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个案+新青年 > 个案 > 专访︱展望:不碰就不会全黑!反过来说——

专访︱展望:不碰就不会全黑!反过来说——

2024-10-18 15:07:31.811 来源: 中央美院艺讯网 作者:CAFA ART INFO

“不碰就不会全黑” 2024


不久前,艺术家展望的最新装置作品《不碰就不会全黑》,在位于798艺术区热闹街边的实验性艺术空间C5CNM以橱窗展览的形式亮相。作为中国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展望从90年代起以雕塑媒介作为他发起实验、思考乃至“游戏”的起点,以改变雕塑观念为目标,以独特的艺术语言与观念创新,拓宽着中国当代雕塑的创作边界,同时进行着的创作线索,亦包括他在装置、影像、绘画等跨领域的媒介探索。 

正如黄专的评论,展望的艺术“具有以简单材料形态营造复杂问题的特质”,展望在他全新的场域装置《不碰就不会全黑》中,进一步将实验的脚步迈入了平面世界。在看似简单的黑与白,笔触与笔触之间,艺术家将平面绘画从物质性引入对它的本质性与哲学性的思考之中。

 

21.jpg

“不碰就不会全黑” 展览现场 798 C5CNM 2024

 

这位擅长以雕塑媒介在三维空间展开工作的艺术家,据说他的平面实验始于疫情期间。受到环境的客观限制,雕塑制作性的本质属性,成为了某种新的“制约”——“由于雕塑的制作性导致我无法快速的、直接的传达此时此刻的想法和感受……于是,我开始尝试绘画,直接以笔墨画在纸上,这是一个最简单易行的办法了。然而,画什么和怎么画始终是个问题。” 

顺延着由新媒介、新对象激发出新的问题,自然地为艺术家接下来的平面探索铺开了道路,展望赋予这件场域装置作品他也曾多次在“假山石”、“新艺术速成车间”、“小宇宙”等作品系列里设定“规约”的手段,试图为平面绘画找到艺术家个人的方法论研究路径。在展望看来,所谓规定性如同游戏的规则,重要的不在于是否具有真理价值,而在于“这个‘规约’是别人为你设定的还是自己设定的,这是一个本质的区别。”在规则中,包含着创作者通过“自我立法”抵达艺术自由的潜在目标。

 

“不碰就不会全黑”工作现场 展望工作室 2024

 

具体到《不碰就不会全黑》中,规则意味着“笔不碰笔,先来先占,从大到小,一笔一地”,意味着每一笔都在不相碰的基础上被严格执行,直到画面所能承受的“极限”,笔触被迫越来越小,让画面组成的四方空间乍看上去,如同一间“黑屋”,细看笔与笔间的微小缝隙又的确存在。“不碰就不会全黑!反过来说,碰就会全黑!”展望如此简洁地总结了规约所导致的所有可能。 

在与艺讯网进行的这场采访中,展望将深度探讨产生本次最新实验的创作背景、创作过程与背后思考,以及由该作品引申开来,艺术家对规则、边界、极限、自由、观念等诸多思考范畴的观点与讨论。


51.jpg

展望,1962年12月生于北京,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采访者:艺讯网

受访者:展望 

Q: 

《不碰就不会全黑》来自您最新的平面实验《不碰涂》系列,这批平面实验是如何开始的?以及请分享一下这个新系列的创作动机。 

展望:不碰就不会全黑!反过来说,碰就会全黑!那什么是碰呢?用后一笔侵犯、妨碍、或是盖住前一笔?从地图俯瞰世界每一个物体都是不碰的状态,无论面积多微小。但是,这种物理上的不碰并不影响笔笔之间热闹的非“暴力”的交流,观众反而得到的是精神性的满足。

 

61.jpg

碰与不碰两种结局的草图 2021

7.jpg

绘画练习

 

2021年疫情期间,我一个人长时间关闭在工作室里,除了听新闻总想做点什么。做雕塑创作以来一直就遇到一个问题:由于雕塑的制作性导致我无法快速的、直接的传达此时此刻的想法和感受(所谓制作性是指为了做一件作品所需要的准备工作,它会延迟你需要的那个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会导致初始的鲜活感受部分丧失,使结果不够生动,即所谓制作性过强)。于是,我开始尝试绘画,直接以笔墨画在纸上,这是一个最简单易行的办法了。然而,画什么和怎么画始终是个问题?画画到底是什么?如果说雕塑是加减的艺术,那么画画呢?按照这个逻辑,应该必是平面展开的,不断的笔笔添加的过程,每一笔都有前后,碰还是不碰就成了一个问题。

