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展览档案 > 展讯发布 > 2023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时光机器、以虚强实、同行际遇、降河洄游

2023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时光机器、以虚强实、同行际遇、降河洄游

2023-11-30 23:10:49.723 来源: 未来艺术学 作者:张海涛



2023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四展:时光机器、以虚强实、同行际遇、降河洄游

时光机器

策展人:顾振清、张海涛

执行策展人:朱自杰

策展助理:周思武、李晓凡、刘明泽、刘霁锐、刘星辰

艺术家:

卜桦、胡介鸣、高世强、邱岸雄、缪晓春、刘旭光、Tony Brown托尼.布朗(法国)、张小涛、费俊、林俊廷、王之纲、杨泳梁、ROK陈阳昕、李玮、刘姝铭、王帅、田晓磊、郑达、许毅博、林万山、张海超、薛雷、谭亮、炭叹、周罡、焦洋、文泽17、安雅A.YANG(乌克兰)、杨晨、郑宏昌

开展活动时间:2023年12月8日-12月11日

展览时间:2023年12月8日——2024年1月12日

展览地址:粮仓展区G6、G7、G8,G10、G11



《时光机器:不断定义的影像艺术》前言
文︱顾振清

时光机器是当代影像艺术不断走向符号化、隐喻化的一种真切而鲜活的写照。当代影像艺术具有传统艺术未有的几大特性:1、自反性。当代影像立足于笛卡尔质疑一切的精神,以批判影像史范式范本及自我批判为己任,让艺术家不断刷新、迭代与优化影像艺术自身的质料、方法、形式和媒介,反观个性化的自我,挖掘本自具足的自如本性,追求审美的自觉与自在,反思自由的内涵与外延,2、不确定性。当代影像艺术具有未定形、未定义的特性。它不断被定义,但既有的定义又不断被新的定义所突破、推翻。当代影像艺术的发展强调向所有可能性的选项开放,甚至包括潜在的、尚未面世的选项。3、范式转移性。当代影像艺术的范式一直在向人类生命体验、认知结构、知识格局和有限理性之外的潜在领域漂移、转换。范式转移有量变也有质变,有数字化转型,也有人工智能化升级。范式创新直面的是其他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领域信息洪流的交叉冲击。不但无惧影像艺术自身传统模因的突变,而且能容纳自由精神的湍流涌现,4、知识生产性。当代影像艺术是人类科技发明力和艺术创造力双轮驱动的结果。无论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形式方法更新,还是从第一性原理和底层逻辑出发的另辟蹊径的媒介语言创造,当代影像艺术须在现有知识树谱系上脱颖而出,成为生成式AI大模型都无法整合、覆盖并取代的独特视觉贡献。当代影像艺术的演进始终是建构在一个个打破成规、建立新规,打破边界、建立新界的变革节点之上的。这些节点及相关语境虽无彼此之间明晰的因果关系。但它们一旦被串连起来,便成为影像艺术史的源流和知识生产的文脉。


张海涛:时光机器
——不断被定义的影像艺术

这次我们三个大型主题展展览是在探讨“摄影前沿:物理真实向数字化真实的延展”,从“同行际遇”的观念表达到“时光机器”的数字化表达再到“以虚强实”智能生成,艺术不断在探寻物媒向数媒演化背后由当代向未来虚实科学价值观的延展,也是摄影物理客观真实向人工生成的真实的延展,虽然两者都会反映精神的真实,但侧重不同。

时光机器是穿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多重空间,当代科学也逐渐证明时间不是一个绝对线性发展的逻辑,时光机器与星际穿越是未来太空时代最重要的两个话题。霍金说:“时间机器可能会让我们的现实消失,星际穿越可能遭遇外星殖民让人类遭遇灭顶之灾。”时光机器可以让我们穿越到国内90年代实验影像时期及也可以穿越到2000年后数字影像的时代,还可以穿越到近两年元宇宙及人工智能影像时代。摄影的概念随着时代和技术的演变不断的被定义,由摄影的物理性的真实感正在转向数字化的真实感延展,静态与动态的影像也互为转化与补充。尤其是2023年人工智能影像与2021年的元宇宙影像让摄影更加打破和颠覆了既定的概念。我们这三个展览“同行际遇、时光机器、以虚强实”就在试图通过影像媒介延展的脉络探讨对历史的转换、当下的介入和对未来的预设,试图打破既定时空和媒介的确定性。实验即未来,实拍纪录与虚拟造像的界限也早已打破,元宇宙与宇宙两个世界其实相互转换,阴阳共生,相互转换,都是在延展人类对于生存空间和生命价值的探索,展览以数字影像的媒介穿越过去、当代与未来,跨界艺术与摄影两个圈层。要想让数字影像更加实验,必然需要与未来新媒介、技术、语言进行跨界,关注和转换新的话题(符号),表达新的观念与感受。摄影媒介在不同的时代拓展着它的载体、技术和材质,超越自身的载体束缚,也会让摄影更加具有新的当代性、实验性和未来感。“时光机器——不断被定义的影像艺术”展探讨影像艺术介入现实的方式和精神的自由,让艺术的人文启示功能最大化的体现是这个展览探讨的意义。

连州摄影节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希望我们能一起维护好这个品牌,艺术品牌的建构除了一系列的生态链:艺术策展、评论、收藏、教育等这些节点都需要建构在学术框架的基础上,学术价值也是品牌建构的基础,当然这个平台更需要连州摄影节主办方一直的加持才能把品牌维护下去! 



