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艺术背景 > 厦门公交爆炸案,报复社会何时能止

厦门公交爆炸案,报复社会何时能止

2013-06-12 16:39:20 来源: 蓝心网 作者:Jimmy

心理导读:每一次伤害无辜报复社会的悲剧都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值得我们痛定思痛!报复社会者之所以疯狂走向极端,除了性格偏执、生活坎坷等个人原因外,根本在于对生活的绝望。我们最该痛彻反思的是:导火索是怎样引燃的?——Lansin.com

 
 
陈水总:厦门公交车纵火案犯罪嫌疑人,厦门人,无业,生于上世纪50年代
 
6月7日傍晚,陈水总出现在快速公交车金山站,用手推车拉着编织袋,在BRT车站徘徊,一辆人多的公交车驶来时,他上了车。
 
18时20分许,这辆行驶中的公交车浓烟滚滚,火光骤起,最后被烧得只剩车架。大火导致47人死亡。
 
还原厦门公交爆炸案犯罪嫌疑人——陈水总
 
陈水总的家在厦门老街深处的黑暗巷子里,一家三口挤在不到30平米的两居室里
 
邻居们说,陈家日子并不好过,常年没有稳定收入的陈水总,偶尔会去打零工,但大多数时间待在家中不干活。陈家生活的来源,都在陈水总妻子身上,除此之外,还要负担女儿的学费。
 
陈水总很少和邻里、亲戚交往,他一天拨打9次110投诉邻居,还将和邻居间的道路封死。而近两年,陈水总变得沉默,有邻居注意到他生病了,案发前,他一直在为改户口年龄的事情奔走,直到他选择了这样的方式告别世界。大多数的时间里,陈水总独自待在家中,等待归来的妻子和女儿。邻居们发现陈水总独自一人在家来回踱步,神情严肃,背影看起来“非常孤独”。
 
是什么让他们选择了报复社会?
 
每一次伤害无辜报复社会的悲剧都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值得我们痛定思痛!报复社会者之所以疯狂走向极端,除了性格偏执、生活坎坷等个人原因外,根本在于对生活的绝望。我们最该痛彻反思的是:导火索是怎样引燃的?
 
天生杀人狂?精神障碍者?性格有缺陷?报复社会事件的集中出现,恰恰和整个社会转型带来的急剧变化有关。从2001年“靳如超特大爆炸案”,到2005年“王斌余讨薪未果杀人案”,到2010年郑民生制造的南平血案,再到厦门的公交爆炸案。回望这一起起恶性案件,我们发现,每一起都各有不同,却又极其相似——看似独立的杀人事件背后是更为深刻的社会危机。
 
当杀人不再是“冤有头,债有主”式的复仇,而是面向公共群体的武力报复时,就成为一种恐怖性质的犯罪,一些专家称之为“报复社会犯罪”。在每一起报复社会事件发生后,首先清晰展现的都是残酷血腥的犯罪现场,而凶手的面目常常在公众面前一团模糊。梳理这些案件会发现,一些凶手在惨案发生前,几乎没有迹象显示他们会转眼间变成凶徒。但毫无疑问,他们又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封闭的缺陷,他们的性格往往被称为屈辱人格,一旦爆发就容易走上极端。
 
社会出问题了吗?
 
因为个人性格缺陷只是制造血案的个体原因,每一起报复性复仇的凶杀案的发生,都在质问我们,社会本身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社会这个词,宽泛而模糊。所谓报复社会,在这些凶手眼里,并没有落到某些具体的责任人身上,他们自己甚至都没能弄清楚内心黑暗的根源,于是他们选择的报复对象,并没有过多的在于他们是谁。在他们眼里,所有人都是让他困窘的“社会人”。 

每当发生惨案,就会有人出来呼吁完善制度。其实,以滥杀无辜方式去报复社会者的产生很难从制度层面加以杜绝,毕竟,再坏的社会制度也顶多是逼你去反抗压迫者,而不是让你去滥杀无辜,但讨论报复社会者产生的社会根源并加以预防对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依然有其积极的意义。 

然而,对于报复社会型犯罪的报道和讨论,要加强引导,不报道作案过程,不炒作、不渲染,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这才是在惨案发生后,媒体应该尽到的责任。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