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卫·林奇:“绘画式”的电影导演
  • 赵亮:独立而优雅地纪录
  • 798——“Out of the Box”先锋影像展
  • 影像与建筑——关于李巨川录像作品
  • 1988-2011中国影像艺术相关事纪年表
  • 12.27︱电影女祭司玛雅·黛伦的神性与诗意
  • (天野チヒロ/三才ブックス)的《放送禁止映像大全》
  • “色即是空”,日本当代摄影审美情趣
  • “色即是空”,日本当代摄影审美情趣(二)
  • 记忆与身体——关于刘铮的《国人》
  • 史蒂夫·麦克奎恩《饥饿》英国独立电影节获奖
  • 辛迪雪曼访谈—我如何拍摄“无名电影”系列
  • 去法国看Photoquai摄影双年展
  • 里面外、外面里II —— 西方影像艺术最新趋势
  • 杨小彦︱摄影进入中国的讨论困境
  • 摄影180年在中国的四个时间片段
  • 2020德国当代摄影双年展:图像的生命与爱
  • 第十三届北京独立影像展实验片单元入选影片介绍
  • 巫鸿︱中国当代摄影四十年(1976—2018)
  • 电影活动:香港独立电影在北京
  • 动漫美学百相[林大艺术中心]
  • 我为什么要研究摄影展览的历史︱《照片秀》缘起
  • IDF 2018︱第二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圆满落幕
  • 2018 北京国际短片联展 获奖名单
  • 赵半狄电影《让熊猫飞》挑战《功夫熊猫》
  • 第十三届北京独立影像展(BIFF 2016)入围、获奖影片暨颁奖现场
  • 鲍昆:现在纪实摄影缺乏专题性,普遍为街拍!
  • 与印度纪录片发行人迦琪·森的对话
  • 李振华:关于影像艺术——录像艺术的起源、分类
  • 亚当·马扎尔《城市生活》
  • 中国当代影像艺术
  • 董冰峰:电影的孤独
  • 亚洲视野:AMNUA国际影像论坛暨特别展映
  • 第十三届中国独立影像展评审委员会
  • IAF2021动画双年展开幕
  • 对话鲍昆︱“纪实摄影的前世今生”
  • 第二届VAFA国际录像节成功开幕
  • 贡萨洛·比利亚尔摄影
  • 第十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各奖项揭晓
  • 2014iDOCS国际纪录片论坛
  • 第六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为摄影调温
  • 胡介鸣: 一分钟的一百年
  • 首届Wolgin奖得主录像艺术家Ryan Trecartin
  • 我爱过日本摄影的黄金时代
  • [现场]ON SPACE十秒影像展“像博尔特一样快”
  • 展讯发布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展览档案 > 展讯发布 > 杭州︱动为行—中国媒体艺术35年

    杭州︱动为行—中国媒体艺术35年

    2023-10-09 21:24:21.057 来源: 本站 作者:

    641.jpg

    展览名称:动为行——中国媒体艺术35年

    开幕时间:2023年9月23日

    展览地点:天目里美术馆 - 杭州市西湖区天目山路398号1号楼

    展览时间:2024年2月25日


    ▲“动为行——中国媒体艺术35年”展览现场

    ▲ 展览现场

    1.webp (1)1.jpg

    ▲ 展览预展现场,艺术家与策展人导览


    2023年9月22日至2024年2月25日,作为开馆以来的第五季展览,由张尕担任策展人的“动为行——中国媒体艺术35年”在杭州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开幕。展览藉由纵览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和变化,探讨信息时代带来的媒介拓展在当代艺术演化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就场景的再造,时空的改写,感知的错位,形式语言的锻造和社会文化的反思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


    2.webp (2).jpg

    ▲ 展览专题座谈会现场,艺术家张培力发言


    中国媒体艺术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于90年代逐渐兴起,现已成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实验性的艺术类型之一。和传统艺术形式相比,媒体艺术灵活多变的表现形式让艺术家跳脱出绘画和雕像等静态、扁平或单向视觉主导的传统创作框架,采用互动与数字技术,为作品增加时间与运动的维度。当人们观看与体验艺术的方式被颠覆时,引发的是如何观看和体验个人生活和周遭世界这一当代普遍性问题。


    3.webp1.jpg

    ▲ 部分参展艺术家合影


    此次展览共汇集了72位/组不同代际艺术家的79件代表作品,囊括影像、装置、行为、交互、游戏、网络等作品形式。视角回溯至早期的录像艺术实践,同时也延展到对人工智能、太空艺术等新兴媒材或艺术形态的前沿探索。这些作品按照时间顺序串联,以“运动”为关键词展现“作为行动的运动”、“作为互动的运动”和“作为能动的运动”三个章节。随着三个章节区域的转换,观众仿佛置身于一场时间旅行中,跟随艺术家逐步了解不同的时代问题,探索艺术创作在媒介、表现形式和观念上的转变,感知艺术世界的深度与广度。


