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主编档案 > 2014、2015年 > [访谈]张海涛:转换即将消失的民间文化

[访谈]张海涛:转换即将消失的民间文化

2015-12-18 22:05:45 来源: 文化周末杂志 作者:张海涛

798艺术区金属库“新民间转换”开幕现场

2015北京798艺术节“推介展”主题展策展人张海涛先生(右一) 

Q+A
Q:文化周末杂志
A:张海涛(艺术评论家)
访谈时间:2015年9月
 
Q:近期正在北京798举行的“新民间转换”主题展,是通过艺术家的作品将转换后的艺术与转换前的传统民间符号和工艺进行对照,来体现两者核心同源的价值,那么这样的主题通过装置艺术表现出来,它的优势在于?

A:装置艺术是当代艺术的媒介之一,它具有当代艺术的语言特性,用装置艺术媒介自然会以当代人视角转换传统民间的工艺、符号、材料和精神。装置艺术对现成民间材料的重组、装配,与展览情境、空间产生场域,让观者可以现场体验、互动。当然这次展览还有其他辅助的综合媒介:如绘画、雕塑、刺绣、影像文献媒介,也可以传达出新民间文化的气质。

Q:装置艺术,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因此也被称为“环境艺术”,策划装置艺术的展览,如何做到因地制宜?

A:民间文化很多是具有民族和地域特征,很多艺术家的材料源自自己的家乡,有原乡的情感、记忆。材料本身是有特性的,他可以给你以美好回忆,也会给你带来感伤,通过它可喻人,也可以寓言丰富的观念和思想。当然现在的世界全球化了,很多材料流通到了北京,也可借用,而我们更想挖掘一些濒临消失的材料和工艺,这样才更有价值。

Q:当谈到装置艺术时,人们都会把它归结于当代艺术,您觉得催生装置艺术的当代环境、特点是什么?

A:装置艺术的历史脉络源自后现代艺术中的达达、新达达(新现实主义)。达达主义出现的历史文化背景是资本主义后工业时期及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后工业革命对剩余物质与价值的掠夺,两次世界大战对传统、现代主义文明、伦理的灭顶冲击和批判,加上世界大战的现成废弃物料和观念成为装置艺术出现的背景环境。早期艺术家借装置来打破传统审美模式,逐渐将它演变成为重要的艺术媒介。

如达达主义杜尚在1917年创作的现成品艺术《泉》使艺术的“观念”也便应运而生。20世纪50年代又出现新达达艺术,代表艺术家贾斯培·琼斯、罗伯特·劳申伯格、伊夫·克莱因、皮耶罗·曼佐尼等都以装置作为主要媒介,后现代与当代艺术有历史脉络上的传承性,而有时后现代艺术在广义上也被归为当代艺术范畴,所以人们都会把它归结于当代艺术。

798艺术区金属库“新民间转换”展览现场

798艺术区金属库“新民间转换”展览现场

798艺术区金属库“新民间转换”展览现场

798艺术区金属库“新民间转换”展览现场

798艺术区金属库“新民间转换”展览现场

Q:您策划过多场当代艺术展与论坛,包括国内的、国际的,在您看来,与国外相比,中国的装置艺术发展处于一个怎样的阶段?您认为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更好地推广优秀的装置艺术。

A:装置艺术不象传统架上艺术容易进入市场,创作的艺术家比例相对架上艺术家少些。与西方的装置艺术一样,中国的装置艺术经过30年的发展,与西方艺术已经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品质不会亚于西方。因为装置只是媒介,而西方艺术对装置的语言和技术更讲究些,但中国装置艺术表达的不同于西方独特的生存感受和呈现的生存状态差异于西方,还有中国艺术的优势是有强大不同于西方的传统文化资源可以转换,因此品质上不会低于西方装置艺术。

我觉得装置艺术也要建构一个推广的良性生态链,也可通过这些生态链条:如收藏、展览、网络、理论梳理、学院教学等各渠道推介中国优秀的装置艺术。
 
Q:装置艺术与技术手段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且已成为装置艺术一个发展的趋势,您觉得装置艺术可以如何更好地借助于技术或新媒介?