艺术家

卜桦

图片1.jpg

慌慌

动画

3分钟26秒 

作品表达欲望使人焦虑,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人对于贪欲,爱欲的追求空前高涨,到处是无名火焰隐隐燃烧升腾,片中小女孩的救助行为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陈阳昕

图片2.png

Blockie-The Parade

单屏影像

2分钟40秒 

这幅作品《Blockie-The Parade 》其实更像是我最近正在创作的一个元宇宙的预告片,里面会通过大游行的方式展示我们元宇宙中的小怪兽们。这个元宇宙项目起初只是因为一个巧合开始的,是要以山海经为蓝本创作。我虽然很喜爱咱中国文化,可惜的是目前看到的大部分基于中国文化的再创作就像是自嗨,让我觉得很可惜!所以我决定用一种大家都没见过的风格、国际通用的现代工业设计一样的方式把山海经再造一遍(毕竟这也是我以前工作经历造成的)。创作几只后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甚至那些没接触过中国文化的西方人也喜欢甚至能理解背后的创意。说实话,我最开始是没想过什么弘扬中国文化,只是用我喜欢的风格和对当前环境的叛逆就干起来了。现在借这个机会展出,一来可以吸引更多喜爱这种叛逆精神的人,二来,若是歪打正着弘扬了传统文化那就更有意思了。

  

费俊

《时间的形态·京剧》

艺术家:费俊、刘晓斌、邱宇、苑辰、云泽

表演艺术家:黄齐峰+闫文倩

作品材质:动态影像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创作年代:2019

出品人:中央戏剧学院传统戏剧数字化高精尖研究中心、某集体ART+TECH、蓝色智库科技 

著作权人:宋震+费俊 

《时间的形态· 京剧》尝试通过动态影像结合动态捕捉数据来表现时间的形态,这件作品并不是简单的把来自京剧大师的戏剧表演动态进行可视化,而是把戏剧表演者在时空两个维度中所生成的姿态痕迹进行动态化和材料化的凝固,形成具有动感与质感并存的姿态时间雕塑。

该作品由中央戏剧学院传统戏剧数字化高精尖研究中心、某集体ART+TECH和蓝色智库联合出品,北京高等学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资助(宋震 - 传统戏剧数字化高精尖项目)以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中央戏剧学院重大项目“京剧海外传播与市场拓展研究”,项目编号:YNZDA1805)。


缪晓春

图片5.jpg

陀螺舞

2018-2021年

三维电脑动画、6频投影装置

10分钟,循环播放,3/6版

陀螺舞中的舞者由三维扫描而成,并且通过软件的变形功能将他变化成一个既可辨识又略显突兀的数字人物形象,运用网络上的开放素材(动作捕捉)指令他完成一系列的动作,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动作在通过层层叠加的软件处理之后,变得如同外星生物一般的怪异荒诞和不可思议,好比用另外一个物种反观人类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从原古石器到人工智能,我们曾经正在和将会继续不可思议,同时又荒诞不经。

 

邱岸雄

新山海经三

水墨动画

27分钟14秒

2013-2017

邱岸雄创作的《新山海经》动画三部曲是基于古代的中国经典著作《山海经》,该动画三部曲质问社会与科技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传统价值及整个人类文明为此付出的代价。三部作品从2005年到2017年完成。

《新山海经三》描绘的是一种末世般的未来:现实环境的急剧恶化,空旷无人的城市被动物和植物占领,面带章鱼面具的人从高楼坠落,监视器鸟监控着空无一人的街道,所有人沉醉于网络的虚拟现实,桃花源一般的自然传统也仅仅是虚拟的景观。作品描绘的场景如预言一般展示出疫情后的世界图景。

邱岸雄被公认为是将动画视频创作引入中国当代艺术语境的先锋代表人物。他的非线性叙事手法在《新山海经三》中尤为凸显。该动画作品中现实与虚拟图像的交替影射当代社会本身于两者之间界限的日益模糊,甚至于虚构的现实加剧着我们对于真实的感知。

 

高世强

图片8.jpg

山水:唐诗辞典

空间影像装置

“山水行动”是中国美术学院发起的一个长期创作、研究的影像计划,其目的是将中国人的山水经验及其背后的世界观,活化在当代,分享给世界。“山水”之于当代,不但是一种独特的美学/感知之学,还是一种超越末世论和弥赛亚主义的“大地政治”,一种对分裂的世界观进行重新整合的“宇宙技术”(cosmotechnics)。 

《山水:唐诗辞典》是一件由山水创作集体共同完成的空间影像作品,是“山水行动”成果之一。山水一直是我们最重要的课题,近年来我们从中国传统山水画切入山水精神,又循“诗画同源”之理路追溯山水诗的脉络。这次恰逢“唐诗之路”项目,可谓山水与唐诗在我们的学术脉络中自然而然的“狭路相逢”。这次创作以诗的逻辑运作时间与空间,同时用诗歌、绘画、影像三种媒介展开空间影像叙事,营造诗意氛围。在影像部分,融合了自然与人世诗意发生的时刻、追寻诗意的影像人,以及作为我们知识背景的唐代诗人与诗篇。空间叙事部分,我们化山水与山水画意为空间诗意,并于这诗意漫溢之境处处流淌着当代诗人肖遥(王良贵)那动人的篇章。《山水:唐诗辞典》以影像和装置为形质,用时间与空间为载体,搅动山水的诗意、唐人诗句、山林间寻诗的影像人以及肖遥的诗,共铸空间影像的诗意现场。本次展览只展示《山水:唐诗辞典》的影像部分。 


胡介鸣

《来自建筑内部》

单屏录象  

6分钟18秒  

2002年 

录像素材来自两个部分的建筑影像和图片:一部分摄自传统老建筑,另一部分影像摄于现代都市建筑。通过计算机技术将这两部分的影像素材合成相互覆盖、交替、对抗等拉锯状态,产生出一系列戏剧性的效果。从这些风格大不相同的建筑轮廓中获取信息,再将这些信息演变的音乐。影像中的红点和黄点是乐谱的依据所在,红、黄点沿着建筑的轮廓行走,它们在五线谱上的位置便是音符。红点沿着传统建筑轮廓行走,用传统乐器演奏;黄点沿都市轮廓行走,以西洋乐器演奏,在程序演算中形成一首由建筑轮廓产生的二重奏乐曲。


焦洋

图片11.jpg

《演变、繁殖和选择》

单屏录象

8分钟29秒

2021 

《演变、繁殖和选择》系列由5个视频作品以及一组摄影作品组成。创作的初衷源于一个地下教学仓库里的发现。那里堆放了大量的石膏雕塑,有很多赫尔墨斯与小酒神(Hermes bearing the infant Dionysus)的头像,没有身体,只是一些破损的“头颅”,或是一张张被霉菌侵蚀的“脸”,它们就像尸体一样被封闭在地下室里,经受着时间和空间的不断侵蚀。《演变、繁殖和选择》更像是一种“切片式的视觉呈现”,通过影像,以另一种形式呈现出发现这些雕塑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有关记忆的“基因突变”。而这种突变又与今天的创作状态产生了一种相互矛盾的共鸣。通过数字技术将希腊古典时期的雕塑与摄影、影像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建构,创造一个感知的情境以探寻最原始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数字技术之间的关系。视觉的直观性与感知有时候是矛盾的,但这是艺术表达的原点,而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又总是在这一过程中反复横跳并贯穿始终,即使是尘封在地下的古老雕塑也逃脱不掉时代的叨扰。