 

8.jpg

不碰涂 九宫格 1 单幅尺寸34x34cm

9.jpg

不碰涂 九宫格3 单幅尺寸50x50cm

10.jpg

不碰涂 九宫格 单幅尺寸34x34cm

 

在胡乱画了一阵子之后,我还意识到,如果依然按照“墨分五色”的方法用笔实际上仍是在追求立体效果,或者说是在“模拟自然”。其二是画画必须在有限的范围内展开,它不只是单个的形象,而是整个画面,如果你只盯着局部画,那是塑造形象,不是画画。我想起了明末清初的画家石涛的“一画论”,他的理论阐释了一种无缝衔接的全局观,一气呵成的忘我状态,笔触追着笔触走,直至超越自我。我们经常说,让材料自己说话,材料与材料的关系会教给我们作为人类的经验局限。但如果仅仅做到这一点显然是不够的,这依然是自然观的一种。自然观其实就是一种客观,中国道家思想中的“无为”,古希腊叫“模仿”,对于今天的艺术来说,它依然缺少作为艺术家主体的理念,也就是没有个人的主观设定。没有主观就是没有观点,对于别人来说就不具有参照价值,观点犹如路标,应该指向某个确定的方向;或如航标,指出下面是暗礁,统一观点就是没有路标,也没有航标,既无方向也不知道哪里是暗礁,只能停滞不前或原地打转。而观点的提出并不像可见的大自然一样“真实而正确”,观点永远是一种假设,为路人提供坐标。

 

111.jpg

墨分五色的实验

13.jpg

水墨练习

 

在大量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平面绘画可以归纳出两种最基本的方式:一个是不考虑笔和笔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无规则的自由,画面看似随意,但内在都是以“自然主义画面关系”为标准的,比如现代艺术中的表现主义(包括前段时间流行的“坏画”),中国的写意等;与之相反,我认为还有一种方式,那就是“笔不碰笔”。以前的画界好像没有明确过这种画法,也没有人把这个作为绘画的规则,一种完全由人工(自己)设定的规则:“不碰”指的是每一笔都要在不碰触前一笔的前提下展开画面。一开始遵守这个规则看似不自由,但规则会使你无需再考虑其它的标准,反而获得了相对的“绝对自由”,也就是说,你可以放弃绘画史中的任何约束,只依据个人的自由意志表达就可以了,在这个观念下任何工具都可以看作是笔,目的是画出笔触,占领位置。

 

Q: 

那么,具体到《不碰就不会全黑》,它诞生的思考背景与灵感是什么? 

展望:当我画了一批这样的画之后,又发现了新问题。尽管画面丰富了,但这样一直画下去很容易进入绘画的审美惯性中(我曾用此方法画过二十米长的画面和很多方形画面),我并不是否定审美,而是觉得这样下去犹如重复当年的石涛,很快就进入了绘画的实用阶段,而忽略了绘画的方法论研究,方法论如果提纯出来是可以引申出更多的问题的,方法本身不是真理,但方法可以表达最根本的规则而不涉及内容。假设我们玩游戏,最开始应该做什么?一定是制定和了解游戏规则,并且要严守规则,否则就没法玩了。规则一旦确立,就会沿逻辑走向不同方向,我们假设一下用黑色作画,如果笔和笔可以随意触碰,那么最终的结局将是一片黑暗(画家都是在这中间选择自认为好看的时候收笔,取悦于眼球和个人爱好);反之,如果遵循“笔不碰笔”的原则,笔和笔之间就必须有个白色缝隙,无论你画多久,无论你的意愿如何,都将保持一个永不全黑的画面。

 

121.jpg

无限 草图 2016

14.jpg

《不碰涂》的实验 2021(节选段落)

《不碰就不会全黑》草图 2023

 

