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威尼斯庞大、人挤人的双年展现场,有86个国家派出了他们的艺术家代表参加各国家馆的展览。除此以外,还有许多数不清的周边活动。我无法将每个展览都看一遍:虽然我在这场艺术盛会上已经逗留了数天,但是我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去观察它的,因此,我敢我肯定我“错过了一些在威尼斯必看的项目”(当我准备登上飞机回家时,机场的每个人都对我这么说)。事实上,我的确看到了一些令我十分着迷和倍感厌恶的东西,而更多的则是介于两者之间。以下是我个人最喜欢的5个场馆以及最不喜欢的3个场馆。

最棒的国际首次亮相:Adrian Villar Rojas(阿根廷)
这是一个令人感到十分惊讶的转变。这位年轻艺术家创作了一系列巨大的柱子,它们看起来像是来自1000万年以后——也许是这个地球上最后保存下来的雕塑。他对空间的渺小化处理、施工技术以及对历史演变的想象等都不在人们的控制范围内,这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这位31岁艺术家未来的作品。
在仙境中徜徉:卡拉·布莱克(Karla Black)(苏格兰)
这是一系列利用肥皂、纸、黏土混合凡士林与威尼斯的云石粉制作而成的粉彩色装置作品。地板上的泥土形成了小径;步入这个展厅,观众会产生一种艺术家掌控了感知触觉的感觉。
身临其境:迈克·尼尔森(Mike Nelson)(英国)
这是一件迷宫般的大型多空间装置,它会使人联想到伊斯坦布尔的工人阶级以及疯狂的摄影师的暗室。尼尔森招牌式的超写实主义并不对我胃口,但是他的这件作品带领我们进行了一次通向东方的旅程,赢得了人们的赞赏。因而我也可以放下不满情绪,对其表示赞同。
吞没在各式各样的艺术品中:托马斯·赫赛豪恩(Thomas Hirschhorn)(瑞士)
瑞士馆里堆满了密密麻麻的作品,毫不保留地填充了展馆的每一个角落,使人们陷入了人体模型、铝箔、战争图片以及破瓶子的世界中。这是一种真实的负载过多,一种充满了羞愧、孤独、暴怒、决心以及艺术/政治野心的撒谎者的堡垒。我十分喜欢赫赛豪恩此次的作品,即使它有一点说教的意味和夸大其词。
一扇通向心灵的窗户:亚尔·芭塔娜(Yael Bartana)(波兰)
在波兰馆里展出的这三件影像作品做了一个假设:犹太人拥有返回波兰并且在那定居的权利。尽管它们有一点家庭剧的感觉,并且就算只有一半也让人觉得过长,但是作品背后扣人心弦的观念却能够深深地刺进人们的心里——这样的观念说不定会引起另一场世界大战。
较差,不过照例能够受到拥护者的喜爱——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法国)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精巧而又夸张的印刷式装置以极快地速度运转着,产生了一张张婴儿的黑白照片:这就是“Festiv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