A:技术对于每个媒介运用时都会有所体现,传统架上艺术也存在技巧,他更注重美学体现,装置艺术的技术的体现方式不同,摆脱审美技巧,更注重观念和多感观的体验。材料与材料、材料与空间的关系,组装的技术性、互动性很重要。而装置艺术与高科技技术结合后便让装置艺术又赋有了活力,有些科技技术改变了装置艺术的语言结构,表达出其他媒介所没有的效果和感觉,呈现出新的伦理、空间和思维。

李洪波《伏尔泰》纸 尺寸可变 2015

 

自给自足实验室《家园计划》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2015

邱宇《声之味》 喇叭 香料 尺寸可变 2015

陈量《快活》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2015

张湘溪《天井》综合材料 55x55x88cm 2012

蔡德全《小小铁匠营》铁 可变 2015

童昆鸟《做点离开猪屁股的事》,装置,2015

Q:装置艺术原材料多采取生活用品和工业品等而与大众生活意象相联系,因此也有着非艺术化、生活化、品味低俗的负面可能,如何做到文化性与多样性共存?

A:其实装置艺术的材料很广泛,可以使用地球上所有的材料为艺术家所用,甚至是地球之外的材料及我们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材料,我做过一个展览叫“暗物质”就以装置等媒介呈现不常见的陌生物质。重要的是艺术家想要表达什么,便选择表达自己作品的材料。

好的艺术即使选择了非艺术、日常生活用品经过艺术家的重新组合,甚至艺术语言的转换也会激活这些材料而成为精英艺术,意象、寓言化而不会低俗化,只有缺乏艺术语言转换的不好的装置才会低俗化。

艺术档案 > 主编档案 > 2014、2015年 > [现场]动图:陈学刚GIF影像艺术展

[现场]动图:陈学刚GIF影像艺术展

2014-10-28 13:46:29 来源: artda.cn艺术档案 作者:artda

展览现场

策展人张海涛(左),艺术家陈学刚

左起:798荔空间艺术总监杨荔,艺术家陈学刚,策展人张海涛,艺术家刘港顺

左起:策展人张海涛,艺术家陈学刚、王德仁、徐一晖、张东亮

左起:艺术经纪人胡铁君,艺术家张巍,策展人张海涛,艺术家赵域

陈学刚GIF作品《红旗飘飘》

陈学刚GIF作品《蒙娜丽莎的微叫之二》

陈学刚GIF作品《花非花》 

陈学刚GIF作品

陈学刚GIF作品《无题》

陈学刚GIF作品《播种者》

陈学刚GIF作品《开枪者-1》

陈学刚GIF作品《老高》

陈学刚GIF作品《暗物质》

陈学刚GIF作品《陈学刚GIF作品》

陈学刚GIF作品《谣“盐”惑众》

即景式动态GIF系列之一

 陈学刚GIF作品《富士康连环跳》

陈学刚GIF作品《特立独行者》

陈学刚GIF作品《红色远景》

陈学刚GIF作品《戴圆顶硬礼帽的男人》

陈学刚GIF作品《自由坠落-2D》

 陈学刚GIF作品《坠落-1》

 陈学刚GIF作品《马克·吕布》

陈学刚GIF作品《大卫·霍克尼-闯入者》

陈学刚GIF作品《大卫·霍克尼的苹果》

动图:陈学刚GIF影像艺术展
DYNAMIC PICTURE
Chen Xuegang GIF Dynamic Art Exhibition

策展人:顾振清、张海涛
开幕:2014年10月26日(周日)下午4时
展地:798荔空间,北京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中二街D06-6 
展期:2014年10月26日— 2014年11月26日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10:30 — 18:00 
艺术总监:杨荔
行政总监:杨楠 
联系方式:www.li-space.com ; info@li-space.com ;+86-10-59789542 
合作媒体:艺术档案 www.artda.cn

Curator: Gu Zhenqing, Zhang Haitao
Opening: 4:00 p.m.  October 26, 2014 (Sunday)
Venue: LI-SPACE, D06-6, Central 2nd Street, 798 Art District,
No. 2 Jiuxianqiao Road, Chaoyang Dist.,Beijing 100015, China.
Dates: October 26, 2014 - November 26, 2014
Gallery Opening Hours: 10: 30-18: 00, Tuesday-Sunday

Art Director: Yang Li
Administration Director: Yang Nan
Contact: www.li-space.com; info@li-space.com; +86-10-59789542
MEDIA PARTNER: www.artda.cn


