念,(Altshuler 1994),策划展览由此成为一种关键性的、潜在的实验性的努力。策展人不再被单一的归类为艺术管理员,而是一个有进取心,对举办展览这件大事负有主要责任的灵魂人物。 

    不幸的是,这场革命式的展览大多数公众并不买账。争议、批评和丑闻纵横当地报纸头版头条。但就是带着这样激烈的讨论,《当态度变成形式》这场展览创造了一个艺术奇观,开幕式上有上千名观众来接受新兴艺术的洗礼。

    塞曼却在展览过后,收到了当地艺术家委员会和博物馆董事会的猛烈抨击,在如此大的压力下,他递交了辞呈,结果变成了一个以前从未存在过的角色,而这个角色将影响艺术界未来几十年最基本的运作:独立策展人。(Birnbaum 2005)


    第一位独立策展人

    作为一名独立策展人,他创立了“精神客工机构”,开始了作为当代艺术独立策展人的成功的职业生涯。

    “客工”是指瑞士移民劳工的术语。这明显是对伯尔尼的一种讽刺。这个机构是个人企业,由一群专注于展览建设的合作者组成。从上世纪70年代初到最后,他的每一场的展览都被定义为“精神客工的工作”,目的就是“为痴迷博物馆提供一种可能的视觉效果”。(Birnbaum 2005)

    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里,塞曼在艺术界许多大规模的展览中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也被多家博物馆邀请当馆长,但是他都拒绝了,即使是在他没有钱的时候。因为他认为没有人会对他的想法和他所作的事情完全妥协,他需要更多的自由在策展中完成他的“个人神话”的创造,他真正感兴趣的是他头脑中的那个博物馆:一个想象的、超凡脱俗的、一种现实展览只能暗示的乌托邦的世界。这种对博物馆的痴迷,使他不会向任何人妥协。


    42.jpg

    豪斯·洛克·科(Haus-Rucker-Co)绿洲,7 / Air-Unit , 第五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 5),1972

    ©Gruppe Haus Rucker Co / VGBild-Kunst


    作为独立策展人后,一些代表性的展览,例如:

    1980年,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创立了“Aperto”展,开放性展览,专门展出年轻艺术家的作品。

    20年后,1999和2001年,他重返威尼斯双年展,担任整个国际展区的总监,并将其扩大到今天的规模。

    1972 年第五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5),被视为卡塞尔最先锋的展览,塞曼著名的重新设计展示了从一个“100天博物馆”到“100天活动”——是第一个例子:一个大型展览,由不同的策展人组织单独的部分,致力于个人主题,包括现实主义、宣传、精神障碍艺术和科幻小说等不同种类。(详细展览请看文章最后列表)

     

    54.jpg

    一个档案和资料非常完整的,当年哈洛德·塞曼(HaraldSzeemann)思考、反思和项目创作想法的房间

    图片:@J.Paul Getty Trust. 2011


    塞曼死于2005年,在他一生中留下了所有与他工作和生活相关的资料,最终成为他的个人档案。其中包括艺术家、艺术理论、展览和策展方面的研究资料和书籍,大量与艺术家的通信资料,策展人、赞助商和任何其他相关展览交易的信件和信息。

    塞曼是一个热衷于艺术研究的人,每一次展览他都要亲自去图书馆翻阅调查,不惜余力地做一些看似普通的事情,例如撰写长篇的独白、展览声明、海报等。许多艺术家都怀着感激的心情给他写信,感谢他策划的展览更好的诠释了他们的作品,他总是写很长的信,认真回复每一个艺术家。


    62.jpg

    哈洛德·塞曼(Harald Szeemann)手稿,纽约艺术家地址列表(verso & recto),n.d。纸上彩色墨水,11 /16 x 8 /16英寸。

    @J.Paul Getty Trust. Courtesy ofthe Getty Research Institute, Los Angeles (2011.M.30).


    任何关于塞曼的项目和策展计划相关的东西都被收集起来,这里面有成千上万的资料。(超过1000个资料箱,其中28000卷的图书,36000照片和手绘稿,超过200个展览的资料)。直到2011年6月,美国盖蒂研究所(Getty Research Institute)公布了对哈洛德·塞曼档案馆和图书馆的收购,这可能是西方现当代艺术最重要的研究收藏之一。这也是让塞曼精神长存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Ng 2011)


    72.jpg


    每一年都有许多学生前往研究塞曼留下来的宝贵资料,这些新生代对资料的探索利用和传承,无疑让塞曼的档案长久活了下来,每一次的探索可能都会发现策展新的创新点,我想这也是塞曼在艺术世界被长久膜拜的原因。

    塞曼一位寻找梦想的艺术策展人,创造个人神话的疯子,他喜欢引用意大利出版商Mazzotta的口号“现在是找到疯子的时候了”,不随波逐流的寻找自己独特的展览方式。天生就是艺术能量的探寻者,孜孜不倦地寻找自己的策展之路。


    Reference:

    Muiller, HJ2006, Harald Szeemann. Ausstellungsmacher, Ostfilden-Riut: Hatje Canz. 

    Behnke, C2010, ‘The Curator as Arts Administrator? Comments on Harald Szeemannan theExhibition "When AttitudesBecome Form" ’, THE JOURNAL OF ARTSMANAGEMENT.LAW, AND SOCIETY, 40: 27-42.

    Altshuler,B 1994, The avant-garde in exhibition. New art in the 20th century. NewYork: Harry N.Abrams, Inc., Publishers.

    Birnbaum, D2005, ‘When Attitude Becomes Form”, Artforum International, vol. 43,New York.

    Ng, D 2011,"QUICK TAKES; Curator's Archive Going to Getty." Los AngelesTimes: D.4.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