上面说到文字作为规则在艺术中的运用,这个在中国的传统绘画里是不存在的,但中国画很早就运用了文字在画面里辅助抒情或记录心情;西方的艺术使用文字也是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才开始,它是随着观念艺术的诞生而产生的,在尤伦斯正在展出的劳伦斯·维纳的文字作品作为媒介表达艺术观念,但他不承认有观念艺术这回事,我解释为,文字也不能作为纯观念存在,因为文字是看得到的,观念是看不到的,甚至不能听到,心中的观念无形无语,有点像禅宗的不可言说。况且文字本身也是一种物质形式,与其它媒介材料在表达观念上有相似之处,而且文字总是和文史哲或日常应用分不开,因此只有图像化了的文字才能称为艺术,所以维纳的个展也逃不掉把文字美化的宿命。周彦十年前曾在一篇论文中谈到了文字与图像的关系,列举了中国传统绘画中以齐白石为代表的诗意或幽默的文字,以及珍妮·赫尔泽和芭芭拉·克鲁格用文字做批判性的艺术,后者的文字已经非常图像化了,中国从八十年代开始,徐冰、吴山专、谷文达等也陆续使用了文字,但每个人的图像化各不相同。

 

19.jpg

“劳伦斯·韦纳:追求幸福 越快越好”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4

摄影:孙诗

20.jpg

“吴山专:字方天下”展览现场,2024,长征空间,北京

图片由长征空间提供

 

在我这里,文字虽然不能完全准确的传达观念,但可以直指观念的核心。文字与材料是有区别的,文字是符号,是观念的载体;材料是感受性的,是观念的表现。就像法律条文是人类社会对规则的符号化表达,而人类社会中的种种行为类似于材料,是观念的外在表现,是能被感受的。“不碰就不会全黑” 这句话就是在这样的思考下产生的,这句话指的是一种假设的规则,其背后其实是逻辑推演,即碰了的话就会发展到全黑,不碰的话无论如何不会全黑,这里不需要美化文字,是因为文字要尽可能地赤裸的表达观点,规则性的文字对画面起到限制性的作用,但它不能代替绘画的感受,画面是感性的,直观的,能被人感知的。所以文字是文字,画面是画面,二者是独立的,又彼此相互作用,但不能成为一体。文字的作用就是:在能够提前知道结果的情况下,先行制定一个规则以避免出现那个结果,实现包含自我立法在内的完全自由。


211.jpg

“不碰就不会全黑” (全景)

“不碰就不会全黑” (局部)

28.jpg

“不碰就不会全黑”工作现场 展望工作室 2024

29.jpg

“不碰就不会全黑” 使用工具 2024 

Q: 

进行平面的实验,是否与您对书法和水墨的兴趣有关?作为雕塑家,您从这批平面实验里得到了怎样不同的创作经验?

展望:事实上,我对书法和水墨并不是很感兴趣,但这种工具非常简单上手,省去很多麻烦。一开始我实验墨分五色,后来发现这又回到了立体思维的老路,只不过是把雕塑落实到平面。比如我的《小宇宙》系列(2012年)就是把立体的石头砸碎后在平面展开的尝试。2016年开始的《无限切》系列探讨的就是无限,似乎与这次绘画实验有些关联,但这种关联是事后才发现的。而真正的平面应该是指细节本身也是平的,日本浮世绘以及后来的草间弥生(比如在她的点画之间还是可以插入无数的点)在这方面提供了参照,它们都运用了图案的观念,但它们并不考虑笔触碰不碰的问题,或者根本就没有笔触。

 

30.jpg

分形结构-无限 2016

311.jpg

分形结构-无限(局部)2016

 

在大量的实践后,为了这次展览,我发现了刷墙的方法,粉刷墙面的目的都是平涂,是一个真正平面的概念,这也是我使用腻子做墙底,用刷子画画的原因。首先在材料上就导向平面,有一种得到法理依据的感觉。严格讲自然界是没有纯粹平面的,因此在平面中我们终于摆脱了自然。曾经的大自然带给我们知识与智慧,但它同时也是我们头上的天花板,我们都知道知识与智慧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321.jpg

小宇宙21#  原石图片 

小宇宙21#(版画系列) 石粉底 树脂镀镍 2012  

Q: 

您如何设想与创造《不碰就不会全黑》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又如何设想和创造这件作品与观众之间的关系? 

