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新闻档案 > 国内新闻 > 艺术家沈少民用17吨盐“腌”了2000条“鲤鱼”

艺术家沈少民用17吨盐“腌”了2000条“鲤鱼”

2019-01-17 09:55:54 来源: 南都记者 作者:谢湘南

 

▲ 白色盐滩上,会呼吸的机械鱼引来观者好奇。

1月12日,当代艺术家沈少民个展“沈少民项目——中国鲤鱼”在深圳新开的艺术空间燕晗高地开展,这也是该空间的首展。2018,中国掀起一阵“鲤鱼”热,无论在微博还是微信,各种“锦鲤”在刷屏,一时间,“转发锦鲤求好运”成了网友热衷的事。沈少民结合电子科技与仿真硅胶,将2000条“鲤鱼”置于一片白色盐滩上,所有的机械鱼微弱地呼吸着挣扎着,在以假乱真的魔幻现实场景中,激发观众的无限遐想与对中国鲤鱼的别样思考。此次展览将持续至3月23日,结束后沈少民还将在同一空间举办“海的纪念碑”个展。

“一条鱼”引发的奇异展览

“我盯着盘子里的一条鱼看/看着/看着/就看成了活鱼//我再盯着盘子里的活鱼看/看着/看着/就成了大海//我再盯着大海看/看着/看着/就看成了一望无际的盐滩。”

这是当代艺术家、诗人沈少民的诗《一条鱼》,1月12日,他把这首诗演变成了一个奇异的展览现场。

在一个白颜色的空间内,17吨工业盐铺展着,上面堆着2000条“鲤鱼”,这些机械鱼与真的鲤鱼外观别无二致,摸上去手感也滑滑的,最神奇的是还在颤巍巍地张嘴与跳动。这就是沈少民的最新作品《中国鲤鱼》。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大型的艺术装置作品?其灵感来自哪里?

沈少民表示,最初的灵感源于自己的这首诗。2018年,他看到一些关于“锦鲤”的新闻报道,从而产生了做这一作品的冲动。

“鲤鱼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人们常借鲤鱼表达美好向往。2018年,中国掀起一阵‘鲤鱼热’,无论在微博还是微信,各种‘锦鲤’在刷屏。一时间,‘转发锦鲤求好运’成了网友热衷的事。中国鲤鱼喜食微生物和水生植物,曾被当作‘环保卫士’大量引入其他国家,用来净化水质。其实每个人都是时代之河中的一条鱼。今日,在万物互联的大数据时代,中国鲤鱼成了一个穿越古今、牵连传统与当代的特殊意象。”沈少民阐述道。

沈少民介绍,这些鱼是仿真硅胶加电子起搏器做成的,现在的技术可以把仿真鱼做到在水里游。但他不想这样做,他只想展现鱼被晒在一片白色盐滩上的景象,让所有的机械鱼微弱地呼吸着挣扎着,在以假乱真的魔幻现实场景中,激发观众的无限遐想与对中国鲤鱼的别样思考。

人无梦想跟咸鱼有何区别?

《中国鲤鱼》展从构想到呈现用了3个月时间。在沈少民的构想中,鱼是人的象征,展场则是社会的象征。展厅外则是堆积成山用来装鱼的罐头盒子,鱼变成“咸鱼”后,就会装进罐头盒子出售。

“人如果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何区别?”周星驰这句广为流传的电影台词,也被沈少民所用。他表示,这个作品其实跟人的梦想也有关联,所以他给南都记者留言“梦想还有”。当天的展览,沈少民还将无人机与灯光技术结合,将他的两首诗“书写”在夜空中,其中一首便是《一条鱼》,另一首则是一首情诗《致爱人》:“假如/我明天要离去//请把/我的心脏/浸泡在标本瓶里//再装上太阳能/起搏器//太阳在//爱你的心跳就在。”

《致爱人》这首诗,让现场观众都感受到沈少民式的浪漫。他会用最新的技术,展现内心那些超越日常生活的罗曼蒂克。艺术评论家皮道坚就认为:“沈少民是一位有诗人哲学家气质的当代艺术家,他是在力求以诗意的方式呈现他所发现的东西。”红专厂当代艺术馆馆长杨晓表示:“从沈少民上个世纪末到现在的艺术创作道路来看,艺术的真诚已经融入了他的血液,他的艺术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心灵。”

而沈少民自己也表示,他的所有作品都跟诗歌有关。“我的生活状态就是我的作品,始终,我是我自己的结果。”沈少民说。 

▲ 鲤鱼被人们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

▲ 这些“咸鱼”会装进罐头盒子里出售。

死后想捐眼角膜继续看世界

“我是我自己的结果”其实也是沈少民正在进行的一个艺术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沈少民预设了自己死亡之后的事。

“生命统领并调和了人的精神与肉身。在思想与灵魂之下,人体相对也是一种物质。我在想有没有一种可能性,把生命变幻无常的虚物质变成一种艺术物质。当我去世以后,我把眼角膜捐给一个失明的人,我仍然可以通过盲人的眼睛继续看这个世界。其他能用的器官将捐献给不同有需要的人。我邀请大家做方案(我是我自己的结果项目),只要和我有关即可,方案可以是文字描述、手稿、草图等,形式不限。方案征集自2015年开始,一直到我生命结束,每两年将征集方案做一次展览,并做成文献。”

沈少民的这个方案吸引了不少年轻艺术家的参与,有艺术家在飞机上做“彩虹计划”要收藏他最爱的乐音;有人想用他的心电图邀请音乐家合作谱写出一首实验性的乐曲……

在沈少民看来,这个作品是对当代艺术的一个检阅,激发年轻的艺术家去构想针对未来的艺术方案。当征集到成千上万的方案后,20年后,可以看出这些方案代表了年轻艺术家对当代艺术的思考,以及艺术家当时的水平。他准备两年出一本书,五年或十年做一个大型展览,同样也形成文本,这样积累下去形成文献。

“通常艺术家会选择各种材料做作品,我们选择意想不到的材料去做作品,那么艺术家本身是否可以成为一个艺术品的材料呢?置换一下,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沈少民说。

▲ 当代艺术家沈少民的南都签到。

深圳印象
深圳人接受当代艺术没有障碍

南方都市报:为何选择在深圳做《中国鲤鱼》这个展览?

沈少民:这可能是一个偶然。因为燕晗高地这群年轻人要做这个艺术项目,我对年轻人都会比较支持。他们也很慷慨,对我没有任何限制。

深圳跟所有的城市不一样,它是一个有活力的移民城市,也是年轻的城市。深圳人受教育的程度都很高,很多深二代都有出国留学的背景,眼界很国际化,接受当代艺术没有障碍。两年前,我就跟朋友合作在深圳成立了公共艺术工作室,专注做公共艺术,今天这个作品也带有公共艺术性质。

 

出品:南都采编指挥中心
统筹:南都人物新闻工作室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谢湘南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