陈学刚的中国语境

文︱顾振清

1990年代至今,中国由一个意识形态化的传统农业社会急剧转型为现代性社会。当代艺术不仅由半“地下”走向公开与合法,并且迅速成长为一种接近主流的文化形态。当代艺术甚至借助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推动力,渗入并深度影响了知识生产的社会模式,主导了中国艺术体制外和部分体制内的一种系统化、有机化的变革进程。影像艺术则被中国体制内外的艺术家广泛接受为一种表述当代观念、体现与时俱进文化姿态的新媒介、新载体。多媒体录像、数字动画、LED光媒体、建筑投影等各种影像艺术作品纷纷涌现,在各种展场蔚为奇观。而陈学刚则是中国大陆GIF动画领域的艺术先行者之一。

在陈学刚的国际视野中,当代艺术是一种建构在视觉事实上的经验主义文化。当代艺术方兴未艾,仍在不断演化着自身的形态、跨越着既有的边界。由此,陈学刚凭借独特性、极致性的个体经验,拓展着自身的思维方式、刷新着自身的感知能力和表达方法。陈学刚的GIF动画生动再现了艺术家思想与其独特的社会环境、社会思潮的关联。全球资本主义与消费主义形态则为陈学刚GIF动画的互联网生成、传播和繁衍模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现场。通过对各种既有网络流行图像的不断修改、激活,陈学刚不断刷新着虚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事实上,他从自身本真性的人文根基出发,洞察、挖掘和激活的是自身文化血脉中深厚潜质。他善于把中国和欧洲传统中的文化范式转换、熔铸、更新为当代艺术的语言形式。他身体力行地探索着一种知行合一的艺术生产方式,打造着一种有别于欧美文化模式的艺术精神。


GIF微动画的诞生
——一种新艺术媒介的表达方式

文︱张海涛

GIF(Graphics Interchange Format)的原义是“图像互换格式”,是CompuServe公司在1987年开发的图像文件格式。因其体积小而成像相对清晰,特别适合于初期慢速的互联网,而从此大受欢迎。GIF虽然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末,但更适于21世纪的当下世界,它在短短数十秒钟可以传达一种动态图式和视频信息,因此它既是瞬间的又是无限的。因为“微”而传播快、内容简短、传播快捷,所以具有及时性、可重复下载和转载的功能性特征;微动画从信息表达的角度还有另一些特征:其具有典型性、不确定性、幽默感、兼容性、寓言性、炫动感、直接性、异常性和娱乐、讽刺、夸张的特征。GIF正在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调味剂,时而给我们带来快乐;时而它也可以成为一个利剑,成为我们对现实批判的工具。它有漫画一样的功能,但又比漫画更易传播、更富感染力,时代感更强。未来必定会象国油版雕、摄影、装置、行为艺术等媒介一样普及,很可能成为大众乃至艺术家、学生表达自己思想的重要媒介。这个时代现实社会变化太快、信息快、浮躁多、消费欲望大,所以GIF微动态图既是个人内心表达的空间又是一个时代人的心理表达的空间,非常适合于短、频、快的现代化节奏。

这个时代媒介技术逐渐改变我们的语言结构和认知的方式。个人的自我感觉表达与时代环境密切相关,然而艺术家在这个环境中真实的表达又具有独立、鲜活的敏锐性,判逆的选择不同于常人而孤独存在。这时作品又是从历史脉络中和现实背景中超脱,寻找最困惑的生存感觉:宏观与微观世界,个性与共性相互映衬交织。艺术功能的体现离不开媒介传播和舆论,GIF微动画媒介一出现便赋有传播的功能,我认为创作的独立性固然重要,而传播才能与社会大众接受到艺术的影响,这样才能参与到历史的发展和改造中来。

GIF分为静态GIF和动画GIF两种,最近逐渐延展出GIF微视频、“秒拍”,其扩展名为gif,是一种压缩位图格式,目前几乎所有相关软件都支持它。GIF格式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在一个GIF文件中可以存多幅彩色图像,如果把存于一个文件中的多幅图像数据逐幅读出并显示到屏幕上,就可构成一种最简单的动画。

GIF微动画源于大众媒体,在网络人群中一出现就给人以轻松释放及表达烦恼感受的作用,这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良药”,非常符合当代人的心理需求。GIF微动画传播的途径很广,它可以通过网站及自媒体短信、微信、微博、QQ、邮件和博客等各种最为快捷的网络渠道传播。大众流行的微动态图制作技术简单,而且题材广泛:可以是下载的原素材再造、也可以是实拍的画面,还可以是原创的动画作品。其关注的题材里突出几类:偶拍画面、突发小事、不合常理事件和寓言故事等,这些不按常规出牌的现象给我们带来娱乐一笑的同时,也隐藏着时代赋予我们真实感、荒诞性。