展望:当我想到了“不碰就不会全黑”这句话的时候我就想到了798 C5非赢利空间,因为一年前周翊邀请过我。我觉那里是一个真正的试验场,你的不成熟的灵感和半截子的思考适合在这个798 最小的空间展示,没有压力。于是我马上联系到周翊,他不仅支持而且还提供了很好的策划与建议。 

我原本想直接画在墙上,去了之后我发现原有的空间设计已经很有意思最好不碰,这也应和了“不碰”的原则。那里面有镜子,架子,仿真水果,软包装等各种材料,特别是那个“基督的窄门”仅限于一个人侧身才能进。我感觉一个独立完整的艺术空间装在这个被设计过的空间里,有一种空间套空间的效果,放的时候还要离开地面,哪怕只是一厘米,看起来像是原有空间的缩小版,敞开的一面正好面对着窗户,从798街道路过的人们可以隔窗看到里面的作品,成为“橱窗观艺”。


1111_2.jpg

《不碰就不会全黑》安装下场 2024

1111_1.jpg

798 C5 非盈利空间

37.jpg


“不碰就不会全黑” 橱窗式观看 北京798 C5CNM 2024

 

此画由十块240x120cm水泥板板材拼和而成,水泥面涂上白色腻子打磨平整,画好后在现场拼装成一个正方形木箱装在这个空间里,与空间本身的设计不发生直接碰触,展览也不举行开幕,不接触观众。画画当中有学生帮忙,画了一个星期。事实上,此画永远完成不了,因为在“不碰”的规则下永远都可以画下去,直到有机构收藏,但如果收藏者愿意按照这个规则继续画下去也是可以的,都是对“无限”的致敬。

 

38.jpg

艺术家工作中 2024

39.jpg

《不碰-》 视频影像截图 1:45

40.jpg

影像截图 3:50

 

这件作品与观众的关系也很有意思,事实上,我在创作的时候每时每刻都在想,这个创作应该教给观众去画,它是一种可以普及的艺术工作,绘画带给人们愉悦和把握事情的分寸感;而我的“绘画”则是为了体验一种规则下的自由。通过实践我发现人的天性中并不具备这种规则感,还是需要经过训练才能上手。

 

411.jpg

“不碰就不会全黑”在798 C5CNM空间内 2024

421.jpg

“不碰就不会全黑” 作品内部 2024

 

Q: 

您希望并依托于这件作品中去挑战的极限的边界是什么?好比,笔刷的大小、手的稳定程度,抑或是某种既定的观念.....以及是什么让您对“极限”特别感兴趣? 

展望:我想到一个关于国徽的段子(我不记得是我自己想的还是听别人说的了):小时候我经常会用一个问题问小朋友:你说天安门里有几个国徽?一般都会回答一个!我说你错了,天安门里有无数个国徽;因为,天安门的国徽里设计了一个天安门,而天安门上就应该有一个国徽,这样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国徽。这个看起来很傻的问题让我当时很得意,无意中具备了一种逻辑想象空间,逻辑的最后就是无限,只可惜,国徽的设计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想法,国徽里的天安门上是空的。长大后才知道与庄子同时代的施惠也研究过这个问题,结果被庄子嘲讽为无聊之事。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悖论故事也说的是这事,虽然后世有科学家说通过计算解决了这一难题,但我还是不敢苟同。

所谓边界是个悖论,真正的边界是人类无法想象的,但我们又无时无刻都在思考现实的的边界问题,笔刷的大小就像渡河之舟,它会引导你去向无垠的彼岸。手的稳定程度属于熟练工种,人人可以达到,不能达到的是作为形而上的观念思考其实是没有边界的。

 

Q: 

不碰,乃至某种更为抽象的“规约”,您是如何想到为自己设置这么具体的创作规定性的?

展望:为了逻辑叙事的方便,我在上面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现在我想补充一点:这种创作规定性重点在于这个“规约”是别人为你设定的还是自己设定的,这是一个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前现代的特征,现代主义分析了这些规则;后者经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洗礼后,人们开始进入了自觉状态,到了自己为自己制定规则的时代,也就是观念的个人主义时代。自己为自己定下规约并且严格遵守是一种更高形式的自由,它的自由级别要远远高于无法无天的所谓自由,我认为真正的“自由意志”要从自我立法开始,自己设定,自己执行,漫无目的,体验自己给自己带来的自由。我以前每次创作其实都有规约,而且大部分都写出来,如《假山石》,《新艺术速成车间》、《公海浮石》、《一平米地皮》等,但好像观众并不是很重视,这次《不碰就不会全黑》的文字作为作品的一部分在展览中展示出来。

 