刘姝铭

一根红线

刘姝铭

影像

4分24秒

2017-2023

该影像是刘姝铭的3DMapping导演作品合集,从2017年至今,作为总导演和艺术总监她带领天美实验艺术学院移动媒体艺术系的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及毕业生创业团队先后完成了“在花园”天津美院毕业典礼投影秀(2017年)、第六届天津国际设计周开幕投影秀(2019年)、“合柴1972”当代艺术季 “重生”多媒体投影秀(2019年)、2022首届国际光影艺术大赛等大型光影项目。通过多个mapping光影项目探索虚拟与现实的视觉多重感知,以及交互理念与戏剧思维在光影叙事逻辑中的人文内涵。


刘旭光

图片14.jpg

衍场一磁场

墨盘、磁铁、电机、铁粉等

9分9秒

2019-4 

衍场、磁场、黑白、派生、运动及空间。

“衍场”是自我与意识的表达,这个场域就是东方哲学中的“无”。有与无的场、相对与绝对的场,作者认为绝对无的场域才是真无的“衍场”,在有与无之间像镜子一样反射我们的日常,把符号与图像直接地反映在视觉之中。

 

张小涛

图片15.jpg

量量历险记

单屏动画

11分钟49秒 

《量量历险记》是我和儿子量量一起合作的一个动画项目,用了他几年来不少的原画作为故事的概念稿和来源,我和团队花了7个月时间来完成。我想把这个作品作为成人和儿童世界的相遇,通过作品来完成和他的一种对话和交流。

孩子其实是我们的前世,也是我们的来世,我们其实是站在时间的中间看过去和未来。人到中年,更加体会到自己的渺小和世界的浩瀚,犹如暗夜登山时手持火炬时的悲悯,沧海行舟时的苍茫与无常感.....尤其面对孩子的时候,有一种莫名的敬畏和喜悦,也有一种忐忑不安,甚至是恐惧。我们之间时常像成人一样地对话和交流,从晚明到民国,从金字塔到《昆虫记》,从《变形金刚》到《植物大战僵尸》......

孩子其实是有自己的世界和密码的,有时候孩子也是成人的老师。我喜欢在旅行的途中和他

的交流,我们之间互相讲故事,一起写字和练拳,分享彼此的见闻和阅读。“丈夫志四海,

古人惜寸阴”--这是我少年时最崇拜的于右任写的一幅对联,四海是指的空间,寸阴是指

的时间,它的意思就是珍惜时间赢得天下,其实就是用时间换空间,用空间换时间,这是一

种流变的时空观,我喜欢在旅行中与他讨论古代和未来,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以及阅读和旅行的快乐。我想用儿童的眼光去探索日常化生活和神奇幻想世界的重叠,通过这个作品来讨论我们对生命、时间和空间的一种态度,其实我们每个人面对未来都是未知的,孩子眼中的神奇世界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户和通道,让我们去发现和探索那些未知的秘密......


李玮

图片16.jpg

图片171.jpg

《智性之上》

作品类型:智能机械臂、LED显示器、身体

尺寸:智能机械臂1.5x1.5x3米

年份:2022 

我的身体和智能机械臂链接,身体努力保持飞行状,智能机械臂想通过摔、甩、拽、转、击、等等方式改变身体的飞行状。人和智能机械的智能都可无限,智能机械的物能也可无限,人的物能却有限。

 

林万山

十方

多媒体表演 

通过脑补传感器生成的互动影像,在一个无限十方装置之中,没有时间,时间只是意识的错觉,意识缔造了东南西北,生死未来,当意识成为时间,十大方向之中,上天、下地、东、西、南、北、生门、死位、过去、未来,便成为一个可被缔结的空间,而当空间失去意义,意识便在瞬间成为永恒,所谓十方,在定义中其实是无限,意识才是主角。

 

许毅博

图片20.jpg

虚拟共建宇宙-元厂

步入式元宇宙空间

2021-2022 

当下,数字化产业转型的能量建立了强大的内驱力。线下与线上的强链接给了市场更多的探索路径,元宇宙或成为人们对未来一切美好事物的期许。

目前,更多的表现主要在于三个板块: 游戏平台、消费亚台、社交亚台。无论是虚拟地产和空间、虚拟社交场景、数字藏品及NFT,都需要大量具有创造性的内容。

因此,科技艺术厂牌·多巴胺联合鲁迅美术学院以及建筑师、艺术家、设计师、工程师等专业成员一同建立了元宇宙探测区。探测一切关于元宇宙的可能。

 

薛雷

AI对人类的审视

木板油画系列,AI视频

2003 

在与A l的交流中,ChatGPT 认为人类有6大基本情感模型(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厌恶和惊讶),以及可视为基本情感的混合或变种的其它情绪。并且可以用色谱来标明这一个复杂模型。

薛雷利用了一个双面的古典木板油画的形象。A l猴子与被观察的人类文明。猴子的形象与人类相似,但眼神中透露着无比的深层智慧。背面的人类社会场景分为博物馆、双年展、内衣秀…。

在数字艺术中,雷以密集神经元和像素重建了ChatGPT 认知的人类6大基本情感,并辅以带有大量中间色的6色谱系。巨大的3维数字模型穿过2维的猴子肖像,我们可以同时观察到2维形象被3维情感穿过的不断运动中的横截面色彩变化。人类从几万年前即开始了从外界寻找内心深处所缺乏的意识情感镜像,我们创造巫、舞、神、电影、动画…AI,我们可以从新的外界的角度重新观察人类的底维度存在意义。当意识获取外界的信息需求力超越一切,甚至可以为效率替代人类肉体器官的时候,我们的意识到底是缺乏什么呢?“They pray,farm,create,and hurt or merge with each other …an never changing story.”他们祈祷、种植、创造、彼此伤害、融合…这是一个永不改变的故事

 

