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大史记 > 艺术思潮 > 冯博一:80后艺术家群像浮出水面

冯博一:80后艺术家群像浮出水面

2011-09-08 15:59:27 来源: 信息时报 作者:冯博一

比起文学、音乐等领域,艺术领域的80后显得默默无闻;但近两年,随着80后逐渐步入而立之年,80后艺术家正在进入人们的视野。

1980是一个象征的年份,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开始进入复杂的“当代”。前所未有的持续变革,使1980年以后出生的一代从落地之日起,就注定要不断引起讨论和争议。近年来,“80后”成为媒体上频繁出现的词汇之一,但是相比文学、音乐等领域,艺术领域的“80后”似乎还没有集体进入人们的视野。

二十一世纪已走过十年光景,80后出生的一代人也进入了“而立之年”的初步成熟阶段。越来越多的艺术人开始关注他们独特的艺术表达,他们是否真正具有一个独特的群体特征?他们在艺术创作上是否可以划出了一个时代的界限?还是一个仅被媒体和商业炒作的苍白概念?

为配合2011年8月12~23日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深圳举办,由何香凝美术馆主办,冯博一、王晓松、谢安宇、王娟策划的“一个人的剧场80后艺术家作品展览”于2011年8月10日在何香凝美术馆开幕。这次展览是一次中国80后一代年轻艺术家的主题性作品展览。13位具有80后典型艺术创作特征的艺术家带来52件代表性作品,呈现出中国80后一代年轻艺术家在创作观念、风格、语言等方面别样的视觉样本。与此同时,批评家、策展人、参展艺术家和媒体围绕“80后的艺术”进行了讨论。批评家们认为,80后艺术家成长的重要机制是消费、商业与市场,但也认为80后艺术家并不是没有理想,只是不再像过去几代人那样热衷于谈论理想。对他们做出价值判断,还需要时间。

“80后艺术家成长机制有别于前辈”

当代艺术的扩展与跨界,已经难以单纯地从作品性本身和艺术家生存经验及处境的线性思维来判断其作品的当代性,而更注重艺术家整体的存在方式,包括他们的反思、他们在创作中对新科技的利用和对艺术对生活对未来的基本立场、态度等。同时,对作品乃至艺术家存在的分析,业已扩展并延伸到他们的思想、言论和行为方式的整体状态之中。其多维的综合能力和对当下文明程度的敏感,以及为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或许更为关键。

因此,研讨会上,70后策展人房方把当代中国艺术家按照时间分为三个阶段,各有特色也各有缺陷。他认为,罗中立时代的艺术家,处于松动与解禁的特殊环境,艺术家往往凭借一部代表作一举成名,但之后的作品则很难被人们记起。海外路线时代的艺术家,深受西方当代艺术熏染,却往往与本土经验脱节。而80后艺术家,成长的重要机制是市场。

在谈到消费、商业与市场对80后艺术家的作用时,房方特别强调了不必做价值判断,他认为,市场促成新一代艺术家涌现,他们在市场当中获得经济独立,并开始独立思考。但他也同时认为,市场机制对艺术家的绝对影响,导致80后的艺术批评家和策展人处于相对弱小的地位,对作品的学术阐释弱化。

“80后艺术家并不缺少社会责任感”

在这次展览中,人们几乎看不到对现实的关注和宏大叙事,80后艺术家们更倾向于营造自己的话语空间。策展人冯博一说:“80后是相对自我的一个群体,用艺术家马一的"一个人的剧场"作为主题,贴合这群艺术家的状态和方向。但是80后,是一个太难被定义的群体,他们缺乏一条被贯穿起来的主线。”

对此,不同年代的批评家们褒贬不一。前辈批评家常常给他们贴上“肤浅”和“没有历史感”的标签。而80后自己显然不认同这一判断。2006年,80后艺术家高瑀就创作过作品《浅薄不是我的座右铭》来回应这一质疑。策展人房方认为,80后不像过去的艺术家那样谈理想,但他们有着自己的理想,他并且认为,在80后艺术家身上并不缺乏对时代的关心、对所处现实处境的判断,他们在思考着如何用作品参与社会的演进,甚至身份的模糊也是新的身份认识的开端。批评家鲁虹则一方面把80后不关注历史、与历史断裂归咎为社会教育的缺位,另一方面认为80后也可以很深沉,比如在本次展览中,应歆珣的作品《变形记》表达的就是对发展速度的忧虑。

80后摄影艺术家迟鹏认为,80后成长在一个没有质疑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是寄生的和断代的。他认为,批评家过多地将重心放在了作品的题材上,并从80后艺术家作品普遍关注个人生存状态而导出这代人没有历史责任感的结论是不科学的:“卡通没有错,我们应该更多关注作品绘画语言的独立性,虽然谈题材更能得到大众的应和。”

一个人的剧场

80后一代是在中国社会转型期间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中长大成人,在不稳定的市场经济与社会生活中体验并选择人生;而前几代,则是在中国文革时期稳定的计划经济与社会压抑中生存,在不稳定的政治运动中被规定性地接受时代命运的摆布。

因此,作为80后一代来说生存不是一个问题,他们的问题是选择的方向和方式。作为80后的艺术家,他们已经摆脱了艺术干预现实的一厢情愿的理想,而倾向于营造自己的话语空间,搭建独属于“一个人的剧场”;其诉求已经不存在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常见的与现实与自身的高度紧张关系,或者说,现实已经不再是严重干扰或需要加以排除和与之对立的力量。他们首先是接受现实,并处之泰然,然后再看看这种环境之下自己能够做些什么。他们多媒介的作品看似纷繁庞杂,却彼此有着共性特征。观者或许能够感受到一种致力于创作本身的沉静,还可以看到一种此前很少见过的气闲神定、举重若轻的态度。再也没有以往家长式的“教导”可以抑制住80后独往独来的游侠精神,他们更多的只是在“一个人的剧场”中,一种比较纯粹的心态与表达,演绎着个体生存实在经验的叙述个性与良知,忧伤而明媚,也包含着自觉的文化批判意识。面向未来而不是营造怨恨的可能,似乎更加值得我们所有关心中国当代艺术和中国本身发展人们的关切。

从而,在这次对应的展示中,抽离、梳理和规范出80后艺术在消费文化时代一条承上与延下的脉络线索与星星点点的存在。从中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现状,也是某种可能的未来,观者或许还可以了解到80后艺术的"现状是如何发生的"端倪。也正是这种现状的表层后面隐藏着深层的文化因素,才使当下来自这些80后艺术家的后知、后觉的原初状态,以及转化为视觉形象的一种真实而有自我意识地提示与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