44.jpg

假山石1# 不锈钢 80x60x50cm 1995

45.jpg

假山石改造方案 文本 1995

46.jpg

刻在作品上的五国文字代表这件作品的规则:这是一件专为在公海上展示的艺术品。

如果您有幸拾到,请把它放回到海里。

47.jpg

跨越12海里—公海浮石漂流 不锈钢石头 山东灵山岛12海里外 2000

48.jpg

新艺术速成车间 1998

49.jpg

新艺术车间 录像截图 1998

50.jpg

新艺术速成车间 车间规则性质的文本 1998

511.jpg

一平米地皮出售规则 (北京版)  2019

52.jpg

一平米地皮 北京版 2015-2019

 

谈到这次创作规约的内容,我逐句解读一下: 

笔不碰笔

先来先占

从大到小

一笔一地

 

第一句是这件作品的根本律法,相当于宪法,是最高规则,所以必须没有任何理由的严格执行;下面两句是一种非自然(人文)的逻辑,先来先占,从大到小,这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界是行不通的,它代表的是文明和逻辑;最后一句是关于材料转化的:一笔一地,“一笔”会使我们会想到黑色的笔道“审美”,而“一地”会想到土地、占地这些概念,在这里,材料进行了转化,从纸面到地面,从毛笔到——可能是盖房子,也可能是种麦子,从审美到现实,无论大小,价值相等。依次为:立法、文明、逻辑、转换。


541.jpg


“不碰就不会全黑” 文字同时展示


Q:

令人好奇的是,这个项目空间位于798临街,您接受到观众们哪些反馈?大家似乎对标题里的“不碰”,引导出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一件交互艺术作品。 

展望:不搞开幕式可以避免和人解释,暂时不播放过程录像,这样我们才会知道真实的现场反应。本来检测艺术的方法就是要留给观众想象的空间,也符合“不碰”原则。后来综合来看,大概有一半的人一开始看不懂这件作品,需要解释后才能明白,而另一半人是可以自己看懂的。

 

55.jpg

策展人与观众在现场

56.jpg

观众参观

 

至于观众为什么想到“交互”?我所能想到的是:首先,“不碰”是否定性的动词,它用在笔上会产生自我互动和约束,用在社会上可以指涉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准则,而用在意识形态上则有彼此尊重之意,当它成为法律的时候,则代表某种天赋的行为。早在2010年拍摄《我的宇宙》的时候,在慢镜头中你可以深切的感受几千颗小石头是如何在“不碰”中前行,并走完自己的“一生”的。石头可以是你,也可以是我,也是大家,更是社会。所以,在任何时候,“不碰”都是一个理想化的交互用语,但无法在现实中实现。

 

57.jpg

我的宇宙 2010

58.jpg

我的宇宙 展览现场  北京798UCCA 2011 

Q: 

展览文章中写道,“《不碰就不会全黑》只有在想象的观念世界是完整的,现实中它是一个欲罢不能的占地游戏……”我们可以如何理解作品中或许蕴含并指向的某种现实性?比如也有观者从中解读出了正能量,比如“永远都有希望”。

展望:观念世界不仅完整,而且没有天花板,不受现实约束才能抵达理想的境界。观念也可以转化为现实,它是游戏,是绘画,也是艺术,它是为了那个不存在的东西而存在的临时记号,没有任何东西的地方才是艺术的无用之地,换句话说,任何声称代表艺术的作品都只是假设的标记而已。就像玩游戏,虽然不能解决现实的问题,但这种精神模拟可以使你习惯接受战场上的失败和重振旗鼓。我观察我的小孩,一开始玩游戏失败会让她沮丧,甚至接受不了,但经过多次训练,慢慢的才开始学习接受失败,不去真的认真,才走向成熟。

艺术的表达各式各样,不可因循某一原则来看待所有作品,艺术世界不同于现实生活,就像我们在宇宙中无反无正,负负得正,正正得负,理解艺术绝不可简单化。观众有各种解读,但艺术不同于现实,根本没有结论,它是平衡木的另一边,你越没什么越是需要提倡什么,比如当作品立法于“不碰”或许就是因为我们经常被随意侵犯?它通常是我们渴求但达不到的理想境地。最后我想到了网飞版《三体》电视剧中的一句台词:你是为上帝留下空间吗?就是说的这个事。无解的存在否定了理性的最终作用。

 

摘录《展望年表》记录原文: 

2021年 59岁--- 创作上有进展,开始“无限”主题的系列推敲,同时作画,设定为“笔不碰笔”的假装绘画状态,因为这样才能摆脱以往对画的认知。一边画画,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无限”创作的推演。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