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展人王春辰致辞
▲ 艺术家肖鲁致辞
“艺术家是一个美好的职业,流浪则充满了艰辛和苦涩。他们为了艺术,汇集于此,共同书写北京30年的艺术流变史;他们为了艺术,不断迁移,只为实现心中的艺术梦想;他们为了艺术,漂在北京,共同创造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策展人王春辰以“流变”来言说30年来怀抱理想的艺术家们,在北京的工作和奋斗历程,每位艺术家的创作都是从自己所在艺术区的工作室开始生长,无法分割的关联。
展览现场
九美术馆一层主展厅以30年的时间线索呈现艺术区的流变史
上世纪80年代末,北京西郊的圆明园接纳了一群从事艺术的青年,他们渴望走出体制,进行独立创作,是国内第一批敢于吃螃蟹的青年艺术家。在圆明园的历史废墟上,他们培育出了新时代艺术之花。随着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主义艺术概念的形成,以及方力钧、岳敏君等艺术家的名噪一时,圆明园画家村成为全国艺术家的向往之地,它以轻巧而不乏神秘的成功吸引着愈来愈多的艺术家入住。直至1995年,一纸通知让圆明园画家村从此消失了,清朝的废墟再度成为艺术的废墟,艺术家们四散到北京的各个角落——以此为契机,正式拉开了北京艺术区流变的序幕。
艺术区如何兴起?艺术家与它是何种关系?除了一片废土,消失的艺术区又留下了什么?《北京艺术区流变史》展探寻的正是这些问题。由著名策展人、批评家王春辰策划、带领其策展团队,将在九美术馆呈现一幅囊括时间与空间的北京艺术区流变谱系:以圆明园画家村的兴起为坐标,跨越三十余年,辐射北京多个区县,涉及上百位艺术家,艺术区的历史第一次以如此形象具体的形式而呈现。历史不仅仅是平面视觉,流变史展览也将展出艺术区的重要文献资料等,及相关艺术家的作品,还有策展团队对众多艺术家的采访视频。观众可以从多个维度,探访北京艺术家生存与工作的空间的关系,触摸三十年来中国艺术变迁的轮廓,或可窥见大时代滚滚而过的车辙。
从80年代至今,中国在每一个年代都经历了激变。社会的主旨一直是“发展”,而对北京的艺术家而言,这两个字背后的意味则更加复杂。资源、机制、权力、政策、秩序、欲望、利益。当艺术正变得愈来愈多元,新事物带来的可能性愈来愈丰富,主旨的调门便愈发显得高亢,而艺术则遭遇不确定或弥散。将北京艺术区的历史重塑本真,最后所展现出的便是一段中国社会变化的鲜活的横截面,于艺术一叶即知时代之秋。艺术区的兴衰变迁,其课题不可谓不宏富,其身后是权力,是商业,抑或是人心——自待观众来观看、评说。我们以此来开启思维中国当代文化与艺术之变的另外维度,这个艺术历史亘古未有,于世界意义是唯一的。
▲ 张晓刚 《绿墙 窗外》 纸本
▲张小涛《白日梦》 摄影
▲ 黄文亚 《北京艺术生态纪实之一 2000~2010年》摄影
▲方力钧 《2017.8》布面丙烯油彩
▲刘力宁《电视机—乐园》 实物绘画拼贴 2016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30日。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