田晓磊

图片23.jpg

神话

循环视频

2018-2021

这套作品是一个长期计划,计划创作一系列的人机结合的生命标本。我设想他们是下个时代人机结合的标本,人类通过外挂和内挂在演化上趋于多样性和自主选择性,人变成了多族群和多分支,最后成为地球上动物界唯一的多样性生命。

艺术家基于混合,杂交,错位等方法,用创造标本的方式进行一场思维游戏,此在创造生物,建筑,植物等系列,最后形成一个百科全书似的虚构标本系统。艺术家设想后人类时代人类摆脱了依赖环境淘汰的自然演化规律,而利用科技主动改造身体的硬件和软件。人的演化呈现多元,主动的趋势,计算机甚至帮助人类制定演化方案,人类逐渐脱离了人类的物种,并演化出多种差异化物种。

 

谭亮

图片24.jpg

Her Journey

单屏录象

2023

45秒

创作团队:谭亮、刘再伟、叶宇兴、胡元婧

作者运用AIGC和算法创造引人注目和发人深省的数字影像体验,以表达对女性健康的关注。作品以超现实抽象元素的演变进行数字化叙事,共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生命律动,从一个小圆点开始延伸出逐渐律动的螺旋曲线,接着变化为心跳律动的线条,逐渐变化为数量复杂线条。第二是感知世界,线条逐渐分裂、延伸、扩张,形成一个抽象的女性身体,镜头缓慢变换角度,强化线条的三维感,线条迅速伸展。镜头三为矛盾挑战,所有的线条逐渐收缩,色彩变得灰暗、粗糙。镜头迅速闪过,接着造型逐渐恢复光滑和鲜亮,线条生长出花朵和叶子意象的形态。最后是生命绽放,线条逐渐变为粒子,粒子不断闪耀,与火、水或光等元素融合。象征着女性在面对健康挑战时所拥有的韧性和内在力量。


炭叹

图片25.jpg

未知仪式之二

实验电影

14分钟45秒

2020

艺术家:炭叹

摄像:龙淼渊

音乐/声音:胡安什 炭叹 

这是在一个被抛弃的奇幻世界中的一次人类和荒芜的相遇,也是人造的建筑和自然的能量的博弈。最终,这是一场未知仪式——当我们透支土地,和宇宙失联,我们该如何重新感知天地。

这是炭叹的第5部在废墟中完成的电影,也是“未知仪式”系列的第二集。这是一个试图在特定场景中即兴创作,以表演、行为和音乐构造原创仪式的长期跨媒介艺术项目。

  

王帅

图片26.jpg

1&1

320cm*180cm

单频影像

2018年 

这两块来自不同时期同一建筑上的砖,一对一,一和一,一加一……折射出的样貌,恰如人之生存,人同物,无时无刻不在差异、对抗和困顿中寻求支撑和存在。

 

王之纲

图片27.jpg

神曲

影像

3分37秒

《神曲Mind Wave》跃动的符形背后,是思潮的缱绻翻涌,于古人占卜燃起的莹莹火光中,映照着神祇之意与当下文明。意志的狂奔、情感的抽离,在语言和文字统一的精神磁场中,达到天人合一的共振与激荡。

 

林俊廷

图片28.jpg

鎏莹

互动影像装置

2022 

金鱼被称为“东方圣鱼”,早在《山海经》中便有对它的记载。

金鱼本是自然水域中罕见的彩色鲫鱼,因其色彩奇异,带有一定的神秘意味,被视为上天赐予的灵异圣物,成了人们保护和膜拜的对象。始于佛教的放生行为,更赋予了金鱼超越自然属性的生命禅韵。

诗文中出现的九个“如”字,指代九个寓意吉祥的事物,而后成为对他人祝福的最高境界。“九鱼”因谐音“九如”,慢慢演变为这一吉祥寓意的具体图腾和文化符号。艺术家撷取 “九鱼”的吉祥意象,以新媒体艺术之手法,营造既古典轻盈、又悠远超然的美学意境,让观众在不经意间进入艺术家建构的理想世界——大红色的“满江红”、橘黄色的“金缕衣”、白色的“玉堂春”、墨色的“混江龙”、紫色的“紫玉箫”、五花白色的“拂霓裳”、如雨过天晴蓝色的“天仙子”、还有墨色眼睛的“乌夜啼”……著名语言学家林汉达曾用词牌名对不同颜色的金鱼赋予别具一格的名称,给五彩斑斓、憨态可掬的金鱼更添一份诗情画意的韵味。

 

文泽17

图片29.jpg

元宇宙策展人#1

作品类型:MR摄影、NFT、元宇宙等综合媒材

2022

文泽17 + A.yang

艺术家认为MR摄影会是未来一个新的艺术分支,艺术家充分地利用MR设备的拍照功能和视频录制功能,将MR眼镜当作专业照相机与摄像机使用,并于某艺术群展开展前夕最终决定将拍摄元宇宙艺术展的策展人作为其MR摄影艺术的和MR录相艺术的第一个系列....

 

杨晨

图片30.jpg

图片31.jpg

在电影结束的时刻

时长:4分33秒

单频道录像

基耶斯洛夫斯基导演的作品《蓝》在结尾时,女主人公Julie留下两行泪水,宣告作为叙事环节的电影部分结束,她的眼睛在自省的同时也面对着观众,随即而来的蓝屏则以文本的方式终结了对故事残存的想象。摄像机在缓慢退步中,一种直接的、不被导演调和中介的意识状态似乎被激发。“事件”的概念和“感受”的心理反应,从结构的角度是否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延长的观看时段,去讨论观者的观看过程而不是电影本身呢?

