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d=2" target="_blank">罗兰·巴特︱何谓批评?
  • 王小箭:身份焦虑与爱国主义
  • 文化复兴,能从写在下面的那些文字处开始么?
  • 从西天到中土:中印当代艺术与思想的交汇
  • 当代艺术的“中国模式”之展览篇
  • 艺术家对于传统文化的借用和转换
  • 张海涛︱媒介创造与本体穿越:中国机器人艺术
  • 另一个王广义,未必就是真的王广义
  • 1993:全球化语境与中国当代艺术的转向——再论“中国经验”展
  • 难题与思路同在——顾振清谈装置、影像艺术品的收藏方法
  • 更为隐蔽的“后殖民东方学” ——再谈谷文达的《碑林·唐诗后著》及其他
  • 徐冰《烟草计划:上海》的历史逻辑与细节暗示
  • 存在便是一种荒诞 ——关于岳敏君的艺术
  • 作为作品的“童话”——付晓东采访艾未未
  • 前进的棋子——周铁海访问
  • 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不确定性”
  • 岳敏君:简单是为了强调力度
  • 李路明访谈
  • 文化传统和当代方式——访艺术家徐冰
  • 1993:全球化语境与中国当代艺术的转向
  • 克劳斯·吕贝尔:漫谈双年展热潮
  • 从“修正”到“史记”及未来艺术世界格局
  • 未实现的民主——“上海双年展”制度中更严重的问题
  • 网络批评的语言暴力和知识缺失
  • 人造的地狱:参与性艺术和观看者政治
  • 汪建伟:事件大于展示
  • 易英:原创的危机
  • 物观·观物——自然物态艺术
  • 费大为︱所谓“艺术”是社会系统协作的结果
  • 中国当代艺术患上策展疲惫症
  • 皮力:现代主义与社会革命
  • 你觉得村上隆怎么样?
  • 邓启耀:被“江湖”的798
  • 数码摄影的普及和“形象的狂欢”
  • 王柏伟︱当代影像科技与表演艺术的关系简史
  • 朱青生︱所有专制都坚持经典和传统的艺术
  • 段炼:图像的堕落
  • 艺术不是感觉,而是深刻的感觉 ——答川美院报“师说”栏目记者问
  • 后现代主义正在退出历史
  • 查尔斯·萨奇,不批判他批判谁?
  • 利奥塔︱后现代之状况
  • 彭德︱批评家有谁能进入历史
  • 政纯办:纯形式的悖论?
  • 査常平:当代艺术中的四类批评家
  • 深化与拓展——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雕塑的若干反思
  • 邱志杰:一个全盘错误的建构
  • 2012、2013年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主编档案 > 2012、2013年 > 张海涛:当代艺术的价值所在

    张海涛:当代艺术的价值所在

    2012-01-18 17:33:45 来源: artda.cn艺术档案 作者:张海涛

     

     曾梵志作品(图片资料)

    当代艺术是什么

    当代艺术更多的是在作品表达时媒介、语言、感受具有当代性;当代艺术更多传达的是区别于其它时代的文化针对性,表现当今艺术家体验到现实中不同于常人的最敏锐的生存感受,在用当代的艺术语言和媒介进行转换和表达。所以当代艺术不是说当代人创作的作品就有当代性(就是当代艺术)。如果说后现代艺术主要区分现代和传统的关系,以解构、观念更多介入艺术本体的变化,而当代艺术更强调建构和艺术时代背后文化感觉的关系。1978-1989年间,特别是1985年之后,中国出现的反传统艺术潮流,被称为新潮美术。新潮美术也被称为前卫艺术。前卫艺术这个术语,至今仍然在使用。它常常是当代艺术的同义词。“实验艺术”是在1989年之后强调艺术语言而出现的变异词语,它经不起理论上的分析,然而国内外批评界一直在使用。大约在1995年之后,批评界也采用先锋艺术的说法。进入21世纪之后,批评界更多地用“当代艺术”作为总称。

    “当代艺术”在时间上指的是今天的艺术,在内涵上也主要指具有现代精神和具备现代语言的艺术。之所以现在的展览普遍用“当代艺术”的提法,是因为用“现代艺术”的名词容易与已有过的“现代派艺术”混淆,同时,“当代艺术”所体现的不仅有“现代性”,还有艺术家基于今日社会生活感受的“当代性”,艺术家置身的是今天的文化环境,面对的是今天的现实,他们的作品就必然反映出今天的时代特征,即使是针对历史、经典和未来话题的表现时也进行当代性和当代感受的转换。一个时代的艺术是最能直接体现这一时代整个民族的审美意识、心理状态和精神现象。当代艺术是时代的前沿,最能代表这个时代。

