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老栗书房 > 2007年文字选 > 生活在宋庄――“艺术家田野调查”作品展、捐赠、收藏系列活动(一)

生活在宋庄――“艺术家田野调查”作品展、捐赠、收藏系列活动(一)

2008-09-04 23:20:38 来源: 中国艺术档案网 作者:artda

生活在宋庄
――“艺术家田野调查”作品展、捐赠、收藏系列活动(一)

艺术家大规模聚集的社会现象,实际上是消费时代或者说是艺术品商品化的产物。从1960年代的苏荷到1990年代的布鲁克林,从圆明园画家村到宋庄艺术家集群、七九八、草场地、索家村、费家村、酒厂、环铁,早期更多一点的自由主义理想,渐渐被商业化出路的心态所代替。艺术商业化是一把双刃剑,好坏难于一言蔽之,但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

《生活在宋庄》的展览,只是一个对居住在宋庄艺术家的田野调查。任何艺术家聚集地的艺术现象,都是庞杂无序和良莠不齐的,我企图从语言模式的线索做一些简单的归类,和大家一起了解居住在宋庄的艺术家。从写实主义技术出发,依赖一种图式,带点观念、意象、超现实主义因素,并有点表现性手法的作品,是这次展览的大类,占了展览作品的大部分。作品主要集中在一楼西半部、后部,和二楼中厅。这个大类作品良莠不齐,好坏不具体说了,交给观众来判断。我所忧虑的是:找到一种图式,而图式也只是一种“点子”,然后不断复制。“点子图式”的东西太多,体验生命过程和生命感觉的作品太少,这是宋庄艺术家的问题,也是中国艺术家乃至整个商品化时代的问题,商品化时代把艺术变成了一个名利场,“好点子”成为商品化的一种衡量尺度。

一楼西半部大部分为女性艺术家,视角多关注女性自身生活的感觉,也多把写实场景作为基本图式,孙芙蓉的《蚕食》,成熟和创作都在宋庄,廖雯在《性殤》展览中作了详尽的评述,也属女性艺术家的大类,由于作品大,放在一楼大厅的西侧,好让这些“破衣服”和天井中岳敏君“嬉皮笑脸的人”,打个奇特的照面。

楼下第一个大厅,从左手开始,到第二块展牌结束,是一些艺术家沿着达达、波普的语言线索工作的作品。我把刘港顺的作品布置得很突出,原因是他在这条线索中艰难地工作了很多年,作品很多,且严谨、幽默,如《这不是万宝路》,画面复制了至上主义导师人物马列维奇的一幅著名作品,并在画面下方画出万宝路香烟的标志,尤其大写的马列维奇英文名字,很容易被误认为是万宝路香烟的广告,有着宗教内涵的马列维奇的作品,被似是而非为万宝路广告,有一种冷幽默。他的其他作品,我都在展品旁边做了具体的提示。

楼下第一个大厅,从右手开始,集中了一些观念摄影的作品,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艺术家承国际摄影媒介热潮,出现了不少不错的艺术家,海波、伊德尔都是其中的重要艺术家。

二楼西厅,集中了一些极繁、修性的抽象艺术作品。1990年代后期,我在宋庄看到不少此类画家,是我做《念珠与笔触》展览的直接原因,我在2003年的那篇展览手记中,对1982年到1999年抽象艺术在中国的这条线索,曾作了探讨,此不赘述。

夏小万那些视角和空间感奇异的作品,语言个性强,展示要求特殊,所以单独陈列在二楼封闭的空间里。

宋庄艺术家及其作品的种类,远不至此,据官方调查的数字,宋庄聚集了1400多个艺术家,这次活动由于时间短,我只看了不到十分之一的艺术家,所以,这将成为《宋庄美术馆》的一个“例展”,争取每年两次,因为是“艺术家田野调查展览”,所以,每次都会因不同的调查人、不同的调查方式,而确立不同的展示方式。所以,每次能推出多少“好”艺术家,能推出多少名艺术家,也就不是我们的目标。宋庄美术馆将努力以“了解、多元、宽容”的态度,提供给观众一个“调查表方式的展览”系列。

宋庄美术馆建造的初衷,是为了提供给艺术家一个交流的平台。但作为一个村级美术馆,同时作为一个非营利的公益机构,资金奇缺,这给它的操作方式带来一种挑战,这正是我们今后探讨的重点。本次展览有不少参展艺术家自愿捐赠作品给美术馆收藏,就是对美术馆的最大支持。

栗宪庭  2007-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