 

杨泳梁

图片32.jpg

天空之城二

摄影

95*200cm 

《天空之城二》是许多人心中的向往,可在杨泳梁的笔下,却成为了一个失乐园。 

 

郑达

图片33.jpg

感知游戏

数据互动装置 

定制LCD显示屏、互动控制系统、定制金属龙骨

145cmx84cm(单模块尺寸)

5台(65寸电视机)

2022年

技术支持:低科技艺术实验室

自冯·诺依曼提出元胞自动机的概念开始,由函数构造的生命便开始在机器中出现。康威的生命游戏正是以简单的程序构建出了一个能够自我演化的复杂“生命”。

《感知游戏》如同机器生命的数据基床,演化出了机器生命从诞生到灭亡的复杂过程。当观看者以一种上帝视角来观察生命的生与死时,传感器也在感知观看者,并将其转化为数据投喂给机器中的“生命”。由此,两种生命形式便被置于同一通用机器之中。“生命”感知生命、“生命”模仿生命、“生命”改造生命。


郑宏昌

图片34.jpg

瓶子.1

50cm*50cm*60cm

影像装置 

2017 

人的一生中要经历很多的失败与成功,在人的一生中,做所有事情,并不能为所欲为,我们必须遵循很多有性无形的规定,比如:法律,道德伦理,还有人的定律——生老病死,无论你怎样努力,要跳出这样的规律是不可能的。

 

周罡

图片35.jpg

Tate Modern  

彩色 4K 影像

15分钟 

作品利用数字技术的分析及再现,表达艺术史的回馈,试图探讨当代艺术家的工作方式、身份、作品的时间-空间”等问题。

数字技术的运用重新定义了作品生成方式。由于艺术家作品生成方式的改变,艺术家的身份也随之改变。作品从美术馆取材再到美术馆展览,作品概念发生了变化,时间维度的概念通过作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视觉景观生成者通过作品思考,如何将“美术馆”的作品再次利用“美术馆”展示给观众,来应对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多样性、包容性需求?这些需求的变化是否对艺术市场、艺术评价体系、艺术教育体系产生了影响?通过对上述内容的考察,重新思考“艺术”所处的位置,同时提出通过“重新计算”来实现对“艺术”在当下时代背景下的再定位。


 Ayang

图片36.jpg

双盈-5

互联网、区块链、NFT、行为、装置等综合媒材

尺寸可变

2021年 - … 

Ayang的NFT艺术系列代表作《doubleFat》将Opensea等NFT交易平台上的NFT作品及这些平台本身作为现成物纳入其行为装置作品中,并将此以NFT为主题的装置行为铸成NFT艺术作品,艺术家试图通过该作品探讨、反思区块链、NFT等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是否有可能只是将人类和人类文明导入了Too Fat的非健康状态之中。《doubleFat-5》是《doubleFat》系列的第三件作品。

 

Tony Brown

图片37.jpg

超新星-V1

全息影像

循环影像 

超新星-V1来自于思考物理学,在非常基本的层面上思考中子星和生物细胞(细胞和恒星)的几何相似性,思考这种联系,这种关系是理解宇宙的一种方式,也是理解我们身体、我们存在的生活的一种方式。我相信,我不是第一个凝视宇宙并思考如此重大问题的艺术家、哲学家或科学家,肯定不会是最后一个,但作为一名雕塑家,我最感兴趣的是这一切的形式和结构,特别是细胞和复古病毒的形式和结构。我对逆转录病毒的结构及其结合和变异的能力特别感兴趣。在我的动画装置中,我将巴克明斯特富勒烯(通常以建筑师巴克明斯特·富勒的名字命名为巴基球)的形状与一种非常常见的自然存在的富勒烯和一种常见的复古病毒混合在一起。它穿越时空,最终像超新星一样爆炸,然后死亡。



图片3.png

 

《以虚强实》AIGC生成影像展

策展人:顾振清、张海涛

执行策展:朱自杰

艺术家 :

Boris Eldagsen、陈子健、邓碧文.二进制小组、邱宇、王适然、张海超、赵小锋

开展活动时间:2023年12月8日-12月11日

展览时间:2023年12月8日——2024年1月12日

展览地址:粮仓展区G1、G2


《以虚强实:AIGC生成影像展》前言

文/顾振清

数字世界无边无际。作为虚拟实体的数字影像,不据有、不嵌入任何具体的物理时空。数字影像原本是无形的,它是经过计算机图形学的算法生成软件,从无到有运算形成的一种抽象产物。它的像素点与0和1的二进制数值形成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数字影像的元数据都是程序员编写的代码。数字影像犹如无形的观念、无形的想象的一种显化、一种现形。互联网上的数字影像不但以数字转型、智能升级的方式重构万物,而且可以通过区块链加密技术让物理作品的观念和IP确权为独一无二、数字永生的一种虚拟对象。虚实相生,生生不息,是当代影像艺术从有形的物理世界向无形的数字世界不断演进的大趋势。这种趋势指向的是元宇宙线上线下互通的以虚促实、以虚强实的新型经济系统和虚实相生、虚实融合的新型社会形态。多模态AI大模型的诞生和蓬勃发展,为人类认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AI技术已是人类刷新生命经验、迭代知识格局、提升认知结构的必由之路。AI大模型成为一种不断刷新的全球脑,不断重写万物重构的底层逻辑。通识教育式的海量数据预训练与术有专攻、专识投喂式的任务型再训练,让推理型生成式AI大模型重写了艺术创造、知识生产的底层技术原理。借助AI大模型,人类重置了认知万事万物、解读宇宙规律的研究、探索方式,重构了科学发明力与艺术创造力参照的知识库体系。显然,人类已无法离开AI而独自前行。AI 科技的迅猛发展导致奇点时刻的提前降临,万物重构的人类努力,不再局限于人造物、机器文明与数字科技领域,其涟漪效应蔓延至了人类所面对的整个宇宙的万事万物、意识存在与精神世界。


张海涛:以虚强实

——AIGC生成影像展

“以虚强实——AIGC影像”的展览,以活跃的青年艺术家通过人工智能生成影像作为手段,探讨AI创作给传统影像带来的新的可能性及冲击。在人工智能时代重复性技术和劳动、知识获取交给Al之后,我们需要的是比 AI更具创造力的思维和概念,才能适应未来的社会不会被其他人类或机器人所淘汰。“以虚强实”展览也在试图探讨Al正在步入奇点时代,人类很多的应用智能已经被机器所超越,包括计算能力、感知与认知能力都在被发掘,逐渐通过深度学习模拟人类的想象力、情感、恐惧、反思的潜力。未来如果AI拥有独立意识将实现超级人工智能,那时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的所有职业,帮助人类创造财富,供养人类,人类可能进入乌托邦的社会,当然也可能在失控的局面中被完全取代。马斯克说:“我们的世界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是真实的,我们生活在虚拟的世界的可能性很大”。怎么来理解马斯克的这个观点,可能他认为我们的世界可能是造物主的游戏世界,也可能说我们的万物是由原子组成,而原子之间的空隙也多是虚空的,就如像素或体素一样,我们都是虚实临时组合的物质。虚拟的元宇宙世界可以是真实世界的反应或超越现实世界的镜像,更具想象力和真实感,它也是超越表象的精神世界的表达。我们可能是造物主在游戏世界创造的人,我们的命运又与平行世界的量子纠缠所共谋,或产生相互的宿命关系。我们的很多的命运行为都与平行世界的牵引相互联系。而东方传统文化认为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是一个阴阳互补的关系,虚拟世界是真实世界的寄托,精神寄托也需要以真实世界作为依托,相互转换,虚拟的灵魂世界更重视精神的世界,它是可以支配我们表象的物理世界的真实,也也可能就是所谓的心灵和肉体的关系,这也是精神和存在的关系。



