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影像档案 > [上海]曲径通幽:独立动画作品展

[上海]曲径通幽:独立动画作品展

2013-07-26 16:01:14 来源: 豆瓣 作者:

 

 

 

 

 

曲径通幽:独立动画作品展

开幕日期:2013年5月3日
展览时间:2013年5月3日—2013年7月28日
展览地址:OC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上海市西藏北路100号(北苏州路1016号
策 展 人:玛丽娅·科斯坦蒂诺、王春辰
展览总监:袁静平
学术总监:张培力

主  办: OC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
协  办 :华侨城(上海)置地有限公司
学术支持: 中国美术学院
展览及视觉设计: 陈飞波设计事务所
技术支持:创弈共和·蓝轩
鸣    谢:常青画廊(北京) 古德曼画廊(约翰内斯堡) 三潴画廊(东京)香格纳画廊(北京、上海) 维他命艺术空间(北京、广州) 加拿大国家电影局 LabYit Gio[Marconi Jerome Zodo Contemporary

曲径通幽:独立动画作品展 前言

文︱Mariagrazia Costantino

独立动画的“曲径”

成语“曲径通幽”,原指“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但它或许还可以用来指代另一种可能:一种超越时间概念的空间,一种处于非线性时间状态中的空间,一种让生活愿景衍变出无限可能性的空间。

博尔赫斯的小说《小径分岔的花园》,似乎对“曲径通幽”的内在智慧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在小说中,主人公“余准”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偶然间进入祖先的花园,并在里面得到了一部未完成的小说,一个无法解开的文字“迷宫”。博尔赫斯用组织缜密的文字向我们阐释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我们无法完全了解这个世界的全部,对于世间万象来说也是如此。因此,与其把“天下”万物都“罗列”出来——“罗列”也是博尔赫斯所推崇的——不如追根溯源地去探索产生这些现象的机制:那些循环或变化的观点,不断重复的转折,以及意料之外的重合。

博尔赫斯在小说中构建起的“迷宫”,是一个在所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理论中都有提及的“时间-空间概念”。“迷宫”本身既是一个空间体,又是一个时间体,两者密不可分。“迷宫”所指代的时间-空间概念,恰恰是时基技术和多媒体艺术的核心所在。动画创作的先决条件,正是时间和空间两者恰到好处的联动;而对动画本身可能性的探索,则是独立动画的创作基础。

独立动画的“探索”

独立动画对虚拟世界和时间领域的探索,是整个展览的切入点。以动画为媒介的创作,是艺术家探索自我个人意象和公共内在视觉文化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他们对心灵深处恐惧、期待、幻灭和逃避的纯粹解剖,使得独立动画成为表述人类特定状态的手段:创作的内容往往不拘一格,通过映射现实中不断产生的问题,减轻生活带来的痛苦,使我们摆脱危险的意识。简而言之,独立动画把我们从无声的文字和隐匿的图像中解放出来,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建立预设模式的可能性,一种判断真相的新方法:眼见为实。

即便创作动画在今天仍然不如录像和摄影那么便捷,艺术家还是可以比较容易去掌握它的技术。这得感谢计算机的普及。相对于商业动画而言,独立动画在创作周期上比较自由,资金方面往往也都是艺术家自给自足,很少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这也是独立动画的“独立”所在。

和所有艺术形式一样,独立动画创作的背后是艺术家对历史和当下的深入了解,再通过“跨媒体”的技术形式将这种认识传达给观众。此外,创作独立动画还有赖于艺术家对新方向的预判,并串联起彼此之间的联系。

独立动画的“迷宫”

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曾于去年12月组织策划了“首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本次展览在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的作品基础上,根据现有空间件对展览结构和学术方向作出了一定的调整,增加了威廉•肯特里奇、里卡多·阿里纳、纳塔莉·杜尔伯格、伊戈尔·伊莫夫以及冯梦波、顾德新、陆扬等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上海作为文化体验的载体和国际对话的平台,也将成为展览理论框架的关键词。

展览由两个空间构成,我们根据作品主旨的不同而进行了划分:A空间的作品更趋近于社会现实,体现了城市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身份和性别等社会问题;B空间的作品则更多带有抽象的语言风格,探索了动画的动态潜质。

本次独立动画作品展旨在向观众呈现近年来独立动画的创作成果,其中包括由杰出青年艺术家创作的趣味性作品,更不乏那些不以动画为主要创作手法的知名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多媒体艺术家,威廉•肯特里奇也会有两部作品和观众见面。肯特里奇是独立动画领域内独树一帜的人物,其作品引领甚至改变了独立动画的发展方向。对于观众来说,能够欣赏肯特里奇的作品也是一次极为难得的机会。

无论是忽隐忽现的“迷宫”,还是蜿蜒前行的“曲径”,带来的只是暂时的困惑,最终却能激发艺术家在想象和创造方面的无限可能性,为人们开启一种新的可能性去接近愿景。所以,我们很期待通过作品表面的趣味性和其内容的相反态度,呈现出独立动画中的矛盾性。

一个世纪以前,往来于苏州河上的驳船都会在今天美术馆外的码头边停泊,美术馆的前身-中国实业银行仓库与其他众多的银行货栈和仓库一起成为中外货运的中转之地,形成了苏州河上舟只交错的繁华盛景;而今天,昔日的银行仓库转身为一家当代美术馆,毗邻中国民族工商业的摇篮-上海总商会、民族资本家的名人故里-慎余里,陆家嘴摩天大楼群构筑的城市天际线举目可见。穿梭在历史与当代之间,美术馆藉由其独特的区位,致力以延续历史、对话世界的态度,呈现观看上海当代城市精神的最佳视点。我们在这里举办独立动画展,希望重新将无尽的幻象分享给大家。

关于策展人

玛丽娅·科斯坦蒂诺

中国文化研究者,艺术电影批评家,策展人。获罗马大学中国语言与艺术史专业学士学位,伦敦大学东亚学院媒体与电影专业硕士学位,罗马第三大学电影学专业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关注东亚电影艺术中的城市空间意识形态表征。

2002年,获得由中国政府和意大利外交部提供的奖学金,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2004年,实习于北京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文化处,并在北京大学学习汉语。曾多次策划中意录像艺术展,包括2005年所策划的《VIDEOZOOM CHINA》大型中国录像艺术展;同年担任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制作人。出版编著有《中国当代艺术》(Arte Contemporanea Cinese)、《世界电影地理:北京》(World Film Locations: Beijing)、《世界电影地理:上海》(World Film Locations: Shanghai)等。

目前为OC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艺术总监。

王春辰

美术史学博士,艺术批评家,策展人。现工作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从事现代美术史以及当代艺术策展研究。2012年被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布罗德美术馆聘为特约策展人。
策划的主要展览包括“深圳首届独立动画双年展——心灵世界:作为虚拟工程的艺术”、“观念维新——中国当代摄影简史”、“亚现象:中国青年艺术生态报告展”、“央美美术馆2011泛主题展:超有机”等。出版《1940 年以来的艺术》、《艺术的终结之后》、《美的滥用》、《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后现代主义、后社会主义及其他》、《艺术简史》等译著及《艺术介入社会》、《艺术的民主》、《图像的政治》等批评集。2009年凭借《艺术介入社会》荣获“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奖”。

王春辰出任2013年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