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片是每一个电影制作人幻想的发源地,一般的认为,他最能表达光的质感。然而这一言论面临着挑战。DOGMA小组的成功预示着另一种可能性-用数码替代胶片。很快地,这种制作方式成为一种潮流,迅速席卷全球,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愈来愈多的青年制作人拿起DV摄像机开始了他们的工作。使用数码摄像机拍片,再转拷成FILM,以便在公众电影院上映。这成为电影的未来趋向。
近年来,以拍摄纪录片《波光粼粼的生命:在此凝视》知名的导演Peter Broderick;以及Mark Stolaroff和Tara Veneruso合组的一家新的电影制片公司--"下一波" (Next Wave Films)极力推动数码运动的发展。他们想籍助数码摄像机的轻便与整个制作流程的简约,来扭转人们对电影制作的认识。并且,这里面最诱人的前提是:大幅度降低制作成本。你只要有了剧作大纲;只要他们觉得你的影片完成度高,在超低成本范围内,便会予以资助。"下一波" 最成功的例子是英国导演克里斯多夫-若蓝(Christopher Nolan)的处女电影《追随》(Following)。这部电影的成功在某种角度而言可谓传奇。若蓝因为这部电影的成功,很快找到更好的拍片机会,在1999年完成了新作《备忘录》。另外上文提及的拉斯-冯-提尔的《白痴》、《破浪》;温特堡(Thomas Vinterberg)的《那一个晚上》(Celebration)、《奇异小子》(Gummo)等等几部DOGMA电影皆由数码摄像机拍摄,最后转拷成16mm或35mm胶片。纪录片方面成功的例子有:《The Saltmen of Tibet》、《纽约通》(The Cruise 导演为Bennett Miller)。波及到国内,一群年轻人自组了DV记录小组,用DV(数码)方式来记录一些东西,表达一些想法。他们的作品主要有:蒋志的《食指》、冯晓颖的《斥力》、杨荔钠的《老头》、朱传明的《北京弹匠》等等。
这种数码制作方式,改变的不仅仅是电影制作的经济学,更为主要的是他将影片制作从体制、从团队运作的方式里面解放出来,从而成为一种个体写作。这使影片制作者能够最大限度的把握影像,表达一个人的现实或者做一些实验性的拍摄。
与拍摄胶片一样,影片制作人首先考虑的是采用何种数码摄像机。数码摄像机规格的选择牵涉到后期制作的可能性,所以十分重要。你得考虑在拍摄和后制过程中所有相关的花费,还有每一种录影带转拷成影片的品质;摄影机与附件的轻便性,弹性大小;以及获取设备的难易度。国内一些影片制作人往往依靠自己攒的设备进行拍摄。例如吴文光拍摄《江湖》用的Canon-XL1;冯晓颍拍摄《斥力》用的SONY-VX1000;杨荔纳拍摄《老头》 用的PanasonicEZ1。
一般而言,目前国内销售的数码摄像机的规格分为四种:
1、一般消费者数位摄影机(Consummer DV),其价位低,但画质差。这类摄影机常常用于拍摄家庭录影带,而不应被广泛推荐用作拍摄剧情片(但是温特堡就是用此类摄像机拍摄剧情长片《那一个晚上》)
2、专业消费者数位摄影机(Prosummer DV),3CCD、画质好、解析度高。冯-提尔《白痴》以及纪录片《纽约通》皆用此拍摄。其优点在于有Fire Wire外接埠,也称IEEE1394,用以连接摄影机与电脑Desktop的外设,可以使数码画面和声音在转换中减少损失。保持拍摄的品质。使制作人在家用电脑上就可以完成剪辑、混音、或者作音效。
3、专业用数位摄影机(Professional DV),是专门设计给专业人士所用的摄影机。他可以提供比一般Mini DV更好的画质;他的种类很多,象是DVCAM,DVCpro等等;因为这类摄影机没有Fire Wire外接埠,所以无法在家里进行剪辑。(Dan Clark 的剧情片The Item,是第一部在桑丹斯电影节入围的数码电影,用Digital Betacam拍摄。)
4、 高解析度摄影机(High Definition ,HD)提供最高品质的影像,但对于预算微薄的制作人而言,其费用之高难望其项背。
数码制作有很多优点,例如影片制作人可以拍摄比胶片更高比例的素材。高耗片比提供更多的创意自由度,在制作过程中可以更加具有实验性,更加发挥制作者的想象力。这一点在纪录片拍摄中显得尤为重要。
还有光线,影像艺术实际上是一种光的艺术。如何处理和表现光的质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么对于光线的要求,数码相对于胶片而言要简便一点。数码摄像机可以在混杂光线下进行录制,在极为微弱的光线下捕捉画面。这样可以保持现场的现实性、同时加快拍摄进度,而且费用也随之降低。只是就光的宽容度而言,数码相对于胶片要来得低一些,所以最好是低度曝光(underexprose),而非过度曝光(overexprose)。那么,通过外接优质监视器可以让你实时监看拍摄画面,随时对光线作出适应的调整。
当然在拍摄中需要注意的是:尽量不要使用高于1/60或低于1/30 的快门,除非你想要那种模糊不清的效果;尽可能不用自动调光,要依靠手动控制。不要过度滤光,这会使画面锐度降低,引起转胶后大银幕放映时影像失焦。
数码制作的后期也愈来愈个体化。今天更多的制作人选择一种简洁实用的剪辑方式,那就是在家用电脑上剪辑影片,运用Fire Wire功能,将素材直接输入电脑这种方式可以减少信号衰减,亦可降低费用。事实上,只要配置一台强有力的电脑(可以提供很大的硬盘(hard drive)空间,一小时DV素材需要占用13-5G的储存库)、一张采集卡、一套非线性剪辑软件(专业用Avid;个人用Adobe Premiere 5-1)、声画同步器选用Speed Razor便可建立个人工作站。使你的想象变为现实。要是有更多的钱,可以考虑买一台监视器,有S-video的内接设备;一台DV录音机;更多的数码存储库;和一组扬声器等等。
数码制作还有很大的潜力。如果影片成功,就可以把它转映成16mm或35mm的,用以参加国际电影节或在影院放映。数码转胶的基本类型有三种:
1、最低价(画质也最差)方法是使用老一代的映像管(kinescope)。又如稍好一点的trinscope。他们会留下录影带的解析线,这很容易让观众看出来。
2、使用EBR(electron beam recorder)来消除线条。
3、更高一级的转拷使用CRT或是用雷射影碟机Laser film recorder。
然而,早在1999年6月,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前传》便尝试在全美四个城市以数码投影机的方式同时放映。目前,北京也有了数码放映设备。他只需从卫星接受信号,便可实现无胶片放映。这种划时代的放映方式也许预示着-数码技术即将全面替代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