艺术家

Boris Eldagsen

图片1.png

PSEUDOMNESIA III

Ai生成图像

50cm*50cm

PSEUDOMNESIA 是一个经典的希腊术语,指的是伪记忆、虚假记忆,例如对从未发生过的事件的虚假回忆,而不是仅仅不准确的记忆。 

鲍里斯·埃尔达格森 (Boris Eldagsen) 将 20 世纪 40 年代的视觉语言和战后摄影与抽象艺术的历史融为一体,从早期的生成艺术到当今的生成人工智能,划出了一条界限。 

这些提示图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工作流程制作的,结合了#textprompts、#blend 和#imageprompts,然后是#inpainting 和#outpainting 技术。


陈子健

图片21.png

迭代步态

单屏影像

7分钟10秒

2023

《迭代步态》是一场由 AI 训练过程为主体构成的戏剧演出。观众坐在座椅上,看着一个个由 AI 控制的人偶逐步学习走路。AI 在实时进行模型训练,当控制人偶倒下时,人偶被保留在原地,紧接着由更完善的 AI 模型控制的人偶出场,直到人偶堆满舞台,以及最终的完美模型训练完成。

 

这场荒诞派戏剧将观众带回了70、80年代黄金年代剧院的舞台,经济危机和工人下岗潮的背景下,歌舞厅兴起,生活的崩塌与迷醉的狂欢相互交织,回应了当代社会的现状。

  

邓碧文

图片31.png

AI利玛窦的记忆宫殿

2023年

数字影像

创作者:邓碧文+二进制小组 

2023年初随着AI类软件的逐渐普及与传播,引发了视觉创作者在工具与创作思维上的巨大变革,此次《AI利玛窦的记忆宫殿》作品是“邓碧文+二进制小组”历时3个月时间大量运用AI软件并基于历史、文化和想象来进行的一次创作。

本作品以有着丰富文化的澳门为主题,以全世界耳熟能详的“利玛窦”为原型,通过网络收集大量的关于澳门和“利玛窦”的网络数据(文字、图片、影像),并运用AI来在数据世界中再造一个视觉景观澳门。

在创作过程中运用GPT类型(ChatGPT、Auto GPT)的AI软件来处理得到的文字信息,形成一套能基于数据编织的问答神经网络系统,我们称之为“AI利玛窦”。根据AI语言问答系统来重写“AI利玛窦”游历数据澳门的文字剧本,再将网络和现实上收集到的图片和视频数据资料通过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等AI2D软件,NVIDIA Instant-ngp、Agisoft Metashape、RealityCapture、CloudCompare等AI3D软件来重新构建视觉图像剧本。 

 

邱宇

图片41.png

共同的想象

影像

2分钟10秒

2023 

我们对⾃然⽣态的理解基于不同的⽂化和经验,作品“共同的想象”基于东⽅⽂化的⽣态想象构建,艺术家与⼈⼯智能技术协同想象和续写了“⼭海经”中的⽣物形象,在⼀个虚构世界中建⽴了想象的⽣命共同体,进⽽思考在经验、语⾔和想象共同作⽤下的⽣态叙事。


赵小锋

图片52.png

澴流

时长5分29秒

游戏(视频展示版) 

世间之物千万之势,皆有分歧。世人何处之?择势而顺流,则自窄,去势而逆流,则自欺,从万势之流,则自惘。若欲定而自处,唯顺势逆流,呈漩澴,由此心生而势从也。 这件作品从一百年前库尔特·施维特斯(Kurt Schwitters)提出的“Merz”概念出发,根据施维特斯自己的描述,“Merz”是一种均等化的动态过程,它除了是艺术风格之外,其实更多的是一种世界观,甚至是一种力量。作品尝试在百年后重新思考“Merz”在当下的意义,将中文的“澴”所代表的回旋翻涌的力量和“Merz”动态均等化的力量做连接,试图借此探索一条个体存在于碎片化环境之中,对抗被分割命运的道路。

 

王适然

图片6.png

该照片基于安德烈亚斯·古斯基的照片生成。文字内容为AI分析后得出的部分关键词:材料细节、建构主义摄影、全景规模、概念装置、高度细致、宏大规模、抽象富有象征性的极简主义。

图片7.png

该照片基于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系列生成。文字内容为AI分析后得出的部分关键词:暗角效果、对种族的评论、情感丰富的面部表情、捕捉瞬间、北京东村、高角度。

 

张海超

图片8.png

拟态场域——原型池,

算法生成影像

2022 

“拟态场域”是基于传播媒体“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概念原型的算法生物培育实验。图形渲染生成算法于数字媒体空间内生成培育环境,数字仿生算法生成拟仿生命体行为模式的网格体,两者共同构成拟态生物培育原型池。环境通过算法迭代演变赋予拟态网格仿生体持续生成、裂变、繁殖自运行行为模式,同步形成“拟态环境”与生物学拟态杂交场域。原型拟态生物迭代至稳定状态后,将由原型池转移至扩展现实环境、物理数据采集场域、元宇宙等具备实际环境变量的“拟态环境”中继续迭代。



图片4.png

 

同行际遇:多元的话语

策展人:顾振清、Ozan Bilgiseren、张海涛

执行策展:朱自杰

策展助理:周思武、李晓凡、刘明泽、刘霁锐、刘星辰

艺术家:

Majlinda Hoxha、Marina BULDUK、Murat Gur、Murat Han Er、Raina Matar、Seckin Tercan、Siavesh-kheirkhah、Sevinj_Yusifova、Tammam Azzam

