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影像档案 > 中国新电影导演群像录

中国新电影导演群像录

2009-03-18 13:01:45 来源: 艺术档案网 作者:artda

    在中国电影艺术史上从20世纪初第一代导演郑正秋,孙瑜,吴永刚,到以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张军钊、为代表的第五代电影导演,可谓“代代相传”。
  1983年北京电影学院78班的一些毕业生在广西电影制片厂成立“青年摄制组”此后的电影《一个和八个》成为这个创作群体的个可辩识的统一的发轫之作,1984年的《黄土地》,以及此后的批优秀的影片,无论从表现内容,还是拍摄手法上都给中国影坛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并引起世界影坛的高度关注。第五代导演的称谓由此开始。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的电影界有了“第六代导演”。这样一种说法,并由此形成了中国新电影导演的中坚力量。关于第六代最原始的界定就是指北京电影学院85班,以张元王小帅,娄烨路学长胡雪杨刘冰鉴邬迪以及87班的管虎李欣等人为代表的新生代导演此后中央戏剧学院的张杨、施润玖、金琛、孟京辉、等人也加入到“第六代导演”的队伍中。也正是从第六代导演开始,才使得电影的制作发行有了体制内体制外之分,此后更有一批优秀的导演如电影学院93班贾樟柯甚而至于一批处女作导演也加入了电影新生代的行列。
  严格说来,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中国新电影所涵盖的范围更大,导演队伍更为庞杂,创作视野更宽因而所谓的第六代导演仅只是个笼统的说法,一代的概念仅仅作为一个时间上的延续。此外由于Dv.HDv的出现和运用,任何一个人只要他有电影理想和电影追求他都可以拿起他的摄影(像)机融入这一奇特的影像之旅。各种思想的表达和情感的流露都使得中国呈现一种作为艺术的新电影运动’
  此外,此一时期还涌现了许多“第六代”之外的电影导演,如朱文、崔子恩、吴文光、杜海滨、程裕苏、孟奇、王超、杨超、宁浩、陆川、刁亦男、张一白、韩杰、刘奋斗、杨恒、万玛才旦、刘杰、张律、李玉、应亮、甘小二、尹丽川、王分等他们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表现形式,与第六代导演们一起共同丰富了中国的新电影!
  
  第六代:新电影运动的主力军
  
  中国新电影第六代导演如张元、张扬、王小帅、管虎、娄烨、章明、路学长、贾樟柯、王全安、施润玖、于晓洋、胡雪杨、何建军、阿年等大多具有“学院”背景,因而他们早期的作品大多深深烙下了诸如“违规”、“地下”、“晦涩”、“反叛” “边缘”、“探索”等印记。此外他们的早期作品大都是通过小规模放映刻录VCD,盗版DVD,以及极少数正规出版物来流通的。
  因而对于第六代导演来说,人们是既陌生又熟悉。陌生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我们大多无缘观看出现在市面上的,仅有的正版或盗版光盘只是他们众多作品中的冰山一角。大量的优秀作品更有可能的是既无缘走上正规的发行院线也无法通过其他渠道发行,中国电影的检查制度商业影院的“艺术单元”艺术院线的建立国内电影基金会的设立等这些外在客观的因素都从不同方面影响着中国艺术电影的发展。
  然后同样是这些第六代导演他们的作品虽然在国内名不见经传在各种各样的国际电影节上却频频参赛每每获奖更是有的电影还邀请影视界大腕,明星出演,这种。曲线救国式的运作使得一些第六代导演的一些优秀作品逐渐获得了在电视上,电影院的公映权,这一系列表象似乎让我们看到一个新电影的春天正姗姗向我们走来。
  
  新生代导演:新锐导演群
  
  与张元、王小帅、贾樟柯、娄烨等第六代导演相比,新生代电影导演并不广为人们所知他们是“压迫”的代,同时也是新晋的一代。
  新生代电影大多拍摄于2000年以后是新城市,新农村的电影的中坚分子代表作有蒋钦民的《天上的恋人》盛志民的《心?心》《浮生》,潘剑林的《早安北京》《夜未央》杨超的《旅程》,王超的《安阳婴儿》《日日夜夜》,宁浩的《香火》《绿草地》,刘奋斗的《绿帽子》,胡小钉的《来了》韩杰的《赖小子》,刁亦男的《制服》《夜车》杨超的《待避》《旅程》刘浩的《陈默和美婷》《好大一对羊》《底下》,张律的《唐诗》《芒种》《沙漠之梦》马俪文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我们俩》《我叫刘跃进》王竞的《方便面时代》《圣殿》《一年到头》小江的《电影往事》《PK.COM cN)王分的《箱子》等,这些电影都不约而同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叙事方向和叙事的可能性。
  