    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关系,当代艺术的特点和功能

    当代艺术是艺术史及艺术规律发展的必然阶段,其价值体现与国际接轨,当代艺术以它实验、先锋、多元、鲜活的特点出现,具有未来更大的价值潜力。传统艺术更多偏重继承中求发展。当代艺术典型标志是新观念、新形态、新载体。三者有其一二,也可具有当代性。  

    图表分析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当代艺术的关系:

    传统艺术

    现代艺术

    当代艺术

    形式创造

    语言创造

    媒介创造

    审美为了高于生活

    审“丑”也为审美

    审美转型为观念与背景

    传统艺术时期艺术以反应现实高于现实的经典性,从艺术中反应真、善的审美价值;现代艺术时期从语言上不断创造,精神上出现审“丑”现象,特征是形式与内容统一达到风格化,然而终极目的也为真善的审美目的;当代艺术在对媒介创造的过程中把审美问题搁置起来,更强调文化背景后思想观念对当下的意义:1、对永恒、经典思想和话题的继承中激活及当代性转换,2、艺术面对现实社会的责任和良知的态度,推动社会和文化的良性发展,3、为未来人文环境创造性的启示,4、艺术本体艺术样式变化的独特感受,给现代人精神、思想和情感上带来的积极意义。因此艺术不只是反应政治和社会学等跨学科的功能,也不能只以跨学科的价值直接审视艺术的功能,艺术本体独特的价值也很重要,不然艺术就成了其它跨学科的附庸。艺术是文化的范畴,与社会学、经济学等实用学科不同之处是更多的表达一种精神、思想和情感,它与这些学科虽有交叉点,但侧重精神层面对人的影响,从而平衡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科学、文化与心理、物质与精神等关系,影响人类高级的良性发展,这种关系一旦失衡,必将带来人的积极精神的缺失,使其它实用的生存环境和功能也相应招致噩运。因此艺术不能只以实用直接的学科来评判艺术的功能(即对社会的直接影响),不能说艺术没有直接产生经济和实用效益,就证明艺术是无用的东西。

    当代艺术的个体价值品向

    对一件作品本身进行价值判断,总体有几个方面:

    1、作者个人作品的脉络、真诚的态度
    2、个人作品在艺术史中的脉络
    3、他的作品是否有自己新的语言
    4、他个人对所处的生存环境有没有独特的感受,即是个人的又是区别于其它时代的新感觉。有没有区别于普通人、独立于意识形态和商业扭曲的敏锐体验,使自己的感受具有鲜明和鲜活的状态。

    简单说来,就是看画家的作品有没有新的感觉和新的语言。这两个价值表达要素选择其中一个都可以。作品话题的选择中对于历史、现在、未来和永恒思想的当代化转换都是使艺术鲜活不灭的重要本源。比如一个永恒的经典思想,进行当代化的语言转换或者用旧的语言来表现新的感受都会有价值。比如刘晓东,用弗洛伊德的技法,表现中国当代感受。纪录片则用老的语言和媒介表现新的感受。

    艺术品在某一历史情境中再前卫,突出者最终会以资金体现它的最终价值,这是不争的事实。不论是现代主义的前卫的艺术家凡高、毕加索等人还是后现代饱受争议的赫思特、史密斯、博依斯等人,都没人越过这个价值规律。只是时间问题,是生前得到回报还是死后一鸣惊人,这由多种因素有关,如个人机遇 、运作、时代鉴赏能力和人品等社会因素组成。

    当代艺术市场这几年(05—07年)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当代艺术突然一夜之间倍受关注,这可能与艺术区的画廊形成和当代艺术在国内外拍卖市场的高额利润有关。

    我身边符合市场运作规律的艺术家突然爆发,买地购车屡屡出现,有一种由边缘向主流转变的势头。

    目前从市场规律可见,不同媒介作品销售情况各不相同,成交量大致排序:第一、绘画;第二、雕塑;第三、图片(含行为图片);第四、装置;第五、录像艺术及多媒体艺术。另从市场及艺术家定位来看,大致分为几种情况:
    一. 已进入艺术史的或已被定位的艺术家价位最高,艺术价值与货币体现的真实度相对高,价位相对高。
    二. 没有被评论家和历史定位但符合市场运作规律的艺术家,进入市场运作的也占很大比重,靠数量取胜,价位中间,分为两种情况:
    ①作品一般但符合市场
    ②作品不排除好的作品
    三.不随市场走,不会运作的理想主义者默默做艺术实验,靠理想化精神支撑做艺术,或没有能力运作的艺术家,只能等待新的契机。