开展活动时间:2023年12月8日-12月11日

展览时间:2023年12月8日——2024年1月12日

展览地址:粮仓展区G9-1、G9-2、G9-7、G9-8


《同行际遇》展前言

文/顾振清 

国际交流语境中,同行即同道。道不同不相为谋。艺术家的个性千姿百态,但他们往往具有共通的审美志趣、大同理想,从而跨越种族、国家、宗教、文化、血缘、身份、等级的种种边界集结在一起。他们对他者、他物有同理心和共情力,在价值观念上求同存异,在交流情境中和而不同,在曲折道路砥砺前行,共建和谐共处的地球村国际秩序与生物圈大环境,共谋人类文明长期续存的美好愿景。国际影像艺术家不断刷新的创造力,体现了文化基因传承与范式转换的非凡传播力。他们的影像作品持续充实国际影像艺术的文本数据库、历史脉络和学术语境,彰显着人类物质与精神需求的终极形态。一路同行的国际影像艺术家,既有交流语境的大进大出,又有终极理想的大开大合。他们所洞见、涵育和建构的,也许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向演进的种种未来。

 

张海涛:同行际遇

——“多元的话语”国际影像展

“同行际遇”的理念不仅是在探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国际关系、同行、共生的境遇,也可以延展探寻近两年科学界量子纠缠的平行世界之间、潜在的牵引关系,我们的星球上人类发生的一切与亿万光年之外的平行世界有着互动的因果关系。最新的科学实验发现意念、灵魂的想象的速度超越一切物理领域传播的速度:光波速度,这样我们也可以证实“以虚强实”的重大发现。对于我们的展览“以虚强实”的展览理念非常契合,精神世界强于物质的存在;另外一个科学发现“双缝干涉实验”也正在论证着这个神奇的现象,观察者的存在可以改变物质的存在方式(当然有新的理论也在论证这一发现的争议性),“水知道答案”的实验也早已证明了心物的关系,心物虚实感应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对于现实的国际世界不同的同行者、不同的民族、地域、宗教、文化、政治都有着差异性,对于原始文明的改造也不断的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单向的民粹主义必然会产生各种战争。面对今天的东西方,南北方的国际社会我们依然存在着价值观冲突,是并存,还是对抗?从上世纪世界大战热战到冷战到贸易战,自然生态危机、疫情肆虐依然存在,如果站在国际视野,同行解决,不能过度夸大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欲望和利益。人类一起共同面对新的超人类生态伦理、星际殖民带来的危机依然需要同行际遇共生。

此次国际摄影展以物理真实影像作为主要呈现方式,关注全世界摄影师面对当下世界的各种生存境遇各抒己见,而“时光机器”不断被重新定义的影像展邀请到国内2000年以后的实验影像,数字交互、互联网、元宇宙、AI影像的活跃艺术家创作参展,关注科技给第二自然世、人类世带来的新思维、新伦理的变革。


艺术家

穆拉特·古尔

图片110.jpg

阿贾布尔·马赫鲁卡特-创造的奇迹

摄影

作品旨在通过将摄影作品与一些藏于图书馆/收藏品中的《阿贾布尔·马赫鲁卡特》书籍的微型作品相结合,重新演绎“阿贾布”主题于一个画面中。这个作品以视觉化的方式展示了当将“阿贾布”生物及其行为带到现实中时,它们是多么天真、正常,甚至像卡通一样。它们在新的环境中相遇的地方仍然保留着当时的“阿贾布”特点。

 

穆拉特·韩·尔

图片2.jpg

内心的伤口

特殊摄影工艺

2013

石膏青色晒版印刷,另类摄影印刷。这是一系列照片,形式和内容相互依存,描绘了以各种方式展示的带着绷带表情的人物形象。这个系列将观众带入緾着绷带的人物背后那遥远、孤独、痛苦的世界,通过在人物身上构建绷带并再次使用绷带来获取摄影图像,并应用青色晒版印刷技术。


塞奇金·特尔坎

图片38.jpg

墙壁

摄影

2014

圆形构图的柔软、全面和诱人的特性在其他形式中不会与我们对抗。然而同时,它在一个有限的领域展示了这种被方形所包容的全面性。我们在一个集体中不断成为一个部分,而不是个体。这种融合、独立感是混杂在一起的。

 

马利恩达·霍夏

图片41.jpg

酒店

摄影

2022 

在大酒店的外表下,有文件、织物、墙壁、画框、大理石、酒店的前艺术收藏和剩下的工人,都是以前梦想的碎片。这些记忆和被丢弃的残留物困扰着它现在的形态,因为这座建筑俯瞰着城市,深深地嵌在它的额头中。通过照片和采访重新恢复艺术作品和工人,我试图重新定义他们的地位,引起对其历史的关注。这是对一个未实现的梦想和期望的存储库的调查,现在它们沉寂下来并且变得破败。这种档案范围的尝试旨在抓住这个空间的瞬息万变,以期在我们理解它的以前的承诺。

 

玛丽娜·布尔杜克

图片51.jpg

色彩光谱

摄影

《色彩光谱》中的每张照片都源自摄影师梦幻般的幻象,是将摄影师超现实的梦境翻译成现实的一种方式。在从梦中醒来后,她立即勾勒出刚才在梦中看到的迷人图像。这些草图成为拍摄的指导力量,通过镜头将梦境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梦境受到对卡齐米尔·马列维奇作品的深入研究后潜意识的影响和激活。借鉴超现实主义的原则,这些图像展示了几何形状、大胆线条和鲜艳调色板,探索了纯粹形式的色彩的力量。草图与最终照片并列展示,见证了从虚幻的梦境世界到艺术世界的旅程。

 

蕾娜·马塔尔

图片61.jpg

摄影

2017-2021

作为一位黎巴嫩出生的美籍女性和母亲,我的跨文化经历影响着我的艺术创作。我致力于通过对美国和中东的女性青春期和成年期的照片探索个人和集体身份问题,努力关注这些经历的普遍性背景下的身份和个体性概念。我对当今年轻女性进入成年期感兴趣,我的作品不仅描绘她们的个性,还描绘她们如何面对所处的环境。我想描绘她们年龄的原始美、个性、身体、质感和神秘感。我以一个女性和母亲的视角拍摄她们:美丽、活力,通过一种既直面又挑战过去对女性形象的客体化凝视的镜头。我与她们一起创造一个故事。她们成为图像创作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主宰着环境,使其成为她们自己。我的作品探讨了她们的“成长”状态——成长的紧张美和脆弱之处。