  DV自由电影:自由、自动、自主
  
  DV、标清、高清摄像机的大量涌现使得拍电影成为种更个人化的爱好和理想,DV的自由自发,自主探索无限制理想主义促成了DV自由电影时期作品的独特性,电影创作者可以更自由地选择拍摄题材,可以更多地选择民间融资自主发行,表现的主题可以以个人的行为无限制地进入电影可以完全颠覆传统电影的“宣传教育”为主的理念,更多地表达新时期个体的内心理想极致。
  这一时期的涌现的作品有应亮的《背鸭子的男孩》《另半》杨恒的《槟榔》刘伽茵的《牛皮》彭磊的DV科幻电影《北海怪兽》及《熊猫奶糖》程裕苏的《我们害怕》《目的地上海》等,
  此外,DV自由电影时代的到来也使得低成本小制作成为种主流一种时尚,2004年应亮的《背鸭子的男孩》只花了3万元除了演员之外,所谓的剧组只有应亮和负责外联制片的另一人,主要演员都是当地的亲戚朋友:摄影机是一台借来的MiniDV和一台家用H8摄像机,而低成本并不是低质量的同义词2005年这部影片获得第6届日本东京银座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以及第30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数码录像金奖。
  2006年应亮的第二部长片《另一半》的成本翻了倍达6亿元剧组成员增加到5人摄影机换成了高清,该影片蝉联了日本东京银座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及其他国际电影奖。
  同样是在2006年,杨恒的DV电影《槟榔》获得了第11届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大奖等数项国际奖项而这部影片的成本也只有3万元。
  在DV自由电影时代。“人人都可拍电影”不再是一句标语。拿起你的摄影机,表现你的思想和情感那你就可以成为一个导演。


来源:于晓洋个人空间

艺术档案 > 人文历史 > [视频]国立台湾大学公开课:传统中国的国家与皇权(1-15集)

[视频]国立台湾大学公开课:传统中国的国家与皇权(1-15集)

2014-07-16 13:10:35 来源: 网易视频 作者:甘怀真

国立台湾大学公开课:传统中国的国家与皇权

讲师介绍
名称:甘怀真
职业: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台湾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曾任东吴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史学专业为中国古代礼制、东亚政治史、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出版《唐代家庙礼制研究》、《皇权、礼仪与经典诠释:中国古代政治史》、《中国通史》、《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一个史学的观点》等专书,及论文多篇。

学院介绍
国立台湾大学,简称台大,前身为日据时期之台北帝国大学,是一所创立于台湾地区的全科性公立综合大学,亦为全台湾规模最大的研究型大学。2008年被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评为全世界前200名的大学,位列第124名。

课程介绍
本课程的核心课题是探究传统中国的皇帝制度。所谓传统中国是泛指前近代的中国,即十九世纪前的中国。而皇帝制度则指公元前221年开始秦始皇所建立的一种王权型态,这种王权型态在其后经历各种变化,但其最高的政治首长被称为皇帝,故史学家称之为皇帝制度。皇帝制度是一个巨大的史学课题。本课程的开设,适逢辛亥革命百周年,也借机检讨从专制到民主的变化及其意义。

课程列表

[第1集] 导言:皇帝已死,皇帝万岁?  

[第2集] 传统史学是知有「朝廷」不知有「国家」?  

[第3集] 历史上的「中国」是国名吗  

[第4集] 天下政体(上)
  
[第5集] 天下政体(下)(一)  

[第6集] 天下政体(下)(二)  

[第7集] 皇帝制度是专制政体吗?  

[第8集] 东亚的册封体制:中国作为世界帝国(上)  

[第9集] 东亚的册封体制:中国作为世界帝国(下)  

[第10集] 农业帝国(上)  

[第11集] 农业帝国(下)  

[第12集] 什么是「朝代」?(上)  

[第13集] 什么是「朝代」?(下)  

[第14集] 从天下到国家(上)  

[第15集] 从天下到国家(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