目前网络上流传的GIF微视频多数是大众业余时间消遣的娱乐方式,制作者在网络上发布其作品后被网友大量转载、并增加大量的粉丝、博得大家喝彩,会给自我带来很大的快感和满足感。当然目前也有一些专业的团队制作GIF微动画来获取商业的广告利益,就如以前的彩铃一样,创意无限,甚至将来可以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开发运用。除了大众GIF微动画,就是艺术家群体不以商业和实用为目的创作,他们借此媒介独立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陈学刚是目前我在国内当代艺术领域发现的第一个运用GIF微动画进行系统创作的艺术家,他作品的创造性和感觉的思想性强,而不仅是为了娱乐博取点击率或用于实用性功能,这是他和大众GIF微动画不同的地方。

陈学刚对GIF微动画有自己的认识:“动画的长短依赖于观者的态度和喜好,只要观者不关闭图片,GIF动画将会无限循环播放,这是其它媒体无法做到的。GIF格式文件轻小,属于‘低碳’型的文件,在制作成本上也相对节约,另外文件上传快捷,传播速度也极为方便快速。在当今艺术界流行大制作、大成本、大劳力的时代,且无人关注‘微’的力量的时候,GIF动态却利用迅猛发展的网络媒体优势,反其道而行之,主要靠跟踪新闻事件、热点事件和民主自由思想的表达,来传播和表达自己的艺术主张和观念。这正是当代艺术所要呈现的力量和品质,可以说GIF动态是一个‘微’而又强大的工具!……GIF打破传统的创作和视频播出模式,以网络新媒体实验创新的理念来呈现新“电影”形式的表达。一般的网络视频播出几乎是按视频的固定时长来进行播放的,但我的GIF作品也同样具备了两个属性——动态和时间,只不过时间的长度全由观者把握和控制。”

学刚早先一直从事动画创作,所以当GIF在网络上一出现他便突显出自己独特的敏感性,而且是他自然而然的一次华丽转型。他近几年一直在坚持微动画创作,并在网络上传播和展示。我最近想配合网络在艺术实体空间更立体的展示和研究他的案例。他的作品对技术的把握很娴熟,在不同的阶段技术手段的运用也不同:由于多年从事动画创作的原因,他手绘的原创动画偏多;有时也把挪用或实拍影像与手绘动画结合。

陈学刚GIF微动画作品在艺术语言的表达上有自己的特点:他根据思想表达的不同选择夸张、繁简得当的造型,色彩时而炫乱时而冷静。其作品构成和符号变化与题材有关,多运用符号的律动、旋转、辐射、飘移、光效应。他的作品关注的题材经历过几个阶段:社会事件、政治反讽、自然与工业化的融合与对抗、个体生存感受、暗物质及原作再现。有时也会把不同阶段关注的话题交织创作,作品带有强烈的批判性及未来启示的寓言性,把困惑感觉和文化针对性强烈地结合在一起。当然由于一个新媒介的运用,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摸索,我们希望他有更精彩的作品展现给我们。

结语
在大众和商业GIF动画之外,把其作为新载体进行纯粹创作也是当代艺术的一个趋势。这些作品可以针对当下不断爆出的社会事件或现象作出快速的反应:可以批判、反讽、围观,表明自己的态度;也可以转换经典、激活传统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它将与绘画、雕塑、装置、行为艺术一道成为一种新的媒介表达手段。这样的作品不是只是过客似的自我发泄、娱乐和满足,也不是为了商业利益而做。但是他的传播方式则打破了大众和艺术传播的界限,攻克象牙塔式的纯艺术圈子,在网络传播中起到普及作用,从而最大化的介入社会,把精英意识融入现实。这时艺术家创作的独立性、敏感性才能显现。在独立创作之后推广和展示时,可以借用大众媒体展出,还可以实体展厅与网络互动展示。这种求新求奇的特征正是当下人类发展的动力和需求。
            
2012年11月28日于通州宋庄
2014年1月9日稍作修改 

 

扩展阅读

艺术档案 > 个案+新青年 > 新青年 > 陈学刚(Chen Xuegang)
view.php?tid=1270&cid=64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