 

西亚瓦什·凯尔卡赫

图片71.jpg

触觉之眼

摄影

2021

图像始终伴随着一种“需求”:追求某种东西的需求。尽管很奇怪。图像,尤其是照片,属于过去的元素,家庭肖像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寻求过去;这种怀旧感就像挠痒痒一样令人满足。我们越接近从照片的概念到图像的概念,这个肖像本身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存在。在洞穴中发现的图像中,似乎人类不是为了驯服或猎杀不知名的生物和动物,而是在寻求未来。图像不仅以二维对象的形式存在,而且以抽象图像的形式存在,它等同于重新创造另一个对象。这不断体现了“缺席”的存在。我们通过图像寻求现实,但每一次努力都伴随着某种“无法达到”的不满。

 

希塔拉·伊布拉欣巴伊利

图片81.jpg

人群普查

摄影

人群普查是一项长期的摄影表演,将摄影棚的氛围带到巴库的街头。在假日和周末,伊布拉欣巴伊利将在海滨大道上为家庭团体拍照,这个大道已经成为一个世纪以来家庭肖像的背景。这一传统是由著名法国摄影师亚历山大·米雄(Alexandre Michon)建立的,即使在我们的数字时代,家庭照片仍然是我们关系的永恒记录。早期的摄影作品展示了东西方在服饰和服装上的迷人融合。手工制作的照片与今天使用最新技术制作的照片一样具有氛围,甚至更具氛围。巴库早期的摄影工作室留下了一份无价的社会记录。

 

塔玛姆·阿扎姆

图片91.jpg

叙利亚博物馆

摄影

他的《叙利亚博物馆》系列作品在2013年引起了广泛关注,他使用平面设计作为工具,将摧毁的建筑物的照片与欧洲大师画作(如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吻》)叠加在一起。Azzam使用丙烯酸、拼贴或混合媒体,创作出描绘建筑物骨架的作品。



图片51.png

 

降河洄游

策展人:朱自杰

策展助理:季枫

艺术家:Inuuteq Storch

开展活动时间:2023年12月8日-12月11日

展览时间:2023年12月8日——2024年1月12日

展览地址:G15

 

《降河洄游》前言

文/朱自杰 

本次展览精选了格陵兰岛摄影师Inuuteq Storch的作品,来自他的项目“海洋守护者”。摄影师通过镜头深入描绘了自己家乡西西谬特的生活,呈现出一个充满离散与乡愁、乌托邦与反乌托邦色彩的故事。

展览名称“降河洄游”取自海洋生物学术语,描述了生活在淡水中的鱼类顺流而下至海洋产卵的迁徙行为。这不仅是生物学现象的描绘,更是对Storch作品核心主题的隐喻——在探索个人身份和归属感的过程中,回溯到生命的源头。

Storch的镜头捕捉了格陵兰的日常生活,为我们呈现了亲密与耦合的瞬间,日常生活与狂欢派对的场景,以及自主与依赖之间的斗争。展现出一幅超越传统冰冷北极图景的温暖画面。他的作品讲述了格陵兰社区的紧密联系、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人们与自然环境的深刻互动。在这里,传统与现代并存,祖先的智慧在当代生活中得以延续。

Storch的作品中,自然景观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模糊了自然与文化之间的界限,凸显了格陵兰人与他们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作品中不仅展示了北极的宁静与壮美,还揭示了居住在这片极端气候区域的社区面临的挑战和紧张。是对家园、流离失所、以及人类存在的复杂性的深刻思考,邀请观众深入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在迅速变化的世界中生态管理和文化存续的问题。



艺术家

Inuuteq Storch

图片111.jpg

Inuuteq Storch(生于1989年)居住和工作于格陵兰。他毕业于纽约国际摄影中心和哥本哈根的Fatamorgana摄影学校。

Inuuteq的作品涵盖广泛的类型(包括个人摄影作品和档案工作以及方法),但其内容共同点在于探讨来自格陵兰的身份认同。

他的作品曾在格陵兰、丹麦、美国、挪威、瑞典、芬兰、冰岛、加拿大和哥伦比亚展出。Inuuteq出版了多部摄影书籍,包括《瓷魂》(2018年,Konnotation出版)、《肉体》(2019年,Disko Bay出版)、《约翰·莫勒 - 好望的镜像肖像》(2021年,Roulette Russe出版)和《海洋守护者》(2022年,Disko Bay出版)。


Time Machine: The Evolving Essence of Lens Art

Curator: Gu Zhenqing, Zhang Haitao 

Executive Curator: Zhu Zijie 

Location: Liangcang G6, G7, G8, G10, G11 

Artist: A.YANG, BU Hua,  CHEN Yangxin, FEI Jun, MIAO Xiaochun, QIU Anxiong, GAO Shiqiang, HU Jieming, JIAO Yang, LIU Shuming, LIU Xuguang, ZHANG Xiaotao , LI Wei, LIN Wanshan, XU Yibo, XUE Lei, TIAN Xiaolei, TAN Liang, TAN Tan, WANG Shuai, LIN Jiun-Ting, WEN Ze17, YANG Chen, YANG Yongliang, ZHENG Da, ZHENG Hongchang, ZHOU Gang, Tony Brown

 

Go Virtual To Get Real 

Curator: Gu Zhenqing, Zhang Haitao

Executive Curator: Zhu Zijie 

Location: Liangcang G1, G2

Artist: Boris Eldagsen, CHEN Zijian, DENG Biwen, QIU Yu, WANG Shirang, ZHANG Haichao, ZHAO Xiaofeng

  

Peer Encounters: Multifaceted Dialogue 

Curator: Gu Zhenqing, Zhang Haitao, Ozan Bilgiseren

Executive Curator: Zhu Zijie 

Location: Liangcang G9-1, G9-2, G9-7, G9-8 

Artist: Murat Gur, Murat Han Er, Seçkin Tercan, Majlinda Hoxha, Marina Bulduk, Raina Matar, Siavash Kheirkhah, Sitara Ibrahimbayli, Tammam Azzam

Catadromous 

Curator: Zhu Zijie 

Location: G15 

Artist: Inuuteq Storch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