    当代艺术收藏价值讨论

    一件艺术作品,出现在画廊和拍卖机构的时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收藏者对艺术品鉴赏的敏锐度。好的作品进入收藏体系,才会造成良性的市场。反过来说,不好的作品进入画廊体系,就会以商业规则来代替艺术判断。这些不具有独立性的判断会误导市场,干扰艺术家的创作。艺术家的所谓创作独立性,意味着他的作品是在不受商业干扰下独自创作的,当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商业运作是可取的。因此好的画廊和收藏家需要独立性,具有一个敏锐的艺术品价值判断;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可以通过批评家和策展人来推荐,这个很重要,一个收藏家在没有价值判断的情况下,跟着大众、利润、风潮走的话,就是商业生存的话题了,这很难成为真正的藏家。很多藏家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利润经营的不是具有更高艺术价值的作品,这是很尴尬的事情。

    当代艺术收藏和其对收藏品的经营,一定告诉我们真正的收藏家不只是在收藏历史,而也和艺术家一样是在共同创造历史。收藏家的任务不在于收集一些历史遗物,也不在于收藏历史留下的脚印,而是在于参与并创造历史。这是收藏家们自己需要积极认识的观念,也是当代艺术收藏的至高境界。艺术是时代和文化的一面镜子,无论我们是作为个体或者是整个社会整体,最好的艺术都能洞悉我们所面对的各种积极或消极问题。

    目前藏家和经济人的话语权比批评家和策展人的要大,因为他们有资金作为致命的话语,很多藏家更多是一种感觉化的眼光,但策展人和批评家是左右不了他们的,因此目前中国百分之八十的画廊,没有策展人和艺术总监,很多画廊是没有艺术作品价值判断能力的。今天这个画卖了,他就老挂这种画,画廊逐渐被消费市场引导,变得不伦不类,这样的比例很大。因此目前中国百分消费引导的艺术价值不一定最有意义的价值。

    【全球当代艺术拍卖成绩十强, 中国艺术家占去一半】

    全球拍卖成绩前十的中国画家:曾梵志(第二)、张晓刚(第四)、陈逸飞(第五)、王沂东(第七)、周春芽(第十)

    在这过去的某年中,国际艺术市场的头条事件无疑是市场从西方到东方的地理位置转移。
    近日获悉,由法国著名艺术市场信息公司Artprice公布的《当代艺术家拍卖成绩500强》(2010.7.1-2011.6.30)中遍布中国艺术家的名字,仅前十名就占去了一半:曾梵志的排名仅次于美国已故涂鸦艺术家让·米歇尔·巴斯奎特,名列第二,拍卖成交总额3924.68万欧元(成交拍品63件,最高落槌价376.25万欧元)。前十名单中还有陈逸飞、王沂东。而四川两位艺术家张晓刚和周春芽也榜上有名,其中张晓刚名列第四,周春芽名列第十。

    以上数据证明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和收藏价值在提升。另外,在这些收藏者们赞助和投资保护的背后,中国艺术家们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弥合了与西方艺术家的价格差距。中国在全球艺术市场的崛起已成为热门话题,今年年初在荷兰城市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第24届欧洲艺术与古董博览会(TEFAF)上就公布了一个重磅消息: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艺术市场,在全球所占份额为23%,首次赶超了英国,仅次于美国。

    真正的收藏家懂艺术,了解艺术史并且对当下精神状态非常敏锐。不以倒画为目的,除了收藏,就是为了展览,通过展览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像画家通过画作一样,收藏家通过好的判断来体现自己的价值,推动优秀作品在世界上的影响,和艺术馆馆长、评论家以及策展人一起讨论艺术对于世界的意义,帮助许多有潜力的艺术家走到前台,而不仅仅是个商人,这才是有艺术价值观的收藏家,通过他们的选择,也实际上收藏了一个时代。这个时代的艺术特征、艺术背景、文化背景、甚至精神和情感都体现在这里。为什么艺术不会灭亡?每个时代都有新的精神面貌和新的感受,和当时的文化背景都有关系。这也是判断艺术的重要的价值支点,不仅是艺术品本身,而是作品后面的一个时代。

    张海涛
    2012年1月16日于宋庄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