    4.webp1.jpg

    ▲ 张培力,《碰撞的和声》,“动为行”展览现场

    5.webp1.jpg

    ▲ 王功新,《摇摆的灰色》,“动为行”展览现场

    6.webp1.jpg

    ▲ 陈劭雄,《视力矫正器3》,“动为行”展览现场


    作为行动的运动

    媒体艺术是运动的艺术。媒体艺术的制作、展示及传播是不可或缺的技术过程。以录像作品为例,它即是通过摄像机去记录下某个行为或某种事件、发展出某段叙事,并使影像得以回放的展示机制,亦或是某种促成反馈回应的装置。从张培力1988年的经典作品《30×30》之慎思的单一性,到陶辉《跳动的原子》以及张鼎的《高速形式#1》中精致的运动处理以及其与环境和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所见,展览第一部分既是对“运动”作为词意本身展开的叙述,又容纳了对它的延展联想,从而追溯驳杂纷呈的运动现象,并在运动加速的行动中,展现中国媒体艺术的多重轨迹。


    7.webp1.jpg

    ▲ 徐冰,《卫星上的湖泊》,“动为行”展览现场

    8.webp1.jpg

    ▲ 吴俊勇,《千月》,“动为行”展览现场

    9.webp1.jpg

    ▲ 林天苗,《反应》(内部),“动为行”展览现场图


    作为互动的运动

    互动性是媒体艺术的核心之一。随着传感技术的成熟,媒体艺术曾经的单向传播起源(包括摄影、电影、广播、录像、电视介入、卫星播送、传真、慢速扫描等,其中有些类型并未在中国出现)也必然拓展,以包含和吸纳双向和多向沟通机制,作为在电子计算编程世界中交互式生产和传递意义的方式。传感器开启了参与和合作的新前景。它们使环境数据和物理属性成为偶变因素以及可塑造的矢量,增强了人类的感知系统,并引发了存在于热-生化和电磁自然界中的反馈回路,从而提升了情感和知觉潜能。“作为互动的运动”将人机互动与机器之间的互动结合起来,同时通过媒体干预加强社会互动,揭示出互动的多重性,以及通过这多重的互动性所达成的开放式意义建构。


    10.webp1.jpg

    ▲ 周啸虎,《以物观物-动摇微风发》,“动为行”展览现场

    11.webp1.jpg

    ▲ 曹澍,《散步模拟》,“动为行”展览现场

    12.webp1.jpg

    ▲ 苏永健、刘大珩,《肉身映像》,“动为行”展览现场


    作为能动的运动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气候变迁急遽加速,环境破坏日渐严重,同时,人工智能又再度兴起——技术进步由此催化了范式转换。随之而来的,是智慧技术与生命模因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影响了社会生活与工作空间的每个角落,其规模之大,冲击之强,为近年来计算革命之记忆所罕见。在市场和业界的纷扰喧嚣中,许多艺术家以批判的立场和谨慎的热情对此做出回应。他们也敏锐地意识到技术的超速发展所带来的生态后果。展览第三部分呈现了过去十年间致力于检视这个剧变社会的诸多充满活力,形式鲜明的作品,其多样化的实践亦非传统艺术范畴可以归类。

    13.webp1.jpg

    ▲ 策展人张尕开幕致辞


    策展人张尕认为,媒体艺术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密不可分,与社会、文化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因此,梳理中国媒体艺术不仅局限于对中国当代艺术史的研究,也是回望这35年来的科技发展与文化变迁,引发人们对艺术的力量、人类文明和社会变迁的更深入的思考,为未来的媒体艺术发展提供启示。

    14.webp1.jpg

    ▲ 杨健,《传感器之林》,“动为行”展览预展表演现场


    第19届亚运会于9月23日在杭州开幕。杭州是中国首件媒体艺术作品的诞生地,也以2001年中国美术学院首创新媒体艺术中心为标志性事件,促进着中国媒体艺术的创作活力。直至今日,从杭州出发或现居于杭州的创作者们正以鲜活有创造性的作品和项目向全球输出承载着中国当代文化的视角与观点。值杭州亚运会举办之际,天目里美术馆也希望通过展览,藉由中国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通过艺术家之眼,启发海内外观众回望、理解和想象中国社会的当下和未来。

    图片提供: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摄影:姜六六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